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北京的墻

每次去旅行總不免要帶一本書在身上,除了用以打發旅程偶爾的無聊時刻,或許也是希望讓旅途有多一點心情感受,因為有時會在那片言隻字中有了旅程的共鳴。

這一次的北京行,帶了舒國治的《門外漢的京都》隨行,在旅途中其實並沒有太多時間去翻,反而是回家後,快速地看完了。而在閱讀中,忽然有了一些其他的感受,透過京都,看見了北京。

舒國治在書中有一篇寫「京都的長墻」,描繪了京都一些長長的墻的風景。而這一篇,不禁讓我想到北京的墻。


宮中紅墻

北京有很多的古建築,像是故宮、恭王府、國子監、雍和宮等等和皇室有關的建築,這些建築最常見的就是紅墻。

紅墻在京城裡延綿數里,也是彎曲折拐的,墻內多少風流事,墻外多少歲月流經。墻裡墻外的世界,可以是非常不同的。

昔日宮墻,紅墻金瓦,輝煌耀眼,展現的是皇家之氣派。可是宮城的墻隔開的何止是皇室與人民之間的距離,它亦隔開了宮中人與人的距離。俗語說的一入候門深似海,而一入宮門又何止是深似海,簡直是深深深的地底了。


皇宮的三宮六院,總是分隔在一堵又一堵的宮墻外,從一個宮殿走到一個宮殿,要經過那一道又一道在墻中的宮門,身在其中,迷路也是可以想見的事。一入宮,如要出去,是如何累人的事在走過一次故宮後就自然會有深刻體會了,更別說古時還得一道一道門的手續才能出得去。居於其中,叫人如何不憂鬱?記得參觀歐洲的城堡時,並不像中國的宮城這樣以一堵又一堵的宮墻阻隔着自己和親人的接觸。如此的隔絕,皇帝是如何的寂寞也就不難理解了。



墻外綠意

宮墻之外,王公大臣等的住宅之墻也很壯觀,這些府第常常也是佔地廣大,府外的圍墻自然也成了城中大街的一種風景。而這些宅第因為親近民居,人們常常在宅外走過。



既是常走的街道,道路兩旁便自然種植很多的樹木,最常見柳樹。夏天之時,楊柳依依,垂下的柳枝迎風搖擺,映襯着或紅或灰的墻,為城市畫出美麗的景像。



胡同的磚墻

北京是胡同的城市,雖然舊時的胡同已逐漸消失,但是城中還是留有一些胡同的。而那些胡同的特別處,就在那些小小的窄巷,在不同的宅子或灰或土黃的墻包圍下,有的是一直線的窄路,有的卻是彎彎曲曲不知延伸至何處的小巷。

常會經過一些宅院的門前,總是一道紅色雙環拉門,旁邊傍着長長灰墻;也常常會在一些打開的四合院門向內看,是一些土黃的墻。因為住處不够,有些四合院的院子常會被人加建房間於舊時的院子裡,院前的大門一開,便會看到那些加建的房子的墻,而非以往的院子了。



胡同的磚墻反映了現在北京城裡人們的生活情景,看那些墻的不同風光,也是一種另類文化的賞析吧。


長城—昔日古墻

長城,又是一道充滿歷史的古墻。綿延千里的古老城墻,昔日用以阻擋外敵入侵,花了多少人的血汗築成的墻。墻裡墻外,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心事。

登上長城,看到的是連綿不斷的石墻,而一段又段的城墻中會有城樓,曾有多少男子在此戍守,與親人分別,這城墻上留下多少憶念的心情。如今的長城,人們只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而勇於去做這好漢,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城上的好漢昔日是以何心情登上的?



