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琅琊榜>之文字與影像比較.之一「朝堂論禮」選段

<琅琊榜>是我近年來第二部先看電視再看小說的故事,上一次已經是四年多之前的<步步驚心>了。

看電視和小說是兩種不同的感受,但是作為從小說改編為電視劇的作品來說,<琅琊榜>跟<步步驚心>都改編得很不錯,而<琅琊榜>更甚,可能跟寫小說和寫劇本的人都是同一人有關吧。<琅琊榜>的編劇就是小說的原作者,因此在改編的過程中,作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保全了那些他想要強調的理念,就算改動,也是跟原來的風格很貼合,不會有突兀之感。

我是在開始看電視劇不久就把小說拿來看的,可以算是同步進行的閱讀方式,而這樣的方式既讓我從影像中把人物的印象坐實,又能以影像中人物的氣質和聲演等原素拿來放在小說的閱讀中,同時享受了兩種閱讀的樂趣,是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最主要還是因為故事本身的理念和想要展現的一些人事物的美好很引人,加上不論是劇本還是原著小說,在故事的鋪展上都算恰到好處,因此吸引了人想要追下去。

因為是兩邊一起看的,因此在觀看和閱讀的過程裡不免會把影像和文字拿來對比,有些地方是文字比較細膩,有的地方是影像比較精彩。不過當中想要展現的理念和故事的主旨,不論在影像還是文字的呈現上都算是能够很好地展現出來。在看的過程中,我總覺得兩相比較很有意思,所以想來談談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

文字要用影像展現出來有時頗有難度,比如一些概念性的文字,要讓它在影像中展現一樣的深度,需要一些巧思。在<琅琊榜>中是不時會看見的。其中有一幕我覺得改得很不錯的一段是在朝堂論禮的結果那一段。





長蘇等待朝堂論禮的結果時拿著禮部的牌子一幕






小說中對朝堂論禮其實只有幾小段文字概過,不算很長,但在電視劇裡卻用了一集左右去交待。先來看看文字版的節錄:

 
...越妃剛剛復位,就有數名御史連參,指出禮部在主持祭禮時儀程不妥,譽王趁勢請出十數名德高望重的當代大儒,發起了一場朝堂辯論,論題直指越妃數年來得到的超常待遇,以及太子在皇后面前的禮道缺失。

  別的暫且不論,單說譽王請出的這十幾個老先生,那確實都是極有份量的,可以看得出數年來他禮敬文士的功夫確實沒有白費,積累了不少人脈。其中有一位多年居於京西靈隱寺的周玄清老先生,那才真是重中之重,平素無論皇室公卿,見他一面都難,這次竟然也移動大駕,親自進了金陵城,著實讓人對譽王的潛力刮目相 看。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這位周老先生進京之後,卻並沒有住進譽王特意為這些大儒們安排的留鶴園,反而住進了穆王府。

  據某些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好像周老先生離開靈隱寺也是穆小王爺親自帶了車轎去迎接的,而且住進穆府後連一個人也沒有見過,即使是譽王也不例外。

  不過周玄清老先生到底是誰請的,他見過誰沒見過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他大學問家的身份,上了朝堂連梁帝也要禮遇有加,加之治學嚴謹,論據周全,沒有兩把刷子的人,就不要妄想跟他論辯。

  如此一來,禮部實難抗衡,就算是一向輕狂疏禮的言豫津,都能提前論斷太子的敗局了。

  最後這場朝堂論辯只持續了三天便落下幃幕,越妃雖復位,但祭禮時不得與皇帝皇后同立於祭台上,太子歃酒後,須撫皇帝皇后衣裙;禮部職責有疏,陳元誠免 職,因念其年老,准予致仕,不再深究。而太子也因為庶子的身份被譽王在朝堂上再三當眾強調,羞惱之極,一時按捺不住出掌打了譽王一記耳光,被梁帝當庭斥 罵。一片混亂中,唯有靖王安安寧寧地站在諸皇子中冷眼旁觀,一派寵辱不驚的風範,給不少原本不注意他的朝臣們留下了極佳的印象。

  就這樣,在戶部換了首腦後沒過多久,禮部便成為了第二個換頭的部司。

  當陳元誠顫著花白的頭髮,將已戴了近二十年的官帽抖抖地從頭上摘下時,靖王彷彿看到了那雙在背後輕輕撥弄的蒼白的手,和那張總是神色淡淡,似乎永遠也不會激動起來的清素的面龐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他們根本不知道在這件事裡,居然還有那位已漸漸平淡下來的蘇哲的存在。 


 畫線那兩句是我看這一段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其實小說在這裡其沒有很多的刻劃,但這兩句的用意卻在電視劇裡用了另一種方式來呈現,而呈現的方式在對人物的刻劃上比小說更有深度。

對於「唯有靖王安安寧寧地站在諸皇子中冷眼旁觀,一派寵辱不驚的風範,給不少原本不注意他的朝臣們留下了極佳的印象。」這一句,電視只用一個鏡頭放了一下靖王的特寫,但並沒有呈現出所謂的寵辱不驚這一段,而且也省略了太子打譽王耳光的部份,這個改動反而比較好,因為這個不是重點。

靖王的特寫過場

靖王在這的用意是讓他親眼看着禮部尚書倒台,也因為長蘇的手段一個接一個讓這些他想要折斷的人員如期下台,靖王才逐漸對長蘇有了信心,也對自己想要奪嫡的信念更為牢固。而接下來在影像中添加的那段他和靜妃的對談才顯得更為重要。

劇情在靖王於朝堂論禮之後去找靜妃,跟她說他要參與奪嫡,靜妃說這很難,但是靖王卻堅定地說他要得到那個位置:「為了祈王兄,為了小殊,為了所有人 」。靜妃看出了他的堅定,所以即便知道那很難,還是一樣支持他,因為在靜妃心中,為了那些她在乎的人,她也無所懼。靖王本來擔心她會被捲進去,可靜妃的無所懼卻比他更堅定,也因此更為增加了他的勇氣。

靜妃的無所懼成了靖王的強力支持

 這一段的改動我覺得很好,突出了靖王和靜妃在奪嫡一事下決定時的堅定。


至於第二句的「靖王彷彿看到了那雙在背後輕輕撥弄的蒼白的手,和那張總是神色淡淡,似乎永遠也不會激動起來的清素的面龐」,劇中呈現的方式我也很喜歡。

劇中梅長蘇拿着禮部的牌子等待着朝堂論禮的結果,在燒掉那個牌子後,他烤着炭火,忽然伸手去觸摸炭火,自然因為燙到而快速地縮了回來,當黎綱一臉心痛又無奈地驚呼時,長蘇說出了他心中的無奈和悲愴。他說:「你知道我這雙手也是挽過大弓,降過烈馬的,如今卻只能在這陰詭地獄裡攪弄風雲了。」

故意用手去拿炭顯示出長蘇心中的悲愴

而這裡鏡頭特寫了長蘇的手便巧妙地呈現了作者在小說中那句「看到了那雙在背後輕輕撥弄的蒼白的手」的意境。

另外在說了那句話後,鏡頭也呈現出長蘇帶點愴然自嘲的表情:

帶點愴然自嘲的表情

這段剛好和上面那句「那張總是神色淡淡,似乎永遠也不會激動起來的清素的面龐」呈了反比,更能表現出長蘇對此的無可奈何和傷感。

這一段是我覺得影像比文字好的一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