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埋伏》松本清張

松本清張《埋伏》


松本清張的小說中隱含着社會正義。這是在書中導讀中某人下的定義。個人覺得這個定義下得挺好的,因為讀者真的可以在不同的故事中看到作者對社會一些不公平之事的發聲。

這本《埋伏》是短篇合集,一共八篇的短篇,每一篇需要閱讀的時間很短,非常適合短途閱讀或者是短暫休閒的時段。


—<埋伏>

這一篇借着警員的調查眼光去看待身處平凡家庭中地位處於弱勢的妻子的日常。

因為該警員要埋伏一個殺人犯,他認為犯人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去見曾經交往過的女子,因此而埋伏在那個女子的家附近監視,等待犯人出現。

在監視埋伏的日子裡,員警觀察到這個已為人妻的女子的日常生活。這個女子與丈夫的年齡相距甚遠,又是繼室,丈夫是個嚴勵又吝嗇的人,除了丈夫之外,還要照顧前妻留下的幾個孩子。她每天的生活變得非常規律,而且死氣沉沉,帶着一種無望。

這樣的日子持續着,直到前度男友(現在的犯人)再度出現在眼前,讓她有了想不顧一切跟他走的願望,她的精神才顯現出來,真正有了活過來的感覺。

可惜的是這個夢也只有一個下午而已,因為男人被埋伏的警員捉到了。女子必須再度回到她那死氣沉沉的婚姻生活裡。

這個短篇其實並沒有太多關於推理或是罪案的描述,反而描繪了很多關於那個女子的生活情況,顯示了當時社會中女子地位被輕賤的根深蒂固的問題。透過那枯燥無味的日常描繪,讓人體會到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也是清張對弱勢女子的一種同情,並且為她們發聲的舉動。



—<臉>

這一篇的表現方式很有趣,是以日記的方式來寫,不過當中故意不標日期,但隨着文字的推演,卻不難看出時間的進展。而在過程的推演中,更慢慢帶出事件的因果,讓讀者了解那些推演的動機,寫得很有條理,很有邏輯。最有趣的點子是在最後的峰迴路轉。

故事描述的是一個殺了人的男子,因為害怕自己的臉被某個曾經見過一次的人認出而一直調查着該男子的生活。

因為那人在他殺害一個女人之前看到他和那個女人在一起,那唯一的一面之緣一直讓他提心吊膽,以為對方會記得他而認出他。所以當他成為演員並且有機會在電影中演出時,他更擔心對方會在看電影時想起他。

最後為了消除自己的疑慮,他動了殺機,決定約對方出來。然而在見面之前,他才發現原來對方根本認不出他。他因而打消了要殺他的決定而沒有出現在約定地點。

故事若停在上面那一點便不成故事了,所最後的峰迴路轉便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設定。在這不劇透,沒看過的可以去看看,會讓人會心微笑。

人的記憶有時很不可靠,但偶爾在所有原素都符合時卻會記得清清楚楚。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陶瓷制作初體驗

九月去了一趟台北,除了和朋友聚會吃喝玩樂之外,最讓我喜歡的是去體驗了一次陶瓷拉坯。

陶瓷拉坯是我一直很想嘗試的事情,只是一直沒有找到機會去嘗試,這次去台北,因為和朋友約在鶯歌,所以她建議我們不如去體驗一次。

我很高興我們去試了這一次,制作的感覺讓我很喜歡。我喜歡那種泥土在手中慢慢成形的感覺。

這一次去試的陶坊是鶯歌的大謙陶坊,在一個小巷內。

位於小巷內的大謙陶坊

陶坊外垂掛了很多盆栽,帶點隱秘,也帶點寧靜。

去玩那天人不算多,讓我們可以在悠閒地嘗試陶瓷制作。

工作坊可以讓我們嘗試制作兩個,第一個在做時老師讓我們感受了使用不同的力度讓泥土成形的經過。第二個讓我們試著做出自己想要的形狀。

我在做第一個時,沒有拿捏好力度,一度使部份泥土脫離了坯土的基座,在我想要把那一塊脫離出來的壓回去時,老師阻止了我,解釋說泥土本身有一股力量在裡面,被破壞了的那一塊一旦脫離,就不該再放回去,因為那股力量已經不存在了。所以只能以剩下的部份去制作,最後做出來的就成了下面這個杯子形狀的東西。看着這個杯子,很清楚地看到了一個失敗的嘗試。

因為對心中沒有什麼想法,所以做出來有種什麼都不是的感覺。

然後在做第二個時,心中浮現了一點點想法,慢慢地去抓那個想法時,泥土便在手中漸漸形成了想要的形狀。不知是否近來太多煩心事,很想讓自己沉靜,所以佛家的某些意念便在心中浮現出來,當下那刻想起了出家人托缽化緣的形象,手中便漸漸做出了一個像是缽的碗形物。

前面就是第二個做好的瓷碗

心底對這第二個作品很喜歡,所以在只能二選一的情況之下選了第二個。我在這個碗裡畫了平常自己很習慣畫的花草線條,不過在燒好之後不太看得出來。

因為燒窯需時,所以當天沒有拿到,直到回來後的幾個星期,朋友才幫我寄了回來。


初次玩拉坯的作品

收到這個碗之後,心裡是很喜歡的,因為是第一個自己制作的陶瓷,也是一種心底的意念的形成。我想要再次嘗試,也許接下來應該再找陶瓷的工作坊去深入學習這個技藝。

自己想的圖案,燒好之後只剩淺淺的痕

我想,我還是適合做手工的,每一次做手工,都能讓我沉靜和專注,把其他的煩惱都抛棄。我應該從這方面去著手做自己。

期待之後更多的嘗試。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手帳

2013年HOBO手帳英文版


手帳,是我近幾年才開始愛用的東西。

以前有買,但是每次都是零零落落,寫了一點點便持續無力,久而久之,總是年初買了,年終卻仍是空白然後就過期無用了。或許,是因為我一直不太懂得寫手帳是怎麼一回事。

手帳一詞,是日語記事本之稱,自從大家都開始愛用日式的手帳之後,手帳一詞便順理成章地成了大家普遍的用語。

這幾年,跟隨潮流,我也在每年的九、十月左右訂購日本的HOBONICHI手帳。開始習慣跟這個一日一頁的記事本為伍。也為了不要荒廢這麼貴的一本手帳,而強迫自己一日一記。而經過三年的練習,我的一日一記便也養成了習慣,不管在怎樣的時刻,都會在每日總結一下當天發生的事,然後記在手帳裡。HOBO也就成了我的日記了。

看着累積起來的HOBO手帳,心底當然是滿足的,不止是因為沒有浪費,更多是因為記下了近三年的日子,那些心情或事件都一一填進手帳裡,個人的歷史便能保留下來。

而我更開心的,是我開始記錄的已經不止是手帳而已了。還漫延至小的筆記本,空白記事本,或者一些白紙……只要能寫的,我都會寫下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的筆記會累積得更多。這是很令人高興的事。

訂下的2013年的手帳,剛剛收到了,看着今年新的設計,想像着明年記事的欒趣,心中萬分期待。

當然,既然收到了,不免要來個開箱炫耀一下。(笑)

HOBO手帳套組(左上),Weekly套組(右上)
英式手帳(中間)

其實今年出的設計我不是很喜歡,唯有這一款的封面是喜歡的,所以訂了這一款。Weekly比較方便隨身㩦帶,所以今年便也訂了這個。至於黑色那本,因為看起來太漂亮了,所以第一個決定就是要訂它,而事實上收到時也是非常愛不釋手。

就如日本版的每日會有引用句一樣,英文版的也有,今天在拍照時無意中翻到的一版就有一句很美麗的形容:

英文摘句

When a boy offers his hand
and a girl grasps it in return,
their affection lies between their touch.

