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紀念

親愛的布克,

還沒收到你的回信,但我已忍不住想再寫給你。

今天是三月三十一日,你知道這是甚麼日子嗎?其實我想記的是明天。你知道,四月一日,是張國榮逝世的日子。

八年了,他離開的日子已經八年了。

今晚我重看了一次他參演過的「春光乍洩」。是電影節的節目,我一個人買了票去看。在場的有很多都是他的迷,他們都是在這些年來默默堅持在他逝去的那天紀念他的迷。

電影在九七年的時候上映,當年我有去電影院看過一次。因為相隔太久,我其實已經不太記得詳細的情節了,加上當年年少,也看不太懂。

今天再看,有些事記得,有些影像更深刻,有些情節更讓我有深入思考的空間。

在大熒幕看是對的,像是那個高空拍下的大瀑布鏡頭,像是那些黑白的粗糙鏡頭。

他在電影中飾演的何寶榮,既任性又怕受傷害,所以總是在受傷前離開黎耀輝,卻又耐不住寂寞回到他身邊。他們兩人總是在分分合合中互相愛着對方也傷害着對方。他以為阿輝會一直等他的,但是最終對方選擇徹底離開他了。當他獨自在兩人曾經同居的公寓裡無聲嚎哭時,那絕望感是讓人動容的,也是讓人感到心驚的。如果你愛的最後都離開了你,你的世界只剩下自己的時候,你會哭嗎?會吧,孤獨很難不讓人哭的。

近來也常哭泣,為了一些受傷的事。我有時很不明白,為甚麼你越愛的人總是越愛傷害你。似乎看你受傷才能讓他知道你愛他,或許他根本不希望你愛他,所以才要傷害你逼你離開。

這一次的重看,是為了紀念。除了紀念他,也紀念一些消失的過往。當年一起看戲的朋友很早以前就已決裂,當年談論此版的對象也已失聯。人生中會消失的東西太多,它們消失的速度,迅疾、飛快,快到你根本還沒想要抓住就已不見了。最終只留下點點黑白粗糙的印象,就像電影中的粗糙畫面。或許再過一些時間你會忘記那些畫面,留下的,應該只剩一點感情的印象吧。

祝好


默非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內心話

有時你極想訴說內心話的對象,不是忙就是不想搭理你。
有時你極不願訴說內心話的對象,又很想窺探你的心底想法。

這種供求的不平衝,你知道無從改變,因為它是真理。
真理的事,人們極不願相信。不是真理的事,人們卻又趨之若騖。

我們何時開始不說真話的?應該是大家都把假話當真之後吧。
可真話又何時真過?應該是大家都知道那是假話之後吧。

你以為有人依賴你,卻不知依賴的是你自己。

沒有試著放棄一些事,你就得不到那些你想要的事。
同樣的你得不到的那些事,就應該學著去放棄想要得到它。

走很長的路,找尋自己的路。
然回過頭,卻仍在原地踏步。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無題

吃麻辣的食物
逼出眼淚
掩飾心裡的悲傷

堅決不在你面前流淚
一如你堅決的語言傷害

過往的淚
被你視為故意
曾經的委屈
被你貶為自找

一切的努力
只換來你的一句
不能自立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溫柔

在某本十年前的筆記本中翻到曾經寫下的這一頁短箋:

「渴望一個人的溫柔真的好難。只有對着自己想要的人才會給予的溫柔是最讓人甜蜜的。何時你才會發覺我只給你的溫柔?何時你才會給我一個人的溫柔?」

從以前開始,總是對一些特定的人溫柔,但是這些溫柔,我不知道那些人是不是會感受到。畢竟溫柔,有時是很難讓人發現的。

前一陣子,在看陳玉慧的《書迷》時有抄下一段她對溫柔的描述:

溫柔是甚麼?溫柔只是一種過渡性的手段,至少大部份的溫柔都只具表面性,真正的溫柔是心的柔軟,是一種寛容和憐憫,一種懺情,一種祝福別人活得更好,而不只是活得好的願望。
大部份的人不知道溫柔為何物?大部份的人也不溫柔,人們急着拿取他們認為該得到的情感。他們愛人,因為他們希望別人愛他們,他們習於假裝溫柔。

溫柔的定義,好像已經逐漸為人所遺忘,有時會覺得對別人溫柔的自己,會是因為期望得到他們的愛,還是真正的一種祝福別人的願望。

十年前的短箋,十年後看來,其實快要忘卻當初寫下的動機了,彷彿是一種願景,期望對方好,但是又隠約覺得自己其實是想要經由付出的溫柔而得到別人的愛。現在重看,總有着一點唏噓,明白有些事得不得就是得不到,不管付出多少。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即溶咖啡

泡一杯即溶咖啡
做為午後的飲品
甜膩  沖淡了口中雜亂的味道

不喜那即溶咖啡之淡
亦不愛那三合一的甜
卻還是要泡一杯
只為口中無法忘卻的鹹

午後  泡一杯即溶咖啡
坐在你常坐的窗前
想像着你平常喝的味道
假裝你還在
喝着這淡而無味的即溶咖啡

午後的即溶咖啡
沖淡着心中想念的複雜味道
想念着你沒有特別留戀的口感
窗前獨坐  念你如昔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期限

親愛的布克,

你在信中提到期限與痛苦,我想我是認同的。

生命有限,但是我們不知期限,所以我們總是對未來有無限的憧憬。因為不知道甚麼時候要結束,所以我們努力活着,想要活得精彩,活得無憾。只是命運有時就是會出期不易打碎你的憧憬。

我今天看了一齣戲,戲名叫「愛,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戲中的三個人,他們一生的走向,是沒有選擇的;他們的未來,是被安排好的。

故事的三個人分別叫Kathy(嘉妃)、Tommy(湯美)、Ruth(露芙)。三人從小被收養在一間叫漢森的學校。這學校有一點奇怪,他們給予教育、也關心孩子的健康,看似善意,但原來善意的背後卻是一種非人道的目的。他們收留這些孩子只是為了把他們養大成為器官捐贈者。這些孩子的未來,已經被決定了,而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成為器官捐贈者,是在他們長為成人之後,要在健康的情況下,把器官捐出,而且不止一次。而他們在捐贈過程中,隨時可以因為併發症而死亡,因此,他們沒有未來,生命也注定短暫。

電影中有一幕是一個本來並不清楚學校目的新老師在發現了事實之後,跟孩子們說明了真相。她說一般人們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或許可以成為老師,或許成為道路收費員,或者去了其他地方,雖然未知,但有這種可能性。但是這些孩子們,卻沒有這種可能性。因為他們的生命已經注定只能短暫。

