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哭泣

A君是我在那間公司工作時認識的同事。

初識的那天,是我從另一個部門調職過來的第一天,新上司介紹即將共事的同事給我認識,除了另一位男同事外,就是A君了。第一印象中,A君是個嚴肅的人,不苟言笑。當時她只跟我點個頭示意後就回去做自己的事了。

相處下來,我覺得A君雖不親切,但做事卻很有條理。共事之初的那段日子,因為A君已懷孕,很快要放產假,所以需要我快點把事情上手。A君交待事情交待得很清楚,也很認真把我該知道的事都教會了我,我從她身上學到很多。而且經過她的教導,工作上的事我都很快就上手了,也順利渡過了她放產假的日子。

我一直很感激她教會我很多東西,讓我很受用。後來雖然我換到另一個小組,但同處一個部門,有時仍會互相請教,交情雖淺,我一直以為和她能成為一種君子之交,一直維持下去做個朋友的,沒想到最終還是得斷了,而且是以我最不喜歡的方式斷的。



金融風暴那年,公司重組,有些部門裁掉,有些合併,我和A君的部門也拆開重組,我們那組留守,而她們那組就搬到總公司去了。因為分拆,之前兩組合用的東西、報表之類瑣碎的東西便得重新分類、點算。為了這些事,我和A君再度需要協商而連絡頻繁。 

他們搬走那天,相熟的同事還一起聯歡,甚至互相文換了私人電話以作聯系。我和A君也互相交換了電話。本以為這是用以作為朋友聯系的,誰知後來卻完全成了另一用途。 

他們搬到總公司沒多久,有一天下班,收到A君打來的電話,我還心喜着以為是朋友間的聊天,但結果,A君打來卻是想問我借錢。她跟我聊起她家中不順心的事,述說着一些很傷感的事,說着說着就哭出來,然後斷斷續續以着那哭泣的聲音請求我幫她。 

因為一直以來她都是個很堅強的人,至少在我認識她的日子裡,她都是很嚴肅的人,就算與人笑談,也是點到即止,不太會激動,更不會哭泣,電話中那激動和哭泣的聲音,讓我有點不敢相信是她。但也因着那個哭泣,觸動了我的一點惻隠之心,不覺就答應了她借她一點錢的事。 

其實答應時我隠隠是有點不妥的感覺的,而後來事實也證明那感覺是對的。 

或許就因為她平常是那麼一個倔強的人,而我又對於之前她教導的事存了點感恩之心,所以當她那般哭泣着向我請求時,我便心軟答應了下來。雖然借她的錢算起來不算很多,卻也佔了月薪很大一部分。她借錢時一直強調會在之後分期還給我,也真的在之後第一個發薪水的日子還了她答應的第一期款項。因為如此,我相信了她會持續還款的保證。 

可惜那保證只實現了一次,之後的日子,她都沒有再還錢給我。甚至在拖了兩個月後還另外再借了一點。第二次借她其實也是因為她又再度哭泣着向我述說她的困境,加上那之前因為在某位同事的婚禮上再看到她時,她整個瘦了一大圈,也憔悴了很多,所以才體諒她的困境。只是這次借完,她就逐漸地回避起來了。 

我不太喜歡講電話,尤其害怕在電話中再度聽到泣音,所以每次追討,我都盡量以簡訊和公司內部的電郵,一方面顧忌到在公司如用電話追討有點失分寸,也不想讓她太難看,只是她幾乎不回。偶爾回訊也只是說着要再第一段日子才有辦法還。 

就這樣一次拖一次,拖到後來她離職,錢都沒有還回來。記得她在離職前,有其他同事還問過我A君有沒有向我借錢,當時我還反問對方為何這麼問,對方說A君好像問了好幾個同事借錢,但都沒還,其他人有的借得不多,也因為一直追不到,最後只好放棄。那個同事還說,如果我有借,可能也得有個心理準備是追不回來了。 

那次之後,我也嘗試了幾次,但結果都一樣。A君離職前還說在離職後會還,因為離職可以拿到公司的一筆年金(那是當年每個員工進入公司後,公司為每個員工存的“退休金”,隨工作年期而增長,離職或退休時就可以領到的錢)。不過最終,承諾並沒有實現。 

「我討厭別人在說正事的時候哭哭啼啼的。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我最看不起這種人。」這是我在村上龍的小說中看到的一句話,想想我自己也差不多是這樣的人。 

其實我對哭泣的人並非都那麼容易心軟,有時甚至是會冷眼旁觀的。因為很多的哭泣,在我看來都只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而我自己也非常不喜歡哭泣的感覺。但是為什麼那時,聽到對方的哭泣,會心軟地回應了她的請求,而且還回應了兩次,我自己也有點說不上來。

或許是因為少見吧。現代的人們,與人相處時,如非知心或者非常熟悉的朋友,基本上是很難得會看到別人哭的,更別說是在只可算是認識的人面前表現脆弱了。而因為對方的哭泣,實在跟平常她給我的印象相差太遠,讓我震驚到忘了當中的隠隠的不安吧。

我記得在初認識時,有一次A君放假,有個女人打電話到公司找她,當時是我接的電話。對方說要找她,我回說她放假,不在公司。對方一聽還生氣地說我騙她,更略下狠話說叫A君早日還錢,不還就要她好看之類的。當時因為跟A君也不熟,也不覺得要拿這種私事來碎嘴,所以這通電話我最終也沒有告訴任何人,包括A君。但卻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沒想到,這通電話居然會成了我後來那段日子的惡夢。因為我也成了個必須向A君追討的人。

「那種人之所以會哭,是因為太自戀了,天真的以為只要他一哭,別人就會原諒他。這種人絕對不值得信賴。」這句是小說中另一個人用來回應上面那句話的句子。不值得信賴這點我深感認同。

有些事如果輕易就能說出口,那些事往往是不值信賴的。這也是我從A君身上深刻體會到的。想來她還真是個能輕易把借錢一事說出口的人。在我答應她那次之前,她就曾經有過一次特地在下班時刻打電話問我能不能幫她做個小週轉的事,那次她的口氣是很焦急的口吻,但沒有哭泣。只是當時因為那數目對我來說很大,我沒有答應她。