當男孩伸出了他的手,
而女孩回握之,
愛情便在彼此之間觸動。
(自譯)



看到這般美麗的形容,感覺在未來的一年會是愉快的一年,心中已經迫不及待想飛到新的一年去了。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夜光的階梯》閱後感

「給不起的男與要得太多的女人之間永無止境的鬥爭」是封面上讓人印象深刻,卻也不得不認同的結語。這個故事,的確就是描寫着這種情況。

《夜光的階梯》上、下集

松本清張的書是我這兩年來頗為喜歡的推理書籍,所以斷斷續續地從圖書館借來他的小說,慢慢看。

《夜光的階梯》分了上、下兩集,花了兩個多月才真正看完,是頗為漫長的一段閱讀。不過對於當中的故事和文字,卻是喜愛的。

故事的描寫方式角度主要分成了兩個部份,一個是從檢查官的角度去調查推斷,一個是從凶手和他身邊的人的角度去推演。作者的文字描述分得很清楚,不會讓人有跳躍感,反而能層層推進,文字功力之深厚,確實值得讓人仰望。

說回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叫佐山道夫的美髮師,為了要成名和往上爬,依靠不同的女人去完成自己的想望,甚至不惜殺人。幫助過他的女人都死在他手下,成就了他的事業。而身為檢查官的桑山是無意中知道佐山這個人的,從某些細碎的線索中慢慢知道了他就是凶手,因而私下去調查佐山的事。其實故事中凶手一直都是明顯的,然而精采之處就是你明知道他是凶手,但要如何去證明他就是凶手,和如何去推演案件卻是個難題,尤其當中還牽涉太多太多人為的變數而使得凶手逍遙法外。

作者在描繪佐山的事情時鋪了很多的情理在裡面,讀者在閱讀時會有代入感,因而會隨着他的心理起伏感受到這個人的內心。所以讀者會了解凶手為何這麼做,甚至在某些時刻會認同他想要做的事。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同情凶手和認同他,顯示出人內心的一種黑暗面,只是這卻也是人性的一點真實面貌。

每個人為了自己,其實都會不期然有黑暗的心思,分別只在你是不是會跌進危險的念頭中,甚至是順從了慾望而鋌而走險。小說的男主角佐山道夫便是如此,為了名利最終走上了不歸路,甚至不止一次殺害糾纏在身邊的女人。例如道夫想殺枝村幸子時,人們多少會同情他被幸子那種渴望掌控一切的女人纏上的苦,明白那種不自由的感覺。因此會理解他想攞脫枝村的渴望。雖然在公義上我們明白那是不道德的,卻明白若自己身處那樣的境況,或許也會走到那一步。

小說除了點出這種個人方面的掙扎之外,卻也點出更多社會不公和人情偏頗的一面,看着讓人唏噓不已。

例如被殺的波多野夫人,出資幫助佐山獨立,但也心存想要以錢去控制他的想法,最終在想追回金錢之時被佐山殺害。而她的死卻是被判斷為自殺結案。而這個結果除了是佐山制造出的假象之外,她的丈夫也是間接促成結論的幫手。因為她的丈夫早就想與情婦結婚,不希望警方因為調查死因而拖長了時間,便告訴警察她是「自殺」而結案。

又例如佐山的朋友岡野被視為是殺枝村幸子的凶手一事,點出了檢查官的官寮制度的腐敗,漠視人權只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

種種的問題都是人性的缺點,所謂慾望可以有多壞在清張的小說中總是隨處可見。

人性有沒有反省?其實我們都無法給一個肯定的答案,因為人好像一直都是如此。不論是過去,還是未來。也難怪清張的作品總是長青,就因為人性一直是如此腐敗,慾望層出不窮,並且死不悔改。

桑山在追查佐山這個案件中,領悟了很多,也慨嘆了許多,他的正義之心是追尋這個案件的關鍵,後來因為對檢查官的官寮失望而離開,轉而為了幫岡野打官司而成為律師。結局裡雖然佐山沒有正式被檢控,但最終還是有了他應有的報應。

桑山的感嘆是他與佐山的角力,竟是如此漫長的一段時間。或許也暗示了一種人情在漫長的時間流動中,仍是沒有多大的改變之故吧。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無題

名花有主
名草有主
俗花有主
俗草有主

非名非俗
互為其主
非俗非名
各尋其主

單身有罪
雙身受罪
三身是罪
多身無罪

有情有愛
有愛有情
有情無愛
有愛無情

無情有愛
無愛有情
無情無愛
無愛無情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2012書展有感

睽違兩年,再度踏上書展場館,遨遊書籍之海。只是感覺自己對書展的熱情,似乎淡了很多很多。不再會念茲在茲地拿起書本不願放手,然後又買一大堆看不完的書回家堆。

會有這樣的轉變,我想大概是因為我這兩年來閱讀上的一點小改變。這兩年,重拾好多對於閱讀的興致,因而也拓展了閱讀的範圍。而拓展也代表了我無法再一本一本買回家收藏閱讀,因為要看的太多了,買不完,所以我又重拾了回到圖書館的日子。

在圖書館借閱之後,買書變得不再重要,所以這兩年我才沒有再去書展,感覺錯過了也沒關係。

今天再逛,我更篤定了這個意念。書展中的書籍有太多是為速銷而存在,因為速銷,自然賣的都是一些比較暢銷的書籍,而這些暢銷書籍卻不是我想要的。我喜歡那些靜靜躺在書店,安然等待讀者去挖掘,去發現的書,像一場偶遇,忽然碰上,然後如獲至寶,滿足地捧回家閱讀。

書展不是不好,某程度上為那些在書店沒有被發現的書籍尋找了一個被看見的,公開示眾的機會。幫書籍去尋找讀者。也因為這是一個限了地點限了時間的展示,人們缺少了慢慢觀察欣賞的悠閒,在快速的決定中,也常常會幫那些書籍找到被買走的機會。我也喜歡這樣在快速的瀏覧中去找一些想要的書籍。