當然這些城墻之事,也只能從歷史和一些故事去猜測,去想像,甚至旅客也只能以或輕鬆或探看的心情去了解,之前如何已經不太重要了。我們需要的,只是以平常心去看那一幅又一幅墻的風景。



無形的墻

唯一讓人覺得無奈的,或許就是那道無形的墻吧。以往去旅行,我總會帶電腦,一來可以備份相片,二來也是種聯繫。而去北京的旅行,我一開始就放棄要帶電腦了,因為那道無形的墻。

網路世界本應是自由的,但是進入圍墻的世界,尋常之地竟也被隔絕在外。每個我喜歡上的網站,進入內地都是無法連上的站,帶了電腦也是無所用,不帶反而輕鬆。雖然這是減輕行李的好處,但是這卻不是自由的選項。

旅行之前,在臉書上寫着「進入圍墻的世界」,真是貼題的想法。而現在,我便是看着照片那一道道在北京看到的墻,想像着這道無形的圍墻,記着關於墻的事。(笑)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北京行之旅客素養

去北京之前,其實我已經很久沒有去內地旅行了,上一次的旅遊已是2000年的事了,當年去蘇杭和上海。那時在遊客區不算很愉快,所以也就一直不太想再去內地旅行。只是對大江南北的景色還是有所憧憬,所以有了機會還是很想去一次。

選擇北京,除了對她的歷史風情有興趣之外,心底也是期待如此一個高速發展的京城地會有不一樣的素養。可惜,我還是低估了內地旅客的固有陋習。

在不同的景點,最常看到的就是人們攀爬一些古蹟、銅像、石雕、假山等,不管有沒有圍欄,反正沒有明寫着「不許攀爬」的東西,一律會糟到人們的或騎或坐或爬的蹂躝。例如故宮,每個殿前石獅、銅獅甚麼的都要爬上去騎一下、俟傍一下拍照,小孩如是,大人如是,有時明明有圍欄圍着,大人爬不上去也要抱小孩上去讓他們玩一下,順便幫孩子留影。又如圓明園,那些剩下來的大理石雕,隨意散落着,人們也就更不客氣地去爬上爬下拍照戲耍,大人也不太喝令孩子,讓他們別在那些遺跡中奔跑跳竄,這樣的行為其實很危險。

看着那些愛爬的人,我和同行的朋友聊起只覺得嘆息,那些古蹟和古物,經歷了人們如此的「愛惜」其實有的已無其原來的風貎,或許人們覺得那些東西經得起風霜和撫弄,但是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其實是種破壞。北京這京城地,太多人會來玩,而且最多的還是自己人,但是自己人是如此的素養,那些古蹟古物,還能撐多久?

另外關於拍照,有些地方因為古老,還需複修,雖然開放參觀,卻是不能拍照的,但是人們還是會照樣明目張膽去拍,尤其還不懂關閃光。在參觀頤和園時,有間閣樓裡供奉了佛像,但那裡面還沒有經過複修,所以立了牌請遊人不要拍照,甚至也有工作人員開口叫人家不要拍。但是一個一個進去的人還是不停地拍照,並且開着閃光。工作人員的喊聲一遍又一遍地嚷着,幾近動怒了,卻仍是有不少人犯禁。聽着那「不許拍照,聽到沒有!」的喊話不斷響起,心底再度嘆息。離開那裡時,只覺得面對如此冥頑不靈的遊客,難怪工作人員們都很難有好臉色,那種無力感是再好的修養都難以撐得住的。


至於垃圾,雖然不如以往嚴重,但仍是可以看到一些假山上、地上,甚至池塘裡浮着保特瓶,也有一些其他的垃圾。像是天氣熱,人們愛吃冰,冰棒的包裝袋就常常隨意丟在地上。看到很多工作人員在收垃圾,每每收集完一大袋,很快又會有。面對如此龐大的人群,逛景點時就不免要忍受那種垃圾多到爆的景況了。

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或許是讓小孩隨地大小便的事吧。這一點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仍是沒有改善。人們好像總覺得小孩子無所謂,而且不能讓他們忍,但是卻沒有意識到這種事,其實是一種較私密的事,在眾目睽睽之下,在這些旅遊的景點,就那樣隨地讓孩子解決,會是多不文明的行為。不止是行為難看,臭味也會影響別人啊。這樣的習慣在內地很常見,人們覺得沒甚麼,但當他們出國後就會成為讓人側目的行為了。之前曾聽朋友提起,來香港的自由行旅客中,就有人在海港城那樣的高級商場中隨地解決造成清潔人員的困擾,這種事聽來荒謬可笑,但背後的形成還是只能讓人嘆息。

