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琅琊榜>裡有時會看到文字和影像的展現雖然不同,卻能有差不多的效果的改編,當中比較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靜妃生辰,梁帝去看她,順便把巡防營許給靖王節制,並且準許他以後可以隨時入宮的那一段。
這一部份在小說裡作者用了恩寵作為主題,為的是顯示靖王在長蘇的幫助下逐漸被梁帝重視的景象。恩寵這一段有趣的地方在於描寫梁帝的心理轉折和靖王的立場感受。
小說寫梁帝因為太子和譽王在爭巡防營的節制權而被弄得心煩意躁,加之夏季的蟬噪讓他難以安眠而時常暴怒,高湛為了緩和他的情緒時想到靜妃的生辰,便提醒了他。梁帝為了換心情,加上對靜妃有點愧疚便決定去看她,順便帶了些賞賜去,想讓她驚喜一下。
對梁帝來說,他是天子,有至高的權力,所以施恩或者懲罰後宮、皇子和臣民等人代表了他所掌握的權力,而人們對他的施恩或是懲罰的反應便成了他一次次確認自己所握皇權力度的試驗。
梁帝聽到靜妃和靖王的對話有點不高興 |
他到芷蘿宮時本想讓靜妃驚喜的,可沒想到靖王也在,尤其聽到靜妃對靖王那無微不至的餵食方式,他其實是有點不悅的,加上當他賞了靜妃時靜妃也沒有表現得很高興,仍是她那一貫的淡然時,更是讓他顯得無趣。小說如此寫到:
梁帝不遣人先報,自己悄悄進來,原本是想看靜妃驚喜的,但現在人家驚是有了,可高湛安排把賜禮送進來時,卻沒看出她有多喜,仍是恬淡神情,柔聲謝恩。梁帝再轉頭看她兒子,表現也差不多,未見他對母親所受的榮寵有多喜出望外的樣子。
受慣了奉迎,看慣了大家為爭他一點恩寵爭鬥不休的梁帝,心裡不舒服的感覺又加重了幾分。
他的這種不悅,其實就是一種權力養成的心態,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容別人對他有絲毫不敬。不過他這絲不悅在跟靜妃對答中緩了下來,轉而想到要賞賜靖王。先是讚賞他近期的表現,然後說許他一個恩賞,當靖王請求赦免一個罪人時,他又疑心靖王的用意,還是經靜妃解釋了他才釋懷,這一段應對靖王和他的心思各有轉折,文字呈現如下:
「原來是這樣,」梁帝這才露出笑容,「你到底心軟。其實這也不算什麼,景琰一個皇子,找府裡人出個主意,怎麼都有辦法救他回來,哪裡用得著向朕要恩赦?換個別的賞賜吧。」
靖王眉宇微蹙,心中隱隱有些不快,忍了忍,又叩首道:「兒臣以為,大不敬之罪,唯有聖上有權赦之。兒臣縱是皇子,也沒有其他辦法可想。為解母憂,唯有此請,望陛下恩准。」
梁帝深深看他,倒有幾分聽出他語中未明言之意,心中微動,嘆道:「你還是這個寧折不彎的拗脾氣。不過你能不濫用威權,潔身自好,朕心甚慰。你所請之事朕准了,即日便下恩旨。」
因為第一個恩寵賞得有點迂迴,所以在他滿意靖王的表現之餘便又賞了他巡防營的節制權。靖王感到意外,加上他擔心壞了長蘇的安排,所以猶豫着沒接,而他的猶豫沉默卻也一樣引起了梁帝的不悅:
此言一出,蕭景琰今天第二次感到極度意外,以至於梁帝開口之後很久,他都沒有任何回覆。
梁帝一開始很耐心地等待著。他以為靖王的沉默是在斟酌如何措謝恩辭,畢竟這孩子常年在外領兵,少有恩寵,自然不像譽王那般反應靈敏,甜言蜜語張嘴便是一套,多等他片刻卻也無妨。
不過等著等著,梁帝漸漸覺得有些不對。
靖王的表情越來越不像是在考慮如何謝恩,而是在考慮是否應該接受這一任命。
梁帝心中頓時不悅。
太子和譽王在朝堂上爭得臉紅脖子粗的樣子,靖王又不是沒看到,人家爭都沒有爭到手的這份恩寵現在給了他,不說感恩涕零,好歹應該激動一下,無論如何也不當是這般猶豫的表情啊。
「景琰,你怕辛苦嗎?」梁帝沉下臉,冷冷地問道。
「兒臣不敢,」靖王忙跪倒,「父皇的恩信,兒臣荷感。只是……」
「只是什麼?」
靖王遲疑了一下,定了定神,沉聲道:「沒什麼……兒臣願領此職,今後必當克盡職守,不負父皇所托。」
他雖然什麼都沒說,但只是這個遲疑的神色,梁帝便已明白了大半。雖然靖王對於聖恩皇寵的淡泊反應小小觸了一下他的逆麟,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個兒子明顯不願意捲進目前朝堂黨爭的態度,還是讓他很放心的。
因為放心所以梁帝說會為靖王撐腰,讓他節制巡防營 |
畫線的這幾段都看得出來梁帝的恩賞心態是如何,也看得出來他對於沒有得到想要的反應會如何不悅。可能也因為沒有得到預期的反應,他最終賞了第三個,就是準予靖王可以隨時入宮去看靜妃,而這個恩賞,才總算是獲得了他想要的結果:
他今天的恩寵一個接一個,從未有過的慷慨大方,但也只有這最後一個,得到了他所希望的反應。靜妃掩口微笑,眸中淚光輕閃,靖王更是滿面喜色,撩衣下拜,重重叩下頭去:「兒臣……謝父皇隆恩!」
看到這裡時不免讓人覺得莞爾。這一部份對於恩寵的描寫,其實側寫出了一種對權力如何令人沉迷,上位者如何弄權的情況。雖然題旨可以很沉重,但是作者卻寫得很幽默。
這一段在電視劇裡其實都有完整呈現,演員的對白和表情都非常貼近原著,只是背後的悅和不悅在看劇時卻未必有那麼詳細的感受,也未必知道他不悅的點在哪裡。劇裡在他賞了最後一個恩時只顯示了靖王和靜妃的喜悅,卻無法讓人感受他對那個「希望的反應」的期待。不過電視劇加添了一點解說在後面,呼應了梁帝的不悅,使得觀眾最終也能感受到文字帶來的那最後一個莞爾,就是「得到他所希望的反應」。
這個令人莞爾的添加放在靖王和蒙摯到長蘇那邊去商議的時候,當靖王說他猶豫許久時,蒙摯說:「聽說,陛下可是當面許給你的,你還能猶豫?」
蒙摯覺得靖王還能猶豫有點不可思異 |
然後長蘇便笑說:「太子和譽王為了這個巡防營,在朝堂之上,爭得面紅耳赤都快兩個月了,如今皇上許給你,你卻遲疑不接,想必皇上心裡,應該不太舒服吧。恐怕他還從沒有施恩,施成這個樣子的。」這句也讓靖王想起當時情景而覺得好笑。
靖王的莞爾一笑 |
靖王的這個表情就剛剛好呈現了那個令人莞爾的點,也是我覺得文字和影像頗為相合的一段。
文字的描述往往可以寫下人的心理轉折,但影像有其限制,無法展現一個人的內心感受,所以影劇往往需要一些對白和表演來呈現,這一段的影像透過蒙摯的反問、長蘇的笑述和靖王那莞爾的回答構成了一次有趣的呈現,感覺挺妙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