今年參展的書商中,三聯書店就用了這個概念去銷售,為那些在書店中下了架的書尋找一個機會。


三聯書局的其中一個展場


彷彿是木造的展場,其實用了可以回收再用的卡板,代表着一個循環的概念,把一些不再引人注目的書籍重新推銷,讓人們多個機會去接觸它們。而這個主題用了「I'mperfect」(不完美)實際上代表了「I'm perfect」(完美)的雙關標題。算是一個頗為有意思的文字點題。

除了三聯,中華書局今年剛好是書局成立一百週年的紀念,買書到一定的價碼,會送一套百年紀念的藏書票。雖然送的不是甚麼名貴的東西,但是卻提醒了一個重點。一家書店能够成立百年,並且一直屹立着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尤其是面對着現在越來越低落的閱讀風氣。但他們做到了。

還有幾家獨立出版獨立運作的書局和出版社,我覺得他們能够堅持下來是很棒的一件事。例如Kubrick,從一家獨立的小眾書局開始,到現在的書局和出版聯合起來,堅持走着他們的出版方向,都看得出來閱讀的精神其實一直沒有消失。

Kubrick 展場

今年我沒怎麼買書,但閒逛卻也挺樂在其中的。在非假日逛書展,雖然人還是多,卻沒有假日水洩不通的人潮,還是能够悠閒地走在其中。

看到那些年年會出現的參展商,那些年年都會在的出版社,書店,就算不買書,仍是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存在。

我只希望,閱讀的風氣,能够一直延續下去,就像書展一年一年持續着,鼓勵人們去看去讀那樣。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晚秋>觀後感

生命裡某一段的空白有時候是一種很深沉的壓抑與悲傷,而壓抑與悲傷需要的是一個宣洩的出口,只是這個出口的契機卻是可遇不可求的。這是我對<晚秋>的想法。





故事主要講的是女主角是因為殺人而入獄的犯人,因為表現良好而能够在母親離世時假釋三天出來奔喪。在奔喪的三天,她遇到因為桃色關係不得不逃亡的男主角,因緣際會下兩人有了短暫的交心之遇。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除了看到各人心中難以言諭的悲傷之外,也帶出了一種孤獨的情感交流。

電影中有好幾段我很喜歡的,以下會詳細描寫,所以有劇情透露,若還沒看過的,不想先被揭開內容可以等看過再來討論。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甜美黑洞》閱後感


《甜美黑洞》書封


這是一本迷你小說集。

每一個題目都分為兩個人寫,男與女不同的看事角度,不同的想像力。每個題目的放置不同,可以先男後女,也可以先女後男。

有些內容看似相關,一體兩面,卻又未必;有些看似前後連接,承前啟後,卻又跳躍;有些互不相關,各作想像,卻又看起來若雙生。每個短篇都是一兩頁左右,最多不過四頁,字數大概不過五百,是很短的短篇小說,因而稱為迷你小說。

雖然文字很濃縮,但故事性卻極強,閱讀起來也很有意思。也因為不長,閱讀起來方便輕鬆,是很容易消化的現代小說。

簡單的文字,帶出的訊息卻很強,尋常卻也動人。

例如:

「當人願意接納一件本不情願的事情後,新的樂趣便隨之而來。」﹣P.XLIV 
「偏愛,有個人難以說明的執意和熱愛,很好很好。偏愛很好。」﹣P.LXX
「人為什麼會對事物產生厭倦感?/那不是因為時間,而是因為在從中沒有發現新的看法。」﹣P.XCIV
「西班牙諺語形容睡醒時的狀態是『記起自己』」﹣P.XCV


這書的兩個作者是香港人,所以遺詞用語是粵語的書面語,但絕不口語,所以也易讀。

書籍的出版是獨立書店Kubrick出版的,版面設計很簡約,讓人看得清爽,書本的設計也小巧,只比文庫本大一些些,厚一點點,很方便携帶。最重要還是故事易消化,帶在身上隨時看一兩篇,很快就能看完。也因為易讀,讀者很容易明白當中的一些訊息,加上每個題目都有了兩種想法,輕易便能引出讀者去想像更多的東西,是很有意思的創作。


PS. 書本的頁數用羅馬數字,讓在想要抄寫時,忽然想起久沒用,都快不記得羅馬數字是怎樣閱讀的了。拜此之賜,我記起了羅馬數字的使用。XD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詩語呢喃的《床前涼月夜三更》

詩句,有時是人心裡私密的語言,片段式,跳躍式,呢喃式,碎唸式,高亢式,低潮式……各式各樣,如密碼般,外人有時未必能讀懂的文字組合。但是偶爾,讀一讀詩詞,卻又能撫慰心底一些不為人知的落寞和孤獨。

有時是一首詩,有時只是一小段詩句,會像忽然切中開關一樣,觸及內心的一點黑暗,一點回憶,然後點亮了一點火苗。

讀詩是近期的一點點興趣,慢慢在消化一些詩文。以前頗抗拒的新詩,現在在細讀之後,會慢慢開始領略,不過仍然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剛剛讀完的詩集是李紹端的詩集——《床前涼月夜三更》。當中有一些詩頗讓我喜歡,在此引用一些來作分享。

詩集封面


一開始看這本詩集時,因為看得快,沒有細細品味,所以看了也像沒看,印象並不深。但是當我讀到「夜航」這首詩時,忽然慢了下來。

  夜航 
近朱者赤的說法
若遙思着要遠行
我的夢鄉在浮雲
永沒有主人
何時我又虔誠於夜航
猶如風
猶如露
猶如似此星辰非昨夜
夜有夜光杯
飲宇宙之幽浮
 
二零一零年二月二十八日

讓我慢下來的是詩寫成的時間,2010年的2月28日,剛好是我飛去英國遊學的日子,27日深夜的飛機,28日凌晨剛好是我的夜航時間,那一天因為這個飛行是我的新開始,所以這日子這飛行便記在了腦海裡。而讀到這裡,便忽然對這首詩有了好感。回來後一些事情上的挫折,相對於當初飛行時的期望,不免對「我的夢鄉在浮雲」特別有了感觸,「何時我又虔誠於夜航」於我或許又是另一個期望了吧。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百日短箋

每天一短箋,不覺就累積了超過一百多天。一天一天看還不怎麼有感覺,一次性地把一百則放在一起,就會看到很多的心事。

之前已經把一月的微日記輯錄了,現在把之後的三個多月結合起來,當為備份。


一點一點的記錄,彷如時空飛行落下的軌迹。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桃姐」觀後感之平淡人生

人生驚濤駭浪不難過,難的是過一個平淡的人生。生活的平淡如常有時竟是如此尋常,可以不起一絲風浪,不興一絲暴雨,就只是在平平淡淡中慢慢流逝而去。而生命也是如此熱熱鬧鬧地來,卻安安靜靜地走。