這一幕是電影中我覺得最殘酷,卻也最動人的一幕。如果他們不知道未來的結局,會不會活得比較開心呢?至少在被知會前能享有更多較為快樂的時光。

或許不知道期限,就是我們現在活着最大的快樂吧,因為至少可以有無限的憧憬,覺得還可以嘗試。

故事中的三人,有着一點情感的糾葛,嘉妃和湯美從小就互相喜歡對方,但是露芙故意從中拆散了兩人。因為在漢森學園流傳着一個說法,如果兩個真心相愛的人能證明他們的真正情意,便可把捐贈開始的期限延後幾年。露芙因為看到兩人的互相傾慕而覺得孤獨,所以故意追求湯美。雖然她曾一度得到湯美,但是最終卻沒有得到延期的方法。她臨終前告訴兩人她為甚麼要拆散他們,也調查到申請的方式,希望他們去試試看。

知道期限,是痛苦的。這似乎古來皆如此。因為期限的迫近,而不得不強迫自己去做些改變,只是希望能多點回憶,少點無憾。

我常會想,人生怎樣才算無憾呢?有些人說無憾,或許因為經歴太多,覺得該經歴的都經歴了,所以無憾。有些人或許是因為沒有經歴太多,生活一切總是順利渡過,所以無憾。但是這些無憾,又有誰能真正證明是好還是不好?經歴太多,人生會太坎坷;經歴太少,人生似乎精彩有限。所以還是無定論。

電影的最終,三人都沒有得到他們最期望的事。而他們如此短暫的一生,又該如何去評論好還是不好。(當然對於強迫捐贈這事先不談論對錯)嘉妃在影片的最終提過一問題,那些器官受益人的生命獲得了延續,但延續了的生命會不會活得更好卻沒有人可以說得準。

生命總有它痛苦的地方,記得嗎,有一首歌的歌詞不就曾提到「可生命/總免不了/最初的一陣痛」。

不過我相信,雖然痛苦不可免,但我們也總會找到與它相處的方式的。

祝好


默非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依賴

每一次的依賴
都會觸礁

每一次的自我航行
都不用依賴
便可抵達

依賴
是心底對你的自卑
一道羞於見人的傷

隠約的疼
提醒自身
無法依賴的體質

戒掉對你的依賴
才可找到自身的真理
而不是你給我的常理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清潔比利

他叫比利,是我們宿舍的清潔人員。五十歲左右吧,中等身材,灰白的頭髮。

宿舍的清潔是每個星期一次,一般是星期一,但偶爾也會在其他日子。會記得他,因為他很喜歡跟別人聊天,尤其愛調侃宿舍的女生。

第一次看到他,是在某個星期二,我星期二的課都在下午,早上還沒上學時就會遇到他。那天當我還在睡夢中時,聽到宿舍門外一陣吵雜。而且房門被敲得很大聲。接着就聽到「清潔房間」的大喊。起來開門就看到一個年長的白人站在房門外。他跟我打招呼「Morning」,標準的英國腔。他看我像是仍未睡醒般,就說他先去隔壁打掃,讓我清醒一下再回來。

關上門,我開始刷牙洗臉換衣服,順便整理了一下床鋪。畢竟,還是不太習慣讓男性進入房間。雖然之前有宿舍的朋友說過,他們清潔的有鑰匙,確定房間沒人就會直接開門進來打掃,但實際碰上人,讓我感到不太自在。

在整理中,聽到門外很響的聲音。他在敲另一間房門,那房間住了一個男生,他很不客氣地大聲呼喊,直到把那男生吵起來為止。

其他人住得比我久,似乎都很清楚他的脾氣,所以被吵醒後也就讓他直接進去清潔了。

跟比利的交談,其實挺有趣的,他有着英國人那種愛自嘲的幽默感,也愛說些調侃的話。像是如果在厨房看到他,他會對女生說「宿舍的規矩是如果你在弄早餐,就應該多弄一份請我吃」,男生的話,他就會嫌人家把厨房弄髒。有時天氣好,他會建議我外出去矖個太陽,他說這是英國人的習俗,我不該浪費如此美好的天氣云云。

他也愛在打掃時跟你聊天,有好幾次他來清潔碰上我,就會一邊清潔,一邊問我一些問題。雖然偶爾覺得煩,但是能跟他聊天練習會話,其實也挺有趣的。打掃的過程,他盡量簡單,不算清得很認真。習慣上他來敲女生房門,會客氣一點,但敲男生的就會很粗魯。

我星期一是早上有課,常常會在離開宿舍時碰到他來上班。他總是帶着墨鏡,穿着皮外套、牛仔褲,一副很酷的樣子。在路上碰到,他會很親切地喊一聲「Hi Dear」(這是英國人常見的招呼,沒有甚麼曖昧的意味)。


只有一次,我和他聊天時他表情較認真,沒了平常的嘻皮笑臉。

忘了是談甚麼的了,談着談着,他就聊到他有一個朋友在中國。那個朋友似是位女性。他說她去了中國工作,也在那邊居留。他說和她多年朋友,互有通信,只是現在較少聯絡了。我問他知道她在哪個城市嗎,他說不知道,眼神中有着一點迷惘,而且停下手邊的工作,看着窗外。那表情有着懷念,有着一些不知名的情緒在其中。我不期然想着,她會不會是他曾經戀過的人呢,那表情不止是一般朋友而已。而那種懷念,有着一種想要追憶過去的感覺。

只有那一次,我好像聽到他的秘密般。之後的日子,他仍如平常那樣,愛說說笑笑,沒有再提到之前的事。

有時候,我們似乎就會這樣,不知覺中向別人訴說了一些心事,而且在意外中說出了久未出口的心事。然那些事,往往過後也就無痕了。這或許,也是一種一期一會的機緣吧。

離開英國後,偶爾也會想起比利,和他幽默親切的笑臉。希望他過得很好。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居家生活之二

最近一直在想,父親為什麼一直留守家中。

以前的他,或許是受環境和政治影響,總是長年不在家。年青時在內地必須上山下鄉與家人分別,後來因為爺爺過世申請來香港而與我們分別。

直到我們全家人在香港定居以後,父親便不曾再長期離家了。近年是連離家去幾天旅行也不願。

在我看來,或許是因為他半生總是漂泊在外,與家人分隔兩地,導致後來他如此戀家吧。他離家的那些年,無法跟他的母親和兄弟們相聚,也無法和妻子兒女相聚,甚至連奶奶過世之際,他也無法見她最後一面。這種總是孤身在外的感覺,或許也為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吧,所以這些年來,他總是讓自己守在家中。

然他的留守,對家人卻也造成了某些程度的影響。因為以前的長年不見,我們與他的關係算是疏離的。尤其對他每事必管的囉嗦性格有着一點受不了的情結。而他又似乎並不了解別人的痛,而弄得大家的關係更形嚴峻。

