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步步驚心」之劇情與歷史的對照 — 第二部份

接續上篇,康熙五十一年的風風雨雨過後,接下來的兩年都都過得算好。各個皇子各有自己的生活。四爺做他的閑人,八爺被皇上疏遠,反而是十四爺深受皇上的喜愛,也漸漸依重。

然後十年的出宮年紀到了,皇上打算把若熙賜給十四爺,可是若㬢不願意,她拒絕了這個賜婚,觸怒了皇上,結果被罰貶到浣衣局。在浣衣局裡,有一次四爺抱了一個小孩來給她看,那是十三爺和綠蕪所生。綠蕪因為心念十三,所以在十三爺被囚時主動要求想去服伺十三爺。若㬢也是因為幫忙求皇上予許而被罰,十四在此也幫忙求了情,終於讓皇上點了頭。也才有了兩人的孩子。而這孩子在四爺抱回來後似乎就成了四爺的養女。

看歷史記錄,四爺的子女裡就有一個養女是十三爺的第四個女兒(後來封作和碩和惠公主)。記錄中和惠公主的母親是十三爺的嫡福晉兆佳氏。

劇中十三爺在回來後本想請皇上賜封立綠蕪為側福晉,可是綠蕪因為出身不好(除了曾為雅妓,身世中也是罪臣之後),她知道這樣的她無法安然存於皇室家中,所以她最終選擇了離去並自盡。而她和十三爺的女兒就成了兆佳氏的女兒,一來因為皇室中的孩子都不是在親生母親生邊長大的,二來也是為了避免母親的身世拖累了女兒的未來。

(感覺這個設定既可合符歷史記錄,又多了一點虛構的創作。讓劇情走向多了一點想像力與趣味。)

康熙在最後的幾年裡,因為力不從心,常常讓十四皇子在旁幫忙政事。後來因為西北戰事,封十四為大將軍王,讓他出戰西北。而十四出征後他也讓四爺回來幫忙,很多事情也依靠四爺去做。正如在他臨終之際,也是四爺代他在天壇祭天。證明康熙對四爺是喜歡並且依重的。劇中這一點也有提到,並且編排了幾幕去鋪排。不過這一段時間因為若㬢是在浣衣局,並沒有在皇上身邊,所以就描述得較為含糊,來帶出一點矇矓感。畢竟史實在這一段歷史上是有些謎在其中的。


然後來到最重要的一個謎題,雍正登基的謎。史實有記錄說康熙是有立詔書傳位給四皇子,而且那詔書曾在故宮博物館展出過,詔書寫的是:
「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雖然民間總傳說他改了詔書,但那只是以漢文來說的,然而詔書一般會有滿、漢、蒙三文版本,就算漢文有可能,滿文和蒙文卻是難以通順的。

除了詔書之說,也有其他的說法,當中有一個是指康熙沒有立詔,臨終宣召十四皇子,但隆科多改為宣召四皇子。而在劇中便選擇了這個傳說。

劇中康熙臨終時,隆科多在康熙身邊,危急時甚至封鎖了入乾清宮的路,不準其他皇子進入。而隆科多算是站在四爺這邊的人。因為沒有詔書,所以他們只傳口諭。這口諭用的就是上面詔書中的這句。也因為這口諭讓人起疑而引起了之後那些紛紛擾擾。算是半真半假的嵌入,讓劇情走向更為有意吧。

若㬢看着這一切發生,沒有出聲。覺得既然是歷史,也就沒有去做任何想改變它的想法,加上她又明白四爺必須爭位的原因,就更沒有辦法反對他了。雖然也有想過如果是十四爺登基或許會對他的兄弟們好些,但最終她還是沒有背叛四爺。也算是讓歷史的結果成真了。

這一段的劇情鋪排其實挺好看的,當中每個人都心思百轉,各有愁苦,各有算計,是整齣劇的第二部份高潮所在。


雍正登基之後的事明日再續,下回應該可以結尾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