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埋伏》松本清張

松本清張《埋伏》


松本清張的小說中隱含着社會正義。這是在書中導讀中某人下的定義。個人覺得這個定義下得挺好的,因為讀者真的可以在不同的故事中看到作者對社會一些不公平之事的發聲。

這本《埋伏》是短篇合集,一共八篇的短篇,每一篇需要閱讀的時間很短,非常適合短途閱讀或者是短暫休閒的時段。


—<埋伏>

這一篇借着警員的調查眼光去看待身處平凡家庭中地位處於弱勢的妻子的日常。

因為該警員要埋伏一個殺人犯,他認為犯人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去見曾經交往過的女子,因此而埋伏在那個女子的家附近監視,等待犯人出現。

在監視埋伏的日子裡,員警觀察到這個已為人妻的女子的日常生活。這個女子與丈夫的年齡相距甚遠,又是繼室,丈夫是個嚴勵又吝嗇的人,除了丈夫之外,還要照顧前妻留下的幾個孩子。她每天的生活變得非常規律,而且死氣沉沉,帶着一種無望。

這樣的日子持續着,直到前度男友(現在的犯人)再度出現在眼前,讓她有了想不顧一切跟他走的願望,她的精神才顯現出來,真正有了活過來的感覺。

可惜的是這個夢也只有一個下午而已,因為男人被埋伏的警員捉到了。女子必須再度回到她那死氣沉沉的婚姻生活裡。

這個短篇其實並沒有太多關於推理或是罪案的描述,反而描繪了很多關於那個女子的生活情況,顯示了當時社會中女子地位被輕賤的根深蒂固的問題。透過那枯燥無味的日常描繪,讓人體會到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也是清張對弱勢女子的一種同情,並且為她們發聲的舉動。



—<臉>

這一篇的表現方式很有趣,是以日記的方式來寫,不過當中故意不標日期,但隨着文字的推演,卻不難看出時間的進展。而在過程的推演中,更慢慢帶出事件的因果,讓讀者了解那些推演的動機,寫得很有條理,很有邏輯。最有趣的點子是在最後的峰迴路轉。

故事描述的是一個殺了人的男子,因為害怕自己的臉被某個曾經見過一次的人認出而一直調查着該男子的生活。

因為那人在他殺害一個女人之前看到他和那個女人在一起,那唯一的一面之緣一直讓他提心吊膽,以為對方會記得他而認出他。所以當他成為演員並且有機會在電影中演出時,他更擔心對方會在看電影時想起他。

最後為了消除自己的疑慮,他動了殺機,決定約對方出來。然而在見面之前,他才發現原來對方根本認不出他。他因而打消了要殺他的決定而沒有出現在約定地點。

故事若停在上面那一點便不成故事了,所最後的峰迴路轉便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設定。在這不劇透,沒看過的可以去看看,會讓人會心微笑。

人的記憶有時很不可靠,但偶爾在所有原素都符合時卻會記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