母親常常在抱怨父親的愛管,因為那種管的方式已經不像是關心,而是一種控制慾了。尤其他在言語上對所有事都是以一種很負面的口吻來說,弄得大家一聽他開口就想要一哄而散。

我們無法和他溝通,因為不管你說甚麼,往往在說出來後便遭他強勢否定,沒有轉圜之地,而母親對他也只是以消極的抗爭方式面對,所以仍是沒有辦法讓他聽進任何意見。

居家生活之不易,在此也是只能嘆息。


流浪

如果可以,我還挺想流浪的。

說這樣的話,其實也是自己太苦悶的想法吧。不管在哪個地方,停留太久,就會覺得自己忘記了甚麼般,一直沒有了動力。

不過流浪,有時更接近一種對生命不負責任的懶惰。

因為流浪,代表着不停留。你必須得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走下去。而不停留,往往也是因為對停留下來所要肩負的有了體認,並且不願意擔起才需要出走。

我不知道這種性格跟從小的不斷遷徙有沒有關係,但卻真的養成了一種想要四處走而不想停的想法。或者這是面對一些固定成見的唯一逃避方式。而我想逃的,或許也只是家而已。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清醒

默非,

我想我不是灰心,只是對現在感到痛。

我知道你說的對,把痛在時間拉長以後會變成甜,就像人們總說痛快,雖然痛,卻也快樂。這可能存在着虐的成分吧。人何嘗不是總在自虐呢。

對我來說,痛覺其實代表着清醒。生命如此讓人難受,要清醒着看所有事是件非常痛苦的事。

最近很常看同一個作者的書,我喜愛她文字中帶着痛覺的清醒。

今天看到一段寫到花:

「它因為知道自己要死,所以開得恬不知耻。但是我們小心翼翼,並沒有花朵的無知與誠實。花朵知道它的期限,我們不知道。而我們如此盲目,一直又比花朵清醒。」

不知期限,一直是人生最讓人感到痛的事。因為不知期限,所以總是故作無知,隨意浪費,也隨便敷衍。如果知道期限,又忽然變得無視,故作積極,想在期限中做無限的事。

痛是一種必然,快樂是偶然。會痛快,就是仍在清醒中了吧。

有時候,我會希望自己沉迷在某些不清醒的事中,例如,吃大量垃圾食物,或者看像垃圾的電視長劇。所以看到這一段時,我忍不住笑了:

「……一切使人不清醒的食物。就像垃圾電視長劇。它們讓人沒有痛苦。輕信生活的美好。」

痛苦,原來是因為我們無法相信一些簡單的美好。因為太多太多簡單的背後,我們知道了複雜。

寫到這,仍然覺得自己有種想沉墜的混亂。希望它不會持續很久。如果可以,真希望不要清醒。

再敍。

               你的 布克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居家生活

父親這星期上日班,趕不及買菜煮飯,所以這事就順理成章落到仍在家閒的我身上了。

自從回來後,在家的時間多了,對居家生活這事有了多一點的體會。

之前父親一直是上夜班的,早上才回家的他一般會用完早餐後去睡一覺,下午起來後才會外出去市場買菜做晚飯,還有做點家事。

為了做晚餐,今天我去了菜市場,因為平常幾乎不用逛菜市場(平常偶爾需要時都是直接在大型超市買的),所以對買菜甚麼的也不算在行。大概想了一下想做甚麼就在市場中買了。逛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很不習慣那地方,也不懂跟市場的人討價還價,甚至連該怎麼說想要的斤兩也不太懂。最後買了一些菜和一截鯇魚,因為吃得不多,所以沒有買一條。

回家後開始處理買回來的東西和為晚餐做準備,另外也趁有時間把其他雜事也做一做。然後在接近家人回來的時間開始弄晚餐,蒸炒煮用齊,一道一道按時弄完。剛剛好在大家都回來後便可開飯。

做這些事情總共花了幾小時,而在這幾小時的家事中,忽然覺得自己開始了解了一點真正的居家生活。


從小我就不太需要幫忙做家事,一來因為不是最大,不像姊姊總是被要求要幫忙;二來是因為父母都是與其等你慢慢來,不如他們自己先弄好的行動派。所以久了,自然就變成不需要我幫忙的狀態。

下午去買菜的時候,忽然想着父母他們每次在想晚餐要做甚麼時是不是也如我這般,思前想後盤算着要做甚麼而決定買甚麼吧。在煮飯的過程中,也不免想到平常他們煮的時候,是否也如我這般想着煮出來的東西他們會不會喜歡呢?

種種的想法浮上來時,也漸漸對家庭的承擔有了一點概念。

做晚餐的時候,隔壁的小孩一直在哭鬧,我聽到他的母親不時在大聲管教,想讓他停止哭泣,但效果並不如意,小孩還是一直在哭。我忽然明白,做為父母,或者做為家的承擔者,所要面對的是怎樣的境況。

承擔一份家庭的責任,可是瑣碎如晚餐煮甚麼,要買甚麼菜,如何讓人吃得愉快;固定如水電繳費、家用使度、小孩教育等;甚至重要如買屋裝潢搬家等等,家庭的責任,並不是那麼輕鬆的一回事。

就像隔壁小孩哭鬧的事那般,就算如何討厭那哭鬧聲,他的父母仍是有需要擔負起教養的責任,而這責任也是不可能隨便就丟得開的。

以前我總覺得父母管教或過度關心很煩,也會埋怨他們的生活美學很隨便,卻無法理解要在一份沉重的責任當中做到一點閒心,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但是現在,我想我開始能够理解了。雖然理解還不足,或許要到真正有自己的家庭時才能有更深切體會也不定,但至少,有了一點新的體會。

這就是今日給我最大的一點感觸。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夢境

我很清楚,自己正身在夢中。

會這樣覺得,是因為一些不太合理的情景出現之時,腦海立即浮現了一些解釋,那解釋顯得那般合情合理,卻又不太合符常理。

耳邊傳來一些聲音,是雨水的聲音,春天了,是多雨的季節,難怪會出現雨聲。

我躺在床上,聽到雨聲,敲打着窗戶。眼睛睜開,窗戶是閉上的,但是卻有隙縫。然後我看到雨水順着那隙縫流進來。水慢慢地流下來,逐漸流到床上,再侵到地板。可是我的身體卻沒有濕。

爬下床,那水隨人而動。我忽然看見椅子上放着一個頭盔。青銅的頭盔,泛着青光。當我想着這頭盔從哪來的時候,腦中的資訊再度浮現。「這是你祖先的頭盔,他在古時是一位大將,這頭盔跟着他打贏好多場戰事」資訊如此解釋。

