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席絹的言情二十年

最近看完了席絹的新書《行行出狀元》才知道這本是她第八十本書,而且今年是她寫言情第二十年。

持續創作二十年 是一段不短的日子,尤其還是在日漸凋零的言情小說上,這不是只靠興趣就能做到的,還需要有那種樂在其中並且持續的熱情去維持才能堅持下來。看她在後記中寫 對這二十年的感想,心里險了佩服和喜歡,也有一種原來自己也見證了這個事情的想法。雖然我不是在九三年開始看她的小說,卻也是在那相近的時間,原來一轉眼 我也看言情看了一段不算短的日子了。想來也真是有點震驚的。

持續去做一件事,原來在一回頭時就過去很久了,這種一回顧就多年的慨嘆在人越長時越會有心驚之感。原來人生匆匆,那麼快我們就已經離過去那麼遠了。



這本小說一開始的劇情我看得有點悶,或許是因為鋪排有點長的關係,到了中段才漸漸提起精神看下去,而過了中段後才算是真正覺得有趣而一氣呵成看完它。

其實我覺得席絹每一本書的主題都是頗明確的,尤其是她的女性觀點,不知是否在初出道時養成的習慣,她的作品中女子都是聰明為主的,不若其他的言情作品。我印象中看過的其他多數作品中,女主角都或多或少有些鄉願,不是過份柔弱,就是過份天真,就算理性的也多少帶有尋常情況中的盲點。席絹賦予她筆下的女主角都有一些玲瓏心思,或者獨立思考的性子,不會隨波逐流,會有自己的堅持,可以說她讓那些女子都能擁有自己想過的生活。

這種安排我很喜歡,因為她鼓勵的是女子應該對自己好一點,而不是為愛情去將就,去委屈自身,這種鼓勵很好。有空我希望能更詳細去寫一下我對她的作品的想法。

八十本不是個小數目,當中的創作意念也很不錯,值得花時間來探討一下。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姑獲鳥之夏》速記

「現象的存在一定有其理由」看這本書時不期然就想起伽利略中的口頭禪。而此書中的京極堂也有着類似的概念就是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緣由和存在的方式,不管是物理性的還是非物理性的。他的想法是沒有不存在的東西存在。

所謂物理性的東西是我們實際能看到的東西,而非物理性的東西如一種概念或是像鬼怪之類的科學無法解釋便被歸類為不存在的物事。

閱讀這個故事讓人有開了眼界的感覺。當中有幾個重點是我覺得很有趣的概念和很值得探索的理論。一是語言當中的咒語性質;一是妖怪形成的理由與演變所牽涉到的人為目的;三是行為養成背後的意義和影響。這三點若要討論,可以牽涉語言學、民俗學、心理學,甚至是物理學理論的一些基礎。小說裡都有談到一些。雖然除了語言學方面我有稍為學過之後,其他都只能從一些閱讀過的觀點中去理解,不過書中的解釋若細讀其實是可以有基本概念的。也是這本小說讓我覺得可以帶出興趣的地方。不過前題是個人本身是對任何物事的概念都能接受並且樂於接受的,否則在看第一章節時就可能會被那長篇的理論給弄昏頭而直接放棄。

小說中的事件看起來像是妖怪作祟,但在詳細的追查和解說之後才知道不過是一種能以理論來解釋其形成和最終成為如此結果的一些現象。而這些形成的結果便綜合了上面幾個重點而來。

例如詛咒,事件發生的家庭看起來像是受到詛咒般一直重複着一些悲劇性的事情,但是所謂的詛咒其實也只是從心理引伸出來的一種行為反應,而那行為的反應又是從一些心理創傷引發而來,人對某些創傷有反應,便會對造成創傷的某些關鍵字產生反應。而那些關鍵字便是咒語的由來。咒語其實是人的心理養成和語言習慣的直接反應產生的,而咒語和祝語其實是一樣的。語言本身不帶正負的含義,只是在人的行為中才會帶來不同的含義。

又例如妖怪,妖怪的產生可能是為了合理化某些人類行為或是結果而隨着語言討論下漸漸扭曲而形成的。小說中用了家族傳說來解釋。比如一個家族因獲得突然的財富或名利,人們的合理化解釋就是以家中出現妖怪/鬼子而使得他們獲得財富;又因為這財富得來的不義,或是失去得突然,又以妖怪/鬼子消失後的報應來合理化。所以神怪什麼的產生,很多時候都是為了合理化一些事情而產生的。這種從民俗文化生活中引伸而來的事物,應該可以在民俗文化學科中找到一些由來。

還有就是心理層面的行為,人受到刺激,內在的意識和外在意識容易產生混亂,腦和心無法協調,便容易因為意識的混亂而產生不同人格;而不同的人格形成本身是為了保護兩邊的意識進而維持人的行為正常化。但是不同人格的形成這種心理上的問題,又很多時是由於一些不合理的行為影響而產生。兩邊的循環使得人的行為產生的偏差越演越烈,終至毁滅。

雖然三者看起來似乎不相關,但是卻又在小說中互相影響着,並且互相產生效果。越挖下去就會越讓人覺得有趣想去挖掘。

我喜歡這個小說的原因除了因為這個相互延伸的理論之外,也因為相較於其他多以物理性有效的推理作品,這個多了對非物理性事物的探索。非物理性事物不是不存在,而是有其存在的方式,而這些方式比較難以用科學性的文字來解釋。

閱讀這小說,理所當然主角京極堂是個極有趣的人物,對我來說是像是福爾摩斯那般的存在。他對事物的理解並不是偏頗於某一種理論的人,反而是個想法非常自由化的人(因為設定他是個閱讀很多很廣的人)。而且他有那種能力把所有的物事串連起來,不管是科學的還是非科學的,都能融合。

一直覺得推理書很好看,許是因為我特別喜歡那種聰明並且透徹的人,能把事解釋得清楚並且完整的人,在現實中畢竟如鳳毛麟角,求之不可得。而小說卻能讓我們遇 上。還有一點是推理小說都需要讀者有更多的自由思考能力,才能在千篇一律的定論中尋找突破的論說,不被現有現象所困,才能有更多不一樣的想法,我覺得推理小說其實很適合用來教獨立思考這種技巧。

說是速記,卻也寫了一大堆,證明這書真的讓我很喜歡,有很多的點子可以記,但還是先做個筆記,等我看完了整個系列再來寫其他的感想吧。(當然也可能沒有下文了XD)

閱完抄寫了一段當中的討論,覺得很有意思的一句是:
「生存不存在意義,因為生存的意義就是行為本身。」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哪啊哪啊神去村》