其他還有像是在古蹟上刻字寫字這點,雖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會做,畢竟在一些景點都有「愛惜古蹟」的標語,但是那些景點還是看得到很多被刻過寫過的痕跡,有很多還是刻在木造的建築上。只希望,那些都是過去無知所犯,不要是仍在延續的習慣就好。

做為旅客,在遊覧之時,應該對那些物事多點尊重,對待古蹟應該要尊重一下自己的歷史,對待自然之物也應該要有點敬畏。那麼旅遊才會有趣,也能讓還沒到過的旅客有一樣的感受。

旅遊,不是一種自我的展示,它是一種對不同文化的尊敬和體諒的瀏覧。多為別人想一步,也是為自己增加一點素養的關鍵。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北京印象


憧憬了很久的北京之行,總算在上個星期完成了。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昔日的皇城之地,有着太多的歷史痕跡,從以前就一直希望能找機會去看一看。看看那紅墻綠瓦的宮殿,看看那綿延千里的長城,看看那帶着傷痕的圓明園,看看那左拐右彎的胡同……

雖然過去一直希望去,卻總是沒有成行,除了一些對內地的故有偏見之外,也有少量的安全考量:既不想參加旅行團受束縛,卻又擔心自由行的安全。這樣思前想後的,才會一直拖了好久都無法成行。還好,機會總算來了,跟朋友約好一起去,既能在旅途上有個照應,又能走自由的路線。

在北京逗留了整整五天半,參觀了一直想去的古蹟和景點,讓自己對北京有了初步的描繪。

我對北京的印象是:
地方很大,每次走景點,明明地圖上標的很進,實際去走卻是會走到腿斷的遠。
馬路很寛,每次走大街,都不免要對超過六條行車線的大馬路嘆息,因為過馬路時便得異常小心。
地鐵很擠,好幾次在早上搭地鐵,雖已避開尖峰時段,卻仍不可免地會在大車站被推上車或擠下車。
天空很灰,北京的空氣不太好,天空總是灰色的,以為是多雲的日子,太陽卻毒辣地曬在身上。
氣候很悶,去的幾天氣溫都很高,又沒有風,人走在外就像在蒸籠中,一下子就汗流浹背。
建築很巨,每個建築物都很巨型,人在其中除了渺小沒有任何形容詞可用。
人群很多,每個地方都人滿為患,很難找到少人的時刻和地點。
景點很吵,因為人多,人人又都愛高聲說話、喊話,每個景點都是非常吵鬧的地區。
串烤很普遍,每條街都會有掛着「串」字招牌的店,串烤的味道飄滿街。
北京話很繞舌,幾乎每個北京人講的京話都是繞舌非常的話,常常有聽沒有懂。
胡同很雜亂,老北京的胡同都帶着坑坑疤疤的痕跡,加上四合院隨意加蓋的凌亂,胡同已不復舊時觀。
還有老北京都很閒,參觀過的地方,總會有很多老北京人在那些地方逗留,休閒。唱戲下棋玩撲克樣樣齊。

但是北京還是很有魅力的,這城市有着她一貫的霸氣,也有一些新的活力;有着她一直延續的歷史,也有一些新的創作。下一次,還是要再去細細品味一下這個城市。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再見

「再見。」米白色的高級用紙上,工整地寫着兩個帶點蒼勁的字,沒有前言,沒有後語,甚至連下款都沒簽上,但是他知道寫這兩個字的人是誰,也清楚明白這兩個最終代表的事。

米白色的紙張,是高級的手工紙,紙張剛好是一張明信片的大小,平常是對方用來作邀請卡片用的,卡片上沒有任何印刷的圖案,但在四邊卻有着淺淺的凸印,印着屬於對方的特殊徽章,墨水的味道淡淡地滲出來,是他熟悉的味道。這卡片他看過無數次,只是每次收的人都不是他而已。那字跡也是他熟悉的字跡,接觸多年,幾乎連對方寫下那字的樣子都能清楚刻在腦海中。只是沒想到,唯一一次收下那張卡片,寫下的卻是讓他心碎的字句。

