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年終回顧

來到2010的最後一天,習慣上還是應該來個年度總結,看看今年的自己做了些甚麼。 


這是年初訂下的目標,先來檢視一下: 

1. 今年一定要把房間的雜物清理,因為會離家一段日子,所以更要整理好房間的東西,免得回來時亂七八糟。 

結果這個清理是父親在家中大整修時幫我把所有東西一次性打包,存進倉庫了,而那些東西到現在我還沒有收拾回來。(囧)


2. 今年的閱讀目標在40本書 (去年的量是30),提高10本應不為過。而且當中要包含兩本外語書。 

這個還是沒能達標,雖然回來後有一直在追進度,但是仍然無法達到。尤其那兩本外語書的閱讀仍是擱在一半位置(其實英文書籍有幾本開始看了之後沒看完,都停在一半左右的位置,合起來可以算一本啦,但那太取巧了,不太好)。


3. 今年的部落格發文量要達100篇或者每星期至少兩篇。 

這個有達到了,今年再度參加的夏日傳說,加上新開的影像日誌部落格和副雜誌的文,超過100篇的發文。


4. 今年要看30部電影 (去年超過40,今年因為有半年不在香港,所以把量減少一點)。 

這個也達到了,在國外時有看一些,回香港後又追上進度,所以有達到,今年總共看了34部。雖然不算多,但是每一部都有不錯的得益。


5. 交5個新朋友 (因為平常太宅,這是要擴大社交圈的目標)。 

這算有達到,在英國和德國交的朋友都很不錯,希望能一直保持聯絡。而今年最開心也是能交上幾個不錯的朋友。


6. 努力拍照,務求把相機的所有功能都摸透! 

今年的拍照算是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是相機,手機的拍照也利用的透徹。今年在臉書上開始的一日一照片還有挺意思的,明年會持續,尤其我希望能在影像日誌中把每日一照的事堅持下去。

拍照是快樂的事,每一次按下快門,把心中那點想法留住都讓人感到對世界的事物有了美好的想法。


7. 因為買了Macbook,要把電腦的功能上手! 

算是有進步吧,不能說很上手,但是習慣了Mac的方便功能後還真的很難再回到PC的累贅。回家後我幾乎都沒再開之前用的桌機了。


8. 今年一定要把英文說很溜,才不枉去英國一趟! 

算不算很溜還真有點難介定,但至少不會抗拒去說英文了。在學校時試着把感想說出來時感覺還挺好的,加上跟其他朋友說話也一定要用英文,所以是有很大的進步。


9. 學習德文,不求很溜,但至少要能說生活常用語!

德文因為是從頭開始,還在適應中。生活常用語也只是打個招呼和基本的單詞。文法甚麼的雖然在學校學到了一點皮毛,卻仍需要進修。所以明年的希望是要找德語學校再開始學這個語言。


10. 秘密願望,不在此列出。

結果這個還是不能實現,而我覺得可能很難會實現了。就留着吧,反正也不是甚麼特別一定要實現的東西。



除了檢視上述的年度目標外,還想為自己檢視一下今年的事,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下列:

關於旅行: 

年初的台北行,再度見到台灣的朋友,還有副雜誌尾牙樂等都是快樂的回憶。 

接着的英國和德國行,去了很多地方。 英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愛丁堡,那是個非常美的地方,但讓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我第一次和不太熟的朋友去旅行,同行的土耳其女生後來跟我成了較好的朋友,這是個值得記念的事。 

而德國,我終於去了柏林,那是我一直很想去的地方,看到很多歴史留下來的東西,我覺得那很有意義。

另外新天鵝堡很漂亮。還有在慕尼黑生活的兩個月都是讓我難忘的回憶。 

除了英國和德國,我喜歡奧地利和捷克的布拉格。奧地利很美,雖然我錯過了維也那,但是Salzburg這個莫扎特出生地卻也美得動人。

布拉格是意料之外的行程,美麗的城市,但我最記得的是朋友的家和她的熱情,還有兩天美好的音樂會。 


關於其他: 

今年收集的物品中,我很喜歡旅行中收集到的書籤,每一種都很有意思。還有大量的明信片。 

今年買的衣物中,我終於買了長期渴望的皮外套。而這一件皮外套伴我走過了幾個歐洲城市。 

今年收集的文字類物品中,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黑紙」這個每月一張紙,寫滿對當月主題「字」的意見的偽文學雜誌。很有意思的一張紙,尤其喜愛那紙上一句句廣東話的雙關語。(我覺得很適合想學廣東話的人XD) 

今年也開始不定期寫些想寫的「故事」,雖然文字仍是需磨練,但能把自己想寫的題材寫出來還是挺不錯的。所以來年也要加油。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愛情點點

晚餐中,母親要她去相親。

她沒出聲。心底極度厭惡。母親見她沒反應,再度追問。她撇開頭不答。母親便又開始她的數落和教訓。

她一直沒說,對愛情,母親建立起她對愛情的想望,卻也親手摧毁了她對愛情觀感。

從小她就是聽着母親的愛情故事長大的,那是母親與父親的一段的故事。母親總是很炫耀似地在她耳邊述說着他們相遇、相愛、相扶持至今的事跡。催眠着她對愛情的想望。小時候,她以為自己是幸福的,尤其在母親口中的幸福中。

只是,只是那口述的幸福之後,她眼睜睜地看着愛情在婚姻後呈現出的現實姿態,那姿態是如何一步一步摧毁愛情的表象。

俗語說的好,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她想,她清楚地看到了父母的愛情是如何被埋葬的。很多東西,說出來總是美麗,但是卻經不起觀察。她在這麼多年的觀察中,看到那點點的幸福光源漸漸消滅。

她實在不願,不願讓自己步入那死灰中。雖知道火花在滅盡之前是如何炫麗,卻也不想要那剎光輝。

愛情是何感覺,她不知道,也不太想知道。所以她避開,盡量不去涉足。

她一直在想,母親口中的愛情,其實只有婚姻與家庭吧。因為她要她去相親的理由就是女人該有個家,一生孤寂是不會幸福的。她不明白,像母親那樣結婚後兩個人卻彷如兩個個體的婚姻幸福在哪裡。

她觀察的對象不止母親,其實她也一直在留意着父親。她觀看着父親對家對婚姻的感想。

兩人的婚姻已經超過三十年,她在這當中感受到的感情只有越來越淡,沒有相知相惜。她清楚看到的是那種因了解而必須分離的原因,雖然兩人仍然維持着表面的和諧,但她知道那已經是往惜難追了。

母親常在她面前批評父親的不是,卻又依賴着父親的一切。然母親不知道的是父親曾經在她面前清楚表現出的厭惡。所以她知道,知道婚姻於兩人其實已經只剩恩情而已,再無一息愛情尚存。她看到了那團火光的消失。

她對愛情的想望,順着那火光的熄滅而消失。她並不是很想要點起,所以只能對母親那一次又一次想點燃她愛情的火種於予熄滅。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閱讀日誌07

剛閱完太宰治的《斜陽》。 故事以沒落貴族的沉淪與毁滅為主綫,逐漸帶出人對生死的某些看法。這是我對這本書的感想。 

閱讀這個小說是有點沉重的,因為當中有着太多太多的沉重,會讓人一直對生產生懷疑。尤其是到最後直治的遺書那一段,更是。 

直治說: 

『想要活下去的人,不論碰到甚麼境遇,都應該能够勇敢的活下去。而所謂了不起的人類榮耀光環,也一定就在「勇敢活下去」之中吧!可是我想,死亡也絕對不應該是一種罪惡。』 

這讓我想起那些在困難之中活過來的人,他們的生命力總是比別人強,因為對生有着一種執著吧。而這種對生有着偏執的人,也往往能活得有目標,因為對他們來說,活着就是一個人生的目標,沒有甚麼比這更重要。所以他們也能隨遇而安,對所有的事不太計較,或者說對思想甚麼的虛無的概念不太計較。 

感覺在書中的「貴族」不止是指實際上的階級而已,也意指了一種纖細的思想和生存方式。本身主角出身貴族,但在戰時這種貴族的身份就隨着制度崩潰而逐漸淘汰,加上家族的沒落,更是把主角的生活從頂端拉下來。 

當貴族這體制在意識上崩壞後,身為貴族的人就會因為失去一種立足點而逐漸在崩壞處懷疑自己的存在。這也是為何直治最終只能自殺,無法面對自己的原因。



而我認為「貴族」隠含另一種纖細的思想和生存方式的意義也可以在直治的遺書中看到。 

直治很想要變得「粗俗下流」,他認為那是堅強和活下去所需要的生活態度。貴族生活養成的他其實對現實生活有很深的無奈與追不上的感覺。尤其在戰後這種嚴峻的環境下,他沒有辦法「強悍」地活下去,所以最終只能選擇自毁。 

另外,關於思想,我認為「貴族」也有隠含少數的意思,所以應該暗指少數的想法/思想價值吧。這種少數的價值觀往往在大社會或者是共同社會的普遍價值觀下是很難獲得認同和接受的,而這種不為普世所接受的價值往往也是最令人痛苦的。

關於太宰治,我也是近來才開始看,上一本看的是《人間失格》。這兩本書的文字都看到他那有着自毁傾向的執念。閱讀時不免會慢慢被那些文字拖進彷彿死亡的窒息中,但是卻也能够讓人從中去反思生存是怎樣的一回事。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手繪明信片

這幾年,養成了聖誔節寄手寫卡的習慣,所以今年也不例外。 

記得前年第一次試着自己手繪,愛上了那種畫的感覺,所以今年又重拾手繪的習作,畫了十張明信片。雖然不能說是很美的作品,但卻是滿足自己想要畫點甚麼的願望。也算是完成自己的聖誔願望吧。


畫畫的時候,感覺讓人很平靜,許是那種專注地想把祝福畫下來的心情吧,讓人不自覺就能投入其中。我尤其喜愛上顏色的時候,當顏色在手下慢慢地變成彩畫時,完成後的滿足感非常棒。

我希望自己能一直維持着這個手作的興趣,不僅能讓自己學會放鬆,也能慢慢地累積起畫畫的手感。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吃飯

她一直覺得吃飯是件痛苦的事,尤其是在跟家人吃飯時,或許正確點來說是跟父母。

跟父母同桌食飯,讓她有點難以下嚥,除了是味道,也是心理上的。

跟父母吃飯,不管是在家,還是外出,選擇都很少,每次點的菜式都幾乎一樣,長期吃下來也是挺膩的。

每次吃飯,總不免會被問及自己最不想回答的問題,因為父母會問的,總是期待你回答他們想聽的答案,答得不對,那餐飯就會被迫一直聽說教,有時甚至是被明嘲暗諷,這樣的吃飯是她最厭惡的一件事。

另外讓她感覺痛恨的是吃飯的習慣,父母喜歡的,總以為別人也必須喜歡,尤其是子女必須喜歡,如果你不喜歡,他們表面會相安無事,但飯後兩人相談就會一直嫌這嫌那的,那虛偽的面孔往往讓人更覺得吃飯是痛苦的事。

人們總說家的味道是最溫暖的,尤其是母親的味道。她無法說,無法說出口她不喜歡家的味道。父母都會煮,也常煮,他們都是愛在家吃飯的人。吃了這麼多年家中的菜式,她還是無法喜歡。尤其在她逐漸明白自己想要的是甚麼時,她明白了不喜歡的理由。

家中的菜式,不管是父親的,還是母親的,都有一個特色,就是過分地強調了自我的口味。她在那些食物當中,只吃到兩人強迫性的個人主義,卻從來沒有吃到為你而煮的溫柔。他們各自喜愛着自己的口味,迷戀着自我的個性,從不為別人或兒女而遷就。這也是為何,兩人總是互相嫌棄着對方的口味。

多年了,兩人的個性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衝突。在味道上明顯得讓旁人食不下嚥。她總是夾在中間,默默地吃着對她來說太濃烈的個性味道,逐漸為那失去的口感哀悼。

漸漸地,她不愛在家吃,總是逃避似地外出吃東西。吃着那些別人覺得還好,於她卻是適口的食物。因為那當中沒有她厭倦的強迫感,有的只是較為溫柔的包容。

吃飯是件痛苦的事,如果不是為生存,她寧願一直不用吃下去。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不耐

不耐之時

音樂刺耳
語聲擾人

眼角劃過的手勢
打電腦時按鍵的節奏

交談的語調
言辭的無聊
題目的枯燥

閱讀的文字
小說的經過,結局
文章的結構

餐點的味道
刀叉的碰撞

不耐的神經
一經牽動
如針刺,良久不消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同志影展的小思

一年一度的同志影展開始了。

一個人去看電影,今天看了台灣的作品「霓虹心」。故事淡淡的,起伏不大,但是卻一直感到淡淡的哀愁與無奈。很多事都是半點不由人的。這部作品我覺得作為同志影片其實不算很貼題的,不過兩個男孩之間的淡淡情愫卻也挺像那種初戀的要說不說的曖昧感。

電影開映前,入座時,我在喜歡的座位上看着其他人進場。好多雙雙對對的同志戀人一起走入。我覺得很美好。雖然同志在現在已經不如以前會倍感壓力,但是要大方 show off 還是有那麼一點困難的。但是在同志影展上看到那一對對,總覺得好甜蜜。

也許他們在平常為了生活,為了戀愛,為了其他瑣瑣碎碎的事而忙,而心力交瘁,又或者只是平淡,但是在這一刻可以輕輕鬆鬆,相約一起看電影,看述說着他們的電影,我覺得很美好。一直認為有人相伴是件快樂的事。不管對方是甚麼人,至少在你孤單時願意陪你去看一齣電影,在黑暗中,在那光影中,有伴,多好不是?