看完這本書了。感想就是很有趣的一個故事,可以學到一些林業知識的書。

林業真的可以算是頗為浪漫的行業了,因為養護樹木是以幾十年起跳的,既漫長又持久的一種行業。人的壽命相比起樹林是短暫的,在那短暫的生命裡,持續去見證着樹木的成長,彷彿把自己的生命都寄託在樹木上那般。

這個故事如果拍成電影,應該會很有趣,不過就如宮崎駿的推介中提到的,是該拍真人版還是拍成動畫版好呢?我覺得動畫比較好,尤其是小說中的大祗神祭拍動畫比較能够展現出那種刺激感吧。

因為閱讀時常常是在坐車的時候,為了比較專注,我總會聽着歌曲來看,用音樂隔開外來雜音。而我選擇的是手嶌葵的歌,剛好是她為宮崎駿電影唱的歌曲,感覺上很合這本書。所以我在閱讀時一直想到宮崎駿,總覺得如果能讓他拍成電影該多好。

因 為故事中描寫了很多關於森林的事,讓我很想到山林中去看看,也有點懷念小時候在山村生活的事情。而故事中神去村的人們對山神的那種敬畏和信仰,很能展現日 本人與自然融合的一些情懷,那是一種在文明社會逐漸失落的文化。人類越進步,越會失去對自然的敬畏,漸漸漲大的驕傲讓人以為自己能戰勝自然,所以我們對自 己的破壞毫不在意,也埋下了自然對我們反撲的炸彈。

小說裡提到的林木養護很有意思,比如要如何讓樹木筆直生長有時需 要砍掉一些枝節;為了讓一些樹木長得更好,有時要砍掉旁邊的一些樹;樹木雖然會釋放氧氣,卻也同樣會呼吸而釋放二氧化碳,所以不是胡亂栽種樹木而任其自生 自滅就是愛護自然。這種種的小知識使這小說看起來更有真實感。

總括而言,真的很有趣啊!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情書光影》

藝術評論,要做到平易近人是很不容易的。然而洛楓的藝評卻往往能讓我覺得是可親的。

對藝術的觀賞,每個人的感受力不同,有時別人感動不已的演出卻可能完全不入其他人的眼,如何去觀賞一種藝術,除了個人的修為和認知,有時也很難與人道之。所以藝術評賞才難寫。但是看作者把藝術觀賞深入淺出地描繪出來,加以個人感情的調和,能從中引起讀者的共鳴,才覺得藝術有時並非那麼不可親,只是我們需要學著如何去賞而已。

這本書分了四個部份,分別評賞了電影、舞蹈、戲劇三種藝術表演,而最後一項是明星論述。前三項的評賞除了評表演的整體和概念之外,也引出了演出對一些人生感受的共鳴。作者評論的大部分我都沒有看過,卻透過作者的眼光,了解到一種藝術對人生的省思與批判。而有幸我曾看過的,卻又憾於沒有她看得那麼仔細和深刻。觀她的藝評,會讓我想要去觀看更多不同種類的藝術表演,也期望能從中了悟更多曾經不以為意之處。

我覺得現實裡有時要觀賞藝術或許不是那麼輕易之事,但若能從書本中去一窺藝術帶來的省思和感受,或許也能讓未曾觀賞過某些精彩表演的人們有一點感悟。若能帶領讀者產生去觀賞的興致更是功德一件。

藝術之於人,是一種思想上的洗禮,雖然聽着高高在上,其實也非不可親的,只是看你如何去賞而已。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長崎》— 孤獨城市的侵入

在城市中獨居,總難掩無盡的孤獨和寂寞,而人們在習慣了獨居之後,便難以接受別人入侵自己的生活。只是,我們是否真能拒絕別人的入侵?


《長崎》封面


《長崎》是一個發生在日本的故事,然而寫出它的卻是法國的作家。故事便探討了上面這個問題。

故事來自一則新聞,作者看過這則新聞之後一直對它念念不忘,進而寫出了這個故事。故事講述的是在長崎市獨居的男人,在家中發現食物以着微妙的份量消失中,因為產生懷疑而在家中安裝了監視鏡頭,然後在公司透過網路監視家中情況。最終他發現家中寄住了一個女人,並且在發現時叫了警察來抓人。

這個小說的故事很簡單,但是背後所表達的卻有很深的意念在其中。作者在他的後序中如此寫到: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將某些生命視為糞土,把他們排擠至邊緣,任其孤獨;另一方面,這個世界又阻止希望孤獨的人繼續孤獨,總不斷來招惹他們。」— P149


居住在城市,人難免孤獨,也是城市的生活使人漸漸孤獨。我們不願也不想別人來打擾自己的生活,漸漸會脫離了必須的生活圈。

小說中的男人年近退休,雖然仍在工作中,卻從不跟同事朋友聚會。獨居久了,對家中一切小事都很留意。本來在家中是他最能放鬆的地方,沒有人來打擾,也不必理會外面的事。這一切本來讓他很安心,以為有一個能讓自己藏身其中的地方。然而那個入侵的女人卻打破了這一切。

而這個入侵的女人,是被社會捨棄的人。因為失業,她失去收入,本來還可以靠領失業救濟金過活,可是當她來到退休的年紀,連失業救濟金也沒了。最終她變得什麼都沒有而流落街頭。只是在她極需休息時,讓她看到男人的家沒有鎖門。於是她悄悄搬進了他的家。也正因為他家中有一間極少使用的房間,在和室走廊的最底,男人也甚少過去那邊,因為而造就了她常常來寄居。

這個女人其實就是作者所指「被世界視為糞土而被排擠至邊緣,任其孤獨」的人。只是被迫孤獨的人卻是不願意孤獨的,所以她才會想要去找可以不孤獨的地方。

相反,男人是希望孤獨的人,他對獨居很自在,所以不太跟人打交道,下班總是拒絕同事的邀約,樂於回到家中享受一人的生活,平常也不跟鄰居來往。只是他想孤獨,世界卻又來招惹他。女人的入侵,攪亂了他的平靜,讓他再無法享受自我的空間。

女人在他家寄居了差不多一年,他一直沒發現,直到家中的食物開始以少量的速度消失,他才漸漸起了疑心。當他終於在監視器中抓到她時,他的震驚久久無法讓他平靜下來。也因為她的入侵,他看到了自己生活的乏味,也看到了城市裡的淡漠。他一直無法平息心中對這事的想法:

「……不是忘記那個什麼也沒對我做的可憐女人,而是我突然原形畢露的整個人生,其平淡無奇,其枯燥乏味。長久以來,未曾萌生些許野心,也不再懷抱任何希望。那個女人真該死。都是她害的,帶來這一片愁雲慘霧。」﹣P90