人其實都是不甘於平凡,不甘於普通的,就算不得已或者不得不而過得平淡,心底仍是會期望著一種不平凡。但是影片中的桃姐卻是個懂得在平凡中過生活的人。而電影就抓準了這種平淡,把英文名取為<A Simple Life>。




桃姐的一生,都陪在這一家子身邊,這一家人已經如同她的家人般在她的牽掛中了,沒有任何親人的她若失去主人這一家若親若友的陪伴,也如失去自身的命運般。

人與人之間總有各自的牽掛,而這些牽掛很多時候不是血緣才擁有的。感情累積出來的覊絆有時比血緣更來得深厚和不可替代。很喜歡電影中展現的桃姐與少爺的關係。

雖然少爺一家人都待桃姐很好,但是桃姐並未以此依賴少爺和他的家人。在中風後,桃姐選擇的是去住老人院,並且一切依靠自己。老人的院的環境,真的不能算好,但她還是堅持下來了。感覺上桃姐還是有着她對於自己身份的傲骨,無論與少爺多親近,仍是不願恃着自己多年的工作來換取更多的照顧。這也是她對自己命運的一種淡然吧。




在老人院中,桃姐常常會坐在門口等待少爺的來訪,在等待中她也淡然地觀察着別人的神態。

她明白別人的苦,別人的不愉快,所以在能力許可時會幫別人抒解一下心情,但並不會超過,因為她知道各人有各自的心結與命運,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解決的。更何況老人家幾十年累積下來的生活習慣和固執的心念,也非別人輕易可解。這些人情,桃姐都看在眼裡,也似乎對着人生固有的缺陷有所領悟,讓她在老人院的一眾老人中看起來更為平淡自如。

從中風到逝去,她和少爺的關係都保持在一種自制的恬淡中,沒有過多煽情的描述。但也就因為這一份恬淡,更顯出人生很多的無可奈何。再如何深厚的感情,還是只能眼睜睜看着生命的消失,唯一能留下的,也只有心中對那份溫情的記憶。



老人院中的各人,也有着各人複雜的故事。例如金婆婆的重兒輕女卻等不來兒子的關懷,始終只有女兒為其傷心操累;堅叔的欺騙和滑頭,就像無可避免會交上的一兩個損友,雖不至害你,卻不免要你吃點小虧;校長的潔癖與正直,卻終不免要在老人院中孤老。

影片中我最喜愛的一幕,不是桃姐和少爺的互動,卻是桃姐去逝時,鏡頭拍着堅叔向校長借錢,而校長卻諗出李商隱的《無題》那一幕。隨着詩句的讀出,鏡頭慢慢轉去桃姐的葬禮。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彷彿道盡桃姐一生工作至最後的情況,和她對少爺的關懷情感。而「無題」正正也如人生,平淡如水,無以命題。影片中的鋼琴曲,輕輕淡淡,柔若水流,卻堪回味。

情感,一直是人最特別的課題,很難去描繪,也很難去述說,只能透過一些細瑣的物事去展現,例如物品。有趣的是電影中也有一些小物品去代表一個人物的心。

桃姐收藏了很多的小物品,像是少爺很小的時候和她一起拍的照片,她用來背着少爺上街的綉花背帶,她用來收藏物品的雕花木箱,都突顯了人物之間的情感。另外校長常常凝望着的雪景玻璃球,不免讓人猜想那又是怎樣的一段故事。

人生是平淡的,如何在平淡中活着,卻是每個都得修的功課。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說話

以為自己說過的話
 沒有傳達

以為自己沒說的話
 輕易洩漏

以為自己不會說的話
 琅琅上口

以為自己能說的話
 閉口不言

以為自己肯定的話
 遲疑不已

以為自己錯過的話
 不聽也罷


說與不說,能說不能說
該說不說,肯說不肯說

說話,說不

 話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笑,要笑得開懷,笑得真摯,原來並不容易。

記憶中,我的第一篇日記寫的就是關於笑的事。

小學二年級左右吧,認字多了,也開始有寫作文的課時,有一天老師給我們的作業是寫日記。她說寫甚麼都可以,字數多少也沒關係,就是把一天的事情記下來,或者寫自己最有印象的事情。

那天回家後,我一直苦思着日記該寫甚麼才好,總覺得沒有甚麼可供記錄的,問母親和姐姐,也沒甚麼意見是有幫助的,隨著時間流逝,越近晚上也越著急,但還是想不到要寫甚麼。後來母親和姐姐見我那麼苦惱就開始轉話題,聊其它的事。說着說着,越扯越遠,後來忘記是談到甚麼好笑的事情,三個人哈哈大笑。當中母親又添加一些其它逗趣的事情,讓我們大笑不止,笑到肚子痛的程度。

笑過之後,隨着那輕鬆的氣氛,我忽然覺得放鬆了心情,於是在這般輕鬆的氛圍下決定就把剛才大笑的事情寫下來,作為日記的功課。

而當時識字不多的我在日記寫下的文字大概是這樣的:

“XX年X月X日 天氣:XX 
今晚在家中和媽媽姐姐說話,不知道說到甚麼,我們都笑了。
然後一直笑,一直笑,笑了一個晚上。”


寫完時心中還認為自己寫得不錯,因為把當下那個開心的心情記下來了。放下了要交功課的心事,總算能安心地去睡了。

第二天把日記交給老師後,心中對老師會怎麼看有些緊張,而我記得那天下午的中文課,老師讓我們寫作文,安靜的課室中大家都埋頭在寫作文。我看到老師在台上改作業,正好是早上交的日記本。

因為日記本是我們自己提供的筆記本,每個人的筆記本都不一樣,所以能輕易認出自己的筆記本。我偷偷地看着,留意到老師在改的是我的本子時,更是眼也不眨地看着。然後看到老師也偷偷在笑。很快寫下評語便翻到下一本了。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活著

默非,


見信好。

你說的對,其實人都活在自我的世界中,而自我世界才是人們心中的安全世界。雖然明白,但消沉時還是不免會想要逃避。

如果人生的要求就只是活著,無論如何活下去,而其他都不重要的話,生存會不會變得無所謂?會不會人生最終只剩行屍走肉?若人生從沒有期待,只有一個必須活下去的期望,那又會是怎樣的人生?