在同志影展的官網上看到影展總監的這一句「看了那些電影後,我終於感到,能夠出生在世界其中一個可以讓我公開說「我是同志」的地方,是多麼的幸運!」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事。

雖然影展的票我只買到三場,但是有參與還是挺好的。好的電影,從來就不需要性別之分。 :)

我需要一把尺
來量度
你我之間的距離

我需要這把尺
來丈量
靠近的哩數

我需要這把尺
來猜測
調侃的分寸

我需要這把尺
來衡量
撒嬌的毫釐

沒有這把尺
我不知道
該走近幾尺

沒有這把尺
我不清楚
該信任幾分

沒有這把尺
我不明白
該背對幾寸

我需要一把尺
需要這把尺
告訴我
你我之間的距離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閱讀日誌-06

在董橋的文中看到這一段:

「我們在人生的荒村僻鄉裡偶然相見,彷彿野寺古廟中避雨邂逅,關懷前路崎嶇,閑話油鹽家常,悠忽雨停鷄鳴,一聲珍重, 分手分道,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在蒼老的古槐樹下相逢話舊。」

作者在感嘆自己生命中碰上的一些零星塵緣,按他的說法是「幾乎都是些微渺素樸的鄰家凡人,沒有高貴的功名,沒有風雲的事業,陰晴圓缺的生涯中追慕的也許只是半窗綠蔭、一紙風月」。這樣的人們,在他看來就是如上面所述的難得機遇,而那些相遇讓人想念,也讓人感懷。

董橋的書我是這兩年才開始看的,又是從《絕色》那本寫古書收集的散文開始的,總覺得他的文章好典雅,好風尚。有時特別迷他那些手到拈來的形容詞和特別雅致的修辭。對於他寫古物和人情,感到非常的優美。

上面這一段寫人之間的相遇好讓人心動,也不期然勾起今年認識的很多人。半年的飄泊給我的就是那些偶然的相遇,尤其較為深交的幾位朋友,雖然離別是必然,但是那份「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在蒼老的古槐樹下相逢話舊」的情感卻深深刻在心上,真的希望能有一天再度遇見。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閱讀日誌-05

「有些人的生命若發生了某些事,便有一道門被永久地關閉。這就是損傷。」﹣﹣《蓮花》

好久沒有一本書如此讓我耽溺,每一段文字都勾起一點甚麼,讓人不其然就沉下去。

關於損傷,我的感覺也是如此吧,常常覺得自己像是缺乏了些甚麼,不太完全,大概就跟曾經有過的一些「損傷」有關吧。那道門關上後,很難會再開啟,你也無從去開啟,於是你感覺和別人,甚或和自己都有了距離。

那些距離讓人無法融入社會,融入一些名為和諧幸福的路上,你只能走在一條自己認為孤獨,自己放逐的路上。等待着沉淪,等待着結束。

其實這幾天想要找這個作者的另一些作品,只是她的書似乎不太常見,找了好幾間書店,沒有發現,也許要再去另一些地方找。越是找不到,好像越會在意想要找到。

喜歡這個作者的文字,因為她的文字總是給我一種距離感,那距離就像我在距離外看世界的感覺。但那看,更冷靜更殘酷,像要把身體剖開細細檢查般的冷。這是我最需要的一種檢視,在這個需要冷靜的時期。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閱讀日誌-04

常常覺得有很多話想說,但說不出口,因為把話換成文字,然而文字也一樣難以確實表達心中所感,但仍是會嘗試。有時明明有很多思緒在腦中飛翔,卻是寫不下一個字。 

我像是無辜的詩人 
      面對長久空白的稿紙 
      我可以狂歌,痛飲 
      卻寫不下一個字

來自王丹的詩「巨大的寧靜」,多麼確切的一種心情描繪,越是深沉的心情,有時越是難以真實描繪出來,因此面對着那空白的頁面,往往有無從入手之憾。

有時那空白,是因為心中有着很多的疑問,我們思考,但是思考不出結論,唯有任那問題繼續,或者擱置。思考是需要清醒的,尤其在眾人皆醉時,只是那並不容易。

從什麼時候開始 
      喜歡紅酒與與旅行 
      喝酒忘掉當下 
      旅行忘掉過去
      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不習慣清醒


來自「問題」,是的,我們有很多的問題想思考,只是我們開始不習慣做那清醒者,所以把思考讓給了別人。




王丹的詩,用的文字都很言淺,但就因為是他寫的,往往讓人無法忽略背後的意深。他獨特的背景,因為那個事件,因為那個年代,因為那些後來,讓我們如何不去想太多?如何不去深入探討那文字背後的沉重?

上面引用的兩首詩的片段來自王丹的詩集《我與夜一起清醒》。

想起我收集的書中有一本王丹的作品集,當時買只因為第一篇關於寂寞的小箋,那句「寂寞是每個人心中的無題」打動了我。雖然那本書我終究沒看完,但是卻還是留着,為那背後的一種思緒,人生的經歴,如果曾經有着那麼一個巨大的沉重事件,這一輩子是很難輕易忘得掉吧,我如此以為。


「巨大的寧靜」

巨大的寧靜像一幅壁毯
掛在我因陰雨而潮溼的牆上

它紋理清晰,手感厚實
散發出歲月的氣息

在寧靜中,我可以是一枚釘子
一絲秋天的寒意
或者一朵絕頂上的雪蓮
一聲陽光裡的低嘆
我可以保持一種狀態
像是一把切開黑暗的刀
一直到晨曦微露

巨大的寧靜下
我在無聲的夢裡沉睡
我不知道該不該在夜裡醒來
用真誠的心面對問題
關於被吹動的書頁
或者關於一段往事

我像是無辜的詩人
面對長久空白的稿紙
我可以狂歌,痛飲
卻寫不下一個字
(二00二.六.十四)


「問題」

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變成了一棵樹?
我們到了秋天就開始擺脫樹葉
我們離開舊地就會枯萎?
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對四季無動於衷?

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的聽覺有了禁忌?
我們不能在暴雨的夜晚獨坐
尤其不能聽在雨聲中的音樂
為什麼日月一如往昔般輪迴
我們卻一次比一次難以接受?

從什麼時候開始
喜歡紅酒與旅行
喝酒忘掉當下
旅行忘掉過去
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不習慣清醒
(二00二.七.十九)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閱讀日誌-03

「我們有時說一件事情,並不因為這件事是真的,而只是因為說了痛快,而且當我們自己說的時候,還彷彿覺得這話是出之於他人之口。這種情況,我們自己也並不時常意識到。」

來自《追憶似水年華》的一段文字。

近來開始看這本書,非常長篇的小說,當中的文字不知是因為譯本的問題還是小說原本就如此,偶爾看着會覺得悶,像個又嚕囌又嘮叼的長者在憶說當年,不過偶爾又會覺得那些句子是如此貼切地描述到人生某些點點滴滴。

上面這段,讓我感到汗顏,因為平常不太愛說話,有時說一些事,的確是如描述的「只是因為說了痛快」,然而這種痛快過後,往往後悔把那話說出口,只是說的那一刻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

更多時候,觀察身邊人的說話,我常常覺得厭惡,尤其某幾個特別的對象,他們說的話總是讓我感到痛苦。說的人不自覺,有時那些事半真半假,但他們說着就是當成真實,說得痛快異常。但是我聽着就是覺得難受。言語去到這個地步,我覺得已經失去了那種做為溝通或者真實述說的原委了。那樣的言語會讓我想要隔絕起那些話語,那些聲音,讓自己重回一個平靜的世界。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閱讀日誌-02

仍然是《蓮花》:

「死亡是真相,突破虛假繁榮。它終究會讓你明白,別人怎麼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測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要用一種真實的方式,度過在手指縫之間如雨水一樣無法停止下落的時間。你要知道自己將會如何生活。」


一直以來生活於我好像一場夢,我很想快點結束這夢境,然而它又確實是真實的。我找不到自己想如何生活的方式,摸索的路感覺好漫長。

也許我潛意識已經在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只是被真實的外膜遮住看不清而已吧。

太多的疑問,太多的不真實感,使得自己往往無法給一個肯定的答案,每每被問起,我的回答總是帶着猶豫,帶着疑問語氣。

如果死亡是真相,我會很想看到那真相。還有那時間,的確是如雨水一樣無法停止,只期望快點結東。為什麼時間要那麼長呢?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閱讀日誌-01

打算來記錄點點閱讀的事。

這幾天在讀安妮寶貝的《蓮花》。這是一本小說,作者是內地的,去年書展時有買到她的一本短篇小說集,看完後很喜歡她的文字,所以前幾天在圖書館看到時就順手借了。

《蓮花》這本小說背景在西藏,閱讀時我不期然會想到一些天地蒼茫的景象。也許是近來心靈上的枯萎的累所聯想到的吧。

剛好讀到這一句:

“我習慣住在城市裡,享用它,卻不沉浸入它的生活。能够隠匿在一個隔膜的無人可以對談的城市中,也覺得安然。"

我想到之前在德國的那兩個月,我的生活也就幾乎是處於一個隠匿的情況下,除了偶爾在網路和別人聯系外,我幾乎沒怎麼和人交談。大部分的日子我都是獨自在過,沒有甚麼不方便,也沒有甚麼需要掛念。回來後的日子,在家待的時間長了,我又期望能够成為那樣隠匿的情況,因為面對會每天打擾你心靈平靜的家人,我感到痛苦,而那痛卻又是無從傾訴,無從發洩的苦。

我想我還是比較適合呆在有荒蕪感的城市,那會讓我覺得較為安然。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面具

她一直覺得,人生是一場虛偽的遊戲,而且是一場必須一直帶着面具的遊戲。沒有了面具,生活在這世上就會像是被剝了皮般,傷口永遠無法癒合,只能任其一直化膿直到死亡。但是那面具之於她,卻是如鐵面王子故事的鐵製面具般,是燒紅了直接烙在臉上的刑具。

她永遠無法忘記,給她帶上面具的不是別人,正是她的母親。

第一次知道要帶面具,是無意中看到母親帶着面具和脫下面具的震撼。不懂事之前,她一直不知道母親臉上帶着面具,也許是因為在兩人相依為命時的親密,她沒有發現母親在面對她以外的人時都是帶着面具的,所以第一次發現時,她才會那般震驚,久久無法從驚訝中回神。而那一次的發現,也連帶讓母親有了機會給她帶上面具。她痛苦着,掙扎着,想要脫下那面具,彷如是被烙燒的面具烙疼了般,掩着臉,無法站於人前。

看着母親的面具越久,她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分辦母親在面對她時有沒有脫下面具了。她疑惑着,小心地觀察着母親的面具。觀察得太久,她逐漸從失望中墜落絕望。因為她知道,那個面具,已經是母親的第二層皮膚,已經和她的顏面神經連在一起,再也無法脫下了。而她的,卻仍然像個刑具,貼着臉會痛,卻也不可脫下。

多年了,母親仍然熱衷着帶着面具的盛宴,遊走在那些帶着面具的人群中,享受着帶上面具的奢華感覺,忘卻了不帶面具的樸實。而她,還是厭惡着帶面具的虛偽,期待着脫下面具的一天,就算那一天就代表着生命的消逝。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暱稱

記得以前看「射鵰英雄傳」時,特別喜歡郭靖喚黃蓉做「蓉兒」。一直以來我都偏愛兩個字的名字,因為當你單喚名而不連姓時,那當中的親暱感就會特別明顯。而像「蓉兒」這種在名字後再加一個「兒」字,那就更加感到窩心了。

名字是我們稱呼一個人時很重要的東西,沒有名字,很難把人分辨出來。而如何稱呼一個人的名字,往往也代表了你和那個人之間的距離。

像上面「蓉兒」兩個字,不管是用國語還是用廣東話,唸起來都是很親密的喚法,不過我是偏好國語的唸法多一點的,因為國語在唸的時候多了一點甜甜的味道,更有親密感。

小時候,我很喜歡別人用叠字來喚我,尤其是家人或親人,叠字的喚法都有一點親切感,甚至帶有一點寵愛的感覺,那是一種對小孩子寵溺的親切。而且我特別喜歡的是用母親鄉下的語言腔調的那種喚法。每次聽到那種喚法,都會勾起小時候被寵愛的回憶。人漸長,會如此喚我的人越來越少,除了偶爾在母親那邊的長輩中還有聽到外,幾乎不可能再聽得到了。這種暱稱的消失,除了代表我的成長外,也是另一種少了寵愛的領悟,就像會如此喚我的外公已不在那般,你知道過去了的東西不會再出現了。