「再見。」是的,該說再見了,他只能離開,只能選擇離去,不管他多愛對方,這也是不可免的事。

他是甚麼時候愛上對方的?他其實已經不太記得了,只覺得從記得以來,對方就一直存在他的心裡,或許是日久生情,或許是一見鐘情,無論是哪一樣,都讓他無法自拔,只有越來越在意,卻無法抽身。

對方並非無意,但是對方卻是很懂得控制自己的人,加上他本來就已經擁有家庭了,他們更是不可能在一起。所以他一直很珍惜,珍惜在對方手下工作的機會。越是了解,越是願意為了對方而賣命,他的努力和配合度高的工作態度,讓他終於成了對方的秘書,不可或少的好幫手。但這也成了他痛苦的原因。心底的愛慕,隨着相處的日子越長,他越是難以自拔。

明白各自的立場不同,他知道對方永遠不可能為他放棄現在的地位,他只能選擇離去。他的離職獲得批準了,花了點時間和接手的秘書做工作交接,在最後一天,他收拾自己的東西時便看到這用了同色信封套着的卡片,雖然沒有對方一貫的簽署,但那蒼勁的筆跡他一眼就認出了。撫摸着那墨水的痕跡,淡淡的墨水味道讓他濕了眼眶。怕眼淚滴下來弄濕這字跡,他擦掉眼角的淚,把卡片小心收進信封,連着自己私人的東西放進紙箱,如要把這幾年來的感情和工作事收起來般,把紙箱封好,離開了這間辦公室。

臨走前,再看一眼仍有亮光的辦公室。「再見。」心底默默地向那人的辦公室道了聲再見。


===========================

對於書寫、字跡和紙張很喜愛,忽然很想描寫一點物品和人物關係的文章,就寫了這個,基於自己喜歡看腐文和腐漫畫的原因,就把文章寫成有點腐的設定(雖然應該不太明顯XD)。

是說在所有的腐設定中,上司和秘書設定應該是排在前幾名的萌設定。希望能有其它的東西再寫這種故事。

不愛腐故事的請自動略過。(是說寫在這裡太遲了吧XD)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無題

其實我痛恨那句「得不到是因為不够想要」,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得到的都是不想要的。

語言的限制讓人很難清楚表達自己,然而就算表達出來,又有多少人懂得解讀,或者說想要解讀?

這一刻,或許我們的想法很負面,但下一刻或許又會轉成正面,那麼這一刻記下來的話語或者文字,又該如何跟別人解釋你是在說正面還是負面?當你自己都無法解釋清楚之時...

精神上如此反覆的辯論往往會侵蝕個人的心神,你既得面對,卻又不是那麼願意去面對。面對了,會牽引更多的辯論出來;不面對,就會被那些辯論拖跨。

雜思無益,但又該無何驅逐出千絲萬縷的雜思?

重視精神生活的話,或許就只能對着物質生活/簡單生活嘆息和不適,卻別無他法。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相信

有時候覺得,做個像母親那般簡單的人多好

相信人世所有人情世故的必然
相信所有生老病死的簡單
相信人與人之間牽連的真實
相信所有可以談話的空間
相信只要付出必有得益的實際
相信自己,相信世情
相信一切一切走過的風景

但不相信,所有相信之事以外的一切不可相信之事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削鉛筆

昨日去參加日檢考試,因為要使用HB鉛筆的關係,出發前找出很久沒用的鉛筆,並且用筆刨先刨尖備用。

刨筆的時候,忽然很懷念以前削鉛筆的事。

讀小學的時候,筆刨仍是個奢侈的東西(曝露出年紀了XD),當時用鉛筆時,每每寫鈍了,就會拿支小刀慢慢把鉛筆削尖再用。當時買一支小刀很便宜,而且那時候在文具店還有那種可以對折的扁平小刀,方便攜帶。我很喜歡買一支銀色的小刀來削鉛筆。