近來看了一本小說叫《活路》,是我喜歡的言情小說作者的新書。雖是言情故事,但在閱讀中不免讓我思考著這個問題。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就只是剩下活著這個目的而已,因為生命不是我自己選擇獲得的,所以在父母仍在時不會輕易放棄,或者就算不在,也不是可以說放棄就放棄的。結束,應該在盡了一切可以活下去的方式之後,在無法再繼續之時自然地消亡,這個或許就是活著的意義吧。

「不是止心如水,也不是心喪若死,就只是,很平淡乏味地活著,缺少對欲望的追求,雖然生活得沒什麼樂趣,但也不輕言生死;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世,卻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公,世道不公是常態,沒什麼好怨天尤人的。」 —— P100

這一段是書中挺讓我在意的一段,是女主角的一段自我陳述,陳述的是她的想法,也算是她的生存定義。

女主角本名白輕塵,本來是一個千金小姐,但因為母親希望她能一直活下去,就算卑微若塵也能活下去,所以以輕塵命名她。在家族被滅之後,她一直都卑微地活著,用盡各種手段,換了不同的名字、身份活著。她不做任何會危及性命的事,不被要求復仇甚麼的,除了為生存努力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大事可阻碍她活下去。

她因為母親願望而一直為自己找活路,也因為活下去之不易,讓她把所有情緒感情等等都抛棄,不管生存多麼困苦,多麼卑微,活下去才是她唯一的要事。本來她是會如此一直順着自己的本能活著的,直到那個對她好奇的男人出現,一直探索她的秘密,才漸漸讓她有了一點除了活下去這基本信念之外還有其他生存意義的概念。

當然這樣的走向是屬於言情的部分,不過在言情之外,我覺得更多的就是如書名的主題,如何為自己找一條《活路》。

在現代,活著好像成了很不確定的因素,人們動輾可以自己尋死,也會因為各式各樣的天災人禍而死亡,活著顯得那麼不重要。如果生命連活下去的念頭都可有可無時,我們還剩下甚麼呢?我想這或許也是作者想帶出的一點訊息吧。

當然看言情有時並不必想那麼多,就像你看電影有時也可以不必想太多。只是我覺得就算言情也是創作,當你寫下一個故事時,若沒有甚麼想與人分享或抒發的,就不能算是創作而只能是一種產品制造了。這或許也是言情小說漸漸失去讀者的原因吧。(這是題外話。因為在小說的後記中作者談到了言情市場漸漸暗淡的話題。)

活著,是一種為生命找活路的方式,只要不放棄,總會有自己應該走、可以走,甚至能走出精彩的路吧,我想。

共勉之。




布克



===============================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香港の蛋—建築與人的對話》閱後感


以英國建築大師Cedric Price的雞蛋城市發展理論作引伸來帶出香港城市建築的多元性,從而帶領讀者去閱讀香港這個城市一些富本土特色的建築功能。

相對於Price的水煮蛋、太陽蛋及炒蛋的城市發展分類,作者認為香港一些擁有多元化建築特色的建築更似茶葉蛋、蛋撻和Kinder出奇蛋,亦以此三類蛋來分析香港三十二個建築。

荼葉蛋是傳統小吃,本身並無改變,但外皮卻因茶葉及香料的滷煮而染上啡褐色。香港有很多建築受商業元素影響改變了其外墻的特色。建築物的外墻,往往變成大形廣告板,有些甚至成為了宗教傳教的特色。

蛋撻是歐洲傳入的小吃,是酥皮加上混合好的蛋漿一起烤焗而成,雞蛋不再單單是蛋,而是變成了其他的形態。亦正如某些建築在其基礎的建設上再添加其他空間及功能一樣。書中舉出的例子便有建於高架道路下的建築、擋土墻引伸的商店等。

至於出奇蛋是內藏玩具的蛋形巧克力蛋,雖然外形像蛋,但內裡卻已不再只是一隻蛋了。正如城市的建築有時會把多樣功能集合為一體,同一棟建築物之內,可以有截然不同功能的空間使用者。這種多功能的使用可以算是香港人利用縫隙空間的智慧。

作者除了以建築構圖去展示每個建築的特色之外,亦分析了一些這些建築與城市人之間互動的關係。雖然點出的建築都很平民化,不是甚麼大建築師作品,但這些建築卻充分展示了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地方,人們為了生活如何善用建築的一些本土特色。

建築從來不是死板的教學或理論,而是所有人可以參與的話題。多點認識自己生活的城市建築及空間,或者能為這個城市帶來更多有趣的規劃,而不是永遠只讓政府及大地產商去決定我們的城市要怎樣建築。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陌生城市的紀念

「如何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留下記號
愛一個人還是買一雙鞋」
 
— 摘自夏宇《腹語術》詩集


我在陌生城市留下的記號
沒有愛上一個人
卻買下一雙鞋

紅玫瑰綉花的球鞋
綉著對他城的印象
伴隨我走過陌生城市
回到自己的街道
再遠遊至其他的國度

記號是足印
失卻是愛人之心

愛上的,也許
只是自己的足跡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閱讀屬於世界的二行詩

在書局的翻譯文學書架上看到這本書:


《當世界留下 二行詩。》——著:瓦歷斯.諾幹


因為近來開始想讀些新詩,所以看到詩的名字,便自然拿下來翻閱。

作者的名字,一度讓我以為是西方文學的作者,可是書面沒有譯者,不免讓我好奇起來。一翻開封面,看到作者介紹,發現原來作者是台灣原住民。顯然因為這個容易造成誤解的名字,這書便被錯誤地置入了翻譯文學的書架上了。

隨意翻開中間書頁,稍為讀了幾首詩後,被那精簡粹鍊的文字吸引,當下便決定買了。

今日完整讀完,很喜歡當中的詩句,也嘆服那些在文字的變化、重組和衝撞下突出的意念。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卻也在簡單之中引伸無限的想像。

詩人書寫的事物,從近身的物品,生活的形態,教學的思考,新聞的反思到抽象的概念等都涵蓋到了。

一共十四輯的組詩,每一組在輯名之後先以百字短文概述題名的中心與思想,給讀者一個明確的主題,然後再開始以少至五則,多至十四則的兩行詩去描繪,以細碎的東西去反思整個概念主題。閱讀的時候,慢慢咀嚼當中的意念,會讓人對那些事物有更深入的想法。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自我世界

親愛的布克,

前略。

想跟你談談你上次說的安全世界。我們的確一直生活在不安的世界中,歸根就底,或許是因為我們都覺得人生只有一次,不能從來。所以每做一個選擇,就必須去面對選擇之後尾隨而來的結果。而我們都害怕那個結果。

就因為害怕,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一點自我的保護,而那種對自我的保護也往往形成內心的一個自我世界。

自我世界的產生,有些人可以在當中活得很私密,有些人卻會把自我的世界彭漲、放大到影響外在的世界。

最近便曾看到一齣這樣的電影,讓我有點震撼,但也有點感到困惑。戲名是<J.艾德格>(J.Edger)。

電影的介紹只談到他較為風光和外在的一面,但是當我實際去看這齣電影的時候,卻感覺它談更多的卻是主角艾德格的自我世界。

先來看看電影的簡介:

J.艾德格胡佛的一生充滿傳奇,是權傾美國一時的風雲人物。艾德格擔任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接近50年,經歷8任總統交替、3次大戰;他拼盡全力保衛國家,不惜跟邪惡勢力交手,打壓潛在的威脅,甚至繞過法紀去捍衛國民安全。他強悍的處事手法得到大眾的愛戴,更為他帶來崇高的榮譽。 
艾德格尤其重視機密內情 – 特別是他人的,更毫不畏懼利用這些資料向國家重要人物行使權力。他明白到知識就是權力、危中有機,他善用兩者為自己建立了空前的影響力和高不可攀的名譽。

這裡只看到他是美國的風雲人物的種種形容,卻沒有提到他的內在世界。種種風光的表面,其實都是他內心世界的反照。

艾德格其實是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他的世界充滿了不信任,尤其在他建立了自己的事業城堡之後,他還在這個城堡裡設立了更多的保護網,重重的保護網最終把他隔絕了外界,也隔絕了他的心。

對艾德格的性格造成那麼大影響的人應該是他的母親。從小,他就活在母親給他的規範中。母親對他生活的掌控,讓他完全無法活出自己,跳脫出生活的框框,甚至變得無法面對外在的世界。就因為這種被控制的壓抑,讓他變得神經質,常常疑心重重,而他甚至把這種敏感擴大到對整個國家的安全意識層面上。雖然他的確是成功地讓自己站上了一個高位,但是如此獲得的位置卻還是沒有辦法讓他覺得安全,所以他才會更加需要一些機密內情來保障自己。

他與母親的關係其實也讓我想到自己,有時候越親近的人,其實越讓人想逃離,但往往逃離不了。更甚的是互相在精神上造成對方的傷害。自我世界的形成,往往最早成形於最親近的世界。

雖然艾德格一直想逃離母親對他的掌握,但是他卻還是一直順著母親讓他走的方向去走。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他的母親離世時,他載上母親的鏈子,穿上母親的裙子之後失控痛哭的樣子。那一刻的他,除了是哀痛之外,好像他過去的自我世界忽然間失控了一般,他再也不需要隱藏他內心的脆弱,扮演母親眼中堅強的樣子。

他還有另一面讓我感到興味的是他和拍擋克萊德的關係。不知道是否因為他內心對母親的一種反抗,他對女性有着卑怯的情感,也造成他對女性有種抗拒,所以他一直沒有結婚,也沒有女性情人。而克萊德是他唯一承認愛上的人。

他情感上的卑怯,其實也是他對外界無法信任的一種表現。他在調查局中只信任兩個人,一個是他的秘書海倫,一個就是克萊德。初見這位海倫,他其實曾經想要向她求婚,但是她拒絕了他,而他也從此不再向任何人提起。不過海倫之後一直跟在他身邊,為他處理所有的機密檔案。至於克萊德,艾德格初見克萊德時便傾心於他,甚至不惜一切讓他成了自己的左右手。兩人也一直形影不離,成了終身伴侶。由始至終,艾德格都是個寂寞的人,缺陷的人,但他卻幸運地得到了兩個可以信任的人,讓他不至於永遠活在自我的世界裡,這也是一種幸運吧。

我覺得我們都不免會想要給自己建立一個只屬於自己的自我世界,但是世事往往就是不可能讓你只存在於一個獨自的世界中,你無論如何還是會參與到別人的世界,也必須融入到別的世界裡。

不安全的感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在跟不安戰鬥,所以我們也必須要跟自己的不安戰鬥。一起加油,不要灰心。


祝好,


                        默非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手風琴

一直很喜歡手風琴的聲音,或許是因為它是依靠整隻手臂的力量發聲的樂器吧,要拉動它需要兩雙手臂的默契合作。就像情人間的互補,右手彈琴鍵,左手按合音,並且要兩手拉合風葉,三樣合作完整才能發出好聽的樂曲。

前一陣子在演唱會上看到人拉手風琴,讓我想起小時學手風琴的事。


手風琴是很需體力的樂器。


小時候的我是很貪心的人,每每看到甚麼就想學甚麼。讀小學的時候,因為分配在音樂班,除了參加班上的合唱團之外,課餘時學校有提供樂器課程,想學只要報名就可以,也不必額外的學費,所以當年我算是學過好幾樣的樂器。只是每一樣都沒有深入去學,只學到皮毛。

會想要學手風琴除了是因為學校有提供課程和樂器之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當年班上有兩個男生是學這樂器的。同班幾年,看着他們從初學到熟練,甚至在學校每年舉行的學生表演會上表演,非常羨慕,也很希望能加入,所以後來就跑去學了。

學手風琴需要體力,尤其是當你要抱起一個好幾公斤的樂器並且要拉動它時,體力很重要。這或許也是少有女生會學這樂器的原因吧。

初學的幾堂課,只是要拉動它已經很吃力了,加上要兩手協調按鍵和拉動,更是感覺辛苦。但是按著拉著,慢慢習慣肩上背起的重量,並且習慣邊拉邊彈的樂趣後,對這樂器便有了更多的興趣。

學習的那段日子非常愉快,有著想要一直學下去的衝勁,甚至一度央求父親給我買樂器。但是這要求始終沒有獲得滿足。一來家中環境並不富裕,二則父親從不認為我是能持之以恆的人,所以完全沒理會我的央求。

因為沒有自己的樂器可練習,學校的課程完結後便無法再繼續學下去,我的手風琴夢便也終止了。

現在偶爾在一些表演中看到手風琴表演時,我還是會想起當年那兩個表演的男生,想起兩人合奏的愉快神情,和他們之間有默契的二重奏。也記得自己學這樂器時的快樂心情,手風琴的重量,接動它奏出聲音的愉悅。

回憶總是美,手風琴也是我回憶中一個美麗的音樂符號。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賈寶玉> 觀後感 之 紅樓淺談

上星期去看了「非常林奕華」劇團的<賈寶玉>話劇。這是我第四次看林奕華的劇,依然帶給我很多的想法,而這一次,是關於紅樓夢的。





對於《紅樓夢》,其實我一直沒有完整地讀完這部小說,但是感覺上卻對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非常熟悉。

當舞台燈光亮起,第一幕開始倒述整部紅樓史的時候,那一幕幕曾經看過的影像便漸漸浮上心頭。是的,影像。多年前看過的<紅樓夢>電視劇當中那些影像便隨著舞台眾女子的倒敍中慢慢在腦海中倒帶。

原來我是喜愛紅樓夢的,但一直以為自己不喜歡。

小時候看電視劇,一遍又一遍,印象中是有完整看過一次的,然後在每次它重播時,又會片段式地再看。長大一些後,也曾找過小說來看,但是卻沒有讀完。再年長些,開始看一些紅樓評析的書籍,做側讀。然後感覺自己一直沒有忘記這故事,一直在接觸這故事,甚至是一直想要了解它的。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Concert YY> 觀後感(二)

黃偉文是個很好玩的人,在生活上他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他喜歡華麗衣飾,喜歡香港道地文化,喜歡在創作中製造爭議性。