除了叠字的暱稱外,我也記得以前姐姐總會以閩南話的「小妹」來喚我,對我來說,那個喚法一直都是心中另一個親密的暱稱之一。那個喚法,那個腔調,現在已經不再有了,從姐姐有了愛情以後。我不太記得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姐姐會用跟外人一樣的語氣喚我的英文名字,不再以「小妹」之稱來喚我。而這個喚法在我聽來一直都很彆扭,許是因為英文名字在我心底一直只是外人的稱呼,帶着一點距離。姐姐用這個來喚我,似乎也代表了我們之間不再親密的感情。我覺得那是因為在她心裡,她的家庭已經佔去了她的大部分,而我們已經不會再回到曾經兩人無所不談或者可以讓我任性的那樣的親密關係了。

對我來說,不管是名字還是暱稱,當我喚對方時,那名稱就是一個距離的表現。正式的稱呼,代表着正式的距離;暱稱,代表着一點親近的距離。而最親密的稱呼,就是像「蓉兒」那般的,帶點親暱,帶點甜密和寵愛味道的暱稱。然而直到現在為止,我似乎還沒找到可以讓我如此稱呼或者被對方如此稱呼的存在。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關於「恨」

在廣東話裡,「恨」這個字其實解作「很想要」,例如你對某件東西「好恨」就是很想要的意思。反而真要說恨的話,廣東話一般會「憎」,例如你恨一個人恨不得對方死一般都會說「憎死你」。

我覺得「恨」會成為「很想要」也許就因為太愛了,愛得不得了卻又得不到,所以才會「好恨」吧。

對我來說,從來沒甚麼事物會讓我恨,恨不得對方死那樣的憎惡。所以恨這字在我的字典裡也許就成了「很想要」的意思了。

有很多東西,很想要,「好恨」,但是卻也總是得不到,我不知道是我不够「恨」,還是只是不够愛,所以沒有辦法得到。

許是感情不够深吧,我好像從來沒有為了什麼而全心去愛,也沒有全意去「恨」,那麼又何來的愛和恨呢。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極短篇

之一

暗殺


暗夜,無光。
床上人微鼾,熟睡中。
房門微開,暗影潛入。
至床沿,停住。
銀光忽閃,刀起。
「呵!」軋醒,冷汗濕衣。
是夢。又睡下。

刀落,身首異處,再不能起。



之二

殺手


確認,
瞄準,
射擊!

命中。

收拾,
離開,
隠沒。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忘卻

如果可以忘記,你想忘記甚麼?

這問題以前問的話,我想我會回答很多東西想忘記。今天問我的話,我會回沒甚麼想忘記的。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是過去的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所以過去種種,我覺得我不必刻意去忘卻,記得記不得都不重要了,對現在的我來說。

人們想要忘記,很多時都是覺得痛苦的時候,希望能忘記那些不開心的回憶。而我開始覺得痛苦,有時只是自己不願放棄而已。人一出世,難免要學着受傷,也一定會經歴痛,而這些經歴造就了你。我們總有開心時刻,開心過後難免也會哭,哭過了又不免會恨,恨時也不免會怒,而怒氣發完還是會再笑回來。喜怒哀樂,無可免,卻也不必執着。

我總覺得,時間其實會讓你選擇,只要不執着一定要記得某些事,久了,你的大腦自會幫你過濾你的回憶,不必記的,總會忘卻。甚至能讓你再也想不起。不必刻意去忘,你自然會忘的。

我喜歡這樣自然的忘卻,不必硬要記,只是隨它。


這兩天一直在想的其實是如果要忘記,我希望能讓身邊的人忘記我,準確來說如果是因我而起的煩惱,我希望他們都忘記。

回來這一個月,讓我覺得最哀傷的是父母似乎又因我而起的爭執。從以前開始我就覺得自己在家中容易讓那兩人爭吵,甚至煩惱。也許不在家,可以讓他們多些平靜。

所以如果有能讓人忘卻的能力的話,我希望能消除自己在家人中的記憶。不必記得我,那他們的回憶會變得比較開心。

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存在會被人記住,被自己想念的人記住,所以我們會去愛,會去求。而這一刻,我希望被忘記,從所有認識的人的記憶中被消除。

其實不管愛人與被愛,那似乎都是一個業,讓人牽掛某程度上都讓自己背負了一個業,不管是去符合對方的期待,還是讓對方失望,那都是你必須背負的業。也陷對方於一個嗔痴的地步。不添一種不必要的心事。所以可以的話,我情願讓人忘卻。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聲音

她喜歡C的聲音,屬於女中音的音量,總是平穏的音調,緩緩地訴說着一些小事。起伏不大,卻有種安定的魅力。每次的聊天,就算她只是談着一些家常事,那音調總能讓她感到平靜。

跟女人聊天,有時是件累人的事,因為那些瑣瑣碎碎的八卦,無無聊聊的家常,斤斤計較的評論,常常在女人總要高幾度的音量中變得讓人不耐和煩厭。她對聲音很敏感,對尖銳的聲音尤其厭煩,所以不愛跟女人聊天。但是跟C聊天,她卻能够平靜聆聽。

「嗨,你知道嗎?XXX今天又被老闆叫去訓了。」本是輕聲的耳語,卻因為帶點八卦的興奮而高了兩度的聲音響起,讓她皺起眉頭。
「你為什麼就是不懂?」高六度的責問聲讓她替被責問的人感到煩悶。
「你有什麼好不滿的,不就是個XXX嗎?」四度半的輕蔑的語句,更是讓人倒胃口。

種種不在平調中間的語音,常常讓她覺得聽人說話是件極度厭惡的事。

然而C不同,她喜歡C那平平淡淡的語氣。起伏不大卻帶點小小低沉的嗓子聽來像大提琴。每次跟C聊天,她愛聽她的話語,不管是家事,工作上的事,甚或是任何不相干的雜事,都有種低調的溫潤感,而那音調讓她想細細聆聽。

跟C不常見面,她只有在C有空時才能與之閒聊。每次見面,她總愛聆聽C的輕談慢語,那語言音調會給她一種安寧。這也是為何她在跟她碰面時總是很少發言的原因。雖然聲音的主人不知道這份微妙,但她卻很高興地藏着這份喜愛。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低聲的呢喃聲傳來,似乎是唸着詞。

「在諗甚麼?」

「蘇軾的《定風波》。」

「為什麼忽然諗這個?」

「沒甚麼,就忽然想到。」隨意解釋着。「其實我挺喜歡最後這句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不覺得很有意思嗎?」

「嗯?沒感覺。」沒在聽的意思。

「其實我有個失踪了的哥哥,每次諗這首詞我都會想起他。」輕聲提起。

「失踪的哥哥?你家不是只有姐弟而已嗎?」總算聽進去了。

「算起來他是我堂哥啦,也算是哥哥啊。」

「嗯,然後?」

「咦,甚麼然後?」不解。

「他怎麼失踪的?」點明來問。

「我覺得他是自己消失的,也許對他來說,他已經看破了一些事,所以才離開的... ...」




「堂哥他是個很安靜的人,從小就很安靜,不愛說話,也不愛跟人打交道,可以算是很孤僻的一個人。我跟他不熟,要算熟的話,反而我姐可能跟他熟一點。

我是六歲以後才見到他的,那時他都十歲了吧,要說相處,也不過短短的四五年左右,所以我不是很清楚他的為人。我不知道他如何想,因為太安靜了,我也很少想去跟他聊天。但是我不討厭他,在他身邊時,感覺總是很平靜。

記得有一次,姐姐跟我還有堂哥堂姐們一起看家,床不够,睡覺時我跟他睡在同一張床上,本來很不知所措的,但不知不覺還是睡着了,因為有種安心的氣氛圍着吧。

我常常覺得他好像在思考一些事的樣子,但是在所有人面前他又從來不會表現出甚麼喜怒哀樂,所以別人都不太願意親近他。」記憶回到遙遠的過去。


「知道他為什麼失踪嗎?」


「大概是領悟了吧,我覺得。」

「怎麼說?」


「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失踪的,聽伯父說就是有一天,他留書說要離開,不必找他,就沒再回來了。伯父他們好像試了很多方法去找,但是都找不到。聽說有人似乎在某寺院看到很像的人,但問不出所以然。

我覺得那也許真的是他,因為對人生看破而出家並不是不可能。

你知道嗎,我們家其實也挺多問題的,尤其因為過去我們是個大家族,所有能想像的大家族的問題都曾出現過。也許他就是看過那些事而有所領悟吧。

這首詞的最後一句是他常常唸的一句詞,我覺得看破了,才會懂『也無風雨也無晴』那種平靜。我相信他會懂,也應該是懂了才會離去的。」


「你不怕他也許是遇上意外,或者已不在了嗎?」

「這點很多人都想過了,因為都過去十多年了,只是我選擇相信他是出家,而出家也代表着對紅塵的了斷吧。」

「你想念他嗎?」

「其實不會,因為畢竟不熟,但是卻覺得他那樣的離去很有意思。能決斷地走自己的路,那當中的悟必是很深刻的悟。我很嚮往。」

「嗯。這是你為何唸這詞的原因?」拍拍她的頭。

「對啊。『也無風雨也無晴』,你不覺得很平靜嗎?」笑言。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荒謬

生存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我們總是追求着得不到的東西,
追尋着沒有的愛,
追逐着不能滿足的利慾。

明明知道,東西總有一天會不見;
明明知道,愛總有一天會消失;
明明知道,利慾總有一天不能帶走。

但仍是要追求,
仍是要追尋,
仍是要追逐。

生存真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聽說,他要離開了。聽說,他家裡來了信,叫他回去相親結婚。聽說,他這一走,可能就不回來了。

這些聽說,雖然沒有證實,卻也讓她有點焦慮了。

跟他相識也算有一段時間了,他們之間的情愫一直都在,只是都沒有表明。再加上前一陣子的誤會一直沒有冰釋,她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他。如果他真的如流言所說要走,她大概沒有辦法留住他。



他曾經跟她提過,他的家鄉在很遠的地方,要回去,坐車也要幾天才會到。如果他走了,那今生大概很難再有交集了吧。她生在這麼一個小村莊,跟來自城市的他本來就沒什麼交集,要不是政府要他們這些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他們根本不會在這個小農村碰上。

對城市,她其實是有點好奇的,所以才會在碰上他時那麼地憧憬。跟他作朋友,本來也是希望能從他那聽一些關於城市的事。只是沒有料到她會漸漸地喜歡上務實的他。

他沒有城市來的人那種傲,總是很盡責地完成屬於他的份內事;不會恣意說些不着邊際的妄言,只是很安靜地過着他在這邊的生活。他對家人很重視,常常跟家人書信往來,每次看他寄那厚厚的信回家,她都會很好奇他會跟家人說些甚麼。



他要走了,如果這一走他不再回來,她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心情該如何調整。大哥知道她和他的事,當初也幫她看過這個人,大哥一向看人都很準,所以她相信大哥的眼光。大哥對她和他的事是樂見其成的,因此在聽到他要走的消息後就跑來問她:「妳怎麼想?還想不想跟這個人有後續?」

「可是他已經要走了......」她猶豫。

「他是個老實人,是個值得托付的人,大哥不會看錯。如果妳真的希望跟他在一起,那我來幫妳問。妳是想要還是不想要?」

她慬慎地想了想,點頭。

「那好,我去幫你問他。」




到他家時,他的行李甚麼的已經收拾好,看起來是真的打算走了。大哥也急了,問他:「你跟我妹是怎樣?你這樣一走,她怎麼辦?」

「我也不知道,因為放手的不是我。我的心情一直沒變,現在這情況,我不清楚她怎麼想,但是家裡來了信要我一定要回去,我已經沒辦法再等下去了。」他回答。

「如果她願意,你會帶她一起走嗎?」大哥追問。

「如果她願意跟我走,我就帶她回去結婚。」

「好,這可是你說的。」

「嗯,我明天會先去縣城,如果她願意跟我走,那請她到這裡找我,我就帶她一起回去。如果她不來,我就自己走。」他遞了一個地址給他。

「可以,我叫她去找你。」說完,大哥就回去了。



「怎麼樣?」看到大哥回來,她心急地問。

「他真的要走了,我看到他行李都弄好了。」

「那怎麼辦?」

「他說他一直沒變心,只要妳願意,他可以帶妳一起走。」

「跟......他......一起走?」這提議讓她震撼了。畢竟她從沒離開過故鄉到很遠的地方去。跟他走會不會太冒險了?她猶豫着。

「可是,這會不會太冒險?我沒辦法現在做決定。」她考慮着。

「他說了,如果妳跟他走,明天去縣城找他,不然他就自己回去了。而且,這一回他可能不會再回來。妳自己考慮清楚。」

「可是,跟他走,我......我.......可能很難回來啊!」她有點慌。

「反正妳自己考慮清楚,大哥也只能幫妳到這。如果妳錯過這次,以後我也無能為力了。」




她考慮了良久,那晚讓她輾轉難眠,但是在天將亮時,她還是決定去追求。因為她知道自己從來就不想一直呆在農村,她想離開,想多看看世界。最重要的是,想跟他在一起。她知道,他一直都有把她放在心上,她不希望他們這段緣份就此斷了。所以她決定,她要跟他走。

