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北京的樹

在北京,我看到最多的是古樹,還有很多長得很茂盛的樹。

在不同的景點,尤其是古蹟景點,露天之處都種植了很多的樹,那些樹有多還是生長了超過百年的古樹。所有的古樹,都在樹幹上貼了標籤,而且分開顏色標籤表示為第幾級的古樹,紅色為一級,應是最古老的;綠色為二級,相較紅色稍為年輕一點。

有些古樹似乎因為樹齡太老,樹枝和樹幹的生長太恣意,有傾斜和承重不及易折斷的問題,所以常會看到古樹旁有一些鐵枝鋼管類的支架支撐着樹幹和一些粗的樹枝。


(天壇公園內需要支撐的樹枝的老槐樹)


除了景點的樹,街旁路邊甚至是四合院內外,總是種有大大小小的樹茂盛成長,而且觀其粗壯度應該也是不下幾十年的樹。


一直很喜歡樹,總覺得要長成粗壯的樹需要很多的時間,而一個城市如果能擁有很多很多粗壯的樹,證明那些樹在種下之後便一直陪伴着那個城市成長。而城市所經歷過的種種,就會在樹的形態中被記錄下來。


(國子監孔廟中的古老繪柏,糾結的樹幹紋路,要多少年才能長成這樣。)

我記得故宮中那些古老的樹木,超過幾百年的生長,它們見證了故宮的幾許風雨和歷史上的人事多少風光頹廢。也喜愛天壇公園中那一排排一列列參天大樹下的林蔭路段。還有頤和園、圓明園、國子監、雍和宮等等的景點中各種大大小小的古樹。

不過更可愛的,應該是親近民居的樹木吧,它們種在街道和路邊,或者就在自家的院子裡,那樣的親近,你外出散步,你在自家院子乘涼,親近的都是那些散落在不同地方的樹。春天看它們長出嫩芽;夏天看它們開花;秋天踩着它們的落葉;冬天看它們結冰。不同的風景,不同的面貎,樹木陪伴着每個京城中的人生老病死,而它們卻能一直存在。


(民居街道旁楊柳依依的情景。)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城市也能擁有大量的古老的樹,可惜的是這城市因為發展太快,植物的生長空間都逐漸稀少了。有時為了遷就人們的方便或是城市土地的佔用,樹木總是被犧牲了。例如行道樹,因為街道的空間有限,有時為了拓展道路的使用,或是方便行人的行走,行道樹總是無法恣意生長,甚至常常是因為它們阻碍了一些路面而被迫要割捨。少則被修剪枝葉,或是鋸掉伸出路面的枝節,有時甚至因為一些工程而直接被移除了。

就像在我住的社區,有一段從屋苑走到地鐵站的街道旁,在我搬來時才剛種下的一列樹木,經歷了十幾年的時光,才剛剛算是長得較為茂盛了,雖然樹枝樹幹仍未够粗,但卻也有了一種林蔭的感覺。每次走那段路,我總會看看它們生長的姿態,甚麼時候開花,甚麼時候落葉,總有着一些既定的規律。可惜年前因為在道路上興建了一座天橋,那些樹就被移除了。雖然天橋方便了過馬路的人們,卻硬生生把樹木移除了。沒有了那綠樹成蔭風景的街道,只剩下那水泥建造的天橋。心底是無比的遺憾,人與樹為何不能共存呢?城市的空間,為何無法容下幾棵樹?

所以在北京看到那些粗壯的樹的姿態,很喜歡,也很希望能在自己的城市市區中也能看到那樣的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