他在演唱會中也有述說自己的這套生活哲學。其實熟悉他的觀眾都看得出來他這種玩心,這種感於做自己的風格,我相信很多人是羨慕他的,而那些批評的人可能有更多只是妒嫉吧。

之前在閱讀他的散文集《俗》時便清楚感覺到他的幽默,那是一種很港式的既自嘲亦嘲人,和在苦中作樂中漸漸變出的豁達。在他眼中,香港是個很有趣的地方,人們有太多的壓抑,太多被社會制肘的憂鬱,但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卻頗懂得一種自嘲式的幽默,並在那般的幽默笑聲下努力活出自己。而黃偉文本身便是這樣一個有趣的例子。

他寫的歌詞絕大部份都是廣東歌,一來是因為廣東話是他的母語,也是他用得最為得心應手的語言。廣東話有九個音調,某程度上更接近古音,相對於國語的四音,廣東話寫成的歌詞有時候更帶音律感,在遣詞用字上也更帶一種詩意。

去年閱讀了一本關於廣東歌詞的書籍叫《詞家有道》,當中收錄了16位廣東歌填詞人的訪問,談談他們對廣東歌詞的看法,也談談他們在創作時的一些概念。黃偉文的訪問亦收錄其中。

他談到的創作初衷和目的我覺得挺有意思的,而在演唱會中他也有談及這些初衷。

他說他喜歡挑起一些爭議性,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會做出嘗試。例如服裝上,他有時會故意穿些明知會引來爭議的服裝;在歌詞上,他也會做多方面實驗,加一些俱爭議的點子入詞,希望能籍此引起人們做些思考。我覺得這樣的嘗試很好玩,也很棒。那是一種公眾分子應該要有的一種社會意識。

中段Wyman的一件服裝,黑色長裙,背上有羽翼。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Concert YY> 觀後感(一)

黃偉文算是現今的香港樂壇中舉足輕重的填詞人之一,是與林夕平分秋色的文字玩家,不過他較偏重廣東歌詞。

他最近舉行了一個作品集演唱會,邀請的一眾歌手都是頗俱風格的歌手。星期日我便有幸去觀賞了其中的一場。


(演唱會海報)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關於我的命運》閱後感(二)

《關於我的命運》吸引我的地方是當中對於一種人生階段的探討方面,尤其是身為女性,在生活、婚姻、愛情、生育等等方面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在生活上,亞紀是個很獨立的女子。因為故事從1993年開始,那個時期的日本女性在工作上漸漸開始擁有能與男性競爭的機會,不再只限定於總務方面的職業種類,有了可以向上發展的權力。而亞紀便是擁有這種工作能力的女子,算是在生活上擁有了自主權。或許也是因為擁有了這種能力和權力,致使她在康向她求婚時有了猶豫,因而有種「沒有喜歡到想要結婚」的拒絕理由。當時的亞紀對未來雖有著期待卻也是迷惘的,所以才沒有正視自己的心情,也就無法接受康的求婚。亞紀的拒婚,在她自己後來的人生走向中,她感覺得到自己錯過的命運選擇,但是卻也無法再改變甚麼,因為人生無法重來。

而我認為亞紀的拒婚在這一點上應該是合理的,因為她拒婚時才二十七歲左右,雖說是適婚年齡,但是她的事業才剛起步不久,可以說是正需要努力的時期,雖然與康的感情算穩定,但她對兩人的感情持續與否有着不確定,也無法想像自己結婚後的生活,所以她最終無法接受康的求婚。

這種情況其實在現在也是常見的。當女性對自己的生活有著一定的穩定基礎,可以自給自足時,她對婚姻帶來的生活改變就會有所猶豫,有時甚至是抗拒的。就像現在人們常說的理由般,如果我們對生活本生已經能自給自足,那麼又是為了甚麼非得一定要與別人一起?非得強迫自己去融入另一個家庭,另一個生活模式?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關於我的命運》閱後感 (一)

命運,是無法選擇時只能歸類的定義,還是選擇了,卻仍走向同一結果而成的定義呢?人好像總是把無法選擇的用命運來判斷,但更多時候只是把選擇了卻不如願的歸疚於命運吧。不管是哪一種,命運一詞還是非常詭譎地影像着人生的走向。

閱讀這本書其實也是在探討着一些關於人生的選擇題,尤其是女性對於一些生命歷程的選擇。



《關於我的命運》作者:白石一文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步步今生》結局閱後感

上一篇寫 「步步驚心」續集之今生輪迴版—步步今生 時,這個作品仍在連載中,不過最近這故事終於完結了。不止完結,作者還開始重新校對並更新,陸續發表了改正後的第二版。

其實我之前看到大約一百多回時,暫停了一段日子沒有追看下去,甚至一度想要放棄。

原因是那段時期的連載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因為受身邊發生的事影響,文章給我一種混亂感。大概是連載至一百至一百三十的那段時期,發生了《步步今生》被別人抄襲的事件,甚至引發了一些網路的筆戰等等不太如意的事,我想作者應該是受到這些事件的困擾,所以在這段時期的連載中,文章的疏漏、文句上的混亂很明顯,閱讀時常常讓我有種焦躁感。因此,那段時期我暫停了追看這個故事。直到知道故事完結並且開始修正,我才又再度把之前沒看完的章回看完。

看到結局後,我想我大概明白了作者寫這個後續的目的,是與若曦有關的。

正如我之前寫「步步驚心」的系列文章中提到,其實我不算很喜歡若曦,很多時候對她有著一些不認同,尤其是故事發展的後期。不過在看完《步步今生》後,似乎漸漸開始能够理解她的行為,也開始從她的愛情角度去看待她和四爺的關係。

若曦是個很善良的人,這一點不容否定,不過也因為她太善良,這種性格在殘酷的現實中是有點不合時宜的,也是我一直不太能認同的地方,也因此在後期只看到她的善良對四爺造成的傷害,卻忽略了她那些行為背後的目的。

若曦是愛四爺的,正如她能為其他的阿哥們拼命一樣,她其實也是拼命在愛四爺,只是她拼命的地方我們都忽略了。原因應該是我們都太愛四爺了(笑)。不得不說女人的愛情其實都是盲目的,並且女人對女人也是殘忍的,所以大家都只看到受傷的男人,會妒嫉為他所愛卻害他受傷的女人,卻無法對女人的愛情給予寛容。

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微日記與影像日誌

一直都有在網路上不同的網站記事,例如推特的碎諗,噗浪的細語,輕網誌的簡言,部落格的長篇大論……不得不說,我也是個在網路上廢話特別多的人。或許是因為我一直不是愛真實說話的人,但卻又有很多事很希望記錄下來,或者“說”與人聽,文字便也就成了我的“話語”的出口。

近來仍有書寫,不過在嘗試一些其他的事,所以這邊少了更新。其中一樣是在我的影像日誌那邊寫一日一照的短文。另一樣,是在去年年底新登記的微博上寫一日一句的微日記。

一日一照片,是近兩年的習慣,本來只是放在臉書不作公開的嘗試,但為了給自己多點挑戰,便在今年開始,把每日的照片添上文字,放在影像日誌中做記錄,成為名符其實的照片日記,而目前的進度其實挺滿意的。


看到這一列的名稱,忽然發現我在一月用的網誌名都是四字詞比較多,也算是一種有趣的書寫。有些東西,一旦成為習慣,就再難擺脫;但要養成一個習慣,卻是需要很多堅持的。而我希望自己是能够堅持的人。畢竟我曾是那麼容易放棄的人。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手工活]—新年食品之油角

新年快到了,祝願所有人龍年大吉!