天一亮,她就坐最早的一班車去了縣城,去找他。




「他真的帶我走了,我們一起去了幾個地方旅行,然後才回到他老家。我一直以為他只是帶我去他老家那邊旅行一段日子,誰知回到他老家時,已經有一場婚禮在等我們了。」她回憶着跟兒女聊着這一段。

「而且我們回家那天還在街上碰到二嫂和婆婆兩人在辦婚禮要用的東西。他甚麼都沒有跟我說。等到結婚那天我才知道被騙了。」雖然口氣像是在埋怨,但她的表情卻是在笑着。

「當初明明是妳來追我的。」偶爾他在時聽到她這樣說總不免要回上一句。




三十幾年了,他和她仍然在一起,他細心地照顧着她的一切,雖然兩人總不免為了生活上的瑣事而吵鬧着,他有他的倔,她也有她的傲,但往往到最後還是會和好。她雖然常常嫌着他的多管閒事,卻又常常在他不在時跟兒女聊着他們的愛情。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餐城給我的體會

餐城,是臉書上的一個遊戲。玩這個遊戲算起來也差不多一年了吧,會持續玩這個是當初沒有預計的一件事。

當初玩,只覺得這遊戲很容易,因為只是把餐廳開着讓虛擬的員工自己經營,只需定時定候進去「餵食」就可以了。懶惰如我,覺得還挺不錯的,就一直持續玩下去了。

最近這段閒適的日子,我放多了一些心力進去玩,而在這玩的過程中,開始有了一些想法。

前兩個星期,為了解開餐城裡限量的菜單,在期限前努力收集材料。要收集材料,除了以遊戲賺的錢去購買之外,也可以加新朋友取得,或者跟有玩的朋友之間互送。可惜遊戲裡每天可以購買的種類選項只有三種,又不一定是需要的那種,而我的朋友列中有玩的不是開了不玩就是玩過一陣後停了,要獲得更多材料就只剩下加新朋友一項選擇了。

我最後選擇了加新朋友,去餐城在臉書上的粉絲頁去加那些玩餐城的人。成果說起來還挺不錯的,雖然我在最後的一刻仍然沒辦法收齊全部的材料來解開最後兩個菜單,但是我從中卻也獲得了一些啓發。

這世界一直都是物以類聚的,所以當你想要獲得某些事物時,應該要向那些有提供那些事物的人靠近,而不是等待那些沒有的人。正如在餐城中,與其消極地等那些不玩的朋友,或求他們的幫忙,不如現實一點,直接去找那些有玩的人來幫忙。

加了新朋友之後,獲得所需材料的機會增加了。因為有玩的人會互送所需材料,你送給別人,別人也會送給你,有付出必有所得。加上餐城中只要找到它的”Gourmet King",就可以分享給朋友一個免費的材料,在有玩的朋友的墻上常常可以找到這些免費的材料。

另外,因為對方有玩,他們自然明白你的處境,提供幫助的機會也會增加。餐城中有一個可以跟別人交易的選項,你可以以自己現有的去跟別人換你沒有的材料,雖然對方不一定會換給你,但卻不失為一個機會。這一點跟現實中的供求關係很相似,有些人可以提供需求,有些尋求供應,交易就像買賣,以自己所有去換沒有的。

在交易中,當然也會有人取巧,有人想以小獲大,但很多時還是公平交易。交易時,有時會碰上那些以自己多出來不重要的材料來換我稀有材料的人,這種交易我一律會拒絕。另一點我不喜歡的是那些看你有他們所需要的材料就一次性想把你那一項全部換走的人,這種交易我也會拒絕。

因為餐城中的材料有分等級,從最普通的一顆星到稀有的五顆星,所以跟人交易時,我會以公平的方式去交易。例如如果想要的是較稀有的,會以自己所有的同等級的材料去換,如果沒有同級就會以對方需要的材料去考量。這樣的交易成功的機會比較大。這跟真實生活中的交易相類似。

經過這一陣子的遊戲,我覺得如果要獲得某些機會,必須讓自己被看見。就像我在粉經頁上留言希望別人加我,讓自己被看見,自能增加得到想要的機會。當然這也許會有一點風險,畢竟那些人你並不認識。但是機會總是需要一點風險的,沒有風險的機會根本就不存在。這也算是另外一種讓自己去摸素如何減低風險的試驗。

總括而言,最近的體驗還挺有意思的,雖然這一點的體會是很平凡的道理,但實際去體驗卻也是很有趣的事。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血緣

「血緣可以砍斷嗎?」她問。

「不可以。」

「為什麼不可以?」

「那妳為什麼要砍斷?」

「因為我不喜歡。」

「血緣像風箏的線,如果斷了,風箏會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也沒有辦法回來。風箏的線本來就是牽着風箏,讓它不會飛太遠,也能收回來的東西。」他解釋着。

「可是我想飛遠一點,不想回來,不能讓我自由嗎?我是個個體啊,我應該有選擇的自由。我想要自由地飛,就算不知道會飛去哪裡,會在哪裡墜落,我還是想要斷了線。」

「妳是我制造出來的,屬於我的東西,妳沒有自由可言。妳的血緣來自我,我不準的話,妳就砍不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血緣這種事常常讓我感到厭,如果可以,真不希望自己跟人有所謂的血緣連繫,只是無奈這由不得你。

上面的對話,純屬虛構。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關於「Tsubasa翼」結局的碎諗

昨晚看了「Tsubasa 翼」的結局篇,感想是......很混亂的一個結局,有點無言。

對Clamp的漫畫,我還是喜歡她們較早期的作品,那種華麗卻又殘酷的真理,在她們的筆下一一呈現出來,我愛那樣的美。例如「聖傳」,又如「X」。

談回「翼」,旅程的終點原來是再一次重新去尋找,這樣的結局也太那個了一點,雖然很有Clamp那種無限循環的風格,但是當你在看完漫長的28本單行本之發現原來一切又像是回到原點時,你會不會覺得過去那些日子的等待都像是完全浪費了一樣?

而結局篇裡讓我感到混亂的是三對小狼和小櫻互相穿梭交換的事,當下看的時候還真的分不清到底誰是誰,雖然慢慢消化了一下後會理解,但是那種一模一樣的人物設定真的很讓人無言啊。

對於結局那個「我們一定會再見」那個設定,我不得不想的是這代表這些人還是會無限迴圈地在Clamp的漫畫中一直出現,想到就覺得有點厭啊!

至於與「翼」相關的「XXX Holic」那個故事,我其實挺喜歡的,雖然畫面沒有那麼華麗,主角看起來像是很平凡,但是當中每個小故事小人物卻代表了人生中的一點小道理,而這樣的表現手法相較於作者過去的作品是較為平實的一種說故事方法,我覺得這個手法挺不錯的。



P.S. 我一直覺得小櫻和小狼這一對純情得太過,無法相像這兩人會生孩子這種事,所以對結局篇當中提到分身小狼出世這點有點想像不能。(當然這一點只是我的無聊想像和挑剔 XD)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微博的點點滴滴

其實要在網路上消失,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最近在朋友分享的文章中看到關微網誌的一些論調,當中有一點讓我覺很重要的就是微博開始盛行後,人們的思維變得淺薄,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實變得更疏離了。

這幾年,習慣上微博的方便,總是會在想到時就在噗浪、推特或者臉書中作即時更新。只是越使用,發現自己越感到空虛。微網誌給我的感覺是每個人都在分享自己生活上的瑣事,因為那140字的限制,有些事讓人們習慣了只用一兩句就帶過去,而少了當中更重要的思考與分析。但是更多的,只是生活小事或者瑣碎如衣食住行甚麼的。

微博的即時,讓人感到自己似乎在網路上有了(自以為的)重要性,以為自己發的訊息都會有人看,有人想回,然而事實上,當幾千幾萬甚至是幾億人都在分享他們的瑣事時,這些瑣碎的訊息就自動被忽略了。而這種忽略其實很普遍,如果你試着幾天不發噗或者推,而發現居然沒有人會發現時,你就明白,自己的訊息原來是如此不重要的。

在噗浪上玩了兩年,發現這樣的生態其實只是讓自己更空虛,有時發了訊息,事後自己重看,也想不起當初自己發噗的原意。更別說有些訊息在發出後經朋友「歪噗」,意思更是完全走了樣。

因為有了這些微博,有時會讓人以為是朋友的都會留意自己的動向,然而事實是當大家都忙時,你的動向也只是在別人的時間軸中散落,別人不一定看得到。更多時候其實你會發現,人們總是有自己關心的先後次序,當你期待別人的回應時,往往會發現原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排列沒有想像中那麼的重要。

微博的原意,本是讓人在即時的更新中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動向,或者說讓人與人可以在最快的時間點上有交集。然而當即時訊息越來越多時,這分原意就己消失無踨了。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歐遊的火車記憶

在歐洲旅行,火車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在德國時我就坐過好幾次的火車。

火車那獨特的轟隆聲音,車窗外景物飛逝的景像,都讓我喜愛,不過最有趣的還是在火車中觀察人們的動態。

記得從柏林坐火車到慕尼黑那天,剛好是世足賽的英國隊對德國隊的時間,在坐車的中途,坐我對面的女人接了一個電話,講完後很開心,甚至跟另一邊斜對面的德國男人聊起來(兩人應是不相識的),原來德國隊入球了!接着就看到他們一直留意着手機的動向,希望能第一時間收到球賽的消息。看着他們高興的樣子,可以感覺到他們對足球還有自己國家的愛。

回香港前,我也坐了一次火車去布拉格,從德國出發的時間和火車資迅很詳盡,讓我很安心去出發。可是在回程時從布拉格出發就讓我有點焦躁了,因為車票沒有顯示登車月台甚麼的,去到火車站還在告示板前站了好久才看到月台資訊,最後幾乎是要趕着跑上車。

因為是一個人旅行,坐的車廂就難免要跟別人相伴了。從布拉格到慕尼黑要六個小時,在這不算短的路程中,碰上了三個不同的旅行組合。在捷克國境內的那一段路,有一對年老夫妻帶着一個孫子,三人的互動雖然不多,卻可以感覺到他們的感情挺不錯的,而且老太太看到我要把行李搬上座位上的架子時還幫了我一把,非常好心的一個人。

三人下車後我一個人坐了一段路,入了德國境後車廂中多了兩組人,一個是約八、九歲的小女孩,另一個是帶着三個小孩的年輕夫妻。本來我以為那個小女孩也是那對夫妻的孩子,可是一直沒看她有跟他們互動。後來直到那對夫妻和小孩下車了,才知道這個小女生跟他們不是一家人。

那對夫妻帶着的三個小孩是一歲到四歲左右,雖然不至於吵翻天,但三個小孩動來動去,爬來爬去的也挺擾人的。那位媽媽似乎在懷孕中,對幾個小孩也只能呼喊也不能做甚麼,而那個爸爸也很放任小孩在玩,不太管。不過讓我有點大驚小怪的是後來他們讓那個一歲的小鬼自己在車廂外的走廊爬。雖然有開着車廂門看着,但是那走廊人們走來走去,也不怕地上髒就讓小鬼手脚並用在地上爬來爬去的還挺那個的。一直覺得歐洲人似乎都不覺髒,常常都是隨地坐,隨地躺,跟現在我們常常怕髒甚麼都要消毒比起來真的差太遠了。也許接觸多了細菌反而有抵抗力吧。

至於那個小女生,我猜應該是放暑假到鄉下的祖父母家暫住,到快開學才回慕尼黑的。因為送她到車站的就是祖母,她一個人坐車回慕尼黑。途中看她打電話給媽媽聊天,很安靜地看着車廂中的人們。而我觀察她,她似乎也觀察着我。中途雖然她有問我問題,可惜我的德語卻仍無法準確明白她的問題,只能抱歉地說我不會說德語。後來下車,就看到她媽媽在月台接她。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孩,獨自坐長途火車,也許也只能在德國這種較為安全的地方才會碰上吧。不過我覺得是要看父母會不會放心,想起現在的香港,很多小孩一直到成人都還很多事不敢一個人做就覺得好遜。

以上只是在這幾次坐火車的過程中一些小小的觀察樂趣,期待着下一次,再踏上旅途時,能再度坐着火車旅行。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回家

八月二十九日,正式踏進家門,結束了我半年的「流浪」回家了。

久別,卻沒有任何的不適應。香港的天氣,仍然是熱很像烤人,人流依然多得在擠人。在機場大堂看到弟弟,感覺是真的回來了。


回到家,面對的是一屋子的亂,因為家中近來剛裝潢完壁,家人也是剛剛從租的地方搬回來,東西還沒整理好。

這兩天仍是在調整心情中,因為要面對的始終還是要面對,出走了半年,之後的人生走向也該要考慮了。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遊學的終點