男人最終把房子出售了。是因為他覺得那間房子在這個事件之後他「再也無法有在自己家的感覺」。自己的世界被無緣無故入侵,讓人發現原來熟悉的竟變得陌生了。

而故事的結局,女人被判了刑,囚一個月。當她出來時,本想回到那個房子去跟那個男人解釋她為何選他的家的寄居。可是她卻看到掛着出售的牌子。她最終寫了一封很長的信來抒發了她的感想,也讓讀者看到她的想法。

整個故事其實很短,但是當中的隱喻卻深遠。作者是法國人,以一個西方的角度去描述這個東方的故事,而他為了寫這個故事還特別去日本定居了一年,親身感受一下這個古老的國度。也因為這種體會,他了解到故事的含意雖然適用在世界每個地方,但是要使它發生的背景卻必須是日本,因為日本那種居住環境,那種和室中悄然無聲可以隱藏的大壁櫥等等,才能造就這樣一個隱藏的故事。

作者以着盡量貼近日本的手法去寫,不過在某些點仍然看得出來不是日式小說。因為當中一些哲理的表現和人物的思考方式是很西式的,對看慣日式小說的讀者來說,能輕易分別到其中的書寫之別。

總括而言,個人頗喜歡這個故事,很堪咀嚼。而城市裡的人,都在孤獨中被入侵打擾,卻也不可免會被迫孤獨。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大上海>—大時代的兒女情長

本來對<大上海>並沒有抱很大的期待,不過看完卻覺得出乎意料地有一種大時代中兒女情長的浪漫在裡面。




幾個主要男角固然引人,女角方面卻也不遜色,或者說主要的三個女性角色反而更襯托了故事中主要的感情意念。

故事時間長達十幾年,描述了男主角成大器如何從一個默默無名小子成長為上海灘黑幫數一數二的人物。而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他情感上兩段無法割捨的關係如何為他帶來改變。

電影中,男主角成大器由周潤發和黃曉明兩人分飾頗有火花,一大一小,延續着觀眾們對上海灘的浪漫幻想,從黃曉明身上既可以找到過去的周潤發的影子,又可以看到現今成熟的周潤發在這麼多年後再次演出了上海灘中義氣與柔情的大哥姿態。

配角方面吳鎮宇飾演的角色茅載是正宗的魔鬼使者,有了他的點綴,讓氣氛的緊張感提升不少。而最攝人的就是一開始出場那時的詭異感,他促使大器走上了染血之路的起點。另一個讓人很有好感的是高虎飾演的林壞這個角色,他有着不可忽略的存在感,雖只是配角,卻很有性格。特別喜歡電影中他使用的那把蝴蝶刀,為他的性格增添了帥氣。至於洪金寶飾演的大哥洪壽亭反而不甚突出,中規中矩。

相對於男性角色在這種片子中的理所當然,女性角色在這齣戲中反而比較有意思。或者說三個女性角色在這電影中帶出了女子的三種愛情表現。

第一個是大哥的妻子凌滬生(袁莉飾演),做為黑幫中的大嫂,這個角色很睿智,畢竟是大哥的女人,沒有兩三下手段坐不上那個位子。在故事中她便能慧眼識英雄,給了成大器很多機會去爭取上位,而大器也沒令她失望,幫洪壽亭處理和解決了很多難題,從而成為上海灘中不可或少的人物。大嫂的聰明雖然讓她站在高點,然而太聰明卻仍是過不了情關。她無法接受大哥情感上的出軌,最終選擇自己離去。這似乎也證明了當女人比男人更聰明能幹,也比男子重情時,這樣的女子總是得不到她們想要的對等的情感,也沒有男人承擔得起。

大嫂凌滬生(袁莉飾)

第二個是成大器的青梅竹馬葉知秋(也由兩人分飾,少年時由馮文娟飾,青年時由袁泉飾),也是大器心之所繫。知秋是單純的人,也是屬於比較傳統的溫和女子。她有夢想,也懂得自己要什麼,所以她一度捨棄了他們之間誓約,選擇了她以為安全的路。也許她只是沒有勇氣陪大器去走那條險路,也無法看着他在險路中來去,分開成了兩人必然的結果,她是理性女子的典型。


青年時期的葉知秋(袁泉飾)



第三個是一直陪在大器身邊的阿寶(也是兩人分飾,少年時由童菲飾,青年時由莫小棋飾)。阿寶是為愛不顧一切的痴情女子,她知道自己其實不是他的最愛,但仍是毫不猶豫地追隨他,甚至忍辱負重為幫他而委身於茅載。她是最典型的浪漫女子,為愛情可以付出生命,她在最後得到了他的愛和同死的結局。這樣的愛情看來雖痴傻,卻好像總是在男人的社會裡最受讚賞,而女人是否真的如此想我不肯定。或許,我們其實是希望能有如此的對象可以讓我們付出一切?

青年時期的阿寶(莫小棋飾)


影片中另一個讓我覺得不錯的地方是配合影像的歌曲。王若琳唱的「一生守候」很合戲中的愛情。例如在知秋和大器重逢時,還有在阿寶死的時候。另外最後一幕大器抱著死去的阿寶在車裡面對日軍的槍火,從容赴死時用上了張學友的「定風波」,更襯托了上海在那個大時代的氣魄。我很喜歡王若琳的歌,所以看了電影之後便買了收錄這首歌的大碟,每次聽都不期然會想起電影中這三個女人的愛情守候。

總括而言,與其說這是一齣黑幫電影,倒不如更像是一齣剖視大時代中女子愛情的電影。


附錄:

王若琳的<一生守候>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逆轉人生》閱後感

《逆轉人生》



真實的人生總是比戲劇更戲劇化,這本書的主角的個人經歷足以讓人深深慶幸健康是多麼珍貴的事。但也籍着那些內心獨白和對疾病的描述,讓人對殘障/癱瘓者更為了解,明白他們是多麼需要尊重與幫助。健康的人有時很難想像身體殘缺的不便,因而總是顯得無情。而本書的作者籍由對自身經歷的描述,提醒了我們應該對生命有更多的忍耐和同情,甚至懂得如何積極面對。

其實我是先看電影再看此書的。

電影的故事雖然有些是根據這個真人真事來改編,但是在對比之後卻看得到有頗多地方的不同,電影的故事性比較強,劇情發展也比較有條理。編劇在這方面比較著重在描述主人翁與看護之間的互動。然而書中的憶述與編排卻比較跳躍,或許也和當事人因病記憶比較困難的緣故。

書中的憶述編排雖然是以人物關係來分類,例如他憶述已逝妻子貝翠絲,描繪惡魔看護阿布戴時,有些片段會相通,有些則不連貫,加上在時間點上沒有詳細記錄,難免會有分不清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情之感。不過整體上還是很有趣。