一開始當然不太會削,總是削得很醜,有時還會削斷,但是練習多了以後,削鉛筆就變成一種樂事。尤其心底還是個稍為偏執的人,總喜歡把鉛筆削得尖尖的,筆尖和筆桿的角度要呈一個長的三角形。削好的筆,排列在筆盒中的時候,總會有種滿足感。

年級漸升,生活的變化,後來在學校也漸漸換成用自動鉛筆,HB鉛筆逐漸不再需要了,因而也不再需要削鉛筆,就算偶爾使用,也是用方便的筆刨快速刨出想要的形,不會再細細地一刀一刀削出想要的筆形。甚至後來工作,辦公室總會備有電動的筆刨,削筆更成了浪費時間的事,我也就逐漸忘記了還有削鉛筆這個習慣。

但是偶爾,心底還是會想要用刀削鉛筆。記得曾經參加過素描興趣班,買了一盒素描用的鉛筆。教畫的老師便曾要求我們自己削,因為他說自己削出來的筆比較好用,也不太容易斷。這點其實我是認同的,自己削的時候,力道可以自己拿捏,削出來的筆芯的確會比較耐用。

雖然已經很久沒有畫畫了,但身邊依舊留着那盒鉛筆,看到當中自己削出來的畫筆,有時還是挺滿足的。或許,該是時候再度拿出畫筆,來畫點素描了。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私語書

這幾天在看的書叫「私語書」,是內地的作書的閱讀筆記。

書名叫私語,的確像是私語,感覺就像是一個人的私人閱讀筆記,而讀者看這書就如偷看了作者的筆記那般,而且一邊看一邊還覺得像是參觀了作者的書房般。

你可以從文字中找到一些書籍的隻言片語,也可以找到作者從不同的書中找到的相似物品,還有不同文字所表達的相似感情等等。

稍微引用一些例子。例如白菜,原來白菜是卑瑣之物,在《詩經》裡,它的名字叫“崧”。山東大白菜,喚做“黃牙白”,李漁所謂“菜中第一品,食之可忘肉味”的黃牙菜,似乎就是指它。而白菜因為卑瑣,所以難登大雅之堂,因此當它在《紅樓夢》裡出現時,便被歷代紅學專家嗤之以鼻,指斥續書的高鶚不懂南方的飲食譜。

如此瑣碎之記錄,就如我們個人的筆記,對自己感興趣的點記下來,翻看之時會有種私密的樂趣,但卻往往又缺少與人分享的動機。但是這樣瑣碎的東西,卻能在作者的文字中串連起來,讓人感到趣味橫生卻是挺有意思的。難怪要叫《私語書》了。


而作者這類的筆記,自己其實也有類似的喜好,前一陣子在胡晴航的《辦公室》一書中看一段很有趣的形容:

「生活像個惹人厭的小孩對着你的臉尖叫。一直叫一直叫。怎麼都安撫不了,哀求也沒有用。你祈求他的父母趕快把他領走,但是,他的父母卻像貝克物劇本的果陀,始終沒有出現。時間停滯。所有該發生的都沒有發生。而那個可怕的小孩還在衝著你尖叫。」﹣摘自短文『小說家』P171﹣172

把生活形容成對你尖叫的小孩。

然在《私語書》中,我也看到一段有趣的形容,也是針對生活的:

「也許生活就是一輛雪災裡超載的公交車,你以為人滿為患,結果你擠上車了;你以為你肯定立不住腳,結果你金鷄獨立地站了好幾站路;你以為你痛苦得會即時死掉,結果你被壅塞的人群搖晃睡著了——威利的麻煩是,被那種精神瑜伽催眠時,他一直在反抗,有部分心智始終是蘇醒地痛苦着,無法像別人一樣麻木,又跳不了車。」﹣見文『《魔種》筆記——一個懷疑論者的烏托邦』P132-133

這裡生活成了雪災裡超載的公交車了。

有時我們閱讀,往往也是如此去找自己覺得有趣的點,而那些有趣的點子如果都抄下來,就會是我們自己的私語書了。閱讀之趣,便在此了吧。



書名:私語書
出版: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
作者:黎戈

目前閱讀了三分之二,感覺挺有意思的,所以先來紀錄一下。有興趣的人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