今天是德語課的最後一天,總算來到這一刻了。

半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從英國到德國,兩個國度,兩種語言,兩個生活的體驗。當中的細味,只有經歴過才能訴興,很難與外人道。

這半年可以說是我人生的一個夢的實行,也是一個出走。遊學的夢,可以算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了,只是一直沒有時間沒有能力去實行,直到今年,總算做下了這個決定。遊學也是我的出走,當我對一切產生厭倦,意志被生活磨得近乎消失之際,遊學就是一個讓我暫時離開的出走機會。

出走並不是抛棄一切,而是一個讓心休息的短暫調息。



如果問我,喜歡哪個國家,喜歡哪種生活,說實在的,我回答不了。兩個地方有相似也有差異,要比較也只能從表面的事實去比較,然心底的那些滋味卻是難以比較的。

在英國時,因為英語是自己熟悉的語言,就算口頭上不算很流利,但溝通上總是無妨的。而英國的生活中,我想我得到最多的,是在異鄉認識的朋友,得到過的溫暖。那是以前的我所欠缺的。雖然離開後只能經由網路再聯絡,也或許只能是一期一會的過去,但是那段日子的回憶,卻是實在的。

在德國時,因為德語是我初接觸的語言,不熟悉那種語感,使我要加倍地去學習,也因而很少交到朋友。雖然在這邊的生活無礙,但是卻讓自己變得孤單。不過在這邊也有碰上好的人,雖然交淺,卻偶爾也會言深。也算是另一種深切的回憶吧。

生活的環境說真的兩邊差不多,有的英國好一些,有的德國好一點,各有優缺,不管誰優誰劣,都讓我想念自己的城市。

出來過才知道自己是愛那個地方的,那份熟悉感,那份屬於自己地方的味道,那種可以讓自己安心和放肆的氛圍,都是只有自己的「家」才能給你。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D30 ﹣ 日常風景


不知不覺就來到最後一天了,今天當然要貼一張城市的高空俯覧圖了。這是高空拍下的慕尼黑中心地帶—瑪麗恩廣場一帶的建築,拍攝地是聖母教堂的高塔頂樓。 

來德國也近兩個月了,寫完這三十天,我的旅程也將近終點。對德國這個地方雖然不算認識很深,但是這兩個月的感受卻也是挺有意思的。當初選擇來德國,除了因為沒來過而想來旅行一次之外,另一個小小的起因卻是因為曾在喜愛的作者筆下讀到她眼中的德國,讓我心動想來看看這個國家。而認識一個地方,最方便的莫過於來這裡學習語言了。 

對德國,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很多感受可以寫,只是想先在這裡停一下。對我來說,在這裡的日子,有開心也有失落,停留的時間雖不算長,但以旅行來說卻又不是那麼短。 

旅行,雖然是給自己一個出走的機會,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步調,但是以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只是來看看別人的日常風景。那些別人的,日常生活的景色而已。之前從書中看到「物不自異」這詞,覺得很適合這個體會,其實就是事物本身並沒有奇異的觀點,會有分別也只是因為我們看待它的眼光不同而已。 

日常風景,是那麼輕描淡寫的一個詞,但是我們要經歴多少,旅行多久,才會真真正正明白日常風景當中包含了多少的心情在內。 

最後要感謝一下這個挑戰給了我一個機會去記錄我所看到的德國的「日常風景」。 

既然是最後,就附贈多一張的瑪麗恩廣場的高空照,下面這張是從另一間教堂的塔頂拍下來的,特寫的建築物是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中間的鐘樓每天在11點、12點和下午5點會有壁鐘的表演,是遊客必到的一個景點。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D29 ﹣ 物盡其用?


在德國的傳統市場看到這樣的裝飾品,跟乾花類的裝飾一起賣,看到時的想法是這要來幹嘛?不是很懂這有何作用,一般乾花類的還可以說有香味可以讓家裡多一點自然的氣息,但果皮或者曬乾了的橘子放家裡不會惹來螞蟻甚麼的嗎? 

雖然很好奇可以作何用,但因為找不到人問又臉皮薄不敢問,也就放任這好奇繼續好奇算了。 

不過因為看到這個以果皮制的飾品,想起另一個在德國看到的東西就是把任何的水果都制成乾果。之前寫水果攤時提過,德國人似乎很喜歡吃水果,沒想到除了新鮮的果類外,還會把水果製成乾果。附上另一張乾果的圖作參考。


可以看到幾乎是任何的水果都會製成乾果,這算是物盡其用吧,除了新鮮的,還製成乾的,再加上果皮甚麼的拿去作飾品,算是想到甚麼都會製作就是了。

雖然看起來像是有點無聊,但生活中偶多作嘗試也是一種不同的樂趣吧。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D28 ﹣ 走在尖端的設計


德國的設計,一向走在先端,包浩斯的大名,相信學設計的人都一定很清楚。德國在上個世紀有很多代表性的設計一直影響着設計的走向。這張照片是在慕尼黑的現代美術館拍的,這個美術館其中一區就展示了很多有趣的設計。這面墻上的展品算是重點。 

德國的設計,除了簡約,更多的是實用,當中當然也不缺很酷的作品。

記得去柏林的那幾天,特別去參觀了包浩斯文獻館,當中就展出了幾個甚具代表的作品。其中我印像最深的是椅子的設計,那些椅子的款式跟現代常見的款式很相式,但卻已是世界大戰以前所出的作品,有些已經是將近一百年前的設計了。也就是說那些設計影響了後代近一百年。這樣的前瞻性,難怪能讓德國在世界的設計上佔有重要位置。 

除了椅子,車子的設計也是重點。大家都知道德國出產的車子是車迷的心愛。像是賓士車、保時捷、BMW等等,都是愛車之人希望擁有的“Dream Car",而這些車就來自德國。 

還有其他種種特別的設計,在看這個展覧時都讓我驚艷。就算沒學過設計,看着那些有趣的展品也是一種賞心悅事。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D27 ﹣ 特色啤酒杯與巴伐利亞公主


德國的啤酒杯花樣百出,是很有特色的紀念品。旅遊紀念品店總會展出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啤酒杯。吸引我的除了這些啤酒杯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如圖中間那個女性瓷像代表的人物﹣﹣巴伐利亞公主“Sisi“了。 

先談一下啤酒杯,德國是啤酒之國,大家對啤酒的熱愛是眾所週知的,而德國人也自豪於自家的啤酒。俗語說喝酒要用適合的杯子,而喝啤酒自然不例外地需要一個好的啤酒杯了。

德國人喝啤酒不同地區也是各自有不同形狀的杯子來喝的習慣的,像在慕尼黑一般會使用像是放大版的透明馬克杯那樣的啤酒杯,但如果你是啤酒常客,有些人會使用不透明的瓷的大啤酒杯,正如圖中那種有蓋子的啤酒杯,而且聽說有些人還會訂作一個屬於自己的啤酒杯放在常去的啤酒屋。

另外的杯子有的是上寛下窄流線型的,有的是直身如竹筒型的,不同的杯子能把啤酒的屬性帶出,讓啤酒更好喝。(資料參考自旅遊書)

至於巴伐利亞公主,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她,但是對我來說卻兒時回憶中,我最喜歡的電影「西西公主」中的主角。當時「西西公主」我看了不下十次,一直很喜歡女主角西西公主,對她和奧地利國王的愛情故事很着迷。之前查電影資料時知道西西公主是真有其人,雖然真實的故事並不如電影中來得那麼浪漫完美,但不損我喜歡西西公主的心情。

當時並不知道西西的出生地在哪裡,直到來到慕尼黑,才發現原來這邊常常看到的「Elisabeth of Bavaria」原來就是「西西公主」電影所演的主人翁。這個發現讓我像是忽然接觸到偶像的真實人生般的興奮。也讓我多了一個喜歡上德國的理由。 

記得當年看電影,覺得電影中的她好漂亮,現在在這邊看到關於她的生平和她的畫像覺得真實的她也是如電影中那般地美麗和精彩。這對我來說也算是個很特別的感受。



引伸閱讀:

電影資料:「Sissi
Elisabeth of Bavaria @ 維基百科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時差

我的白天是你的黑夜,
你的白天是我的失眠期。

陽光讓我醒來,
你已在收拾背包準備結束一天的辛勞。

咖啡香氣充滿午休的閒適,
黑夜已提醒你是夢是故鄉。

我繼續我一天的努力,
你沉浸你的夢之樂園。

陽光讓你醒來,
我卻仍在黑夜掙扎。


D26 ﹣ 惡魔的足印


在慕尼黑的聖母教堂,有個被稱為惡魔的腳印的印記在教堂入口地上。 

傳說是蓋這座教堂時,惡魔跟設計師定約要他蓋一座沒有窗的教堂,因為一般相信自然的光來自上帝,所以一般教堂都有大量的窗來引進自然的光線。設計師蓋教堂時聰明地運用了盲點,當惡魔站在教堂入口時看不到教堂的窗。教堂建好時,惡魔以為自己贏得這個約,卻發現被騙,教堂仍然有窗,只是站在入口處看時,中間兩排的柱子會把窗子遮住產生盲點。惡魔發現被騙,大怒之下在站的地方留下了腳印,而那個在入口處、腳跟處帶點勾的印就成了人們口中惡魔的腳印。 

另一個差不多的傳說是教堂蓋好時有惡魔經過,好奇這座建築是甚麼而在入口向內觀望,當牠發現是教堂時卻因為沒看到窗戶而嘲笑這個建築的設計,剛好陽光從窗口照進來,牠才發自己錯了,也無法踏進教堂,就化成風溜走了。而牠站過的地方就留下了那個印記。而且之後每年某個時刻,教堂都會有一陣怪風吹過。 

兩個傳說雖然有點不同,卻也有共通點,反正就是那個印記是惡魔的足印。對這個印記我覺得挺有趣的,不管是不是真的,都為這間教堂帶來那麼一個傳奇性。 

在德國逛教堂都挺不錯的。記得之前在英國,不論是哪個教堂,只要稍有點名氣或是規模的,進去逛都要收費,而且那收費都不便宜。但是在德國,參觀教堂很多時都是不收費的,除非是逛到教堂的塔頂才要收費外,而且收的費用相對也便宜。另外也任你拍照,不會限制太多,唯一需要的是安靜,因為會有人在那祈禱。雖不是教徒,但每次去逛都覺得讓人很平靜。 

另外我覺得德國的教堂在設計上採光都很好,而整個教堂的設計也較為簡約,有寛敞的大堂和走廊。當然在裝飾上還是很華麗的,可以看到不同的壁畫和不同的雕刻。 

德國人對宗教也似乎很虔誠,所以星期日都會看到人們上教堂(正如之前提過的星期天商店都不開門大概就是以主日休息為由吧)。試過在星期日進去教堂就有碰上過禮拜,那安靜的大廳中,只聽到牧師/主教講經的聲音在迴蕩,還有唱聖詩的聲音,聽着聽着會讓人平靜。 

附上聖母教堂的照片作參考,可以看到那兩排的柱子是如何擋住兩邊的窗口。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D25 ﹣ 關於飲用水


德國的街頭/市場,偶爾會看見這種出水口。常常會看到人們拿着瓶子在這邊裝水,而且可以直接喝掉。 

很多人都知道,在歐洲買水喝有時比買可樂還貴。去餐館吃飯,喝水也是要付錢的,沒有免費的開水可言。德國自然不例外,初來時讓我很不習慣。因為我是個愛喝溫水的人,在這邊住的地方沒有辦法自己煮開水,所以自然沒有溫水可以飲用。尤其又愛喝茶,沒有開水有時挺難過的。德國人不像英國人那麼愛茶,所以這邊的CAFE有茶可選的地方真的不多,自然也就沒有開水提供了。 

雖然後來漸漸習慣喝冷水,也習慣直接從水龍頭直接裝水喝,但是總還是會想要喝熱的。不過像圖中那樣直接在街上這種出水口拿水喝我還是沒有試過。像這種出水口,人們不止會裝水喝,也會拿來洗手,總覺得心理上還是不太能接受。 

聽朋友說她初來乍到時喝這邊的水總是會拉肚子,因為不習慣沒有煮開的水。也許是因為我之前在英國也是直接喝水龍頭的水的關係,到這邊時反而沒有她說的那種情況。 

其實喝慣了感覺還好,只有一點不習慣的是如果天氣轉涼,卻依然沒有熱水喝感覺還挺淒涼的。而德國人卻能毫不在乎,再冷還是可以直接喝冷水,這該佩服吧。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D24 ﹣ 不褪流行的民族服


我覺得德國的民族服很漂亮,尤其是那帶點性感的設計。 

在德國常常看到他們穿着自己的民族服,不管是男裝還是女裝的都很常看到。女生的服裝就是像上圖右邊紫色那套,男生的是有銹花紋的吊帶及膝短褲。最常看到的是傳統啤酒屋的侍者和市場的販賣員,不過除了這些人,一般的民眾也很常穿。而且穿自己的民族服對他們來說還是很平常,不必選日子的那種。 

我覺得這種會把民族服當日常服穿的情況很不錯,那代表了他們對自己國家甚至是那個地方的愛。而且他們的民族服可以不褪流行,仍然會有新的設計和傳統的款式推出,這樣的傳承可以把自己的文化一直傳下去。 

常常在旅行時看到別的國家的人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那種把文化穿上身的行動我很喜歡,可是卻也會感嘆為什麼自己的國家卻沒有那種把民族服穿在身上以示的習慣。當然穿中國風服飾的不是沒有,只是那些設計不是貴得買不起,就是只能出現在樂園作展示或表演用,沒有了那種平民的親切感。而且如果真如外國這種常常穿在身上,不是被當成奇裝異服就是老土,甚或神經病。 

德國的這種民族服都有專門店在賣,百貨公司也會有專賣的樓層,不過更重要的是有些人會動手自己作。為什麼會知道就是因為德國的百貨公司或者商店仍然有布匹在賣,每次經過總會看到有人買布匹和佩件。這種手工文化在很多都會城市其實己經逐漸淘汰,尤其像香港那種商業和效率至上的城市更是只能成為稀有的事物。但是在歐洲,在德國,我卻看到了那種仍然把手工製作保留的文化。 

其實像上面照片中拍的已經是較為流行的款式,尤其是中間黃色那件,更是年輕女生喜愛的款式。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D23 ﹣ 請手動開門,bitte!