「那跟我有甚麼關係?為什麼突然會出現?」我想着。

「因為他曾經有的寶藏即將出現,而你被選中去收回。」資訊又回。

「我?」疑惑中,忽然看到衣櫃開啟,裡面的衣服都不見了,反而看見一道光。

「快進去!」聲音催促道。

「可是…我…我……」還沒想到自己要說甚麼,耳邊傳來不可思議的兵刀相擊的聲音。

「快!沒時間了,你必須去拿回那些寶藏,不然後果不堪設想。」聲音再度催促。

驚慌之下,我只好從那光線透出的洞鑽進去,強烈的光線照得我睜不開眼。閉了一會兒眼睛,我試着睜開,想看看到底進入了哪個地方。




睜眼,窗簾飄動着,原來我已夢醒。


====夢醒分隔線====夢醒分隔線====夢醒分隔線====


這是前一陣子做的夢,感覺很有意思,先記下來,看以後會不會有續集。

夢境是人的潛意識表現,很多人都會有些奇奇怪怪的夢境,但是有時醒來卻又忘記了。有時我會很清楚自己是在夢中,雖然情景很像真的,但是那些夢境感覺還挺有意思的。

去年讓很多人驚艷的電影「Inception」便是談夢境的,感覺自從看了那電影之後,對夢境有了更多的興趣,所以想要把自己覺得有趣的夢做個記錄,就算不是用來研究,也可用來娛樂一下自己。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時光流逝

親愛的布克,

你並不需要我的原諒,書寫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而要書寫出內心的所思所想更是難。就像一齣電影,要表達出創作人的所思所想,靠的就是電影中的影像。

今日去看的電影是日本的「花水木」。故事是一對男女經歴十多年的愛情離合,雖然聽來像是很簡單很常見的愛情故事,但是電影呈現出來的卻是挺溫馨動人的畫面。

男女主角相識於高中最後的一年,她為了上自己的理想大學而努力,他為了自己喜歡的工作而努力。他和她的夢想雖然不同,但各自努力的心卻是相同的。及至她考到東京的大學離開北海道,他們的戀情開始需要面對考驗。

電影描述了她在東京的大學生活,學長的追求,及至她面對大學後前路茫茫的心情低落。而他在北海道辛苦的捕魚工作,對她忙錄而少於連絡的不安,及至後來知道情敵的存在,都考驗了他對他們的愛情的信心。後來因為父親的死亡,他為了擔負家庭的負擔而分手,她輾轉去了紐約。

再重逢,是在相同朋友的婚禮上,他已結了婚,而她也即將接受學長的求婚。這次相見,雖然情意仍有,但卻知道各自有着其他的責任與心情,分別仍是必然。

只是分別後再度面臨的人生考驗,各自默默地承受了一些人生不如意之事。他和她在這些事情中沉潛、成長。更加懂得人生中最想要的是甚麼。

影片最後,她和他都回到故鄉,再度找回他們內心原來的理想。

這齣戲描述了他們從相遇到最後的回歸,中間經歴了十年,十年的人事流轉,各自的人生經歴,彷彿一幅水彩畫,不同的顏色淡淡地掃上,既帶點寂寞,卻又美得有點夢幻。

而我的感想是:在時間的流轉中,我們或許會經歴生離死別,也會面臨很多現實與夢想不付的無奈,但是人的心底,總是會有一顆種子,那是會隨着人心而逐漸成長的意志。而那意志,不論是對人、對事或者對情,總有一天會茁壯成長,開花結果。就像影片中那棵花水木,是女主角在小時候,父親為她栽種的,經歴很多年的時光成長,花開花落地陪伴着她。而她的心中,不論到那裡,總是記起父親為她種的這棵樹。

人生中總有些痛,當下感受會很苦,但拉長了時間後會逐漸消失,逐漸成為心中的一點甜。

你的情況,現在只是一時的痛,當時間流轉,總會有更多的體會讓你去完成自己的夢,不要灰心。

祝好,


                 默非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無題

生活是個小偷
悄悄拿走了我們的熱情
冷寞於是  趁虛而入

生活是個惡質商人
默默把名利宣傳為寶石
青春於是  化為奴隸

生活是個竊聽者
靜靜消滅所有夢想
空虛於是  侵入骨髓

生活,唉,生活!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美麗末日


下午去看了這齣電影。

不知是否因為近來的心情低落,看這齣電影時更是令自己驚懼。懼的不是電影中某些彷如鬼魂的影像,懼的是電影中呈現出的那種只能沉淪的現實悲哀。

故事的主角Uxbal在巴塞隆那是為低下黑工牽線的工頭,另一方面他也有着一種能聆聽死者聲音的靈力。忽然得知自己有癌症,且已命不久矣,他想在最後的日子,再為別人做點努力。可惜的是不管如何努力去幫助,現實的殘酷卻並不由人。

電影中的影像,在觀看時不斷走入內心,勾起一些讓我害怕面對的問題。

現在的世界很紛亂,尤其是身在低下階層的人們,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冒險。例如電影中打黑工的中國偷渡者、為賺錢而販賣毒品的非洲黑工等,你不得不看到生命在現實的逼迫下,如何走上滅亡。你不得不去了解,在自己幸福的背後,那些必需要面對的,來自現實的殘忍。

每個影像,都那麼清晰地讓人看到人類的醜陋、貪婪、卑劣與低下。但是在如此絕望的影像背後,人還是會為了別人做一點努力,就算那是痛苦的。Uxbal想要為自己的一對兒女做些甚麼,希望能一直陪伴他們。他也希望能為酗酒的妻子做些甚麼,解除她的痛苦。他更希望能為那些依靠他的黑工們減少一點危險,多一點保障。而這些,他都在最後的日子努力去做,就算那成果並不顯著,但他還是做了。

「痛苦,也是一種美」,看完電影回家時,在拿到的免費雜誌中看到這一句話,總覺得很切合這個標題。

生活總有一些痛苦的地方,尤其在不如意時,那痛苦會讓人懷疑為何要來到世上。只是這痛,也同樣的妝點了你的人生,也是一種美麗的滅。


==================================

題外話:

因為日本的地震海嘯和核電的新聞,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到恐懼,甚至出現了一些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人為何總是在恐懼着死亡呢?尤其為了一些還沒證實或者亂傳的傳言而做出那些讓人傻眼的事,像是搶購奶粉、鹽等,最新的連吃屎的新聞都出來了。有必要嗎?

生命總有盡頭,再如何不捨,他日也總會走到盡頭,何必為了多活一時半刻而做那種急病亂投醫的混事?好好去面對那結果不是比較好嗎?