而真的答應的那次,卻是因為金額在可負擔的範圍,加上那次糊裡糊塗的心軟,結果就得到教訓了。而她那種輕易就把借錢之事掛在口上的習慣也讓我明白她根本就不在乎交不交朋友,因為她離開時就已經算是眾叛親離了,在同一間公司跟她相好的同事也都一個一個對她敬而遠之。

對我來說,錢追不追得回來在其次,只是很遺憾她是個如此無法守承諾的人,也遺憾在本來還以為可以成為君子之交的人竟只能成為一個小人讓人避之為恐不及。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在周作人的散文集裡看到他的一篇「談酒」,當中有提到酒的點點滴滴,勾起我對酒的一些心事與感想,所以也想來一篇自己的談酒。

酒這種東西,能醉人,也能亂人心神,說不得是好是壞,但不可否認,人對酒,多多少少還是挺有感情的。我不算是很喜歡喝酒的人,但是對酒,卻也有些愛恨在其中。

小時候的我,對酒最大的認知,是那香香甜甜的糯米酒味。在老家,每天總有個時期要釀一大罐糯米酒,既可用於煮食,亦可用以作為慶賀乾杯之物。

我並不是很清楚糯米酒的釀法,但記憶中有點印象是釀酒前會先把糯米蒸熟,再加入酒粷讓糯米發酵,然後把發酵的糯米存於罐中,置於陰暗處(?),有點記憶是用棉被或棉襖之類的東西包裹存放在衣櫃深處,用意似乎是保持那溫度。當酒發酵開始醞釀後,那香甜的糯米香味常常會從衣櫃中淡淡翻出,引得人口水直冒。那時,釀出來的糯米酒,大人也會讓我們這些小孩嚐,不會禁止,許是因為那酒不太烈吧,如在冬天,也可暖暖身子。所以我記憶中最早嚐的酒類就是糯米酒了。似乎也因為那香甜的酒味是最早的記憶,從此我喜愛的酒總是帶點甜味的酒。另外,糯米酒因為可以用來煮食,我也偏愛上糯米酒煮出來的酒釀丸子,這道甜點一直算是我的最愛。
除了糯米酒,印象中有一個夏季,我一直在喝香檳酒。雖然那酒淡而無味(應是我們買的不是正統香檳吧),但是那個夏季,我們回到久違的鄉下,天氣熱,在鄉下的飲料店有賣冰凍的香檳,我們顧不得應不應,就買來喝了,而且一喝上癮,幾乎每天都去買。現在想來,還是會懷疑那時喝的許是不含酒精的香檳吧,因為喝那麼多都沒有醉過。不管是不是,但那回憶還是挺開心的,畢竟那算是初次懂得跟喜歡的人們一起喝酒是件快樂的事。

俗語曰,酒逢知己千杯少。跟朋友喝酒的回憶隨着年齡漸長,漸漸明白那當中以酒相會的快樂。跟能聊的朋友喝酒真的是樂事。高中畢業後,跟相熟的同學分開,偶爾會約出來吃飯聚會,後來有人提議去喝酒,感覺很不錯,也就跟着去酒吧見識了。

初入社會那幾年,因為要適應工作上的壓力,偶爾不開心時就很想喝點酒。有一次心情非常差,就買了一瓶葡萄酒回家喝,幸好當時家裡沒人,我就把那瓶酒喝光了,許是從沒如此乾掉一瓶,喝完人有點醉,有點暈,但意識卻還在,隔日雖沒宿醉,卻也覺得不該這樣喝。之後也真的沒再如此喝過了。

我很喜歡在酒館的聚會,尤其是那種較為安靜,能聊天的酒館。喝一杯調酒,聊聊近況,很閒適,很薰然。記得在英國時,就時不時地跟那邊的朋友去小酒館喝酒,臨走那天,朋友們在小酒館為我餞行,我很喜歡那感覺,也很懷念那些在酒館喝酒的聚會。也記得去愛丁堡那次,跟同行的朋友去了一間有爵士音樂表演的酒吧,那一晚的演奏,讓人有了微薰的感覺。帶着暖暖的酒意離開,走入濕冷的街道,心底是開心的。



在愛丁堡旅行那次,我們也去了威士忌體驗館(The Scotch Whisky Experience),那裡除了有介紹威士忌的醞釀步驟和種類外,也收藏了不同種類和產地的威士忌,我特別喜愛那個收藏室。另外參觀的旅程有包含一個品嚐的講座,主持人詳細的講解威士忌的成分、製作和產地等等的資訊,順便讓我們品嚐一下四種類別的威士忌。這是我第一次品嚐這種酒,不過卻無法喜愛上那味道。有人形容威士忌的味道有煙灰的味道,感覺還真貼切,或許就因為我不抽煙吧,所以沒辦法愛上純粹的威士忌味道。那個體驗館也有專賣威士忌的店鋪,體驗會後可以在那邊買,同行的朋友就買了一瓶帶走。不過他在離開愛丁堡時忘了把行李寄存,結果在上機的檢查時那瓶酒被扣查,無法帶走。這個經驗也算是我覺得最荒謬的地方了。因為全世界都知道現在上飛機不能帶超過100毫升的液體上機,而他居然妄想把一瓶威士忌隨身㩦帶上機,就算那瓶酒是小瓶裝的,但也超過的限制。




很多人喜歡啤酒,有時吃飯聚會,朋友也會叫啤酒來做陪襯。其實我不太喜歡啤酒的味道,所以很少喝啤酒。但是在德國的日子,卻入鄉隨地跟着喝酒啤。我喜歡那邊清淡的啤酒類別,偶爾會點來喝。最記得的是在公園喝着啤酒跟一大群人看世足賽,那種熱鬧讓人難忘。離開前那晚,一個人吃晚飯時我也點了啤酒來為自己餞行。雖然我還是沒有愛上啤酒,但卻變得不再抗拒了,這也是一種進步吧。

只是,喝酒,也並不全然是開心的,君不見多少人喝醉酒的醜態,多少喝得過多的人酒精中毒,健康失衡,甚至還有因為喝酒而作出暴力行為的人。只是那些惡,並非酒本身的錯,而是人們借着酒的刺激而作出的失態。酒之為酒,並不應背負那些罪名。