文章也寫得很簡約,當小品文看很容易消化。不過也有好些片段更像是一種內心的意識交流,比較抽象,像哲學,值得細閱。


「我不接受妥協,它是現代社會可悲的產物。」 — P54


作者在面對全身癱瘓時,並沒有被打敗,雖然疼痛和不便曾打擊過他,但是他的意志卻並不妥協。


「在寧靜中掌控全局的則是意識。它定位出週圍的一切。你置身在寧靜中。一開始你的內心充滿不安。沒有任何聲響引領你,沒有任何感覺限制你。龐大的荒蕪空無一物,毫無生氣。人必須變得渺小,才能在缺乏活力的荒涼中,找到生命的元素。」 — P140


當人的身體不能控制時,思想還是能够自我掌控的,既便再難過,也總能找到生命裡的一些重要因素。



「自從頻繁出入於復健中心,聽着旁人的叫喊,了解醫院病房的孤獨之後,看事情的眼光就不同了。超越文字,超越沉默,我們發現自己的人性。要在自身的最深處,最隱密的內在,才能找到另一面。」 — P148



很多事都是要經歷過才能明白,但有些明白又來得令人難過。如何在最低落、最難過的時候讓自己懂得自處和懂得面對外在的不如意卻不容易,但是當你能够走過和面對了,卻會看到另一番風景。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眠空》﹣安妮寶貝的絮語

《眠空》封面


這是安妮寶貝的新書,閱完也難以定論的一本書。

可以說是作者人生另一個階段的絮語匯集,相比起前幾年的<素年錦時>,這一本有類似的感覺,但文字更精簡,也更多只能意會的短語。每一個段落看起來都像是記憶中的吉光片羽,是作者記憶中的某些畫面,只有她能拼凑。不過若是跟隨多年的讀者,應該還是能解讀當中的一些領悟吧。

對於書中的文字,我覺得像很像微博的絮語或是微博日記,每一段都極簡,但意念卻深遠。雖然沒有明確的時間記錄,卻隱約有着時間的推演,尤其以四時為題輯錄,讓人窺得一貌在不同時節中的生活片段。

安妮的文字一向是種私密語言,只有她清楚背後的來龍去脈。不過像這樣的私密文字,讀者也不必太着意要完全了解背後的原因,可以自行解讀,甚或取一些做為自己的私密想法記錄也不錯。而且閱讀時也可以用隨機抽選的方式,偶而選一頁或是一小段,當作讖語也是種小樂趣。

我覺得這是作者與讀者一貫的交流方式。

引用幾段我喜歡的段落來分享:

「不是要求現實如自己所願,而是現實中找到一個立足的位置。人所面對的大部份是失望。活着的過程,即是存在於不斷的困惑、掙扎、突破和提升之中。我們所做的一切實踐,是一種測試。不是結果。」— P128 
「孩子的眼白透亮得微微發藍,神清氣爽。成人卻是如何在時間裡失去這一切,並日益污濁。」 — P135 
「人生又何來種種大事,不過是與一些微小事物以本心共存。有美、有漏、有苦、有樂。會老死,無矯飾。故應無心清賞。」 — P141 
「無論男女,我較喜歡那種心緒安靜而說話準確的人。通常人語言拖沓,邏輯不清,是因為交流的背景中隱藏太多的籍口、謊言、禁錮、虛榮。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以及要什麼的人,可以簡潔而坦白地應對外界。他們是鞘中之劍,並不故意露出鋒芒,卻能在瞬間斷除自己與他人的瓜葛藤盤。」 — P149 
「如果曾經為別人做過什麼,不要事後提醒對方記得你的付出。如果別人曾經出於信任對你分享過他的軟弱,不要事後以此攻擊對方以證明自身強大。這均是高貴舉動。」 — P171 
「“人生百歲渾如夢。心似槁木若寒灰。”閱讀摘句。」 — P267


對於安妮的文字,我是喜愛的。喜歡她總是與俗世帶點距離的感覺。從她的小說和散文集中看得到某些難以言之的過去,或許就因為那種過去才造就她這般的距離思考,呈現出來也才那麼能够進入心中。

我是無意中遇見她的文字的,進而幾乎收齊了她的作品。這也是一種文字上的緣吧。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如果命運能選擇—觀<天與地>

「如果 命運能選擇 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瀟灑
如果 活著能坦白 舊日所相信價值不必接受時代的糟蹋…」

一句「如果命運能選擇」是2012年香港人聽到最深刻也最有感覺的一句歌詞和概嘆,來自被喻為「神劇」的電視劇<天與地>的片尾曲。

<天與地>,圖片來自網路


<天與地>是近年來頗受好評的一齣電視劇,好的是它的題材與言之有物的內容,當中帶出的議題和想法,於2011年尾播出之時被評為贏口碑卻不贏收視的一齣戲。播出當時我是有興趣想看的,但是卻最終沒有在那段日子看完它。去年年底,在電視台一年一度的頒獎禮上它既是「意料之中」卻也是「意外地」被選為最佳劇集。

會用「意外地」是因為它曾引起的爭議。因為劇情的某些隱喻和解讀曾讓它在內地的網路同步播放中被腰斬(是港劇首次在內地播放被禁播);也因為它討論的題目雖大眾,卻又少有人願意深入去探討或者說不太能够深入去探討;加上劇中的吃人的情節和需要觀眾省思的劇情與對白,對於一向只愛簡單易消化肥皂劇的觀眾來說比較難理解;所以雖有不少人喜歡它,卻又讓人覺得一向會讓觀眾失望的電視台未必會使這劇得獎。不過透過一人一票的票選,它最終以高票數打贏了其他的劇集而得獎。這結果是令人高興的,也是香港觀眾的一次進步和勝利(這是香港電視生態的另一個問題,在此先不詳談)。

說回<天與地>,因為這個票選結果,今年一月新年的開始,電視台特別在深夜的電視劇播放時段重播了這齣戲,讓我得以真正完整地看完這部有深度的電視劇。看完後感受很深,想要慢慢地記下自己的一些觀感。

先來說一下故事:

故事橫跨了十八年,從九零年代的1992年開始說起,以四男一女的組合為主要人物。那一年,許家明經由女朋友葉梓恩(又名阿Yan、Hazel)的介紹,與宋以朗(又名黑仔、Angus)、劉俊雄(又名鼓佬、Joe)和鄭振軒(又名Ronnie)三人合組成一個樂團,一起渡過了一段很快樂的組隊玩樂團的日子。 
懷抱理想的他們在磨合中漸漸建立起友情和默契,卻也因為一些現實與不受賞識的問題也逐漸對樂隊感到失望。在決定解散之前,他們決定去一次傳說中的西藏天山搖滾節。梓恩因為小事和家明吵架而沒去,結果四個男人在天山遇險,被困二十多日,於極度餓的情況下,三人把已經重傷且奄奄一息的家明殺害,並且分食了他來保住自己。僥倖活下來的三人回來向梓恩謊稱家明為救他們而失了蹤,之後樂隊解散,他們各走各路,從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而梓恩也因為他們沒有把家明帶回來而從此惱了他們,並且過着帶點自棄而糜爛的生活,卻又不忘家明的理想而致力於音樂的工作中。 
十八年過去,在一次意外的重逢下,三人重遇,開啟了再次回到朋友關係的契機。而梓恩在和他們的幾次來回後軟化,和他們再次重拾友誼。可惜好景不長,過去的事再次浮現,真相帶來的後果接連考驗了他們的情誼,也改變了他們所走的路,並且帶領他們走到另一個人生的轉折點上,人性的選擇和衝擊漸漸讓本來平和的外相再一次走向失控……


只看故事的話就已經很有趣味了,加上幾個甚有說服力的演員和制作的認真,讓這個電視劇更好看。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現世的寓言—閱《河馬寓言》有感

《河馬寓言》封面


有時真實世界比小說更荒誕無稽,這是現在經常出現在人們評論中國的印象時常用的形容。而《河馬寓言》這本短篇小說集就給了我一種像在閱讀現世的中國般。

本來對這本書的期待並不大,只是因為在圖書館的新書架上看到便拿來翻而已,借回來有一段時間了還是閒置着,等快要還時才想說看一看也好,若不好看,看一兩個短篇就還也可,於是抱着如此的心態翻開了這本書。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這一看就欲罷不能地一氣呵成地看完了。故事的鋪排都很到位,描述簡潔緊凑,有種讓人無論如何也要看完的吸引力。

書中收了六個短篇,其中一到五都是一篇一個故事,只有第六個像是極短篇的合輯,每個小篇以兩三百字為文,像個極短的寓言,因此這個篇名也以書名<河馬寓言>為名。第一到第五篇的篇名分別為:<大漠圖騰>、<那一隻手>、<妖精傳說>、<極端愛情>和<傷心愛情>。



<大漠圖騰>

後面幾篇都是以愛情為主,只有第一篇的<大漠圖騰>與自然有關,也是我很喜歡的一篇。故事描寫了人與駱駝之間的關係,帶有大漠獨特的生存掙扎的印象,也讓我想起之前閱讀過的在西域荒漠探險的書籍。

故事中的小孩跟隨父母到大漠探險旅行,途中遇上風暴,但也巧遇一隻懷孕的駱駝。因為小男孩餵食這隻走散的駱駝而讓他們避過了一場驚險,之後這隻駱駝便跟着他們一起走。小男孩把牠取名為西西,和牠建立起朋友的感情。

在孩子眼中,西西是他的朋友;但是在他的父母眼中,駱駝只是一隻可以幫忙運載東西和需要時可以吃掉的食物。小男孩常常觀察着西西的舉動,也對於牠那堅韌的生命力感到讚嘆,不過更多的是心憐西西被人類利用的堅忍。因為看到父母如何對待西西,他開始思考人們對於駱駝的於取於求。

駱駝是沉默的動物,牠們能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然而牠們卻往往在人類過度的利用中失去生命。

小男孩和他的父母因為在大漠中遇難,隨着糧食和水的缺乏,駱駝西西最終在小男孩昏迷時被他的父母殺了來救活他。而西西的孩子最終也難逃在他們脫離大漠後被他的父母賣給了動物園來換取金錢的下場。

男孩對於父母這樣的做法無法認同,所以心中無法原諒他們。

其實以人的角度來看,以動物為食,利用動物來做各種事本就理所當然。相信任何有孩子的父母也會做這樣的事,殺生以保護自己的孩子。

然而這篇故事描述的角度卻是以孩子的目光來看世界。這不禁讓我想到,每個人從孩子成長到大人,總是在成長的過程裡不斷被大人灌輸了種種以人為主的價值觀,我們失去的是孩子那種對世界對自然的赤誠之心。

成長時,我們最先失去的就是對自然的一種敬畏。

故事中有描寫過一個小細節,小男孩他們遇上狼群,他父親開了一槍嚇跑了狼群。他的解釋是「狼群本來是不怕槍的,但經歷多了獵人的狩獵之後才開始懂得怕」,這樣的轉變其實代表了人類狩獵之頻繁。在歷史的流轉中,人其實一直在消滅不同的物種,觀看現今越來越多頻臨絕種的動物便清楚了。

「我很懷疑,戈壁、冰川、沙漠、荒原,這些自然界極端殘酷的環境都沒能阻止駱駝家族的繁衍昌盛,到底,是什麼割斷了牠們生存的咽喉?」

這一句質問雖然是以主角的角度去問,卻也是動物的無聲控訢吧。人類不斷在斷絕別的生物的活路,卻又從不反省自己的錯。


<那一隻手>

算是一個驚悚的鬼故事。

場景轉換充滿刺激感,描述方面鋪陣得很驚嚇,而結果在意料之中又有點意外。

故事描述身為醫生的馬戀晴(男的,因為喜歡一個叫子晴的女子而改名為「戀晴」)本來很喜歡叫子晴的女子,卻因為某些原因而不愛了,可女子對他死纏爛打。為了擺脫子晴,他不惜下殺手,用最殘忍的方式殺害了這個女子,並且用他的專業肢解了她的屍體。但就在他要埋屍前發現有一隻手不見了。之後的日子,他都被那隻手困擾,不止身邊的女友被殺害,連家人也被影響到。當他為了和另一個女子結婚而求助於術士時,更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到最後,真相大白,他也無處可逃了。而真相的設定有點意味深長。

這個故事寫得很好,讓人不能中途放下,必須得一口氣看完,甚至對追尋結果有種逼切。而故事的教訓就不必多說了,算是討論愛情的認真態度吧。有趣的是男的不愛的點原來是為之後真相埋下的伏筆,挺有趣的。


<妖精傳說>

展現了內地某些人文落後地區女子被販買甚至遭遇凄慘的故事,想帶出的問題是當那些下場堪憐的女子不只得不到幫助,就算靠出賣自身以維持生活,還是會被落井下石。人情冷漠,人們並沒有去發現真相,反而人云亦云地惡意對待那些女子。

