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世界的一天

最近在閱讀中看到一篇散文是關於日記的,說到有位作者每年都選一天寫日記,把自己那一天的所有大小事情都鉅細靡遺地記錄下來,而且毫無篩選,儘求客觀。那樣的日記持續了四十年,終於成為該作者最詳盡的一本個人歷史。而那位作者會開始這個動作,就是源於一個叫作「世界的一天」的活動。

這兩天因為朋友們一直在提HOBO手帳的事,每年這個時候,日本手帳界有名的ほぼ日手帳hobonichi都會公佈來年的手帳花色,有在使用的人們都不期然會很期待看看來年的花色設計。而我在這兩年也跟隨着開始了記手帳的習慣。

前日熱烈的討論來年要入手哪一款手帳之時,我想起了關於日記的事。然後在我的G+上記下了這樣一段記錄:

今天看了2012的新花色,在考慮要不要買的過程中,忽然萌生了想要自己作一本手帳的想法,而且也有了想要一直寫日記的意欲。

日記雖然這些年一直是停停寫寫的,但每每在翻自己的筆記(大大小小不同形狀的筆記)時,才發現原來我一直都有在記心事,只是那些片段總是這裡一些,那裡一些,往往是在整理時就會無意中發現一本。

個人的歷史只能自己書寫,沒有別人可以幫忙。日記是幫自己記下所有事情的文字記錄,我想要做這件事,就當作是為自己做的一件重要事情。


我想要寫下更多關於自己的事情,而這個意念在想起關於「世界的一天」這篇文章時,更有了一種想要實現的意念。

我的想法也是可以選擇一天來作為自己想要鉅細靡遺地寫下來的一天,然後持續去寫,這是很需要意志力的一件事,尤其是不能懶這一點。而且能不能成功,還需要歲月去作證,所以更需要自己給自己承諾來執行。既然如此,就把這決定公開放在這裡,讓別人也能幫忙篤促自己。


在寫這一篇之時,想要把日子就定在八月二十日。會想要選這個,是因為今天在臉書上看訊息時,旁邊的資訊欄忽然出現了自己去年同一日在臉書上的"status",平常很少把自己的行動即時更新的我,去年這一天少見地放了一則上去。而我的訊息是:

「Today is the last day for German lesson
Lezter Tag in die Schule~」

去年這一天,剛好是我在德國遊學上課的最後一天,那一天的課在下午,早上的我還在宿舍收拾東西,準備把一部份行李先裝好拿去寄存在學校,那樣我才可以在之後的一個星期輕鬆旅行,然後才回香港。而那一天的下午,比上課時間早回到校的我,也靜靜地再逛了一下學校的每個角落。上完課,拿到證書後,離開學校,有不捨也有點失落,因為那半年的遊學算是進入結束期了。

不經不覺,已經一年,回來後,因為找工作的事不算順利,這一年來和家中人的關係有好有不好,在家的日子也千般滋味湧了上來。

今早在朋友的噗浪和臉書等各類訊息中看到一則關於閱讀的活動:

國際閱讀週,規則如上:拿起離你身邊最近的一本書。翻到第56頁,把第5句話貼到你的塗鴉墻。不要提到這本書。也別忘了把規則一起貼在塗鴉牆上。

當我拿起一本書時,找到符合條件的那句話時,卻是如此讓我心有戚戚然的一句:

「用盡努力,想逃脫某種家族悲劇性,但慢慢開始明白過來,與血肉相聯,怎麼可能與之隔絕。」

而我對這一句話只能說那是與切身想法非常吻合的感想,因為這一年來內心的起伏與思考。尤其在與家人的關係上。對於這樣的經歷和巧合,讓我對於這個日記的記錄行動有了更想實現的意志。

人的一生,有多少的一天會經歷,而我們在如常的日子中,或是自以為有紀念價值的一天中,我們的行為和想法又產生了多少,其實都可以是影響我們的因素。所以記錄,也是讓自己能够有所警惕與思考的方式,更是讓自己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歷史的一個方式。


PS 上面提到關於日記的那篇文,來自陳玉慧的散文集《我不喜歡溫柔》中的文章「只有寫日記才不讓人發瘋」。而當中提到的那位作家就是德國女作家克麗絲塔.沃夫(Crista Wolf)。她本是東德的作家,在一九六零年九月二十七日應邀參加蘇維埃作家高爾基發起的「世界的一天」的日記活動,因為這個活動,她開始審視自己寫作的文學立場,並希望能為那個時代保留一點最真實的紀錄。詳細的文章請參閱陳玉慧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