末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不足啊!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絕對

我一直在找一些絕對的物事,可是這世界總是在跟我耍太極。

太極世界,

  黑白中有灰,
  正負不相及,
  對錯難分辨,
  善惡各一半。

世事,總無絕對。

找不到絕對的物事,有時讓人很困惑,到底該跟從哪一邊,如果兩邊都不選,又該如何做到中庸。思考太多,又成了庸人自擾之。或許,沒有絕對,才是絕對。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驕兵必敗

驕兵必敗,是古往今來不變的定律。

「失敗總是源於自身的準備不足,所以不得怨人。」是為今天的事做的總結。

很多時候,感覺自己總是力不盡,所以事不成。而不成事的結果,就是自找的,怨不得人。想着自己的一事無成,父親的話就會不期然浮上心頭。有時很不甘心他真的說對了。

從小到大,都被父親嚴勵地管教,兩人之間的感情也因而總是有減無增。父親的嚴勵,常常讓我想要反抗,也想要逃避。如果能反抗,其實也會有另類的成就也不定,但往往我選擇了作逃兵。

父親常常說我不切實際,面對任何事總是想得太天真。或許因為自己做很多事總是較為順遂,沒有受太大的挫折,常常會有點僥倖的心態,因此而容易遇上事不如己意的情況。沒有經過一番努力,又如何去期望獲得成就呢?

僥倖,其實也是一種驕傲,而這種驕傲,是投機的。因為總是心存僥倖,便不多加努力,以為自己想要的就能做到,但事實是這只是自以為是。而世事是不會如此稱心的。

一次一次的僥倖,結果歴歴在目,失敗是必然,不失敗只會更僥倖而終至引來更大的惡果吧。所以要記下,來給自己警惕。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文字書寫

默非,

遲了回信,報歉。你的問題,我需要時間去想,所以無法即時回答。

你問我對語言和說話的想法,我先談說話吧。說話是為了向別人傳遞信息,也是表達自己,但是說話因為是即時性的,所以常常會在說話中失去方向,也難以表達清楚。

語言和說話很類同,但是語言包含了文字的傳遞。

我其實是傾向以文字去表達,這也是我愛閱讀的原因。在閱讀文字時,了解語言背後的思想。並且可以追溯,記憶,再回想。

我不喜歡直接的對話,總覺得那容易流於不經思考的廢話,破壞了語言的內容。當然,想清楚再說也是有的,但是聽過容易忘記,尤其邊聽邊想之際。

最近在看一本書,作者的文字是我挺喜歡的,尤其她的書有一種像是與自己對話,並且整理自己思想的方式。

她在書中提到「寫作,它只是在一個人的內心發生的事。它和除此之外的一切均無關係。」她的文字常常帶着孤寂,與人有距離,但是那些描述,讓我覺得像在跟自己對話,幫自己的思緒理清紋理。

她說「有時候會因為寫作而遺忘了時間,任窗外的天空轉換了顏色,厨房裡的食物逐漸冷卻。文字和思慮得以使時間曼延和擴展」。這是與自己對話常得面臨的事。

不過因為書寫,在挖掘自己的內心時間太久,把自己隔離出來,有時又會很渴望走入人群。我也很想跟別人對話,但是我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想法清楚說出來,所以只能試着用我的文字去表達,但顯然效果不太好。或許,只有你明白我想要表達的東西吧。

那本書,我剛剛看完,整個故事讓我沉浸在其中。是關於記得與遺忘的自我辯解,和愛與恩慈的內心探討。

「一個人寫一本書,只是為了記下所思所想,而不是說他自己的故事。」是書中的句子,我想也是作者的體會吧,我們看小說,其實也是在看小說中想要表達的思想,以虛構的/或者真有其人的人物的經歴來尋找自我。

我想寫一本小說,但是我跳脫不出自我的設定,我怕自己在書寫中把自己的故事放進去,卻不是記下所思所想,那就失去了小說的原意。我覺得人們其實也是想透過故事去經歴某些情感,但並不想看別人平鋪直敍的生平。

以上,只是近來的一點碎唸,雖然是以文字來書寫,但是我想,我大概還是沒有整理好自己的思緒吧。你要原諒我。

再敍。

                         布克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穿脫

「沒有人能正確穿上他人
只因無法成功脫下自己」
           ——摘自孫梓評的《你不在那兒》


看到這句時,我想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實都是一種穿脫的關係。我們想穿上他人,但是往往忘了脫下自己。

從離開伊甸園開始,人們懂得了裸體的羞愧,因而學會了要穿上外衣。而這外衣,其實就是包裝自己的外皮。我們懂得要保護自己,不讓自己赤裸去面對別人。外形如是,感情如是。

與人相交,有時會覺得和別人相親近,思想與生活等很相契,所以急於想要和對方裸裎相見,甚至想要穿上別人。但是因為太習慣於自己的外衣,忘了那外衣已是自己的皮膚,要脫下,談何容易。

如何正確去脫下自己,仍是個待修的課業啊!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離傷

「醉笑陪君三萬場,不訴離傷……無限眷戀,哀而不傷。當一個人在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不會知曉與他分別的時地。就像我們在生的時候,不會知道死。」
                       ﹣「蓮生」《二三事》﹣安妮寶貝


陪伴一個人多久,分別時才可以不訴離傷呢?人與人的感情有時很奇怪,明明在身邊,長久相伴,卻會視而不見,甚至相看兩相厭。但有時,我們跟別人在一起,相知相契,雖然明知在一起的時間未必會很久,卻會倍感珍惜。

離別是感傷的事,面對這種感傷,很多人都覺得痛苦。但若能如上面那句話般:「醉笑陪君三萬場,不訴離傷」,或許就能較為自在地面對離傷了吧。

這兩天面對災難新聞,很難不想到難過的事,人無論生存多久,都無法習慣面對這種突然的離傷和痛苦。一次又一次,我們遇上了,挺過去,再遇上了,還是堅持面對下去。

祝福所有的人,也祈願所有受到影響的人們能挺過去。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災難中

下午外出下午茶時在餐廳的電視看到地震的消息,新聞中的畫面是地震引發的海嘯衝擊上岸的驚人景像,海水所經之處,所有的車子房子道路等都被沖走。

海水帶着所有的雜物向前衝,黑色密密麻麻的東西彷如蝗蟲過境那般把整個農田淹沒的景像不得不讓人想起所有曾經看過的災難電影。然而電影只是虛構,現在看到的卻是真實。

整個下午,看着新聞的景像,感受是無比深刻的。今早還在想,希望能再去日本旅行,然而下午就發生地震了,真的讓人不得不唏噓世事總是在意料之外發生。

事情發生後,想到自己認識的日本朋友,在臉書上留言問候,似乎都平安,但也有沒法聯絡的,只能期望他們都平安無事。

這幾年,世界不斷發生大大小小的災難,人類一次又一次需要面對來自自然的危險,在失去與重建中,我們都要學着去堅強。

希望大家都平安!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世界圖書日

昨日在臉書上看到朋友的一個分享:

今天是倫敦的世界圖書日(The World Book Day),拿起你手邊一本書,翻到第五十六頁,將第五個句子發佈成你的狀態,並且把這個規則寫下來當作回應。

感覺很有趣,就按要求找了屬於自己的引用:

1. 「所苦者我只會喝幾口酒,而又不能麻醉,還是清醒地都看見、聽見,又無力高聲大喊,此乃是凡人之悲哀,實為無可如何者耳。」﹣周作人散文集

2. 「當我們的隊伍走到迪雅拉河(Diyala River)畔的小城巴庫巴(Bakuba)時,一隊戍守邊界的士兵突然將我團團圍住,他們說我的瑞典護照上並沒有入境簽證,所以不可以越過土耳其和波斯的邊界。」﹣《我的探險生涯﹣西城探險家斯文‧赫定回憶錄》上集

3. 「春霧,夏花,秋葉,冬雪」﹣《旅人與戀人》詩句

4. 「一種強迫性不隨意催眠症。」﹣《裸體午餐》

5. 「With many mumbled blessings and protestations of gratitude the old crone packed it away in her pocket, and shuffled off down the stairs.」﹣ 《A Study in Scarlet》

 

近來常常泡在圖書館,所以手邊有各式各樣的書,引用起來感覺挺有意思的。有時候閱讀的樂趣就在那些斷章取義中。偶有的一句話,我們都會作各自己的解讀,當你在不同的書中找到那些切合自己心情的句子時,你會覺得那些句子都寫出了自己的心事,卻又遺憾為何自己寫不出來。

第一句從周作人的散中抽出來的句子感覺有點驚喜,因為那篇文在當下看的時候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感覺,但忽然在這種情況下抽出來,感覺有點像是緣分,突然地出現在眼前,有點驚喜。

第二句其時無甚特別,但是那本書在看的時候反而覺得整體是寫得很順暢的,或許因為這是一本探險回憶,需要連貫的過程才顯得有價值吧,只是抽選的一兩句沒有前因後果和互相的比對,反而顯得平凡。

第三句的詩句,給人的感覺是簡潔有力,因為詩句本身就是把文字濃縮的產物,讀來會有很多的意象。而這短短的八個字,就已道盡四季的特點和描繪出四季的風情。

第四句的文字,如果只看字意,似是一種直述,沒有高低起伏。但看真了,又彷彿有着太多的隠情,總覺得很神秘,而且讓人多有猜測。

第五句,是因為想要看一本外文書而抽取了福爾摩斯的原文書,句子也是顯淺直敍的句子,但因着他的原文,帶了點陌生感。

頗為喜愛這樣的文字遊戲,朋友說可以用這種引用來的文字砌成篇章,讓人很想玩玩看。為而儲存多點閱讀的文字,現在就拿起書本來斷章取義吧(笑)。



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走路

我喜歡在一個城市中漫步遊走。

每次去旅行,我總喜歡在一個城市停留,然後每天選一個地方開始,沿着城市的道路走,有時是沿着地鐵線,有時只是順着地圖上標示的景點一個一個走下去,一直走到累為止。

所以我喜歡在大城市遊走,既看到人們的生活,又看到一些旅遊景點。例如台北,例如京都,例如倫敦,例如柏林,等等等等。我愛每一個走過的城市,因為她們都能讓我慢慢遊走,不像香港。

香港是個小地方,雖然人在其中,並不是真那麼小,但是這城市人太多,路太窄,風景太統一。我想在城市中遊走,那氣氛、那道路、那人群卻總是不對味。我想,或許我找的,只是一種在異鄉孤獨自在的遊玩心,而不是現實的停駐。所以我總是無法在這城市遊走,因為那現實的貼近。每一步每一景每一條街都在提醒你,你無法逃避的責任、生活、家庭等等。

我想要一直在外地走路,走很久很久的路,走累了可以隨時停駐,休息够了又再起程走下去,那種專心一志走很長的路的感覺,彷如修行般,勞其筋骨,煉其意志。

我需要,再一次出走的機會。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柏拉圖男孩

柏拉圖戀愛,是他常提到的詞語,也是讓我記得他的特點。

十九歲的年紀,不算大,卻常常似有一種難述的憂鬱。安靜的氣質,卻讓人無法忽視。

上課的時候,他不是很專注,但不碍他對課文的認知。語言的能力不錯,出生瑞士的他,母語是法語,在這語言學校,他說着純正的英語。只是他很懶於開口,常常含糊着說話,彷如沒睡醒。他常常會遲到,但從不缺課。記得有一次,他的朋友們都蹺課,他仍然堅持來上課,事後當朋友問他為何會清楚教到哪裡時,他還很自豪地對跟不上進度的朋友們說:「因為我是個認真的學生」,這樣的宣言讓人莞爾。

他不常笑,但笑起來有一點靦腆,班上的男女都喜歡他,他們總是親暱地喊他威利。

因為學的是語言,所以老師在上課時總會出各式各樣的題目讓大家暢談,以便練習,例如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志願等等。而為了吸引大家踴躍參與,戀愛的題目也包含在其中。

好幾次聊到戀愛題時,他總會提到柏拉圖戀愛這詞。他對這詞語和它所代表的意義似乎有着莫名的喜愛,每次提到,眼中總似有無限憧憬。那表情,讓人印象深刻,也是讓我記住的一點。

有點好奇,以他這樣的年紀,似對情情愛興趣缺缺。曾經在夜店看到他,默默在角落喝着啤酒,等待着朋友的到來,就算有女生靠近,也沒有特別熱烈的表現。當他的其他朋友都熱衷着和女生的互動時,他彷如進入自己的世界。

因為接觸不深,所以無法得知他對柏拉圖如此執著的原由,只是覺得很有意思,而我在心底稱他為柏拉圖男孩。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等待

「值得等待的人,不見得是適合的人;適合的人,有時候光靠等待也不見得就能等得到。不值得等待的錯誤對象,卻往往讓人執迷不悟。」


來自言情小說的句子,說得那麼懇切,讓人省思。

值得等待的人,不見得是適合的人。這句話對吧,因為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證實了這句話。很多人都會有等待的經驗,尤其面對自己以為是適合的人。沒有適當的磨合,不清楚是不是適合,只是一直在等待。有時等得太久,終於等到了,卻發現,等到了不等於就是好的。而長久的等待讓人不甘心花掉的那些時光,於是就以為那是適合的,騙自己,也騙別人。結果最後當承認是錯誤的等待時,已經太晚。

適合的人,有時候光靠等待也不見得就能等到。人海茫茫,我們總是期待着與適合的人相遇,所以過盡千帆皆不是。但是就因為期望下一個是適合的,結果這一個就顯得可有可無,而放棄了相互磨合的考驗。於是又繼續等待下去。但這無止盡的等,往往也是不見得能等到。