在德國不論乘坐哪一種交通公具,最先要適應的是有時要自己手動開門。這張拍的是其中一款舊式的地鐵,可以看到門上的手把,下車時,要自己手動去拉一下手把,門才會打開。 

不止地鐵,火車、公車和電車也是,除了像上圖的手把式,現在大多是按鈕式的,輕輕按一下就會開門。因為要自己手動,所以大多時候車到站如果沒人上下車,那車門會一直關着。初到這邊時不太習慣,還會等車門開,後來看別人都是自己手動才知道要自己來。 

第一次看到時覺得還挺有趣的,因為不管在哪個城市(至少我去過的地方),車門都是自己打開的,上下車時不會想到要自己去開門。 

不知道為何德國人會這樣設計,因為像上圖中的車門如果只拉一邊的話,門就會只開一邊,如果上下車時人多,開一邊就會阻礙了上下車的速度,當然人多時大家會兩邊一起拉,只是這種開門的舉動像是忽然多了工夫,時間上會有差(雖然差不是很多),但總會讓我覺得這樣不是很有效率。

不過想想可能是為了省暖氣吧,如果是冬天,沒有上下車的車門維持關着才不會讓暖氣流走,也可以省點能源。 另外,也可以防止別人衝門(笑),當然這應該不是原意。

其實物不自異,只是我們總是以自己的習慣來看世界,才會覺得別人的習慣奇怪而已。所以來德國的話,請記得要自己動手開門喔。Bitte! 


註:(「Bitte」是德語的「please」)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D22 ﹣ 從小培養的足球熱情


提到慕尼黑,理所當然會想到德國的球會「拜仁慕尼黑」。而德國人對足球的熱愛應該是從小就開始培養了吧。 

德國是個足球強國,不止是世界盃的常客,德國的甲組足球比賽更是很多球迷熱愛的賽事之一。「拜仁慕尼黑」算是德國很有名的球隊,而慕尼黑就是他們的大本營,在這邊可以看到很多球會的週邊產品,而更多的我相信是死忠的球迷。 

昨天跟學校安排的活動去了一趟Allianz-Arena球場,現場看拜仁慕尼黑的練習比賽。其實與說是練習比賽,不如說是公益性質的表演賽。 

因為是星期天,去看比賽的有很多是一家大小,可以算是個親子活動日。進場前, 在場館附近有個類似嘉年華會般的攤位遊戲區,讓來玩的大人小孩有多個娛樂。 

來看比賽的人,大部分都是這個球隊的粉絲,可以看到大家幾乎全都穿着球會的紅白色球衣來打氣。而且不止大人有穿,小孩子像更是衣服帽子旗子甚麼的一整套,可見其熱情的程度。 

這種從大人影響到小孩,進而培養小孩子對足球的熱愛的舉動還蠻不錯的。也因為從小就接觸而培養了興趣,而興趣使人對這個運動產生感情,甚至是熱愛。這也是他們能長期在足球世界佔有強勢地位的原因吧。 

不過另一點我覺得這種對足球的熱愛其實也引伸了對一個地方的感情,因為支持自己城市的球隊,也就是對自己的城市的歸屬感;而當自己支持的球隊隊員代表國家出賽時更同時引起了對國家的歸屬。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D21 ﹣ 沒有閘口的車站


德國的火車或地鐵的車站都是沒有閘口的,有的就是如圖中的車票截印機。 

一個城市的交通網絡往往是最能體現人情的地方。德國的交通網絡就給了我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在這邊兩個月,對這個國家認識最深刻的也算是交通了吧。 

德國的市區交通一般有四個最常用的大眾運輸系統,分別是S-Bahn、U-Bahn、電車和公車。S-Bahn和U-Bahn可以算是火車和地鐵類的鐵路運輸,電車和公車就是陸面較為便利的交通公具了。無論是哪個城市都是以這四種交通公具為主,而網絡發展很完善,轉換很方便。只要擁用週票或是月票就可以在限期內無限搭乘四種交通工具。如果只買單程或是日票,就一定要在車票上用截印機打上日期才可以。 

對於這種方便的網絡,我很喜歡。但是讓我好奇的是沒有閘口,也很少查票這件事。在其他國家或城市,基本上地鐵火車甚麼的都會有閘口或是上車一定要買票/付錢的動作,在德國卻沒有。人們可以隨意地搭乘地鐵再換公車,或是搭完電車換地鐵,轉乘很方便,司機不會查票,車上也沒有查票員長駐。感覺就像是你就算沒票也可以搭一樣。 

如此自由的習慣那不會讓人很想不買票坐霸王車嗎?我想這問題拿去問十個人應該十個人都會答「會」吧。人性本來就不是那麼經得起考驗的。但是這種事就是在德國看到了。 

其實他們還是有查票的,但查票人員出沒的時間很少,一個月可能就只有一兩天出沒來查票。聽朋友說過他們曾經在一日之內就碰上過兩次的查票,也曾聽學校的人說過如果忘記截印或沒票也是會罰款的。只是我覺得那種阻嚇力不是很大。 

這一點讓我覺得他們對國民的信任還挺深的,而德國人的公民意識也許真的很好才能有如此的信任吧。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D20 ﹣ 自助式的報紙販賣


這是德國街頭常見的自助報紙販賣箱。 

在德國,我不是很常看到人們拿着報紙到處跑,也許是時間點不合吧。在香港時,每天搭地鐵總會看到很多拿報紙的人,不管是買的還是那些免費的報紙。而且在香港,街頭最常見的還是賣報紙雜誌的書報攤,行人經過時,總會停步買個雜誌或報紙的,如果碰上是老板認識的熟客,總會看他們隨意的聊個天,這樣的互動其實也挺親切的。而這種互動在德國卻可能要到書報的店鋪才可看到了。 

德國也有專賣雜誌報紙的店,一般可在地鐵或火車站的地方看到,這種店的名字幾乎統一都叫“Presse + Buch",“Buch”是德文的書籍,“Presse"自然就是印刷品了。店內賣的就是雜誌、報紙和較為流行的書籍。 

至於像照片中的販賣箱,似乎是只賣小報或晚報(箱上的 “Abendzeitung” 是德文的晚報)。掀開這種販賣箱的蓋子就會看到硬幣的收費口,我看到的價錢是有分0.5或是0.8歐元的不同收費,不知道是以甚麼準則來算的。因為到現在為止我還沒看過有人買。反而常常看到的是有些人會拿出報紙看看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然後又放回去。只是那個箱子裡的報紙又似乎不多,像是被買走的樣子。 

其實我更好奇的是這種像是對人信任的態度,或者說像是要買不買隨意的不在意。因為附近似乎也沒有人看着這個箱子,那麼他們怎麼確定人家一定會付錢而不是直接拿走?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D19 ﹣露天茶座的迷思



在德國,不管是餐館或咖啡館甚至速食店,總會有這樣的露天座位。大的就像這種在街道或廣場佔了一大片地方,有着大大的遮陽傘,幾十個座位的;小的會隨意在店門外排幾張桌子和椅子。

當然,露天座位這種文化應不止德國有,恐怕整個歐洲都是這種類型的餐館文化。

以前看旅遊節目或着圖片,總覺得這樣的露天座位給人一種浪漫的想像。天氣好的日子,陽光正盛,坐在遮陽傘下,喝着咖啡,感受着點點風吹過的悠閒,甚麼都不做,就這樣看着廣場的景色,或看看人來人往,或着與友人/情人相聚於此,感覺會是多麼悠閒浪漫的事。只是想像歸想像,實際的感受卻不是那麼回事。

對我來說,露天座位雖然不到難受的地步,卻也並不是那麼浪漫的事。原因是露天座位在這邊其實就是吸菸區,一般在室內都是禁菸的,所以要能吸菸又能吃東西的就是這種露天座位了。而歐洲的吸菸比例還挺高的,幾乎是除了未成年以外都可以看到人手一支的地步。而且這些人吸的還不是淡口味的那種,很多人都是吸很重口味的醇菸甚麼的,那味道實在非常濃烈。在露天的地方吃東西,基本上不可免的就昰會吸到二手菸。這對我來說算是不太能接受的缺點。

德國的夏天很熱,不只因為氣溫,更是因為室內一般沒有冷氣,有時甚至連風扇也沒有。夏天坐室外其實還不錯,至少有風吹過會比室內涼爽很多,但是沒有風的話,那露天座位就會像烤爐一樣,就算有遮陽傘也一樣熱得受不了。

因此,雖然露天座位看起來是很棒沒錯,但對我來說,還是遠觀就好,偶爾為之也可以,但常常去坐就不必了。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D18 ﹣ 商店夜燈.環保不環保?


德國的夜晚,商店會把店內的燈開着,點綴了夜晚的景色。 

德國應該算是個環保的國家,像是廢物回收的分類,自備購物袋的生活小習慣都做得很好,更別說夏天甚至是沒有空調的了。然而這樣環保的國家,卻會不惜浪費電力地在夜晚讓商店都開着燈。 

雖然在香港,夜晚的光害比這邊嚴重很多,但卻是很好奇為甚麼他們會想要把燈都亮着。雖然燈那樣亮着能點綴商店,也為夜晚的街道添上顏色,但總覺得跟他們環保的習慣不太合。 上面圖片中亮了燈的都是已經休息了的,只是那燈依然亮着而已。而且這燈碰上星期天休息日也是一直開着的,所以才會讓我覺得有點浪費。

其實這些燈點了的確很好看,至少為街道添了光亮,要知道歐洲的街道上的街燈基本上都是比較昏黃的種類,天黑時如果只有街燈的話整條街會讓人感到昏暗,有了這些商店的燈,讓街道不再那麼乏味,而且他們的橱窗設計有些也挺特別的,尤其是那些名牌店,非常賞心悅目。 

有時晚回家,經過這些商店,讓我想起香港,份外的多了點親切感。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D17 ﹣新天鵝堡.童話不童話



這是著名的新天鵝堡,美得跟畫一樣。

到德國,很多人都必不想錯過新天鵝堡。這個城堡因為迪士尼參考它來作那個城堡商標,使很多人帶着夢幻的心來到這理參觀。拍照的地點在較遠的一個吊橋上,這樣才能看清楚整個城堡的外觀。

新天鵝的確很美,外觀怎麼看都像是童話故事中的城堡一樣。不過為了建造這個城堡,當時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二世卻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不僅要舉債來興建,最後還被臣子以發瘋為由強制遷離城堡。

參觀這城堡需要預約,而且進去時必須跟着導覧一起參觀,不能自由進出。許是為了保存城堡中的所有佈置和古董,進去參觀時是不能拍照的。

城堡的設計雖是以中古世紀的風格來建造,但裡面的設備卻挺先進的,不止有暖氣輸送,也有自來水(城堡建於1884年,以當時的環境來說是很先進的技術)。記得參觀時就有看到房間都有洗手盆,那自來水出口還是以天鵝的造形來做的,很漂亮。整個城堡都能看到不同的天鵝圖案,是因為路德維二世很喜歡天鵝,我想這也是城堡名為天鵝堡的原因吧。

雖然城堡很美,但是參觀其中時卻有另一些事讓我覺得不太好。在很多地方都貼有不準拍照的圖示,導覧人員也特別提醒叫人不要拍照,但是我卻看到很多人仍然大模斯樣的拿着相機在拍,拍就算了,還不怕死地用閃光燈。另一點叫我傻眼的是看到有一個老婆婆還故意走進一個圍起來的地方,然後坐在一個展品椅子上。雖然這個工作人員沒看到,但怎麼想都覺得有點奇怪。或許她是真的走得累了,但直接穿過禁區也有點太那個了。

我不清楚那團拍照的人是哪裡的人,感覺像是猶太人(因為當中的領隊穿着猶太人的裝束)。只是覺得原來不守規矩的人也是挺多的。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D16 ﹣ 車迷的天地.BMW博物館


這是在BMW博物館拍的展品。 

德國的汽車製造一向舉世知名,所以來到德國,自然要看看他們的汽車博物館了。而且相信這也是愛車人仕必不會錯過的地方。 我並不是車迷,也不會開車,會去那邊其實是因為有朋友想去,想說去見識一下也不錯就跟着去了。對車的認識基本上我也只認得名字,BMW是最常聽到的車子名牌之一。 

去博物館參觀時朋友有跟我解釋一些車款的的設備,看她興奮地在車子展覧品中遊走,雙眼發光的樣子可以感受到一個車迷的熱情。博物館中展出了不同時期出品的車款,有些古董車的設計很讓人喜愛,看着覺得好棒!就算對車不熟如我也覺得如能擁有其中一架就太好了。所以我也忍不住要去跟不同的車款來個合照,想像一下如能坐着這些車子外遊該是多棒的事! 