喝酒,我覺得小酌怡情,偶爾的淺嚐真的挺不錯的。朋友,有空來一杯吧!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詩緣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裡
不捨不棄

來到我的懷裡
讓我住進你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情詩>


前幾天看電影「非誠勿擾II」,當中有一幕是一個女孩在父親的告別式中唸出了上面這首詩,女孩的聲音清清冷冷,沒有作做的高低抑揚,只有平平穏穏的音調,但聽在心中卻特別觸動人。會看這齣戲本來是為了延續看第一集時那種逗趣的輕鬆心情,沒想到第二集不算有趣,但卻別有一番「生死體會」。而這詩出現在電影中,就成了我對這齣電影最感興趣的地方了。

本以為要找這詞應該要花一番工夫的了,沒想到不過幾天,就在喜愛的作者的新小說中看到了,讓我不得不覺得這真是一次最偶然的詩緣,像是注定了在這一時刻必須碰上般。

新小說是席絹的「再也不乖」,看她的小說已經十幾年了,算是一路陪伴成長的一個作者。對她的小說,一直都很喜愛,她的作品只除了早期某幾本之外,其他的都收齊了。

“能有個一直陪伴長大的作者真好,尤其是對自己的文字有要求的作者,看她的小說,不止看到她的進步,也彷若讓自己也進步了。而隨着年歲漸長,看對方在文字中埋下的成熟,也彷若看到自己成長的痕跡。”

今晚看完她的新小說,不自覺在噗浪上呢喃了這一句話。的確,在這十多年的時光裡,看着她的文字一直在進步,感覺自己也受到感染,加上小說中有意無意埋下的一些心得,閱讀時會讓我不自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和其他點點滴滴。

這次的小說,她在每個章回前都留了一首或者節錄一段詩句,來配合接下來故事的發展,而上引的詩也是從她的引用看到。總覺得有種意料之外的切合點,因為很久之前就發現不知是自己下意識跟着她的文字思考還真的那麼巧想到差不多的東西,每次新書,總有一些想法是自己很認同,或正在思考的。這或許也是一種讀者情意結吧,不管算不算是自我意識過剩,我還是很竊喜着這樣的巧合。

談到以詩嵌入小說,給每一個章節一首詩,也讓我想到很久以前看的一本小說,林燕妮的「詩囚」,那篇小說是我唯一看過的林燕妮的小說,吸引我的就是那些詩。

詩,算是很特別的一種文字體,它可以很抽象,也可以很具體,可以很破碎,也可以很完整。要寫一首詩,說起來像是很難,但有時又會突然浮現腦海。詩中的意境,各有所述,讀的時候也可以人人自有解讀,像人生,無法定義。想起詩的種種,讓我不期然就想要開始讀點詩了。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旅館.暫住

旅館,暫借的棲身之所,何時開始,我喜歡上住旅館的日子,愛上那暫借的自由。

近年的旅行,總是一個人上路,習慣了一個人住旅館。 每次出行,選旅館都是我熱愛的一個項目。不同的旅館,不同的居住風情,是我在異鄉可以暫棲的住所。我喜歡旅館的便利和簡潔。

便利是因為旅館有清潔人員定時清理,不論房間弄得多亂,外出回來總是已經清理完畢,你並不需要煩惱需不需要整理的事。加上旅館有其他的配套,只要付錢,就會有人幫你弄好一切事情,是在家裡完全無法享有的服務。當然這種便利是要在大型的旅館才會看得到,而且花費也很高就是。但是就算是小型旅館,有人清理這一項還是有的,而我貪的就是這一選項。

另外的簡潔,我喜歡的是那種隨時可來,隨時可走,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簡單。因為是暫住的地方,我們入住時不會有太多跟身的雜物,離去時也沒有負擔,帶來多少便帶走多少,有時甚至是減少了行李的離去。所以簡潔,對自身來說。

曾經住過的旅館有華麗的星級酒店,也有簡單骯髒的民宿,每一次的借住,都是一種特別的體會。 我記得去韓國時住過的要打地鋪的飯店,那是類似塌塌米的房間,只不過那地板不是塌塌米而已,第一次睡那種像日式被鋪的東西讓人有點興奮。

我記得第一次去台灣時被簡陋的旅館嚇到,那次是我第一次跟姐姐一起旅行,飛機抵達時已是夜晚,我們搭乘計程車抵達旅館,第一眼看到的是大門的其中一扇壞掉斜放在門外,接待的櫃台附近一片黑,讓我們懷疑自己進入鬼屋。而且進入後覺得踩在腳下的地毯帶點濕黏,感覺很不舒服。雖然那一刻很想離開換個飯店,但是最終還是沒有,就在那家旅館住了三晚。

我記得去大阪那兩次住的同一家旅館,第一次我是一個人去,住單人房,感覺挺舒適的。第二次陪朋友去,朋友帶去的面巾跟旅館提供的一樣是白色,不經意被清潔的人員收走,不得已我只好用着我還不熟練的日語搭英語跟旅館的人員溝通詢問。結果答案是沒有辨法取回了,原來他們的假日清潔工作(我們入住的日子剛好有一天在星期日)外判給另一家清潔公司,而下一次就是下個星期,趕不上我們回去的日子。最後在我們離開那天,旅館的當值經理還特別來跟我們道歉並送上兩條毛巾給我們。真正見識到日式的九十度躹躬,讓我們有點受寵若驚。


我記得第一次去英國住的一間骯髒民宿,是俗稱的便宜B﹠B(Bed and Breakfast)。去之前無意中看到某些人談過關於英國的B﹠B,大家覺得如果是印度人開始都不太好。結果我入住的那家還真的是印度人開的。房子是三層的傳統英式房子,狹窄的樓梯。我的房間在三樓,仍然記得我拖着行李慢慢從一樓走上去的情況。至於房間,感覺真的是非常的骯髒,深紅的地毯有着多處深棕色的污迹,似乎是之前的客人打翻咖啡或茶留下的污迹。床單是灰色的,而且多處磨破的痕迹。衣櫃門有着螺絲脫落的迹像。浴室的灑水器也是要掉不掉地掛在架上。整個環境看起來就是讓人很灰心的狀態。許是心底已經有了之前的經驗,對便宜的旅店也就不會再大驚小怪,但多少還是有點介意。不過我還是安穏地在那裡渡過了六天的旅程。最記得的是把自己手腳都包起來睡,避免碰到床單毛毯,睡覺時也控制自己不翻身地一覺到天亮。事後回想,其實也覺得很好笑,旅程的樂趣,有時就是這種預期外的冒險吧。

