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關於我的命運》閱後感(二)

《關於我的命運》吸引我的地方是當中對於一種人生階段的探討方面,尤其是身為女性,在生活、婚姻、愛情、生育等等方面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在生活上,亞紀是個很獨立的女子。因為故事從1993年開始,那個時期的日本女性在工作上漸漸開始擁有能與男性競爭的機會,不再只限定於總務方面的職業種類,有了可以向上發展的權力。而亞紀便是擁有這種工作能力的女子,算是在生活上擁有了自主權。或許也是因為擁有了這種能力和權力,致使她在康向她求婚時有了猶豫,因而有種「沒有喜歡到想要結婚」的拒絕理由。當時的亞紀對未來雖有著期待卻也是迷惘的,所以才沒有正視自己的心情,也就無法接受康的求婚。亞紀的拒婚,在她自己後來的人生走向中,她感覺得到自己錯過的命運選擇,但是卻也無法再改變甚麼,因為人生無法重來。

而我認為亞紀的拒婚在這一點上應該是合理的,因為她拒婚時才二十七歲左右,雖說是適婚年齡,但是她的事業才剛起步不久,可以說是正需要努力的時期,雖然與康的感情算穩定,但她對兩人的感情持續與否有着不確定,也無法想像自己結婚後的生活,所以她最終無法接受康的求婚。

這種情況其實在現在也是常見的。當女性對自己的生活有著一定的穩定基礎,可以自給自足時,她對婚姻帶來的生活改變就會有所猶豫,有時甚至是抗拒的。就像現在人們常說的理由般,如果我們對生活本生已經能自給自足,那麼又是為了甚麼非得一定要與別人一起?非得強迫自己去融入另一個家庭,另一個生活模式?



提出這種對生活的選擇之後,故事接下來便談到婚姻方面了。步入三十三歲的亞紀,遇上另一個以結婚為題交往的男友。因為經歷過之前的拒婚,和之後在康結婚時她所領略到的一種錯失感,她開始思考起對於婚姻的可行性。與第二任男友的交往,她在遇上對方時是有一種像是命運的邂逅的感覺,她認為自己能跟這個人一直走下去,所以也思考起兩人結婚的種種事情。只是她心中對於兩人是不是真能結婚有一種隱約的不確定感。

「人這種生物,獨自生活的時間愈長,肯定愈容易形成無法託付他人、委身他人、也無法交由別人作主的頑強自我吧。然而,那絕非純屬壞事。婚姻不可能是人生的一切。生小孩也不可能是女人唯一的存在理由。無論是男是女,每一個人只能視為一個人來完成。人與人的相遇,無論對方是父母也好,手足也好,伴侶也好,甚至自己的孩子也好,遲早都注定訣別。既然如此,透過一再這樣重複相遇與別離,人只能終生貫徹一個自我。因為最後剩下來的,到頭來,唯有自己一人。」  — P134

這一段是她與男友的感情步向隱定並且論及婚嫁時忽然生出來的想法。在一切都似乎塵埃落定,即將步向結果時,她的心卻多了一些不確定感。對於婚姻也有不太踏實的感覺。對於「獨自生活的時間愈長,肯定愈容易形成無法託付他人」這種意念我很認同。因為當你決定與別人共建一個家庭時,也同時是決定一種生活上的轉變,是習慣的轉變,而重新面對一種陌生的生活模式是需要很大的心理建設的。

婚姻對女子是重要的,但是在轉變的選擇上卻是難以決定的,因為對未知的結果有恐懼,害怕一旦改變是不好的,付出的人生代價便會很沉重。

就因為這樣的不確定,亞紀在發生足以影響兩人關係的事情上便表現出了她的猶豫。這一猶豫也讓她和男友分手了。而分手的促因在後來她雖知道並不是完全錯在男友,而是一點命運的考驗,但是她卻了解到自己沒有面對的勇氣。



兩次失敗的選擇,讓亞紀嚐到一種對人生無法選擇的無力感,但是仍是振作自己繼續走下去,也做了最終可能要自己走下去的覺悟。而故事到這還沒完結,繼續探討著愛情對一個人的影響。

亞紀的弟媳沙織因為先天性的心臟病,在結婚五年後面對生命走到盡頭的無力感。沙織的愛,是以生命作交換的。雖然一直都知道自己的病會影響到生活,但是當初兩人選擇結婚卻是義無反顧的。對沙織來說,只要生命還有一天,她就要多愛一天。對於自己的愛情執著到底,應該也是另一種對生命的堅持吧。

