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琅琊榜>之赤誠之子蕭景睿

蕭景睿在<琅琊榜>中一直是個很特別的存在,他的特別在於他是所有角色中最為純粹的一個存在,也是一個難得能了解自己的一個角色。



說到景睿就不免要提到言豫津,他們兩人在<琅琊榜>中呈現的是一種青梅竹馬建立起來的友誼。

人的一生,如果不是需要或被迫要遷移,大多數的人都會有相識良久的同輩朋友,也多數年齡相近,性情相合。青梅竹馬一般會認識,除了居住鄰近,多半也是因為家中長輩的淵源而相識。景睿和豫津、林殊和景琰便是如此。

而能相交多年甚至成為好友,多數也都會是一輩子的朋友,除非碰上旦夕福禍,遭逢巨變。景睿遭遇的是家破人亡,身世不明,林殊也是家破人亡,但更多一個沉冤待雪。兩人的遭遇很相似,所以長蘇在計劃扳倒謝玉時才多有掛慮,因為他知道真相一旦揭開,景睿所要面對的便是家破人亡。長蘇希望能把傷害減到最少,只是無論怎樣考慮計算,人心所受的傷害卻還是難以估算的。

送別景睿那一段很令人感動,不止因為景睿的寛容,也因為長蘇所說的那段話:

「世間多少朋友,原以為可以一輩子莫逆相交,誰知旦夕驚變,只能眼睜睜看着天涯路遠。」



景睿是一個壓抑的人,因為雙姓之子的名譽,他對自己有着種種的不確定。也因為不知道自己是誰家的孩子,所以他逼迫自己要按照兩家人的期待而活。

雖然兩家的父母都沒有特別要求他什麼,他卻有着無所歸屬的缺憾感。因為內心無從立足,所以他總是對任何事都隨遇而安,也不去爭任何不屬於自己的事物。他希望受到兩家的肯定,所以雖不常表現在外,卻默默地努力着。小說中梅長蘇便曾看穿他這一點。

豫津說景睿最喜歡林殊,我覺得或許因為林殊是他的理想,既受到大家的喜愛和肯定,又有能力承受那份喜愛。這對他來說,或許是一種求之不可得的一種安心和肯定。(這應該是長蘇無法體會的心思。)

生日宴上的真相對景睿來說很殘酷,因為他一直努力的事被否定了。原來他不屬於任何一家,沒有歸屬,而且他甚至不能恨誰。天生對人的體諒,他能明白別人的苦衷,也能知道自己的處境,只是需要時間去理清自身的感受。

面對如此大的變故,他沒有自暴自棄,甚至不是自憐自哀,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一切,去消化這突來的變故,所以在看到長公主跟念念說景睿需要時間一點一點去接受,不希望他在這樣的時間去見一個陌生的父親之時,那番話和那情景才更襯托出景睿的悲傷和他那種內歛的情感表現方式。



在送別時,景睿在豫津面前忍着淚說很難做到看開時,那份壓抑很明顯,他是連發怒也做不到的溫柔之人,受了那麼大的傷害,卻依然沒有責備長蘇,甚至以一種坦然去面對長蘇帶來的痛苦。



他對傷害的寛容和面對傷痛的那份坦然,是所有角色中最難得的一個。或許也因為他對自己和對別人有着一份澄明的觀察,知道什麼是真相,不會遷怒,卻願意去面對,就算那為他帶來痛苦。



世間很少有人能對自己有透徹的了解,而景睿是難得懂得自己也懂人世情感的人。而他的寛容和那份對人世物都抱有一份赤誠的心,才是最難得的。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席絹小說雜談005 ﹣ 《新花龍戲鳳》之感情的責任

席絹的新書《新花龍戲鳳》是從二十年前的《花龍戲鳳》改版而來的。故事的人物一樣,主線發展也基本一樣,只是當中的經歷和最終的選擇卻有所不同,這個不同,我的理解是一種來自人生不同階段對感情所需承擔的責任的不同。