之後的兩年,再度踏上台灣。去了高雄也去了台北,每次的住宿,不期然都會選着一些較為高級的飯店。而這幾次的選擇都很不錯,以那樣的品質,價錢卻相較於其他地方來得便宜。這更讓我想要多去幾次。而去年入住的飯店,因為某些原因讓我升等入住商務套房,房間的舒適度比之前的都好。也是我第一次入住這種行政人員人員常住的套房,彷若自己也成了商務人員。

去年的遊學,在英國停留的期間,跟那邊認識的朋友去了一趟愛丁堡,在那裡我們入住了一間剛開張不久的民宿,新裝的房子給人一切很新的感覺,加上房間和設施的溫馨設計,住在那裡感覺很不錯。尤其是早餐的時刻,在陽光充足的飯廳吃着蘇格蘭的傳統早餐,頓時有種融入了那裡的感覺。



不過那次從愛丁堡回到倫敦時,我們停留了一晚,而相對於愛丁堡的舒適,倫敦的青年旅舍就顯得恐怖了。因為房間是以床位計,我們是三人同行,只能入住四人房,而空出的床位早已有一位陌生人住進去了。雖然那位旅客看起來挺和善,但與陌生人同住還是第一次。加上入住時剛好我們住的那層的浴室設施出了問題,讓我們無法沐浴。這一次的經歴算是我覺得最不舒服的一次經歴吧。

後來去德國,我住了兩個月的旅館。從第一天進入德國開始,就是住旅館。除了自己去旅行而訂的旅館之外,就是學校安排的青年旅舍。剛開始,我很不習慣那間旅舍。因為我的房間在樓梯口,人們出入都經過我房門,樓梯口的大門常常被人用力的開關,造成不少的噪音。加上我房間隔壁是吸煙房,常常有人半夜三更還在那邊大聲喧嘩,吵得我難以入睡。有一次實在很不爽,我跑去櫃台投訴,結果要深夜值勤的保安上來勸那些人離開才得回應有的寧靜。入住的頭兩個星期,或許是近暑期的關係,很多學生團入住,而青少年唯一的特點就是吵,那些日子算是我最討厭的一段時期。不過那時期也正值世界盃時間,我偶爾會下樓到旅舍的娛樂廳跟其他人一起看球賽,那也是我不怕吵的時刻。而那氣氛還挺難忘的。入住的後期,因為學生團的減少,旅舍變得安靜起來。晚上只是偶爾會聽到人們走過,大部分時間我都能享受一個人的寧靜。有時打開窗口,會聽到樓下花園傳來人們的笑談聲。因為那邊放了餐廳的室外桌椅,晚上他們會開放給人們去喝酒。那些聲音不響亮,是既讓你感覺到人聲,卻又不吵,聽着聽着會催眠的音量。現在回想,我還記得每天回去時,櫃台人員親切的笑容,偶爾在餐廳吃晚飯時碰上的同學和那個有着東方面孔的餐務人員,還有偶爾碰見的清潔人員。

一點一滴,都是我住在旅館的回憶。而旅館,不可否認,是我每次旅行暫借的家,也是我能自由來去的家。想着這些,我又期待着下次的旅程了。


閱讀日誌08

今日在圖書館看到《禁色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一書,借回來後看了幾個章節,有很多感想湧現。

首先是關於書中提到的性別認同,張國榮算是個「雌雄同在」的人物代表,本身的男性身體與他內在陰柔的一面,讓他在不同的舞台表演上,展現了兩者融合的不同面貎。這種在性別上的融合其實在所有人身上都能找到,分別只在當中真實的性別與內在性格合起來是偏向實際性別還是相反而已。

而這種兩性交替或者融合對我來說並不陌生,甚至是我觀察別人的樂趣之一,最好的例子就在我觀察父母的舉動時。

父親是個極度大男人主義的人,不論外表和想法都很陽剛,但是另一方面,在行為上,又有着極度小女人那種斤斤計較、碎唸和完美主義的挑剔性格。這兩種極端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災難性例子。所以父親常常被誤解和排擠。對外的一切剛陽讓他很難融入人群,造成一種孤僻;而對內的一切陰性讓他被家人討厭,造成永遠的溝通不良。他的這種情況其實算是一種陰和陽無法融合,互相排斥的極端。至於母親,則是個在本性上有着女性的敏感和圓融,但是在行為上,卻又有着男性功利和剛強的一面。而她呈現出來的是較為融合的一面,所以在人緣和做事方面,她總是較父親來得有手腕。這是我對性別的一種觀察,其實與書中要討論的重點有所偏頗,但是卻不其然讓我有此聯想。

除此之外,書中寫到張國榮在2000年舉行的「熱.情演唱會」所做出的突破性演出造成的回嚮一點也讓人感慨。那次演唱會,他的演出是很前衛的一次演出,但是得到的不是好評,反而獲得保守媒體的一致劣評和諷刺。這一現象在這些年來尤其明顯,媒體的言論越趨保守,對很多事情大驚小怪,思想甚至有着倒退的現象。每每讓人厭惡所謂的傳媒言論。

這一點我的想法是人們活得越久,越是害怕前進,人們只安於現狀,並且期望拉着大家一起沉淪。張國榮是勇於向前走的人,但是走在前的勇者往往就會成為人們攻訐的對象,所以他的前進最終成了犧牲者。

關於媒體的固守成規,我很討厭,這一點在觀看電視劇時尤其明顯。算起來我好多年沒有認認真真去觀賞電視劇了,因為不喜當中重覆又重覆的傳統觀念。例如家庭中那種母親至上論,婚姻關係的絕對論,甚或是金錢必導至爭鬥的論調。

我尤其想談母親那一論。傳統中母親的角色總是傾向着為家庭奉獻,犧牲自己去成全家庭,而這種犧牲奉獻似乎才是典範的論調我不喜歡。雖然我常常對母親的行為有所怨言,但是在做自己方面我卻認為母親做得很好。

