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挑食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中,作者編了一個叫「誤解小詞典」的東西。大意是指人的經歷各有不同,因此有些詞匯在不同的人思想中會有不一樣的定義。

興之所至,也來開個自己的誤解詞典好了。

第一個就來寫一些關於“挑食”的定義吧。

挑食在絕大部分的解釋中都是指對食物的挑剔,也算是偏食的定義,就是偏重某一類或者某些類別。像是不食青菜的、不吃肉的、不好調味用之䓤蒜芹茜類的等等。

基本上,我是沒有甚麼不吃的,當然太奇怪的(如蟲子等)不算。對我來說,挑食重的是在「挑」字,我的挑食定義在烹煮、味道、心情、環境的挑上。

關於烹煮,每種食物在不同的烹煮方法下會有不同的味道,有些味道很棒,有些會讓人覺得很噁。像洋䓤,我接受法式洋䓤湯,喜歡日式烹煮的洋䓤炒牛肉等等,卻無法接受沒煮過的洋䓤,尤其是加在沙拉或者漢堡中的新鮮洋䓤。也許是因為洋䓤經過烹煮,味道變淡和融入一些其他的味道,加上洋䓤湯和日式的那種洋䓤都是切得很細很薄,吃起來比較容易入口吧。又如牛肉,我會喜歡用來配火鍋的薄牛肉,卻甚少會吃家常菜的苦瓜炒牛肉,更甚的是我不喜歡吃西式餐廳的牛扒。

我偶爾也是會煮的,因為別人煮的未必會讓自己喜歡,也因為自己的口味偶爾是很刁的。像煮泡麵,我聽過很多人都是貪其快熟,也喜歡泡麵很爽口有嚼勁,我自己反而喜歡把麵煮軟一點點,麵條要呈透明狀,吃起來有點爽,卻又不用花太多時間咀嚼。

關於味道,基本上我不太接受味道很重的,雖然有時還是會吃下去,但實際上是挺抗拒的。像跟父母吃飯,他們喜愛的口味我算是蠻討厭的,只是即然他們煮了,就不太應該拒吃而已。曾經,父親煮湯麵喜歡在上面加點麻油或者䓤頭油,讓湯麵帶點香味。小時候我還蠻喜歡這種吃法的,但是隨着年紀越長,口味越淡,對那種油的香味有了抗拒,所以總是要求不要放油。

母親會自己弄豆漿,我很喜這種新鮮的豆漿。只是有時我會叫母親留點沒放糖的豆漿給我,讓我自己調味。因為母親的口味中,糖會放得比較多,而我卻偏好很淡很淡,近乎不甜的原味豆漿。

關於心情,也是我挑食的重點。有時一個人,就不太想吃,會因而跳過一兩餐。有時就算一個,因為休假的閒適,又會很有心情一個人去吃東西。高興的時候,就算是平時討厭的味道,我也會試着吃下去,甚至那刻會愛上那個味道;寂寞的時候,平常喜愛的味道也會食之無味,就更不用說不喜歡的了。

環境和心情其實很接近,常常是心情對了,在哪都可以吃;而心情不好,就會特別挑剔吃的環境。與友歡聚,總是哪裏都好,因為那種好久不見的情緒加上放鬆的氣氛,吃甚麼都像是有種特別的味道般。

關於環境,有些是常常都不在選擇範圍的。

在香港,廣式飲茶是很普遍的事。然而我不是廣東人,家人也沒有那種去酒樓早午茶的習慣。不過家中如有人生日或者其他節日的吃飯卻又常常是到中式酒樓吃的,偶爾和同事午餐也會上酒樓飲茶。不過卻也只限這些時候,而其他時間,我不會特別想去酒樓飲茶。

另外一個地方我甚少光顧的,就是香港最道地的茶餐廳。不知道為甚麼,我一直都沒有融入這個茶餐廳的文化,像麥當勞這種快餐店我偶爾也會去,卻甚少想要進茶餐廳。在禁煙條例還沒開始前,茶餐廳一直給我很多煙味的感覺。另一個原因我想應該是茶餐廳的節奏太快了,總是有一種很趕很趕的感覺,好像還沒坐多久,就要走了。

還有一個我幾乎不會選的是只吃西式扒類的西餐廳。也許是身體裏太多的東方血液,吃東西如果沒有所謂的澱粉類如麵粉飯類的相伴就會有沒吃過之感,所以我幾乎不會選那種西餐廳。這也算是我的另類挑食吧。

上述種種的挑剔,就是我對挑食的定義。

2 則留言:

  1. 泡麵煮軟 + 1, 終於找到一個同好 !

    回覆刪除
  2. 我覺得心情影響甚大
    一個人時就會懶的吃東西
    隨便什麼也就打發掉
    或是根本也不吃
    與朋友或愛人一起
    即使討論去哪吃
    也是種很大的樂趣
    我心情不好時是根本吃不下東西的
    可以馬上消瘦個4~5公斤
    或更多
    直到心情平復才能再進食
    這點很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