席絹一向不愛寫皇帝的故事,正如在她的序中提過的,她認為皇帝的身份對於以一夫一妻為信念的她來說,很看不慣那種一夫多妻的制度,所以抗拒寫把皇帝設為主角的故事。而她寫過的皇帝故事中,《花龍戲鳳》是其一,《皇上說的是》是其二,兩次都是配合出版社的主題來寫,而這第三次,竟然又回到《花龍戲鳳》,依然是出版社的計劃,而巧合的還是把她的第一次拿來重修再版,這也算是非常另類的一種寫作際遇了吧。

對於一個也算是不愛宮廷題材的讀者來說,我還蠻認同她的觀點的。皇帝的身份和權力注定了他身邊來來去去一定會有很多被犧牲的女子,不論他願不願,也必定會與那些女子牽扯不清,所以宮廷裡的情感糾葛也往往顯得太慘烈。畢竟是那樣一個權利爭鬥的風暴中心,個人的情感定然是受到很多的制肘的。雖說小說可以寫得脫離現實,但若真的脫離現實太遠,就不免變得虛假了。

談回小說,看舊版的《花龍戲鳳》時,對柳寄悠的確是喜愛的,因為她的聰慧和叛逆。她雖有情,卻也不免是逃避的,因為無法面對龍天運不可能只有她一個的事實,所以她選擇的是只在自己的情感角落成為他的唯一,卻無法在他的世界成為他的另一種唯一。兩人在來往中,也少不免有種交戰的感覺,互相都期望能讓對方放下身段,只是現實最終沒有,所以兩人的結局只能是以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共存。她不入他的後宮,而他只在她的世界放下皇帝的身份。

或許是舊版的印象太深刻,這次在看新版時,一開始的確有些不習慣,總想在新版中找以往那種感覺,尤其是多次尋找柳寄悠那愛辯、不斷把所思所想拋出去的感覺。只是一直到看完,以往那種好爭辯的爽快感在新版中卻甚少出現,除了幾個固有必須出現的辯場之外,柳寄悠的性格有了一種收歛,更多的是她自己內心的掙扎。這樣的更改在席絹的後記中也有提到,她是想讓寄悠成為一個心性寛和的女子,而不是一個好爭辯的叛逆女子。

這樣的更改我覺得除了是因為時間的不同之外,也是因為作者這些年來的成長和人生領略的不同而帶來的改變吧。年輕時候看,舊版的柳寄悠會令人驚艷;當年齡增長,對人生有更多的體會後,新版的寄悠會帶來一種溫暖的感覺。

同一個故事,人物的創作在相隔了二十年的時間後,呈現出不同的面貎其實也挺有趣的,而呈現出來的結果也可以說包含了創作者的人生體會在內吧。這樣的閱讀對我來說也是種很不錯的體會。因為在當中其實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人生體會。

新版中,柳寄悠在接受了龍天運的感情後,她也接受了自己心動的事實,並且承擔起感情的責任。是的,責任。

人的情感無論多不願,在浪漫的背後,總也有着責任需要去承擔,寄悠接受了自己愛上龍天運的事實時,也承擔起接受這個事實之後所須要面對的責任。他把最重要的位置留給了她,讓她成為他的皇后,而她接受了這個位置,便是承擔了婚姻的責任。我覺得「皇后」這個名稱,也可以算是一個家庭的責任,只不過這個責任比普通家庭大得多也複雜得多而已。寄悠為他承擔了進入後宮,管理這個屬於他的「家」的婚姻責任,而不是以逃避的姿態在他為她隔離的世界中享受兩人之間的情感,便是對他們的愛情的一種承擔。

新版這樣的結果其實也很美好,兩個版本的故事,其實也算是體驗了人生在不同時期對愛情的一種追求吧。年輕時不顧一切,只願在兩個人的世界中享受愛情;年長時便需要在接受愛情的甜蜜之外承擔來自婚姻的責任。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後感




看了李安的新戲<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感想是人生無處不是戰場。沒有看原著小說,所以沒有比較,但是電影對我來說卻是喜歡的。