母親雖然關心着我們,但更多時候我覺得她是為自己而活的人。她對工作很執著,那份執著不是為了生活的需要而做,而是為了她自己的尊嚴。母親對於傳統的相夫教子一事並不熱衷,尤其不願意依靠丈夫而活。這些年,她為了工作可以不理家中的很多事,對於父親的微詞亦不予理會,堅持着她想做的工作。因為她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尊嚴,她明白依靠父親只會讓她無法站在與父親相等的地位,不願意成為矮人一節的依存者。所以她需要工作找回自尊,找回在必要時跟父親談判的籌碼。她在這一戰上是贏了,使父親沒有辦法把傳統的一套套在她身上,並且活得自在,活得有尊嚴。這是我覺得母親成功的一方。



以上一連串的想法,從閱讀的篇章聯想出來,先寫下來,算是幫思緒理個條理,也算是個思路轉向的記錄。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我喜愛的餐廳之一.Vapiano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味道,喜愛的餐廳,於我也是。對於吃,我一向是較為隨意的,但是隨意得來,卻又有着自己固執的一些選擇。 正如自己在挑食一文中提到的,我有自己對味道的解釋和習慣。至於對餐廳的選擇,當然也會有些喜好。所以想來談談自己喜愛的餐廳。

我喜愛的餐廳,菜式不限,可以是中式菜館,可以是西式餐館,可以咖啡小店,我愛體驗不同餐廳帶來的不同食物享受。但是除了食物以外,我也愛研究餐廳的裝飾,服務的感覺,背景的音樂,甚至是客人的氣質等等。這些影響着餐廳整體感覺的小細節,都是我喜不喜歡的重點。

當我喜歡上一家餐廳時,我會常常去,為着那份喜歡的感覺,也為着一份習慣。

在德國的兩個月,我最常去的餐廳是一家以意大利麵和Pizza為主的自助式餐廳,名字是Vapiano。第一次看到這家餐廳,是在柏林,當時住的飯店附近有一家分店。每次經過時,都看到人們悠閒地進餐,所以終於有一天黃昏,在回飯店前就進去了。而這也開始了我與這家餐廳的緣份。



在柏林試過一次之後,本以為不會再見,誰知後來讓我在慕尼黑發現了它的分店,而停留在慕尼黑的兩個月,這間分店就成了我最常去的一家餐廳。



這張照片拍的就是在慕尼黑的分店,上下兩層,招牌的「Vapiano」是入口的那一層,旁邊有樓梯走上去。

Vapiano是一家意式餐廳,嚴格來說是一家自助式的餐廳,當你走進餐廳大門,在門口的櫃枱店員會歡迎你,並且遞上一張磁卡(見下圖),當你決定要吃甚麼時,只要到所屬食品的櫃枱下單,櫃枱人員便會在磁卡上作紀錄,等你準備離開時,再到門口的收費櫃枱交出磁卡並付錢便可。



(用來記錄食物的磁卡)


餐廳有分開意大利麵、沙拉、Pizza、飲料四個分類櫃枱,想要哪一樣,就走到那個分類櫃枱跟服務人員點菜就可以了。我最喜歡的是他們提供的意大利麵選項,因為所有的意大利麵種類都是㕑師當着你的面立刻煮的,你可以看着他們如何下麵,炒材料再把麵和材料混合。每一個步驟都在你面前作,絲毫不馬虎,而且調味方面還會先問你再下,比如想少一點鹽,多一點辣,多一點起司或者少一點胡椒,他們都會尊重你的意見幫你煮出你想要的味道。如果你和㕑師相熟的話,他們甚至可以在料理時跟你聊天,當然是在不影響作業的情況下。



(這是我喜歡的意大利麵,帶點亞洲風味的辣勁,又有西式的微甜調味,附贈的麵包也很不錯)


去光顧的那些日子,我很喜歡在排隊時(因為是在櫃枱前下單,人多時櫃枱前往往要排隊),聽㕑師們和熟客的來往,雖然不明白他們的對話內容,但那種親切的感覺卻讓覺得溫馨。因為常去,對當值的幾個㕑師很有印象。有很像意大利人的黑髮帥哥,有着溫柔聲音的女㕑師,有很喜歡聊天的大叔㕑師等等,各有各的習慣和手勢,吃多了,會發現他們煮出來的食物會有着小小的分別。因為餐廳是集團式的,食物材料的分量有規定,但是在煮和調味上,每個㕑師的手感就會顯現出來。



對餐廳的裝潢,我挺喜歡的,尤其是桌上放的一盆盆食用香草,這些香草是餐廳自己種的,而且會實際用在食物上,㕑師面前都會有幾盆不同的香草,方便他們需要時就摘下來用。



(這是用來種香草的架子,可以看到不同的香草)


我喜歡這種自給自足的意念。

另外讓我喜歡的是提供飲料的吧枱,那裡不止提供咖啡、可樂、茶等飲料,也提供了不同的酒,讓人們可以悠閒地和朋友喝一杯。



(雖然我去的時候總是一個人的時間比較多,但卻很喜歡看樓下吧枱這種三三兩兩的情形


人多時,我喜歡在角落觀察別人的舉動,看人看景,慢慢享用我的餐點。因為是自助式的餐館,對我這異鄉人來說,能很自在地在人群外安靜享用食物是很棒的事,每次進到這裡,我都能很安心很放鬆。這就成了我常常光顧的理由。

PS
在這家餐廳的網頁上發現,原來它不止是德國有,在其他地方也有。
附上Vapiano的官網,而且這似乎是美國的集團,美國的官網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迷迴》閱後感

昨天在圖書館借的書,姚芝華的《迷迴》,今天一口氣看完了。

這是本短篇小說集,當中的小說故事寫得很不錯,簡潔有力,佈局也挺有意思的。

「除非找到靈魂的磚瓦,否則只得破碎的活着;在人性的惡意將你毁滅殆盡之前……」這是在書的封底的一句介紹,非常切合這本小說集的形容。當中每個故事都不斷讓你思考起人性黑暗的地方。

人的恐懼、妒嫉、恨意、貪慾等等黑暗情緒總會不自覺地牽引着人們走上惡之路,這惡之路帶來的結果不離死亡。然而死亡之後,卻能帶來更多不可思義的事。即便未死,也會有其它讓人無法相信之事在當中延伸。