沙織的愛情,給了亞紀一種很深的體會,也讓她正視起自己心底的愛情。她其實一直都沒有辦法忘記康,所以總是會想起他。沙織的病讓她想起知道康患上癌症的事。康的肺癌似乎是因為抽煙的關係,而他會抽煙卻是在與亞紀分手之後開始的,這讓亞紀無法不感到內疚,也擺不脫那種「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己而死」的連帶感。只是除了這種內疚感,更多的是她心中對康的愛情。

當初分手,其實並不是不愛。雖然她分手的理由是愛得不够,但實際上分手的理由卻非關愛情。我覺得現實中,我們很多時候在決定一些事時,都不是用最主要的理由去決定,反而是其他不相干的理由,而我們錯以為那些理由很重要。



雖然愛情上錯失了,但是最終亞紀沒有讓這個錯失持續終身。她在三十七歲那年重遇已經離了婚的康。她決定不再讓自己後悔,所以這一次她主動去爭取了康,並且略去其他的過程,直接與康結婚。婚後她很小心康的健康管理,努力為他排除會讓癌症復發的因素,希望兩人能够一直走下去。在確定康的病不會復發之時,她懷孕了。屬於高齡產婦的她決定要把孩子生下來。

對於生育,是女人天賦的能力,但是生育卻不該是唯一的存在價值。很多時候,人們評論一個女性,總是以她生不生育來評,這是一種很老套也很偏頗的討論。

小說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設定我挺喜歡的,是亞紀在和康交往時,唯一一次去見康的家人時,康的母親佐智子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她讓康托詞無法跟隨而單獨帶亞紀去了一個溫泉地,進行了一個特別的儀式,而亞紀並不知道那是他們家傳的儀式。那儀式佐智子結婚之前,她的婆婆(即康的祖母)也曾如此帶她領略過。因為佐智子第一次見到亞紀便有種命運之感,覺得她一定會來到他們家,成為康的妻子,甚至為康生而育女。她非常堅信自己的直覺。所以才會在亞紀和康分手後,私下寫了封信給亞紀。

佐智子對亞紀的那份直覺,直到亞紀最終嫁給康和為康生下孩子時得到證明,雖然不能說那是種必然的結果,但是卻也有種推動力。而佐智子對亞紀的好感,也算是一種女人之間的一種無形的生命傳承連繫吧。佐智子覺得把康交托給亞紀,讓她為康生下下一代,就像自己把生命之火傳給了亞紀,而亞紀生下的孩子便會成為這個家下一代的繼承者。她認為,生命的傳承就是如此地一代傳一代。所以她才會在第一次見到亞紀,便帶亞紀去了那個她從上一代接受了傳承責任的地方,完成那個簡單的儀式。

這個點其實讓我想到母親和祖母之間的關係。她們之間雖沒有像小說那般的儀式,但我卻感覺到,當一個女人願意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另一個女人時,她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傳承給了下一代。(當然這種托付是關係良好的托付,而不是勉強建立的那種畸型婆媳關係。)就像祖母一直很希望父親有一個兒子,而母親也最終為她實現了這個願望那般。祖母是在弟弟出生之後沒多久去逝的,在她生病卧床多年之後。雖然她最終無緣親眼見到這孫子一面,但是她卻是在心底的懸念獲得了滿足之後才離開的。

我覺得生育之於女人,應該是基建於這樣心甘情願並且有自我的祈願之下才去做,而非受到某種人情壓力而為的結果。



經過種種的思考和推演,在人生不同階段的選擇就顯得有趣得多。雖然做出選擇後結果好壞總有命運之感,但卻也是不必執著於是否命定,也不必太悲觀於任何的結果。

「所謂的命運,即便在瞬間察覺,光是接受還不够,唯有親手去掌握降臨的命運,拼命守護那個命運,這才算是屬於自己所有……」— P277

亞紀的經歷,雖然在每個階段似乎都有一些命運的痕迹,但是做出選擇後她也總是能够努力去面對它,或許曾不如意,或許曾後悔,但是最終她都有做到不止是接受,還親手去掌握並且拼命守護。這是整個故事中我覺得最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

書中每一個部份都有封長信帶出主題和點出一些人生哲理,我挺喜歡的,也是當初讓我喜歡上這本書的理由之一。

整個故事的文字很流暢,會吸引人一直想要看到最後,不願中途停下。這似乎也是作者的心願,我覺得他做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