不值得等待的錯誤對象,卻往往讓人執迷不悟。這又是個很痛的了悟。人們總是喜歡上不適合的人,以為自己的付出和執著終有一天會感動對方,卻忘了如此地消耗自己的能量最終只會讓自己枯萎。而這種等待換來的結果就只是毁滅。

等待是種刑罰,等待的時間特別難過,因為不知道自己等來的結果,多等一秒,心中的煎熬就多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像凌遲。

該如何去面對這種等待呢?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手足

有兄弟姊妹是很好的一件事。

最近和姊姊聊天時忽然聊到這個話題,結果兩人都一致同意了這句話。

兄弟姊妹,來自同一個家庭,同一對父母,當年齡越長,越是覺得能有親手足是件可以安心的事。因為當年齡漸長,父母會漸漸老去,甚至比我們早離開,那麼有兄弟姊妹一起分享心事,一起擔負父母年長的憂心,會減少了一些孤單的感覺。

有時候,我們對於父母,或許敬畏,或許溝通不良,但面對手足,往往是能够互相了解的。年少或許不懂事,會為了爭寵而打打鬧鬧,但是長大了,經歴了一些事之後就會發現,有同血緣的手足是挺不錯的事。

曾經,我也是和姊弟相處困難的人,或者說夾在中間,往往會作繭自縳以為自己受不到重視,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但是逐漸地,我和他們的關係隨着時間而變得融洽,尤其是變得能聊心事,能談天說地,需要時能互相陪伴,讓人感到很安心。那種安心,你知道會一直陪伴着你走下去,不管以後如何,總有兩個同血緣的人會關心你,會在你需要時幫助你,這是甚麼都比不上的。

姊姊說,因為了解這種感覺,所以她也為小外甥增加了一個妹妹,看那兩個小兄妹的互動,她覺得很開心。小外甥和小妹妹年齡相近,也很疼妹妹,有時看他們一起玩耍的情形,就會有一種很滿足的感覺。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看弟弟出世,幫忙帶他的事。曾經有一次,他自己走失了,碰巧在我放學回家時在路上撿回他。當他緊緊拖着我的手,安心着我會帶他回家時,我忽然有成為一種依靠的感覺,也有了一種當姊姊的自覺。

小時的點點,逐漸沉潛,成了長大後的回憶。家人的感覺,就是如此吧。


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說話

親愛的布克,

因為很想找人聊天,卻又拙於言詞,所以決定還是寫信給你。 

現在大家都不寫信了,我覺得好可惜。因為把想說的話一字一句寫下來,是件多麼美好的事,但是大家卻都嫌麻煩而不寫了。我很想寫點甚麼,總覺得應該寫給你,我想,你會懂的。 

今天去看了電影,你知道的,我是多麼喜歡電影,有電影可看就能讓我開心一整天。 

今天看的是「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一個有口吃毛病的皇帝,如何透過一個平凡治療師的幫助去克服這個毛病。劇情很動人,兩人之中的互動很有趣。但更令人動容的是,那種把話說出來的勇氣。 

人越長,常常越難以說出想說的話,而且很多時候都是日積月累的習慣養成的。再加上一些心理上的因素養成,要說真心話,更是談何容易。 電影中的治療方式雖然看似很滑稽,但是卻逐漸軟化了皇子的心,讓他能撇開心房向他的治療師說出心底的話。而兩人之間建立起來的友情是最讓人感到溫馨的一幕。

人都需要朋友,能傾訴的朋友,尤其像是皇帝那樣孤寂的人。 

有時候我也很想找人說話,但常常都是話在口邊卻說不出來。

當治療師萊利問皇子為甚麼要聽他講話時,他回說:「Because I have a voice!(因為我有我的聲音)」是的,我們都有自己的聲音和意見(voice在英文中有時也代表了一個人的意見、發言),想要說給別人聽。但是如何去表達,或者如何清楚地讓人了解你想說的話,卻是個難題。 

想來,其實我們都需要有發言的管道,也需要能讓自己說出口的人。這是萊利以言語治療作為職業的原因,他希望能幫那些拙於發言,苦於講話的人找回他們自己的聲音和話語。而這一點,是讓我感動的地方。多希望我也能遇上如此的語言治療師。 

親愛的布克,你覺得呢?你如何看待語言和說話的事呢? 

祝好 

                             默非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堅持

M君,我的好朋友之一,從去年開始成了一個素食者。

去年從遊學回來,很多事都覺得變化不大,唯一變化較大的就是這個好朋友。離開之前,她的體形還是圓圓又肉肉的,讓人很想捏一下。但我回來之後,她已經變得很瘦,幾乎沒甚肉可以捏了。原因就是她開始吃素食。

M君是個持續力很好的人,不論做甚麼事,只要她一開始習慣,就會堅持做下去,不論發生甚麼事,她都不會放棄。堅持到底這一點,是我一直很佩服的地方。

堅持吃素食,一開始是較為困難的,因為當你習慣了肉類的鮮味,很難一下子完全撇除而不去碰。人的口腹之慾,從來不是那麼容易轉換的。尤其M君以前還是特別喜歡如牛肉般味道較濃的肉類,更是難戒。然而她做到了。不止是一時半刻,而是持續了一整年而不再想要碰。這種堅持,沒有堅定的意志是做不到的。

持續素食之不易,有時還在於身邊人的影響。她在堅持中也常常碰上別人的挑釁。有些人看不慣她的素食,會故意說些甚麼來破壞她的食慾。另外和別人外出吃飯,也得忍受別人可以不喜歡素食店而選平常餐館的不便。因為有些餐廳雖會提供幾款素食的菜式,但能選的畢竟不多,也未必能付合心中的理想。但這些不便或者不快經歴,她都忍下來了,也堅定地走在她認為對的路上。

我回來之後,看到她瘦下來的身形,有點驚訝。而且每次和她出去吃飯,開始得習慣選素食的餐廳或者在普通餐館看她點少數的素食類食物。一開始是有點彆扭的,但是漸漸地也受了影響,開始會在約會前幫忙找素食的餐廳。除了我之外,另外兩個好朋友也是一樣,現在四人的聚會常常都是在素食餐廳。也因為多了尋找,讓我們發現原來素食的餐館還是挺不錯的,而且選擇也很多。

我想,我會漸漸習慣吃素食,說不定,哪天也會變成素食者,不過暫時仍是不會放棄肉食,只是會逐漸減少。

而從這個素食的轉變過程中,我看到的是朋友那份堅持。我反省着自己的持續力,希望有一天,也能找到讓自己能一直持續不懈的事情。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靜默

安靜,沉默。

這兩個詞總覺得很美好,可是不適合這個社會。

下午在餐廳吃飯,坐在左邊的男人拿出手機在上網看節目,沒有帶耳機,所以就把音量調高。我在旁邊聽得很清楚那聲量。本來一直在看書的我,被打擾了。

之後右邊的坐位來了一個女生,似乎是工作的休息時間,手拿着錢包和手機進來。從進來她就沒停過一直拿着手機講電話。看她坐下,點菜,到吃東西,一直在熱線中。是的,連吃都是一邊吃一邊講。我很好奇,是甚麼要緊的事,需要如此機不離手嗎?而且嘴巴不累嗎?既得吃,又得講,好忙。但是聽她講電話的內容,又不是甚麼大事,不過是一些工作、玩樂等的閒聊,那麼為什麼就必須要邊吃邊講呢?