最讓我覺得驚悚的,不是鬼魂,不是死亡,反而是靈魂的錯置。書中收錄的故事中,「魂迫」一文寫的就是關於靈魂互掉的事。人的一生,總有某些時刻是希望自己能成為別的人,能有別的人生,然而換成別人是不是真如想像中美好,卻未必。這篇就讓人想到這種錯置的驚。

最近在看關於禪宗的入門書,關於禪當中提到自我的事有點想法。我之所以是我,除了身體的五感之外,也包含了所曾經經歴過的任何事,學過的任何事。你的身體和記憶其實就是靈與肉合而為一形成的自我。你會因為曾經受傷而對某些事防備,你會因曾經學過的東西而對事情作出決定,你會因為生活環境的養成而說應該說的話,你也會因為外界的壓力作出不智的選擇。種種行為和感知都構築成你現在的模樣和人生,一旦現在的靈魂和肉身分開,那些過往養成的身體與靈魂合起來的反應便會有某種度上的缺失。因此,當你換成另一個人時,便會有些不同了。

故事中的兩人曾經換過一次靈魂,雖然互相在換過的軀體中逐漸融合,但是卻又因另一次的巧合遇上,在選擇要不要換回來的過程上,人性自私的一切便呈現出來了。一個是滿足現況而不願換,一個是因事而不得不換,結果換不換就看幸運傾向哪一方而決定了。故事的幸運似乎站在了惡意的一方,使無辜的人不得不背上惡的一面。閱讀後或者你會想,幸運居然幫了那惡人,好不公平。但是從一開始,這種互換或許就已埋下了無法挽回的結局,靈魂的錯置,總會朝向錯置的方向漸漸遠離原心,那誰對誰錯又如何去判斷。

除了這個故事外,其他關於謀殺,鬼魂等的佈局也很有意思,人可以不知遇上鬼,鬼可以不知遇上人,人會掉進不同時空,鬼亦可於時空中穿梭。各式各樣的恐怖經歴,讓人省思自己黑暗的一面。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其實,她不是很喜歡煙的味道,只是,她覺得這城市對煙很不友善。其實,她不是很討厭煙的味道,因為,她記憶中有很多關於煙的事。

是從甚麼時候開始討厭煙的,她記得不是很清楚,卻清楚是這城市讓她變得厭惡的。

小時候住的地方,父親那一輩的人都有煙癮,那些叔叔伯伯吸得很凶,常常看他們聚在一起就是你敬我一根,我還你一支。而那時的人們對吸煙的壞處也了解不多,甚或根本不會去在意,反正大家都在吸,沒甚麼必要特別顧慮。

她記得那時常常看到父親和叔伯們閒來總是一杯茶,一根煙,一點小零嘴,就可以打發一整個下午。她偶爾在那煙霧彌漫的廳堂走過也不會覺厭惡。

她嚐過煙的味道。大概在小學時吧,忘了是哪個堂兄還是叔父給她的,那次在庭院碰到對方在吸,她好奇地盯着看,想起電視裡那些香煙廣告,還有電視劇中人們吸煙的表情,總覺得那樣子看起來很帥。因為她的視綫,對方就給了她一支煙,讓她試試看,完全沒有她還是小孩子,不該讓她吸的意識。她輕輕吸了一口,因為對方事前的提示,她沒有像其他初試的人般被嗆到。把煙含在口裡,感覺了一下那味道,再呼出去。整個過程不過兩三秒,她沒有特別討厭,卻也不算喜歡。她沒有吸完那支煙,最後,剩下的她還給了對方,而對方也不避違地吸完那剩下的半支。

其實那次是不是第一次她也記不得了,總覺得之前似乎有試過。那個印象應該是來自舅舅吧。母親有幾個兄弟,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最小的那個。小舅舅在她眼中,是個很有個性的人,在那個甚麼都貧乏的年代,小舅舅看起來卻總是很時髦。每次看到他,她都很想跟他聊天親近。她記得他吸着煙,一臉痞子樣的表情,雖然看起來壞壞的,卻還是很吸引人。矇矓的印象中,小舅舅好像也有讓她嚐過煙的味道,只是影像太模糊,她分不清那是屬於夢還是現實。

她心底一直有個想法,覺得會吸煙的人都有他們自己的個性。她身邊吸煙的人們,她最喜歡的是外公。外公是吸煙絲的人,他有一支細長的煙桿,銅金色的煙斗小小一個插在黑色的煙桿上,桿末是同色調的金屬吸嘴。煙桿上吊着一個小小的深藍色煙袋,裝着他常吸的煙絲。那些煙絲是外公自己種,自己曬,自己切成絲的。她記得有好多次,在晴朗的天氣,外公總會在光線充足的大廳中搬來他用來切煙絲的長板凳,把曬乾的菸草葉子切成一絲一絲的煙絲。那專注的樣子,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底。那些陪在外公身邊的日子,總有外公的煙桿和那煙草的味道伴隨。前陣子在某本小說中看到主角在自己製煙草,自己捲煙的事,讓她忽然記起外公的煙草也是如此自己製作的。

這樣想來,似乎她並不討厭煙,那又為何,後來對煙避之唯恐不及呢?是了,是這個城市興起的禁煙運動吧,加上後來醫學研究的發現,讓吸煙變成了惡,變成了慢性自殺的另一個名字。人們漸漸不容許煙的出現。她在這城市中生活,也逐漸染上了人們對煙的厭惡。

這厭惡剛起時,她記得自己很高興為此做了一件事,一件於她彷如革命的事。她與姐姐聯手制止了父親吸煙。父親把煙戒掉了,吸了多年的煙癮,就這麼戒掉了。她從來沒有去了解事情的經過,也沒有問過父親戒的時候辛不辛苦,她只是沉醉在促使父親戒掉這件事上。

這些年,社會上隨着人們的健康意識高漲,煙逐漸被人們逼上絕路。在這城市中,吸煙者越來越不自由,人們總以自身的利益壓迫着吸煙的人們。她常常看到吸煙的人,為了吸一口煙,不得已,必須在酷暑時於烈日下吸,於寒風中抖瑟着吸,於風雨中防着雨水吸。有時經過一些辦公大樓前,總是看到那些吸煙的人們站在那些吸煙的煙灰桶邊,吸一支煙,透一口氣。感覺總帶着點狼狽。