除了車款的介紹,博物館也展示了車子設計的一些設計圖,參觀時有看到一些像是學生或是技術人員去那邊研究那些圖和展示出的引擎。這種開放的展覧還挺有意思的。 

博物館旁還有另一個新車展示館,除了可以看看最新款的車子外,還看到想買車的人去那邊試車。朋友一直說如果能讓她試一下她的“Dream Car",要她做甚麼都甘願啊!這真的是個車迷的表現了吧。XD 


附上另一張我覺得很可愛的古董車照: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D15 ﹣ 對不起,我們星期天不開門


這圖拍的是一間書店,在星期天。 

之前在英國時,覺得他們商店只開到下午五、六點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一般五六點以前人們還在上班,六點以後下班商店都關門了,那甚麼時候才能買東西?只有星期六日了吧。

來德國後,看他們商店都開到八點,本來覺得還好啊,那就算六點下課,還是有時間可以逛街。不過還是有一點讓我驚訝了,就是他們星期天不開門。 

星期天不開門的商店,應該佔百分之九十以上。這不是玩笑,而是事實。幾乎是所有的不管是大型商場,百貨公司,還是小商店,超市都一律關門休息。星期天是名符其實的休息日。當然還是有一些餐館會開門做生意,不然大家要上哪去吃飯? 

上面的圖雖然拍的是書店,但也代表了其他的商店。因為我喜歡書店,所以就以這個來做代表了。 

德國的星期天很無聊,因為就算要逛街也無從逛起,只能做“window shopping”,就算是遊客區,那些賣紀念品的商店也是一樣關門的,標準的不賣賬,就算你是遊客也得入境隨俗。這一點還挺有意思的,因為在其他以遊客為主的地方,很多時候都因為遊客的增加而影響了那個城市的生活方式。而德國卻能在這一點上保有其自我的風格。 

也許你會問,商店都關門(包括超市),那如果有必需品要買該怎麼辦?我就試過這情況,因為必須品剛好用完,但又需要補充,又碰上星期日,本以為一定要等星期一的了,最後還是在中央火車站找到有開門的生活用品店。只是找這個也花了好些時間,如果初來乍到的話碰上這情況還真的會手足無措。加上之前提過的這邊沒有便利店,也是另一種不便。 

這一點,大概就是我對德國唯一最不適應的地方吧。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D14 ﹣ 比超商還多的水果攤


這是德國最常見的水果攤。 

不知道德國人是不是真的那麼熱愛水果,不管是超級市場還是菜市場,甚至小商店,總會看到很多的水果。不過我覺得最常見的,還是這種水果攤,幾乎到了百步之內總有一攤的情況,就像我們的便利商店一樣多。 

說到這種水果攤,顯而易見是像流動小販一樣的攤子,但是這些攤子似乎有固定的售買地點,基本上就在那個地方你如果每天經過就會看到。而這些水果攤最常見在街道的轉角處或者是地鐵火車站外,遊客區或者廣場等地方都可以看到。很簡陋的裝備,但是卻也挺方便的,而且這攤子的存貨量不多,總是在一天內可以賣完的份量。有時生意好,很快賣完的話就會看到老闆提早收攤回去休息了。 

這種攤子售賣的水果也只有時令的水果,德國人似乎是只吃時令的水果,你不會在水果攤看到其他季節生產的水果。或者說我基本上還沒看過不合時令的。像是上兩個星期因為生病一直咳,朋友建議我買梨子吃,但是不論在超商還是水果攤,我都沒有看到梨子,所以我才想說德國人似乎是不吃不合時令的水果。

常常看到客人在買水果時,老闆會用一個像是漏斗形狀的紙袋來裝那些水果,然後就會看到客人拿着一邊走一邊吃,似乎是連洗都不洗就直接吃了。這種情況讓我驚訝了,許是這幾年常聽的農藥問題,在香港根本不可能不洗就吃。不知這是德國人對品質有信心還是只是純粹覺得沒必要?


說個題外話,這邊還真的很少便利商店,德國人買東西似乎都會在固定的店鋪,雖然貨品齊全的超市和百貨店很多,但小型的便利店卻似乎只有車站才有,而且重點是沒有二十四小時開放的便利店。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D13 ﹣ 街頭表演之獨奏


依然是瑪麗恩廣場,一個彈着西塔琴的獨奏者。 

其實看到這個演奏者時我並不知道這個樂器是西塔琴,是把照片分享給朋友時朋友告知是西塔琴。西塔琴是印度的一種樂器,彈出來的聲音很有禪意,而這張照片拍的時候他正在演奏,忍不住拍下來。而剛好的是拍照時他旁邊圍觀的人不多,讓我可以拍到這樣像是孤獨地在鬧市演奏的情景。 

聽着那樂音,感覺演奏者根本不在意有甚麼人圍觀,只是沉浸在他自己的禪意境中,這樣的專注也讓我覺得彷彿可以隨着樂音進入自己的想像世界。

在這邊不止西塔琴這種少見的樂器會出現,我還看過其他平常很少見的樂器出現在街頭,像是蒙古的馬頭琴;一種像是風琴,但形狀像是書本大小,發出像諗詩般聲音的琴;還有像揚琴的古琴等等。每次看到都有開眼界之感。而不管出現的是甚麼樂器,看到有表演者,或覺得對方演奏得不錯的,總會有人駐足,有人給錢以示欣賞。這種寛容和接受度感覺很不錯。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D12 ﹣ 街頭表演之古典樂音處處聞


這張在慕尼黑的瑪麗恩廣場拍的,是一個街頭音樂表演,演的奏的是古典音樂。 

德國一直是古典音樂界數一數二的國家,提起古典音樂就會想到德國和鄰近的奧地利。這兩個國家的出過的音樂家一直影響着古典樂。例如貝多芬、例如巴赫,又如莫札特(莫札特出生奧地利)。再加上現在世界上最出名的柏林交響樂團,不得不說德國真是個古典樂的國家。 

而如此一個屬於音樂的國度,街頭的藝術表演自然少不了古典樂。因為常常經過瑪麗恩廣場這個慕尼黑最為人所熟悉的旅遊點,我總是會碰上不同的表演,像照片中那種幾個樂手合在一起演奏的情況更是每天都在上演。他們演奏的都是那些出名的古典樂曲。不過讓我感到有意思的是像是龬琴那麼大的樂器,居然也會搬出來就在那人來人往的廣場上演奏。而且幾乎是每天都會搬出來。這種不辭勞苦的熱愛,是很難在香港看到的,或者說其他地方也甚少看到如此的排場吧。 

另一點我覺得對比很大的是那種“Casual",輕鬆自在的隨意,因為古典樂總是給人一種需要穿着較為正式的服裝,一本正經地在音樂廳表演的音樂。但是照片那幾位表演者的穿着卻很輕便,如果不是拿着樂器,看起來就像是在街上隨意走動的路人,但是當他們彈奏起自己所愛的樂器,那分直達專業水準的演奏卻又讓他們顯得那麼的不同。 

除了這一組的演奏,我也常碰上兩個女生一個吹長笛,一個演奏大提琴的組合,另外也曾碰上過一個拉得很動人的大提琴演奏人員。這麼多不同的古典樂表演者,讓逛街也成了一個聆聽古典樂的機會,真的不得不說:德國,你真是個古典樂的國家啊!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D11 ﹣ 啤酒的豪情


這張照片是在慕尼黑的英式公園(English Garden)拍的,拍的日子仍然是世足期間,所以可以看到遠處有大電視在播球賽。 

大家都知道,德國的啤酒很出名,尤其是每年十月的慕尼黑啤酒節,總是會吸引上百萬的遊客來參加這個盛會。雖然我沒辦法參加今年的啤酒節,但身處這個啤酒王國,理所當然是要試試他們的啤酒的。 

看照片可以看到德國人喝啤酒的豪氣,一杯就是以一公升(1L)來算的,桌上那個大杯子就是一公升的大酒杯。雖然他們有提供半公升(0.5L)的,但一般看到大家喝的都是一公升起跳。我第一次試的是半公升的,因為平常不太喝啤酒,所以還是從最小的開始試。但那半公升也挺多的,喝完肚子完全是滿滿的,難怪德國人都很多啤酒肚(誤)。 XD  

我試喝的那個啤酒是慕尼黑的皇家啤酒屋出品的,很順口,不會有一般啤酒的苦澀感。而且我試的口味還添了點檸檬的味道,帶着點微甜和檸檬的清新味,感覺挺不錯的。我想我會愛上這樣的啤酒味道。 

記得初來慕尼黑的時間剛好是夏日正盛時,天氣很熱,喝一口清涼的啤酒的確能消暑啊。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耀眼的陽光下,坐在綠蔭中,喝一口清涼的啤酒,感受那自然的風吹過,是夏日最好的享受。


PS 小提示: 像這樣在公園喝酒啤,購買時收費會多收一歐元的酒杯按金,喝完再拿酒杯去還可以拿回一歐元,但要記得還時要拿着付錢時給你的一個硬幣的代幣證明,不然還時還是有麻煩。當然你不還的話直接把酒杯拿回去也是可以的。

附圖是我試喝那次拍的半公升啤酒樣子: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D10 ﹣ 遺跡,展示的傷痕


這張是第一天到柏林時,在黃昏時刻拍下的威廉一世紀念教堂。左邊矗立的是在1943年大轟炸中遭毁壞的教堂建築,右邊的是戰後新建的教堂。 

從照片上可以看到原來的教堂在轟炸後毁壞的樣子,沒了塔尖的屋頂,墻上殘留着炮火的痕跡。可以說整個教堂有點面目全非了。本來戰後是打算重建的,只是因為柏林的市民們反對而把這個遺跡保留下來,做為對戰爭的無情與殘酷的一種警世。 

第一次從這邊經過時,並不知道這個教堂的典故,拍下這張照片時只覺得這教堂的殘跡和它旁的新建築形成一個很大的對比,在夕陽的照射下有着那麼一點蒼桑,也有着那麼一點倔強,彷彿不認輸的老者,硬是要挺在新人面前展示着昔日的自己。 

後來看旅遊書和查了一點資料,了解了一點關於教堂的歴史,覺得這種面對傷痕的意念還不錯。我的想法是也許有些傷痛我們可以不必遺忘,但請記得以平常心待之就好。教堂的殘跡雖顯示了過往的不堪,但和新的建築一起面對現在,警示未來不再犯同樣的錯,也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吧。 

隨文再附一張近照作參考:



引伸閱讀: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D09 ﹣ 把歴史變娛樂:「查理檢查哨」


這張拍的是柏林的「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 

柏林圍墻還沒倒下時,檢查哨的存在算是東西德兩方勢力的對峙點吧。圍墻倒後,檢查哨也就不必再留下來了,不過查理檢查哨被保留下來,當成一個歴史景點,另外旁邊還設了一個圍墻博物館,裡面展示的是當年人們為了從東德逃到西德而做的不同發明。 

查理檢查哨當年是屬於美國的一個檢查點,所以可以看到檢查點的國旗竪上了美國的旗子,現在在檢哨站會有穿着美國軍服的工作人員在那邊跟遊客拍照,有時甚至是拿着旗子在呼喊問大家要不要拍照,完全沒有了以前那種戒備森嚴的感覺。 

在檢查哨邊的街頭,還有很多小販在販售舊時共產時代的軍服飾品像是帽子、軍章等的東西,徹底把嚴肅的東西變成了娛樂的物品。這種看待歴史的方式也算是一種特有的幽默感吧。

當日經過那邊時,我並沒有跟那些軍服人員拍照,但看他們輕鬆跟遊客對話,拍照,還是覺得和平真好。

再附贈一張小販的照片,如果你去柏林,有興趣的話可以買一兩個紀念品回家,這種紀念品也算是挺特別的一種紀念品了。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D08 ﹣ 奇異的東方審美觀



這張相片是在夏洛騰堡宮拍的,整間房間都是用青花瓷裝飾的。 

說壯觀其實也挺壯觀的,近天花板的墻上鑲着大大小小不同的青花瓷盤子,墻中間有不同的鏡子反射,再加上不同的架上有各式青花瓷瓶、茶碗等等的瓷器,形成一個很獨特的房間。不過對我來說,看着這一屋子的瓷器卻覺得有點悚然,尤其想像到那個年代燈光不足,晚上經過或是呆在這裡應該會有種心驚的感覺。 

在夏洛騰堡宮中,有很多不同的富有東方色彩的裝飾,就只有這個讓人特別印象深刻。也許對外國人來說,這樣的裝飾能顯示出自己的收藏,但對熟悉自己文化的人來說卻不然。所以文化的差異永遠是有着很大一個距離的。 

不過另一點其實看到當時的社會對東方的事物都有着很大的興趣,所以才會有不同的收藏,只是這種對東方事物的熱情某程度上來說也是引發那段不堪歴史的誘因。不敢說自己是對國族很有感情的人,只是面對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總會有點那麼的奇異感。 

記得參觀其中時,有個守衞看我在拍照(因為要在裡面拍照是要另外買攝影票的),還特別告訴我另一件珍品,那是一個黑色的木櫃,上面的裝飾畫是以象牙片裝嵌上去的,很古典的一個木櫃,聽說價值連城。只可惜我對古董不太認識,只覺得那雕畫弄得很棒。

看着這些流落異鄉的物品,有時會想,它們是如何進入這個國度的呢?又是在甚麼情況下一直被保留了下來?當中經過的又是怎樣的一段歲月? 