這是一個社會對人只以表面評斷的世代,人們對真相漠不關心,只靠片面的評價便判了別人的一生,不公平之相很普遍,卻沒有人懂得質疑。

我想作者是想透過這個故事讓人們多點思考在一切惡性評論中,人的真實相貌。


<極端愛情>

說的是家暴。

家暴而引發的凶案基本上發展都差不多,然而家暴的原因卻不定是因為不愛,反而是愛得太深,這是故事的設定。

愛到極點,原來並不能幸福,反而會換來極端過後的悲痛。

故事中的男女是青梅竹馬,兩人的愛情一直都保持着濃度,愛得不能沒有對方。然而事情從兩人結婚之後開始有了轉變。男的開始對女的使用暴力,甚至無所不用其極想要讓她離開。她不知道他轉變的原因,卻因愛得太過而不願離去,直到最終死心要殺他,才真正知道他的原因,然已經太遲。

其實他是愛她的,只因為知道兩人都愛得太過,所以知道自己活不久後,他用盡方法想讓她死心不必因他死去而難過,卻用錯了方式。到最終當他發現那是個誤會時,已經太遲了,他一樣活不了,她卻一樣必須背負傷痛。

愛得太過是種癡,人一癡就易誤入迷途。這故事的寓意像禪語。



<傷心愛情>

說的是整容。

愛情的深度是不是真能超越一切?能讓人不管往事種種,只看當下,只看眼前,或者,只看內在靈魂,而不必介意外在的改變或曾經的原相?整容挑戰的往往就是這般的禁忌。

改變之前的外在表相若是極度難以接受的,在認識改變之後的美好之後,是不是能否定一切改變之前的?

這個故事的設定便提出這個問題。雖然例舉得有點極端,卻不得不說是值得一想的問題。


<河馬寓言>

幾個小短篇結合起來,每個短篇都像是梦境,又像生活小事。當中的領會只是小小一點,然而那一點點卻是人心不可避免要經歷和深想的事。



總結,這是一本讓我驚艷的短篇集。寓言之意在警世,而這些故事都帶有那麼一點警世的意義。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一代宗師>速記

一代宗師海報



看了<一代宗師>,難以形容那種感覺。

武學其實也是中國的其中一種哲學,當中可以感悟的人生道理不止是拳腳功夫那麼簡單。武學在比劃和較量中都是一種人生/世界觀。一代宗師其實就在人生和其內在的世界觀中找到真正的悟。若沒有個人的修養和參透,總容易在學武的過程中走火入魔。

我覺得王家衛把他自身想追尋的一種哲學領悟放在了裡面。鏡頭當然唯美,尤其他電影中永遠的老式香港原素都在裡面。

我喜歡人物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角色按其身份分別以廣東話和國語對話時,既是各說各話的對話,卻又如內心交流的自言自語。兩種味道的融合很有意思。簡短的對白也是王家衛的一貫風格。只能說他的這種慢慢說話,聲音和道理在特寫的鏡頭中互相碰撞,正正合我那對聲音和語言的一種偏執著迷。

平時我並不喜歡章子怡的,但覺得她在這齣戲中卻表現得不錯。尤其在她告別葉問那一段。而那一段她的妝容很特別。半垂的眼不知是否故易化的,有種特別的蒼桑和茫然感。而她看着街邊樓房上那掛着的一幅幅商會和武術的匾額,說那已經是個武林時讓人有很深的黯然在裡面。

還有一點是我覺得當中的中式美學和以前的人文生活在電影中很不錯。相對於現代人們的功利和單一價值觀,以前的人在仕大夫的迂腐之外卻也有着其他的生活哲學,人也懂得從不同的物事中領略人生。如唱戲、學武、青樓百態等等,都各有修為。

其實我在看的時候不期然想起李安的<卧虎藏龍>,雖然兩者風格不同,卻一樣有着一種在武學之外觀人生的感覺。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林夕《都什麼時候了》


林夕心簡9《都什麼時候了》封面


書本出版在2012年,所以理所當然可以用這個《都什麼時候了》。對啊,因為都要末日了,都什麼時候了,還計較什麼什麼……事情。

林夕的文章,看得破的,必會一笑;看不破的,會以為嘮叨。他想讓人有所悟,只看眾生是否執迷不悟了。


引幾段較為有意思的稍做分享吧:

「是的,拿得起放得下,當初拿起的是個寶貝,放下的是個包袱。事過情遷,我現在不小心拎起的,已變成個行李箱,裡面載有旅途上的紀念品。一時手癢,翻開來欣賞一下,思甜難免也憶苦,不失為一樂也。拎不起的當然放不下也要放下。我現在卻自信放得下之後也能拿得起,這不能不算是大有長進了。放下某人某事,卻沒有打算將之滅絕,那些感覺就放在一個不起眼的暗角,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某人某事再也不會影響我的生活心情,卻不曾在我生命完全抹掉。我沒有執著地把發生過歸零,這也是另一種執迷吧。我不想為了放下而變成枯木死灰,死灰不小心復燃,就安然欣賞一下那電光幻影般的火花吧,反正我有的是撲火的水。」 
——<放得下,拿得起>

放下某些事,未必不可再拿起,好一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可人情世故有時卻容不下快樂。在世俗認為不恰當的關頭智慧地快樂一下,居然是不道德的。」 
——<不道德的快樂>

道德有很多的標準,有時在大家過份推崇的過程中竟演變為嚴苛的制律了。



「要做到獨立思考,獨立嚐菜,獨立品書,特立獨行,談何容易。因為我們是如此容易受人影響,在無所謂的事情上寧願過得容易一點。推來推去,給推到懸崖邊緣,為一部廣受好評或劣評的電影翻案?何必呢?
更多時候,也並不牽涉到膽識問題,而是推介之不可抗力,在不知不覺中給同化。……
所以,我喜歡一個人看戲,一個人挑書,因為實在沒有把握抗拒群眾的低壓影響力。」 
——<推來推去的世界> 

群眾壓力,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為之。



「據說,憑即時直覺衝口而出的答案,最能反映真實想法,不過,許多議題,不是你喜歡誰最討厭誰那麼感性,那麼適合趁頭腦發熱處於發燒狀態下含支探熱針後探測出來。 
憑直覺表天下事之態,很容易秒殺了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本來,這也不要緊。直覺覺醒之後,或因想深了一層,知多了一點,或因成長了,視野轉了,於是調整修正。但是,同樣不幸地,即使不為私利而推翻過去的自己,這種勇氣與精神不會被歌頌,只會被捧打為識時務的俊傑。」 
——<表表態>

這世道好像很多事都得表態,不表態人們似乎就成了沒有立場的人,但是表態是否應該先三思而後為呢?