她記得在歐洲旅行時,吸煙的人們總是能很悠閒地坐在露天茶座上,一邊喝咖啡,或者啤酒,一邊吸煙。那模樣是如此自在,如此賞心悅目。然而在這城市,這種悠閒,無法看到。

煙是不是真那麼不可容忍,或許是,也或許不是。但那些狼狽的吸煙樣子,卻讓她知道我們的世界有時並不寛容,這種不寛容甚至容不下一支煙。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黑紙﹣文字的黑色幽默

在年終回顧那篇中提過去年收集的物品當中,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黑紙》。 

甚麼是《黑紙》?算起來這不是一本書,也不是一本雜誌,但用書名號匡住,因為把黑紙收集起來以後,就可以成為一本書了。關於黑紙的起源,先來看看創作人的前言: 「網絡發達,讓大家的思考都裂開,閱讀更加分裂,再沒有人能够吞下一本書,一篇長文,因此,《黑紙》誕生了。每一期用一個字作為主題,創作精神分裂,寫出最長不過五句,最短不過一句的黑句。」 


所以黑紙其實是一張紙,每個月出一張,彷如月刋,但它又沒有月刋的累贅,只是在一張紙上寫滿了字。每個以一個字為題材,寫出所有關於那個字的句子。很簡單,卻又非常需要腦力的活動。讓人思考,也讓人省思,更多的,或許只是博君一笑。把文字玩弄於紙上,帶給你一點屬於文字的黑色幽默,因而它又自稱為「偽文學雜誌」。 




每個月的主題字,他們都創作出一系列關於那個字的句子,當中有很多文字的雙關語和暗喻,很有意思,下面引一些來參考參考。

2010年十二個月的主題分別是:

01﹣黑

  01 世上最黑的事,是白事。
  09 重複讀「黑」字二十次,你會笑出來。
  27 女生花很多時間對抗黑眼圈,就是不肯花時間睡覺。
  59 要把事情描得最黑,記得留白。
  64 黑色不恐怖,白色恐怖。

02﹣老

  03 老是和老朋友見面,老是話當年。
  06 老老實實,老實人不會說「老老實實」。
  18 要跟老朋友說「老地方等」,請先確定市建局和地產商還未相約在你的「老地方」等。
  31 香港最多員工的老闆是李!老!闆!
  61 人死不能復生,人老不能後生。

03﹣仇

  03 員工都把老闆視為仇人,卻同時想成為自己的仇人。
  15 九十歲過後是復仇的最佳時機,補時階段入球,人哋冇仇報。
  18 總有人愛仇恨,卻沒有人仇恨愛。
  31 情人見面會面紅,仇人見面,份外眼紅,而且見紅。
  51 不是朋友,不代表就是仇人。況且,出賣自己的,多數是朋友。

04﹣後

  02 不少中學生的讀後感是讀前寫的。
  32 每對分手情侶都是前言不對後語。
  44 不怕落後於人,只怕樂後於人。
  48 嬌生慣養和愛滋一樣,都是後天免疫力失調。
  57 飯後一支煙快活過神仙,亦令你好快變神仙。

05﹣鬼

  07 懷胎十月要作定期檢查,心懷鬼胎也要作心理檢查!
  25 看破紅塵的會剃頭,看不破紅塵的會被鬼剃頭。
  30 內鬼一定是外人。
  37 梵高死後才成名,鬼才。
  53 魑魅魍魎嘅解釋係多鬼多到連啲字都畀鬼上身。
  72 到有冇鬼?鬼知!

06﹣冷

  13 冷箭和冷戰都令人感到冷顫。
  24 殮房很冷也很靜,只有我不能冷靜。
  29 熱情的沙漠一到夜晚便會變得冷漠。
  41 人應該怕熱不怕冷,冷的氣候可以穿無限件衣服,熱的時候卻不能脫皮。
  51 回應冷笑話的最佳方法是冷笑吧。

07﹣小

  13 冷箭和冷戰都令人感到冷顫。
  24 殮房很冷也很靜,只有我不能冷靜。
  29 熱情的沙漠一到夜晚便會變得冷漠。
  41 人應該怕熱不怕冷,冷的氣候可以穿無限件衣服,熱的時候卻不能脫皮。
  51 回應冷笑話的最佳方法是冷笑吧。

08﹣反

  01 以下內容,可能令人反感——這句說話通常令人有好感。
  14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你反口,我反目。
  42 反枱要有本錢,但多數牌品差的人反枱是因為再沒有本錢。
  69 最怕人家對自己白眼,每次遇上,我都反白眼。

09﹣狗

  39 女生讚你可愛的時候請留意,她們覺得狗也很可愛。
  93 擺尾的狗很可愛,擺尾的人很可憐。
  249 狗仗人勢,但現在的形勢是人不如狗。
  369 為了生存,我們只能扮死狗。

10﹣打

  08 如果黑社會打手只是打手就好了。
  11 打橫嚟講,通常理真氣壯。
  17 打工仔,不愛打工,最愛打風。
  25 不打不相識的結果可以是打成一片,或被打成一片。
  61 男人都是一撻即着,像打火機;女人則是手榴彈,一丟即爆。

11﹣分

  02 我和你之間的分別,就是我並不想分別。
  06 「沒有國,哪有家?」這句說話正正犯了分裂國家的罪。
  17 當別人對你說十分感激和萬分感謝時,當中可能沒有半分誠意。
  33 考試考幾多分?我心中有數,卷上冇數。
  61 社會改變了,現在工作的現象是男要有幾分姿色,女要有幾分知識。

12﹣死

  65 女朋友生日,不送禮,便送死。
  51 1314可以是一生一世,也可以是一生一死。
  50 被你稱作死人頭的多數不是你的死對頭。
  33 假如人死後才下地獄,那麼有沒有人想過自己其實已經死了?
  25 死人化妝的服務對象是死要臉的人。

句子前面的數字是句子的號碼,九月的「九」在廣東話發音中與「狗」一樣,所以主題是「狗」,而號碼也全部有「9」這個數字。

黑紙好玩的地方也是在音韻方面,有些雙關語不管在字義上還是音義上都有雙重意思,這也算是玩弄文字最大的樂趣吧。因為創作的人是香港人,所以當中有很多廣東話的字趣,喜歡或想學廣東話的人應該能在其中找到很多樂趣。

