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圖書館裡寂寞的人們

張先生是年近半百的人,行動略為緩慢,走路看起來頗為辛苦。他每天都背著一個大背包來圖書館上網看影集。

一開始會留意到他,是因為他每天都在看<包青天>,是好幾年前在港台都很紅的那一齣,所以心底我戲稱他為包大人。

包大人每天都在開館沒多久的時間出現。平日人少,他又早到,所以他幾乎都是坐在同一個位子上看電視。他還有個習慣,就是每天看到哪集,就會記在記事本上,等第二天再來時知道從哪裡看下去。

館裡的職員都認得他,因為他每天都來,加上不會打字,每次都得請當職的職員替他輸入影集名稱。幫過他好幾次,他便問了我姓氏,後來就常常找上我。圖書館的工作會有更值輪替,每一小時換崗位,有時我並不是當巡場的崗位,他還會特地到我在排書的書架位子找我幫忙。有幾次他還是隔著一段距離呼叫我,在安靜的館內顯得特別明顯,讓我被好幾對眼睛盯著看,感覺有點尷尬。雖然服務讀者是應該的,但那一刻不免讓我有點懊惱。後來有一次,我幫他輸入時,稍為教他用館內提供的手寫板,告訴他可以用這個輸入。這樣他也可以不用特別去找人幫忙輸入,方便他也方便別人。但是他似乎無意去學,依然持續地尋找人幫忙。有時我會想,他大概只是很想與人接觸吧。會這樣每天來圖書館,卻只是對着電腦看影集,甚麼也不做的人,或許也是與現實世界難以溝通的人。

他每天都來,看了一個早上,會在大概一點多時去吃午餐,然後下午再回來繼續看。把所有的<包青天>影集都看完了之後,他有段時間只來半天,仍是在看影集。除了看前一晚電視剛播完的電視劇之外,也開始看金庸武俠劇。看得出來他還是頗喜愛這些古裝劇的。

他似乎很怕漏接電話,又或許是怕自己戴着耳機聽不到,所以總是不避諱把電話聲響開着,屢勸不聽。雖然他接到的電話一般都是廣告電話,他卻依然故我。我總覺得,他可能希望會打來的,是他在乎的人。只是事實卻總是難如人願。

其實不止他一個是如此每天報到只是看影集,還有其他的圖書館常客也是如此。




有一個短髮的女仕,也是每天來影集。大概近中午之時或是中午過後才來,尋到一個位子後就開始看電視。她習慣會先把耳機用面紙包起來,免得耳機上那種像是別人沾過的頭髮油脂沾到自己頭髮上。使用電腦前,也會特別沾一些用來消毒的酒精液體把桌子和鍵盤先消毒一下才開始用。

她喜愛的是韓劇。每天看的都是近期最流行的影劇,或許是心無旁騖吧,看的進度很快,所以每隔一段日子就換一齣。她總是一坐就幾個小時,除了中間偶爾去個洗手間外就沒再做甚麼了。

不知道她平常是做甚麼的,雖然穿著很像主婦,但感覺卻又沒有主婦那種家庭負擔。她總是微笑着在看那些影劇,似乎劇中世界就是她的一切,沒有任何事可以打擾到她。如此的專注,如此的著迷。也許那也是一種逃避吧。我總是很好奇她在圖書館之外的現實世界是如何生活的。



還有一個行動不太方便的老太太,滿頭白髮隨意散落着。每天也是下午來,撐着行動輔助架慢慢走動,找到空置的電腦桌便會坐下,把輔助架放一邊,然後就開始看電視劇。

因為她的外表看起來不像華裔,我本來以為她不會中文,但細細觀察後發現她都在看中文的電視劇,加上之後接觸的過程中聽到她說中文,才知道自己猜錯了。看她總是獨自來去,有時也不免會想她是生活在怎樣的環境,家人理會她嗎?

行動不便的她讓人同情,只是她自己卻並不太在乎,還是堅持每天來報到。雖然只是看影集,也常常是看到睡著,但或許因為這是公眾場所,能讓她多少有跟世界親近之感吧,至少身旁常是有人坐的,即使是陌生人。



這些常常在圖書館出現,也在此打發一整天時間的人,似乎各自背後都有着他們生活中不願面對的事,所以才在這個可以遮風避雨,也可享有一點娛樂的地方逗留。社會越進步,人情反而更寥落。年長者和身體上有所不便之人在這高速淘汰弱者的世界,除了逐漸被遺忘之外,也似是常遭到遺棄。我們又有多少人會反省,我們對這些弱者存有多少的寛容?



高高在上的圖書館,是人們心靈的避風港。

5 則留言:


  1. 你好,我是在全宇宙都看完步步驚心後才看的。意猶未盡,就上網找文看而找上這兒來的。看了數篇後就想知道網主是何許人,所以就看其他文章一下了。

    原来你是在圖書館工作的。

    圖書館是帶給我很多歡樂和解寂寥的地方。

    小時候住在油麻地,圖書館與家是數街之隔。那是第一個媽媽讓我自己去的地方。在那裡我看第一本小說,警覺小說讓我看到另一個世界。
    到我不情不願的移民來到美國,那時候還未有網絡,唐人街的圖書館是我唯一慰藉,能夠找到解鄉愁的書籍。也讓我的心靈逃到書中的世界。

    之後有了網絡,圖書館就少去了。

    但每次回港,我也會到圖書館走走,重拾小時候猶如進了糖果屋的快樂。:)

    回覆刪除
  2. ​圖書館對我有特別意義,曾經我都在那裡慰寂寥。
    小時候住在油麻地,去圖書館是媽媽第一個媽媽會讓我獨自去的地方。在那裡我第一次發現書中的世界。
    很快我就不情不願的移民到了美國。那時候還未有網絡,唐人街有中文圖書的圖書館,成了我唯一一個慰藉思鄉情的地方。在那裡,我看一般香港中學生的讀物,金庸,亦舒,衛斯理。大部分小說其實都是閒書,但卻填補我不能在自己文化長大的遺憾。
    直至現在,雖然大半生都在美國過,但感覺上我的心是隨著香港的脈搏跳動。(928那天在教會哭得不能自己)
    撐得太遠了,我想說,是圖書館對我的影響。
    家附近正建築一座新的圖書館。不過人大了,時間少了,況且現在是網絡世界,圖書館對我的意義也不比昨日。但我,仍然是那個永遠感覺像旅居在外的女孩。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圖書館對我而言也是一個可以慰籍心靈的地方。

      中學時期我也一樣常在圖書館出沒,甚至在課餘擔任學校的圖書館館理員。而那段時期也是我閱讀最多的時候。

      不能在自己的文化世界成長,的確會有一種遺憾,或許我不能完全體會,但卻明白一種飄泊的感覺,因為小時候,我也因為家庭的關係而常常搬遷,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每次都會完全切斷你與過去的一些連繫,那種感覺也像是活在他方。

      感謝你願意與我分享你的經歷:)

      刪除
    2. ​​哈哈,在網路上遇見對某事情相同想法的人,就自然說多一點了。(還特地來看你有沒有回覆呢, 傻~~~)
      我有時間會看你其他blog,希望你不介意我翻出你的舊文看。

      刪除
    3. 當然不會介意,寫文的最大樂趣就在能够與文會友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