以上兩種情況,好像常常在身邊發生。人們不喜歡靜默的氛圍。

安靜,總是很難做到。人們似乎覺得一安靜,天就會塌下來般,不斷需要去找聲音來填滿那靜的空間。在家中,家人都喜歡弄出聲音。有事沒事,一定要把電視開着,就算沒在看也要開。我常常會趁他們不為意時關掉,但是他們一沒聽到聲音,就又把電視打開。有時坐車,人們也習慣開手機、遊戲機的聲響,寧願吵到別人,也不願消掉那玩樂的聲音。最討厭的,是在圖書館聽到手機響起。明明知道那是需要安靜的空間,卻仍然沒有要調靜音的習慣。

沉默,更是個難以達到的習慣。人們總要高談闊論,說自己想說的話,一刻不得安靜下來。聽人們說話會發覺,其實說話的人都不在乎別人聽到多少,他們在意的,只是自己有沒有說出來。更甚的,只是不願讓嘴巴閉上吧。我想。正如下午那個女生,一直不停講話,吃東西,就是不肯閉上嘴巴。

靜默的氛圍,人們都不喜愛。我記得在「相約星期二」的電影中,有一幕提到教授曾經有一次在上課時沉默了二十分鐘。學生們都不知所措,不知為何教授不講課。回想這一幕時,教授問「為什麼人們這麼害怕靜默」。我也不明白,為什麼人們越來越害怕安靜和沉默的時候,總要不斷地找各式各樣的聲音和話語來填充那靜默的時空。

或許,只是因為靜默讓人寂寞吧。而寂寞,在這個年代,是如此貼近又難以忍受。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小時候住的地方,是一幢三層樓的建築。那幢樓是我們家族的其中一個產業,外墻和地基以當時流行的石英石建立,很堅固。不過分隔樓層的地面卻是木板,所以住樓上的人的行動,在樓下總是能聽得清楚。

我們家分配在樓下,樓上則住了堂叔一家,再樓上是伯父一家。

對那個建築,我記憶中第二層的大廳地板上是有一個洞的,那洞是個正方形,面積大概是十公分乘十公分。為甚麼會有那個洞沒有人告訴過我,因此也不清楚它的作用。而那形狀不像是無意中弄出來的,所以總覺得應該有其意義吧。

那洞口有時會有木板覆蓋其上,以防有人不小心踏空,但很多時候又開着。二樓的大廳正下面,是一樓的過堂,上二樓或三樓的人總要經過這過堂到最裡面的樓梯上樓。而過堂的左右各有房間,我家就佔了右邊的兩間廂房。左邊住的是誰我已經忘了。

而那洞正好在過堂天花近大門口處,誰走過其實都會看到。因為樓下的過堂沒窗戶,終日都呈現暗暗的情況,白天還好,大門開着的話就有光線,晚上就變得烏漆抹黑的,如果不開燈就是伸手不見五指的光景。所以那洞口如開着,有時在晚上樓上的燈光就會透下來。


我們和堂叔一家不親。小孩時不懂事,沒有甚麼心機,所以和堂叔的兩個小孩還算玩得來,偶爾我也會上去二樓。每次上去,我總要站在那洞口做一下偷窺,沒甚麼特別的意義,就只是覺得平常被樓上的人看多了(雖然人家根本沒在看你),也該試試站在那看看別人。印象中看到母親回來就會趕緊下樓回家,因為當時母親和堂嬸不親。會如此是因為父親不在家,堂嬸便常常連合其他的三姑六婆們說母親的是非,有時甚至會當面諷刺,母親也總是不認輸,會駡回去。如此交惡的情況連帶的我們做小孩的也只能盡量不玩在一起了。

大家族的恩怨是非,我很討厭,母親所受的欺負和困境我也看在眼中,久了就會明白大人們各自的自私自利。而樓上那洞口,後來我也很少再去好奇。

想來那洞口一直沒有填補,可能堂叔他們一家也有着一些窺視的心態吧,因為這洞口三樓就沒有。另外,印象中母親和堂嬸吵架也曾經是透過這洞口的。堂嬸沒有下樓,就就着那洞口和正在樓下的母親一來一往吵着。那小小的洞口,互相看不到對方完全的面孔,正如大家都不想去試着靠近對方般,吵架也只吵着一些片面的心結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嫌隙,有時就如破洞般,窺得到一點,卻補不了遺漏。那刻意的洞口,沒有人想要補起,也不知道去補,也就任其長久地停留在那地板上,破在心上了。

一年

三月了,去年這時候,人在劍橋,正是遊學開始的時候。這麼快就一年了。

我記得抵達那天,正是冬季的尾聲,英國仍然下着雨,天氣非常寒冷。然而第二天,三月一日,天氣轉晴,聽學校的人說,那是春天的徵兆,也是劍橋春天的開始。當時感覺自己很幸運,因為天氣好轉,又是春來的日子,總覺得一切都是個美好的開始。

今年的三月,我在家。仍然尋找着想要的工作。偶爾下了決心,要多做嘗試,偶爾又心情低落,感到前路茫茫。我問自己,到底該往哪裹走。

我的心底其實是有答案的,只是總會被失落的信心打擊到。其實一直以來,我想做的事情,一旦記在心中,往往到最後還是會實現的,只是中間搓拕了的時光總會有點長而已。我記得06年的時候,曾經在新聞上看到一篇報道。那篇報道說07年是戴妃逝世10週年紀念,在英國有關於她的展覧。那時心底就想着不如在07年去一次英國吧。這念頭雖然我沒有寫下來(按手帳工具書的教導,有夢是應該要寫下來的),但是卻真的讓我在07年去了一趟英國。除了遊行,以前一直夢想着要到外國生活一段時間,而這夢想,也在去年實現了。想想,我還是有去實現自己的夢的,那麼我還在猶豫甚麼呢?

這一年的休息,於我的確是充實的。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去了想去的地方,遇到意料之外的人們……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感念。而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麼就準備好再度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