進入2011年,黑紙進化成「偽娛樂雜誌」,除了延襲原來有的一個字主題外,似乎也會訪問一個明星,問他們關於該月主題字的問題。像是一月的主題字是「殺」,他們訪問的人物是鐘欣桐,問她關於「殺人」,「被殺」和「自殺」的問題,這樣黑紙便有一半是訪問,一半是黑句。另外,1月的黑紙設計感覺挺不錯的,很有雜誌的風格。


想起「偽娛樂雜誌」這詞時,我忽然想到用英文不知是否可譯為「Fake Gossip Paper」,當中「paper」即代表一張紙,也可代表「newspaper」,所以說文字的雙關不是中文的專利,而這種文字的遊戲是會讓人着迷的。

叱吒頒獎禮有感

1月1日晚上在家看網路直播的叱吒流行音樂頒獎典禮,謝安琪拿女歌手銀獎得獎感言讓我特別有感。

她在說感想時,特別提了兩個她經歴過的情況。

她說之前在某個工作面試時,她要面對幾個商業性的客戶或者廣告商時,因為當時的她還不算特別為人所熟悉,那幾個面試的人不太認識她,在面談當中忽然有人想起某個緋聞而知道她是誰。對這件事,她說到,他們做音樂,花費了很多人力、物力和心血,甚至是花很多錢去做宣傳,希望讓這些音樂進入人們的心。但是這些花費卻比不上一本幾塊錢可以買到的八卦雜誌所刋出的一些捕風捉影的緋聞,那些緋聞輕易地便進入人們的腦海,進入人們的茶餘飯後的話題中。這對那些盡力去做自己的音樂的人來說,非常諷刺。

另外一個她被問及的問題是:有人問她以她這樣的學識、涵養,為什麼要去做一個歌手,一個音樂人。她覺得這個問題有一點點輕視,彷如一個有學識和涵養的人是不該去做歌手和音樂般。而這個意識在這幾年尤其明顯,或者因為之前一些事把歌手的形象推落谷底。她提出疑問為什麼有學識,有想法的人不可以成為歌手,為什麼不能做他們自己喜愛的音樂。

這兩個問題在她的得獎感言中提出,我覺得很有意思。謝安琪算是這幾年我心目中較為有個性的一個歌手。不止因為她在音樂上有她自己的風格,她的歌曲都有着一些特別的主題和嘗試,也因為她的某些言辭和行為。去年和今年,她在叱吒的頒獎禮上的發言都很有意思,也很發人深省。聽她的感言會覺得這個小女子有她自己的一套哲學。

近幾年(約五年、七年甚或更多年?)以來,我聽廣東歌的意願少了很多,或許是因為對歌手素質的青黃不接感到厭吧,聽來聽去還是那些較為有實力的歌手的歌曲,對新人甚麼的意興闌珊。但是讓我更不耐的,或許是流行歌手的模糊面孔吧。這幾年,很多歌手出現,也很多逐漸消失。來來去去的面孔,總是有太多相似,有太多不够突出。很多人都覺得這幾年沒有巨星,那些曾經的巨星一個一個逝去,但新面孔中卻無以為繼。我也如此覺得。而主要原因,我想是因為那些新的人都不太有自我的風格和個性。

之前有個奇怪的經驗,記得在英國時,常常聽到節奏強勁的流行舞曲,而那些舞曲的MV中,歌手們跳的舞都很像,女性一定是展現身體曲線的誘惑調調,男人一定是展現肌肉的風格。回來後在電視的韓國音樂節目中常常聽到幾乎一樣的跳舞歌曲,或者旋律很相似的情歌,因為聽不懂歌詞,樂曲就成了主要的感覺,但是那些幾乎一樣的旋律讓人感到困惑。而香港近年的歌曲也給我這種感想,不管是歌手還是歌曲,都是太相似的感覺。

今晚在看頒獎時,謝安琪的發言之後是金獎的容祖兒。容祖兒算是這一代較為有名的香港女歌手,但在我心中,她始終不算很有巨星魅力。今晚她的發言其實很一般,或者說感覺很客套,很公關,聽完了並不能讓人印象深刻。一直以來她給我的感覺都是很八面玲瓏的人,就像薛寶釵那般,很顧全大局,很圓滑,但再多,就沒了。她的歌曲很大眾,很流行,但如要求再多,好像也就沒了。是的,她唱歌跳舞都很努力,很盡力,形象似乎也多變,但再要深入去談,又好像再多也沒了。這是我的感覺,所以她一直沒辦法讓我很喜愛。

所以我很懷念那個仍然百花齊放的廣東歌曲年代,我記得王菲,想念張學友(雖然他仍是有出唱片,但已不如以前那般量多),懷念梅艷芳,還有更多曾經讓人驚艷的歌手。

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2011 新年目標

一年新開始,當然要有個新目標。

跟去年一樣,定10個目標,讓自己有努力的方向。

1.找到新工作。這是最逼切的事,沒有收入總會有寄人籬下的感覺,就算那是在家人的「籬下」。

2.如果找到工作,我要搬出家裡。這是去年一年以來的想法,年過三十而仍跟家人住總讓我覺得自己彷如沒有成長般,而且搬出去或者可以改善與家人常見的磨擦。

3.是我的書籍和唱片等物藏要重新整理、處理。真的不再需要的東西看是拍買或者捐出去,不捨去怎能有新開始呢。

4.閱讀的目標是50本書(漫畫不計),最好能把所閱書籍的短評記下。去年我的aNobii書櫃上的短評剛好到100,非常方便今年的計算。

5.電影的觀賞希望能維持在50部當中,相信不難實現。

6.部落格的發文量仍是希望維持100篇的量,最好是這個部落格和影像日誌那邊都能維持相同(換言之是200?)。

7.保持去年在臉書上一日一相片的習慣,持續拍照。

8.德文今年想繼續進修,務求把德文的能力提升。

9.今年要去考日語和普通話的檢定試,讓語文能力獲得肯定。

10.希望今年可以有一次紅葉觀賞旅行(這個說了好久都沒去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