萬物萬事有時,只是有時候以為身不由己忘了時候。久不久給問一問「都什麼時候了」是小福份;沒有人來問,自問一下「都什麼時候了」是大智慧。

封底的結語正好用來形容這本書,也是林夕一直以來以文去喚醒大眾的方式,我們對萬事萬物都該抱有一種疑問的態度,這樣才有動力去省思,而不會只以別人的意見為意見。社會需要不同的聲音。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三國—What is success?>觀後感(一)

1月13日星期日,去觀賞了非常林奕華劇場上映的<三國—What is success?>話劇,並且在觀劇後參加了當日的座談會。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當中人物的名字都是耳熟能詳的傳奇,而且重要的是剛陽味重,算是男人的天下。然而<三國>這齣戲,導演卻以十三個女子去飾演那些熟悉的人物,除了是一種顛覆,也是針對現今世界女子漸漸成為權力和自主的現象,以及對未來女子世界的一種展望和省思。

先談談故事,這齣戲以三個歷史老師和十三個女學生上歷史課為主綫,逐一去探討三國歷史中的十二段歷史場面,學生以着自己的角度去惡搞每一段歷史,並且提出質問和反叛,而老師們竭力去指導,期望帶出正面信息,但是在相互的來往中,卻不斷在衝突中撞擊出一些值得省思的現象。

導演對於為何用女子來演這個本屬於男子的戲有這樣的評論:「因為,這是一個『甄環』的時代。」

<甄環傳>是去年非常紅的一部講述後宮爭鬥的電視劇,在內地和台灣都引起了很大的迴響(香港的觀眾多不多還不清楚)。這齣戲在各式的社交網路上便看到一堆的娘娘、小主和賤人(XD),不得不說後宮戲總是特別多人喜歡看。但為什麼是後宮戲?這個問題便是導演想標示的重點了。

後宮是一個求取「生存」的地方,妃嬪們若不爭取被看見、被寵愛,便得成為被淘汰被廢棄的人,後宮本來只是限制在宮廷裡,但是卻漸漸在現代社會中被無限擴大,不管是職場、愛情,還是家庭中,都存在着各式各樣的宮鬥。人們,尤其是女人,需要被看見被寵愛,為此而無日無之的爭鬥便開始。

為着如此生存為主的競爭世界,女人漸漸需要懂權謀,懂戰略,懂廝殺,甚至是踩着別人上位等等能力,而這些能力本來是來自男人的世界。隨着這種心狠手辣的生存本能,人們也漸漸失去了母性社會中原來的包容、溫暖。女人漸漸變成了男人,甚至可能超越男人。

因此,導演安排了這些女子來飾演這些原本屬於男人的戲碼。

舞台的女子們,一個個演出了男子世界的殘酷和悲涼,卻也漸漸失去了原為女子的特質。而這何嘗不是現在社會中的隱憂。殘酷與悲情的男人歷史,轉化成了女子的歷史,而這樣的歷史仍然會繼續延伸,一代傳一代。

導演在座談會有提到這一點,就是女子在上一代的教育中承接了父權社會的價值觀,然後在她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時也會不自覺的把這種價值觀傳承下去,而下一代可能會變得更極端。如此的傳承,最終也只是循環着生存鬥爭的歷史。

在鬥爭當中失去的,也是這世代漸漸消逝的是一種愛與包容。因為要生存,變得不折手段,所以摒棄了被認為是懦弱的人與人之間的互愛。

這是很值得咀嚼和反思的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我自己也有很深的感受。來自父母的教育,就是那種宮鬥的虛無,為了生存而作各式各樣的競爭,卻漸漸變得不懂愛,無法愛,也沒有了愛。


另一個問題,也是這戲的副標題<What is success?>成功是什麼?

生存的競爭好像就是為了成功,當你能够得到想要的好像就是成功,當你能够站在某個地位的頂點是好像就是成功……很多的好像,很多可以被視為成功的標準,但是要如何去成功?如何得到想要的成功?如何成為所謂的成功?沒有人可以說得準,學校也教不來。

劇中的學生們不斷在說:「我是來學謀略的,老師你什麼時候才要教?」質問着學校為何不教她們如何面對未來,如何獲得成功的手段,如何面對社會的生存。

這何嘗不是學校常見的現象。人們對學校的期待變成了是為了在社會生存,家長不期待學生學會道德仁愛,只求學校訓練孩子們成為功利者。這樣的教育發展下去,以後的社會會變得如何?沒有人敢想像。

就像戲的最後,所有學生畢業了,卻都沒有出席,因為她們不知道要如何面對未來,不知如何自處。就像諸葛亮說的:「學會了成功,為何卻仍是自己一個人?」她為劉備做了一切,但到頭來劉備根本不珍惜。也如曹操,雖看起來像得到了一切想要的,但她卻面對不了自己,她的頭痛就是心裡的恐懼,她不敢面對自己,所以殺了會看穿她的華佗,而華佗其實只是她內心的幻影,不是真實的。又如趙雲,她一直在問:「為什麼沒有人看見我,為什麼當我不存在?」當其他人都有突出的成績或是聰明絕頂時,她的存在變得可有可無。還有周瑜,容不下諸葛亮,卻又勝不了她,只得氣死自己。諸葛亮氣死她的話就是:「妳沒有朋友。」只有司馬懿說她是來學成功的,看到了所有人的失敗,從中獲得她要的成功。但是最後她卻放下了那隻代表了成功的空酒杯後離去。

成功是什麼?導演問了我們這個問題。然而從劇中,我們知道成功是什麼,但那又不是什麼。因為一切到頭都會成空,那麼執著於成功又如何?

這是<三國>給我的一些想法。還有其他的想說,再另文詳談。

其實我還沒正式看過《三國演義》,但前一陣子在看<新三國>的電視劇,對當中的劇情略有認識,在看這齣話劇時便有了更多的體會。之後的文可以拿來對比,做些側讀。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我讀3》閱後感

《我讀3》封面



閱讀一本書就像讀了幾十本,那種感覺是無比美妙的。《我讀》這系列就給人這樣的感覺。

《我讀》來到第3集,中間介紹的書籍分為六大類,分別是:「偉大的失敗者」、「尋找哲人石」、「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鍍金中國」、「也同歡樂也同愁」和「從戰爭中走來」。

個人比較喜歡前三個分類。


「偉大的失敗者」

這一部分評的都是一些經濟、社會和精神心理類別的書籍,把那些書籍所探討的社會現象都提出來,除了稍窺作者對那些議題的立場,也可了解一些人類正經歷着的問題,從而去反省和思考。例如<The Shallows>談的是互聯網讓人們變得淺薄的議題。因為互聯網讓人不再去做深度思考而逐漸流於淺薄。就像一些議題,大家用google搜尋資料,搜出來的資料大家都在看,看的一樣,想的也一樣,自然就沒有了之後引伸的深度或橫向思考。