故事並不複雜,但卻極細膩地描寫了一個青年從戰場的經歷中去體會生命和個人內心成長的轉變過程。主角比利.林恩參與了伊拉克的戰事,也因為一個被拍到的鏡頭而成為人們心目中投射的英雄。成為英雄後,他和他的同隊士兵們被送回美國開始了一個短暫的巡遊之旅,接受人們和國家的褒揚,只是在這個巡回的過程中,比利對成為英雄並沒有太多的喜悅,反而在當中不斷想起自己參與戰事的過程和在戰場中經歷的生與死。

一向很喜歡李安的電影,除了因為他對人物的剖析很深入之外,也喜歡他在自己的電影中展現出來的個人哲學,對生命、對情感的一些人文思考。不論是多剛陽的片段,在他的影像中都不難看到人的軟弱,但也只有看到了那樣的軟弱,人才會變得強大。

電影中雖然有戰爭的場面,但卻沒有英雄電影中那種誇大戰鬥,鼓吹英雄主義的陽剛感,相反,影片用了很大的篇幅去細描人們在戰場內、外所經歷的心理變化、理想和現實種種的掙扎。更貼近個人對成長和存活思考的哲學思辨。

記幾個在電影中我比較喜歡的地方:


之一 信仰

影片中我很喜歡比利和施洛姆的對談,總是帶有一些禪意,而施洛姆帶給他的那些經歷也讓他成長起來。當中很有意思的一段是比利和啦啦隊女郎菲珊聊到宗教時,他說他本來對宗教很不以為然,但卻在施洛姆死的當下,感受到某種被靈魂穿透的振撼。這一番話給我的感想是真正的信仰其實是在教導人們如何去面對生命的無常和個人的成長,而不是以教條去規範人的行為。

施洛姆



之二 親情

比利和他姐姐的感情也很令人感觸。比利是因為幫姐姐教訓負了她的人而被迫參軍,所以她希望能他能在有了這一次的戰功後選擇退伍,但是比利在最後卻仍是選擇了回到戰場。在與姐姐告別時,他說他未必能讓她感到驕傲,因為他所選擇的路,但她卻仍是給了他肯定,就算他的選擇不是她所希望的。那一個肯定是令人感動的,因為他清楚地做出了選擇,而她理解了他的選擇,這種理解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也使得影片的整個情緒去到最後的高潮點。

比利的姐姐


之三 為何而戰

在比利的回憶中,有一幕他們小隊衝進伊拉克的一個家庭,經歷了一場緊張的對峙。點晴之處是他看向那屋主的孩子時,孩子的表情與敵意其實也給了人們一點值得反思的地方。何為戰爭?又為何而戰?戰爭各有立場,站在比利的一方,覺得理所當然,但在伊拉克民眾的一方,卻代表了侵略。


之四 用字

有一幕比利他們參加記者會,有記者提問時問比利對於「獲得」近身肉博有何感想。比利是因為被拍到他在救施洛姆時與敵人戰鬥的英勇而成為被褒揚為英雄,所以記者用了「獲得」機會來提問感想。而比利對「獲得」一詞有疑問。因為對他來說,那場摶鬥不是機會,而是面對生死之戰的險境,不是幸運之事,不該用「獲得」來描述。這也反映了人對一些事情的解讀的差異,有經歷和沒有經歷,在理解事情上往往會出現背道而馳的岐異。


之五 選擇

還有一幕比利和隊友偷空去了足球場外休息,避開了人群。陪同他們的還有一個在宴會場幫忙準備飲料的人,那人問他們加入軍隊的待遇如何。那人似乎聽說入伍能有比較好的待遇所以想參加,只是比利他們給的答案卻似乎不是那人所期待的答案。這一幕的細節其實很能展現的一點是人生無處不戰場,也是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正如比利最後選擇回戰場其實是因為他沒有其他選擇,他的戰場就是真實的戰場。而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的戰場就是生活。真實的戰場戰的是生命的存活;而生活的戰場卻是如何活得有自主和尊嚴。


以上這些都是很令我覺得有意思的點,也是這電影吸引的地方,很堪咀嚼。

而電影的宣傳中,很重要的新的高規格3D技術,也細緻地呈現了人的表情和那些表情所展現出來的心理轉折,親臨現場般的畫面也讓電影觀賞有了更多可供細品之處。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琅琊榜同人】列戰英x靖王 之 陪你到老