我家的新年都有一件事是一定會做的,就是自家制作油角。從小時候只會吃,到現在已經會制作,當中經過了好多年,若都記錄下來,也可算是一個成長史了。

傳統食品,隨著商業操作,會在家中自己制作的人越來越少了。生活方便了我們,卻也漸漸淘汰了傳統。尤其像這種很花功夫的零食,制作需時,若沒有如此一年一年堅持著做下來,相信它們也會漸漸消失。

小時候愛吃這個,喜歡它們剛剛從油鍋中炸出來時的香味,在仍是暖暖的、帶著油酥香時,咬一口,那種口感是我永不會忘記的味道。


這是今年的成品


人漸長,雖然漸漸懂得油炸食品對皮膚造成的刺激,但總是難忘那種香口的味道,就算明知會刺激,還是會在家中做好之後吃下幾個。

再後來,因為學會了制作,雖然不會吃很多,卻愛上制作時的情況,尤其是制作時偶爾與家人的互動。難怪人們總說下廚是與家人最好的互動。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展覧]—女.傳意 Ms Interpretation

下午去看了菲律賓藝術家Daniel Dela Cruz的雕塑展。這個名為「女.傳意 Ms. Interpretation」的展覧,展出的作品都是混合金屬鑄成的雕塑,詮釋的是藝術家對女性的看法。

Daniel Dela Cruz在一個訪問中表示:「Ms」除了代表女士(Miss),也代表了「misinterpretation」(誤解)。透過這些創作來表達他對女性的認知。他覺得男人在面對問題時解決的方式和女人很不同,男人會有較為硬性的表達方式,如用槍和坦克征服世界;但女性很多時候用的卻是軟性的方式,例如高跟鞋,魅力和美貎。男人抒壓會去酒吧,但女人會與朋友去購物、聊天等等。

他用了各式各樣的雕像去嘗試解讀女人,購物、跳舞、展現美麗等等細緻的身體語言,每一個雕塑都表達了一種柔性的解讀。


作品名稱:Retail Therapy

觀賞時,我很喜歡那些女體豐潤的感覺,肉體的形態充滿活力,加上細節上的處理很到位,很有生活感。Retail Therapy這個雕塑,女人拿着鏡盒在補妝,朋友拿着鞋在說些甚麼,表情動作很傳神,加上旁邊各式皮包和購物袋,明顯就是最常見的購物形態。相信女人看了會會心一笑,男人看了會想苦笑吧。(笑)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圖書館裡寂寞的人們

張先生是年近半百的人,行動略為緩慢,走路看起來頗為辛苦。他每天都背著一個大背包來圖書館上網看影集。

一開始會留意到他,是因為他每天都在看<包青天>,是好幾年前在港台都很紅的那一齣,所以心底我戲稱他為包大人。

包大人每天都在開館沒多久的時間出現。平日人少,他又早到,所以他幾乎都是坐在同一個位子上看電視。他還有個習慣,就是每天看到哪集,就會記在記事本上,等第二天再來時知道從哪裡看下去。

館裡的職員都認得他,因為他每天都來,加上不會打字,每次都得請當職的職員替他輸入影集名稱。幫過他好幾次,他便問了我姓氏,後來就常常找上我。圖書館的工作會有更值輪替,每一小時換崗位,有時我並不是當巡場的崗位,他還會特地到我在排書的書架位子找我幫忙。有幾次他還是隔著一段距離呼叫我,在安靜的館內顯得特別明顯,讓我被好幾對眼睛盯著看,感覺有點尷尬。雖然服務讀者是應該的,但那一刻不免讓我有點懊惱。後來有一次,我幫他輸入時,稍為教他用館內提供的手寫板,告訴他可以用這個輸入。這樣他也可以不用特別去找人幫忙輸入,方便他也方便別人。但是他似乎無意去學,依然持續地尋找人幫忙。有時我會想,他大概只是很想與人接觸吧。會這樣每天來圖書館,卻只是對着電腦看影集,甚麼也不做的人,或許也是與現實世界難以溝通的人。

他每天都來,看了一個早上,會在大概一點多時去吃午餐,然後下午再回來繼續看。把所有的<包青天>影集都看完了之後,他有段時間只來半天,仍是在看影集。除了看前一晚電視剛播完的電視劇之外,也開始看金庸武俠劇。看得出來他還是頗喜愛這些古裝劇的。

他似乎很怕漏接電話,又或許是怕自己戴着耳機聽不到,所以總是不避諱把電話聲響開着,屢勸不聽。雖然他接到的電話一般都是廣告電話,他卻依然故我。我總覺得,他可能希望會打來的,是他在乎的人。只是事實卻總是難如人願。

其實不止他一個是如此每天報到只是看影集,還有其他的圖書館常客也是如此。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忙,不忙

近來在看胡晴舫的《城市的憂鬱》,她在書寫城市和城市的人們時是那麼的透徹精準,讓人不得不深切反思著城市這個名詞所帶來的意義。



看到「閒人悖德」一文時,我整個都戰慄起來了。她寫城市人的忙,與閒來作對比。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漫畫] — 心靈偵探八雲

《心靈偵探八雲》是從去年開始看的漫畫,出版的速度還挺快的,角川出版社出版的,目前已出到第5集。




會看這個故事的最主要原因是主角很美型,算是我偏好的種類。

這本的主角齊藤八雲特別的地方在於他的左眼是紅色的,並且俱有看到靈魂的特質。也因為小時候差點被自己的母親殺死而有着心理上的陰影,所以為人較為陰沉,毒舌,懶散,冷漠,我行我素。雖然看起來很頹廢,但卻是美型男。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接題] 跨年

一直以來,「跨年」這一動詞在我的印象中都是一大堆人在同一個地方,看着煙火璀璨或是燈光輝煌,一起喊叫着倒數新年的來到。會有這樣的印象,或許就因為所有的影像、文字等媒體制造出來的畫面總是有着一種熱鬧的喧囂感。

電視拍出的煙火,華麗照亮夜空。人們倒數的呼聲,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緊接着響亮的「新年快樂!」

笑容和歡呼,擁抱或親吻,不相似的面孔卻都做着相似的表情動作。

這些都是「跨年」於我的印象,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