「尋找哲人石」

這一部分評的都是科學類的書籍。科學是一般人比較抗拒的類別,因為怕它深奧難懂。但是在這裡介紹的這些書卻讓人有興趣想要去看。就算沒有真正拿來讀,在看這裡的介紹時會有原來科學有這麼多有趣的東西包含在內,也多少知道了一些關於科學項目的知識,甚至對科學的哲學有了一點認識。例如《尋找哲人石》這名字本身就是一個書名,這本書談的是煉金術到底是不是科學。提到哲人石就會想到動漫《鋼之鍊金術師》裡的賢者之石,其實煉金術是把物質從一個階段提煉至另一個更高的階段,如把礦石提煉成金屬,是一種升華。
雖然現代自然科學能够告訴我們世界是如何演變以及運作的,卻不能為我們解答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世界的意義在哪裡?人又為什麼存在?……在現代科學的物質世界裡,任何活動都是機械而沒有意義的。 
但是這一切都可以從煉金術的世界裡找到答案。煉金的過程就像修道,當一個人突然看穿了世界的表象,並且通過研究物質的變化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也就“得道成仙”了。這是煉金術與化學的最大區別。


我特別喜歡這兩段梁文道形容的煉金術與科學的區別的文字,很有哲學的味道。而科學其實也是某種類別的哲學。



「當世界年紀還小的的時候」

這一部分評的是一些奇幻/青少年小說類和一些人與動物或自然互動的書籍。小說類分析了那些小說有意義的地方和失敗的地方,能讓人在閱讀後多一些想法。例如對<哈利波特>的結局所下的評語是一大敗筆,因為整部小說中哈利的個性並沒有成長,他一直都是那樣子,並不像其他的成長故事般,主角經歷過選擇、經歷過考驗後在性格上會變得成熟,而哈利卻沒有。所以梁文道認為這是故事結局最大的敗筆。另外一本關於麻雀的書也評得很有趣,讓人想自己也養一隻麻雀。


上面三部分算是比較讓人有興趣的書。

至於「鍍金中國」「也同歡樂也同愁」「從戰爭中走來」這幾個分類談的都是關於中國的書,有現今中國現象類的、近代中國歷史人物類別的和戰爭類別的。這些書籍可以令人對中國有些看法,但某程度上或許也是令人難以啃下去的書。歷史人物類別的可能比較容易看,但戰爭類的就可圈可點了。


由於這書輯錄的是鳳凰衛視的「開卷八分鐘」讀書節目所評的書籍,主講的人有好幾個,所以看不同的主講人介紹的觀點便會不同,當中我比較習慣梁文道評論的方式,也看得比較有趣。其他的都是內地學者,個別幾個的用語有較深的“中國式官腔”,閱讀時不免有種不太習慣的感覺。因此那些書籍便也不太引得起興趣。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生來心動.深好強風

香港近年來都有自發創作的書籍,除了政府的資注,也是民間團體的自發搞起來的活動。今年已經是第七届的<創作DIY書展>最近在Kubrick書局開始展覧。

小小的展桌上放了不同的作品


書本的出版從很久以前開始總是給人一種難以高攀的感覺,要出版一本屬於自己的書好像總是很困難。但隨着時日流轉,和創意的展現,現在要出一本書,並不是真的那麼難,唯一需要去下決定的是看自己有什麼樣的故事和意念想要傳達。

看這個書展,可以看到一些很小眾的概念。一些私語,一個小故事,一點創作,一幅幅生活的照片……可以把自己身邊發生的事,從別人口中聽到的事,把內心的心事等等放到創作的過程中,慢慢展現出自己希望的書本樣貎是個有趣的點子。在書展裡,便看到了這些不同的概念的展現。

我從書展中買了兩本,一本是繪本,一本是詩集。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那本詩集。書名叫《生來心動 深好強風》。

<生來心動 深好強風>書封套

這本書以很中式的風格裝訂,而且封書只是很簡單地寫上書名,彷如一本私語的筆記,很引人。黑色的封套是一個簿的書套,白色的線是裝訂書籍的線,在書脊上延伸出來作為書本的裝飾很美。

書的內容


把書從封套中取出來,看到的便是一本以透明的紙裝訂而成的書。因為紙簿,透出裡面寫的字,有種矇矓的美。

書寫於其中的字

翻開需要很細心,因為紙太簿,要翻一頁需要慢,否則易破;若一次翻幾頁,重叠的書頁又會難以看到當中的字,感覺像寫在水中化開一般。書中的字在光中或是用白紙墊着看,才能看得清楚,這種手寫字體,就像個人的書寫日記般私密,有了窺的感覺。輕薄的紙,如置在有風的地方,那輕便會隨風而動,很貼合書名中的「動」和「風」。

看展覧介紹,作者的創作意念如下:

隨筆詩集
放在平面上,慢慢地一頁一頁掀開,感覺那微風撲臉,以及樹枝生長。
 
或許在任何的一頁,你會看見你自己的存在,曾在我的生命中出現過,又或許,你已忘記,但我仍記著那一刻。 
開於你,關於我自己,關於心臟以不同方式跳動時的情感。

書中的文字,我還沒看完,只是隨意翻着,但是偶然卻巧遇了這一句:

「載我的靈魂去吹風」

「載我的靈魂去吹風」,很詩意的意念。就像在想念一個遙遠的快樂對像。

整本的設計都很輕,像是雲淡風輕的真實呈現。在翻動中,的確讓我心動了,所以買回來細賞,亦作收藏。

書本,是閱讀一些世事的方式,更多其實是個人的私語。什麼時候,自己也能編排一本屬於自己的書呢?總覺得有點期待。



後記:

書展在Kubrick的展期已過,但仍有兩個展場,有興趣的人不妨去看看。時間如下:

2013/1/27 (日)12:00-17:00
港青四樓 花園平台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41號港青北座四樓入場/尖沙咀港鐵站E出口

2013/2/23 (六)至 2013/3/17 (日)
又一城 Page One 書店
九龍塘地鐵又一城商場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2012年終結語

新年新希望


2012年終於來到最後一天,今年的結語有好也有不好,只是不論好不好都要在這一刻結束,要來結算了。

今年完成的是自己的Project 366,一天一照一文一結語。2012因為是閏夜,四年一度29日的二月,所以一年的總數多了一天。366天的記錄,除了給自己一個紀念,也是對自己的一個交待,在動盪的一年為自己寫下心情轉折。

一天一照一文放在了我的影像日誌。至於一日一結語,放在了我的微博。有興趣的請點連結去看看,謝謝!

新的一年,只想許願踏踏實實地過,把一切不切實際的都留下。也祝大家都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