 
在列戰英的心底,靖王一直是他的殿下,無論他受寵與否,戰英都願追隨,不離不棄。

列戰英在少年時便跟隨父親的腳步進了赤焰軍受訓。赤焰中的軍士,大多因為敬仰林帥,很多都是願意視死如歸地追隨他。而赤焰在招募新軍時,有些赤焰的老將會推荐自己的兒子加入,以求能讓他們成為新一代護國將士。列戰英也因此而隨父親加入了赤焰軍。

在赤焰受訓時,因為都是少年,他有機會和靖王、林殊等一起受訓和參與戰事,也連帶認識了衛錚等等後來成為林殊屬下的一眾將士。

後來因為赤焰被皇上裁撤,戰英所屬隊伍亦在其中,剛好那時靖王成年獲準開衙建府,而成年王爺按例也會擁有一定數量的兵馬,兵部把赤焰裁撤出來的一部份歸入了靖王府,戰英便成了靖王屬下首批的軍士。

由於年齡相近,又是共同走過赤焰嚴謹訓練的軍士,靖王也覺得與他投契,便收他為近身的將士。後來觀其能力也交付了更多的信任,而戰英也不負所托完成靖王交付的每項工作,加上之後多年征戰培養的默契,戰英成了靖王身邊不可或缺之人。

對於靖王,戰英心中有敬,有慕,也有一些莫名的情絲,只是這些情感都只留在他的心底,不曾踰越。他知道靖王的眼睛總是追隨着林殊,為林殊的一舉一動而牽掛不已。
從東海回京,確認了林殊的死訊時,他看到了靖王眼中悲慟的淚,和難以置信的茫然。那段日子,靖王是如何走過的,可能連他自己也未必記得,但是戰英卻記得清清楚楚。他陪伴靖王走過了那一段心如死灰的日子。

靖王一直不相信林殊和赤焰會叛,也一直倔強地不去妥協,因而遭受的冷落和不公他都看在眼裡,心疼靖王的處境,也敬仰着他的情義之心。戰英在心底也下了決心不論往後遇到如何的困境,他都要陪伴靖王,直死不渝。

他本以為,靖王會就如此一直沉寂下去,可是在十二年的沉寂之後,一個名叫蘇哲的謀士卻再次讓靖王燃起了鬥志,一步一步向着那帝王之位邁進。雖然一開始他對這位蘇先生沒有什麼好惡,卻也不無欣賞對方的敢為。因為他畢竟讓靖王有了往前的目標,提振了他的鬥志。

戰英一直覺得靖王並不輸譽王和太子,只是因為情義的牽絆而被放逐,他相信靖王有能力,可是他無法幫助靖王去爭取到他應得的位置。他看着蘇先生一步一 步幫助靖王走上那條君王之路,也察覺到靖王在一點一點接受了蘇先生做為謀士的身份,尤其在救出衛錚後,靖王開始對蘇先生更為在意的情景,心中不是不在意,只是靖王對他來說可敬卻不可攀,他還是只能默默地陪伴在他身旁。

知道蘇先生其實就是林殊,是在他決定以軍師身份和蒙大統領一起出征之後。他記得那一晚,殿下和蘇先生在城墻上談了很久。回來後,他彷彿再次看到殿下 那悲慟的眼淚。後來他才明白殿下為何有那樣的情緒表現,因為蘇先生,或者說是林殊,再次離去,而這一次,他知道他不會再回來了。
隨著靖王登基成為帝王,戰英也接替了蒙大統領的位置成了禁軍統領,負責保護皇上,長伴君側。他知道,這個陪伴會一直持續下去,而他也會不惜一切留在他的殿下身旁,直到最後。

﹣﹣﹣﹣﹣﹣﹣﹣﹣﹣﹣﹣﹣﹣

這個的開頭其實寫了一段時間,只是一直沒有很好的寫完,今晚忽然想起決定寫完他。

琅琊榜其實開啟了我某些想要寫點什麼的開關,也算是一個難得機緣,有空還是會把一些喜歡的人物寫下來。

*此篇同步發在我的Lofter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