隨文再附上提到的那個黑色木櫃的圖作參考: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D07 ﹣ 認真是一種態度


拍這張照片時是我剛好去博物館島參觀的那天,這是其中一個館前面的一座雕像。當時看到相中那幾個人很專注在畫那個雕像的神情很不錯就順手拍下來了。 

不知為何德國人給我的印象是認真,雖然我也說不清為何有這種感覺(聽回來的?或是觀察來的?無從查證),但就是讓我有如此的感覺。 

從相片中可以看到畫圖的人有的年紀也不小了,也許是上畫畫的學生,又或只是組在一起畫圖的學習小組,甚或是真正的藝術學生也不定。但共通點卻是那份專注,對畫圖的一種認真態度。我覺得更讓我覺得不錯的是那種像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意念。 

參觀博物館時,我常常會看到一個小組的老人家跟着館內的導覧人員參觀,而且是每到一個重點展品前都會駐足專心聆聽導覧人員的講解。我看過很有趣的是有些博物館有提供輕便的折椅可以讓人帶着走,往往就會看到那些老人家提着椅子走到展品前,打開坐下再專心聆聽那些講解。這樣的認真,讓人覺得好感動。 

反觀我們自己,有時不見得願意專注去做一件事,甚至只是停駐去想想看看認識一下應該要知道的東西,也是馬馬虎虎做過就算。我覺得年青人有時更應該向這些老人家學習,不止時對學習的態度,更多的是面對生活的一種認真。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D06 ﹣ 博物館島:博物館集中地

IMG_5935.JPG





這是柏林的博物館島上的其中一個館(點圖可放大)。 

博物館島名符其實真的是個像小島地方,位於柏林的中央地帶,是在施普雷河中間的一塊地,整個島上的建築都是博物館,有舊國家博物館,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佩嘉蒙博物館和柏德博物館。這幾個博物館都是收藏甚豐的博物館,喜歡逛博物館的人可以在這邊消磨一整天,尤其是星期四,開放時間還延長到晚上十點。 

每次去旅行,我總會到不同的博物館去逛一逛,有時並不是特別想認識甚麼歴史,只對純粹對博物館那種靜謐的氛圍很喜歡。加上博物館的那些老舊收藏總給人一種古老的懷念,參觀其中時能讓我特別平靜,所以有時間的話,我總是會在博物館呆上好久。 

這次去柏林時也特別安排了星期四去參觀博物館島,在那邊消磨了一整天。讓疲備的心得到一點安靜和撫慰。 

新博物館裡收藏了很多埃及的文物,包括了舉世聞名的「諾菲列帖特女王胸像」(Nofretete),博物館所有文物都可以拍照,唯獨這個胸像是不能拍的,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近距離去看,能讓人聯想起那神秘又古老的國度。 

另外一個非常壯觀的是佩嘉蒙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兩座實體建築遺跡,一個是希臘的佩加蒙祭壇;一個是巴比倫式城墻。 

關於博物館收藏,歐洲在這方面都做得很好,像柏林這個規模的博物館島更是非常值得一看。 

引伸閱讀: 


附一張巴比倫式城墻的照片來做個參考 (點圖可放大)
babelon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D05 ﹣ 昔日的皇室浪漫


綠色和金色打造的宮殿,是位於柏林西郊的夏洛騰堡宫的其中一個行館。 

夏洛騰堡宫建於1695年,是第一任普魯士王腓特烈一世為他的妻子索菲‧夏洛特興建的行宫。初建時只有一小部分的行宮在之後的幾任繼承人擴建下有了現在的規模。 

這張照片拍的是現在有開放參觀的新翼,這個大廰在導覧的錄音帶中有提到是用來開宴會用的,這個大廳以綠色和金色打造,窗與窗之間的墻上還加了鏡子,讓整個空間顯得更廣。金色的雕飾有安琪兒,各式花樣和動物,加上春日的綠色,讓整個空間顯得有生氣而且漂亮非凡。導覧錄音中還提到,開宴會時,宴會中的公主貴族夫人小姐等穿着漂亮的衣服穿梭其中,會和鏡中的倒影形成美麗的畫面。如此想像下來,的確會讓人覺得這是多麼浪漫的事。加上這行宮本來就是為了美人而建,更增添了一種浪漫的想像。 

感覺在德國,好幾個宮殿城堡都建得很美麗夢幻,不太符合現在德國給人的那種務實的想像。參觀其中都有種很美妙夢幻的感覺。不過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宮殿中收藏的各式珍品,那種奢華的豪氣能讓人一窺德國過往的輝煌年代!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D04 ﹣ 沉重的石碑陣


這張拍的是柏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上的石碑陣。 

旅遊書上寫到這個紀念館在石碑廣場的下方,以文物展覧方式闡述猶太人的苦難命運。我那天去時並沒有參觀紀念館,我只有在上面的石碑陣中遊走。

這個石碑陣約有兩千七百多塊的巨型石碑竪立在面積挺廣的一塊土地上。出入口的石碑比較矮,可以看到很多人坐在石碑上或是休息,或是沉思,也有團體來參觀時領隊跟大家一起坐在石碑上演講那猶太人的歴史甚麼的。 

越是中間的石碑越高大,人走在其中會感覺越來越沉重,尤其走到最中間需要仰望才能看到石碑頂時更加感到那沉重感。 

石碑的排列方式其實很有規律,只是腳下的走廊會起伏不平,讓人有彎彎曲曲的感覺。而且走到中間時,因為四週都是石碑,會覺得自己正身處於石碑的迷宫中一般。 

附一張自己在當中遊走的照片,感覺這樣在走動中去拍攝這個石碑才能帶出那石碑給人的陰鬱感。


猶太人被屠殺的事歴史會一直記得,而這個紀念館那一磈磈巨大的石碑既像墓碑以紀念那些亡魂,也如沉重的印記刻在人們的心中。不過更多的我覺得像是給人一個沉澱的機會。

有時遊走當中,其實會聽到和看到很多人在當中捉迷藏,那些笑聲和驚呼聲會為這個沉重地帶來一點歡樂。也許歴史雖沉重,有時也不必太過以憂鬱的心情來面對,我們總要向前看的,對不?


PS. 這個紀念館跟第一天寫的猶太人博物館是兩個不同的館。


引伸閱讀: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D03 ﹣ 來蓋個東德入境印章吧


“We stamp your real passport" 是這相片的主題。相中穿着入境檢查員服裝的人在那個平板上幫遊客蓋屬於前東德的入境簽證印。 

拍這張相片的地點在柏林的波茨坦廣場,剛好那邊有關於柏林圍墻的展覧。而這個工作人員就站在圍墻的前面幫遊客蓋印章。 

大家都知道柏林圍墻曾經把德國分為東西兩德,在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德國才再度統一為一個國家。現在圍墻都消失了,只剩一些做為歴史文物的很小部分在這類的展覧中出現。雖然不會看到全貎,但這些殘留的板塊卻仍然能讓人了解到當時的情形。 

實際上的柏林圍墻其實並不是很高,也沒有很厚,只是它仍然把柏林隔開了兩個世界近三十年。這是政治和戰爭令人無奈的地方,在網路上查柏林歴史時看到很多關於圍墻的事,很多人為了逃離東德而冒險試圖穿過圍墻,有人成功,有人失敗,甚至有人犧牲,圍墻上仍可看出一點點歴史的痕跡。 但時至今日,歴史雖不曾被遺忘,但卻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去觀之,去記取。而這個東德印章,我覺得也算是幽了政治一默,讓人會心一笑也讓人記着曾經有那麼一個國家存在着。 

這個印章你可以拿自己的護照去蓋,所以才說 "We stamp your real passport",當然你不想蓋在真的護照上也可以選擇買一張完整的簽證卡。我選擇了簽證卡,上面有八個印章,分別有英、法、德、蘇聯四種的出入印章,很有紀念價值。 

如果你到柏林遊玩,請記得去蓋個東德印章~

引伸閱讀:

柏林圍墻歴史@維基百科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D02 ﹣ 新與舊的融合


這是柏林的新國會大樓頂樓的玻璃觀景台。 

這是在遊覧柏林時,讓我覺得驚嘆的一個建築物之一。這座國會大樓是柏林的政治中心,國家的決策就在這裡了。建築物的外觀其時跟一般的歐式建築一樣,有着華麗的雕刻和裝飾,大門外都有着又高又大的柱子等等,但它特別的地方在於內部,尤其是頂樓的玻璃觀景台。 

從外面看是個玻璃的半圓,但半圓的支撐點卻是個像龍捲風的玻璃柱,柱底也是透明的可以看到下面國會開會的情形。沿着半圓的螺旋走廊走上去可以去到半圓的頂部,走上去時也可以從不同角度看整個柏林的市景,天氣好的時候那個全景拍起來真的很漂亮。

拍這張照片時我在半圓的外面,看人物停在走道的不同位置形成一個很有意思的畫面。

其實進入國會大厦時要經過安檢,能參觀的也只有這個頂樓部份。我覺得國會能開放讓人參觀某程度上也是種開放的態度,表示接受不同的觀點,這也是很不錯的概念,也代表與人民有接觸的意念(雖然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元意XD)。

我喜歡這個頂樓的設計,因為它把最新的東西融入了原來的老式建築中。而德國有很多的建築在戰後都會融入一些新的元素來活化原來可能糟到戰火摧殘的建築物。這種新和舊的融合也算是德國的一個特點吧。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D01 - 他們的故事


第一張照片,拍攝於柏林的猶太人博物館。 

照片中的正方形燈箱上貼的是一些猶太人的故事,有相片也有故事的德語和英語節錄。旁邊墨綠色的凳子上有耳機,載上耳機,按下凳子上英語或是德語的錄音就可以聽到旁邊燈箱展示的主角的故事。 

那些故事都是戰後猶太人開始重新融入社會或新世界的經歴。當聲音透過耳機傳入腦海,再看着那燈箱上的照片時,感覺自己好像有點明白了他們的事。

我們都知道,猶太人在世界大戰中所受的苦難,當戰爭結束,他們從集中營逃出後,要再一次融入社會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而這個展覧正正是要讓人們去了解一下他們也是普通人,努力為活着而過着普通人的生活。只是這種普通生活在開始時對他們來說也相當不容易。

我覺得德國為了戰後的重建做了很多方面的事,而面對猶太人那一段歴史上也作了一些努力。這在猶太人博物館的興建和展示上可以看到一些。

做為一個遊客,我覺得自己不算很稱職,因為我沒有很詳細地去了解一下那段歴史,但是在這邊只是一個小小的角落,卻讓我有了一窺當中歴史的小小感動,這是博物館讓我覺得成功的一點。

我聽過的一小段是關於一個女生一直在改名字,因為她本來的名字帶有很濃的猶太色彩,在開始新的生活時常常給她帶來不便。她說她小時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要改,只是隠約知道名字有時會為她帶來一些不好的事。我喜歡這種小人物的故事,因為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在我們身邊發生在朋友身上的事一般,鎖碎卻沉重。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2010夏日傳說挑戰 再來


最近在噗浪上被一系列夏日傳說挑戰與不挑戰的噗覆盖,想起07年第一次參加的事。當年因為夏日傳說參加了主題挑戰和小金人擂台而認識了一眾台灣的朋友,是我對夏日傳說感到最懷念的地方。08年再戰時,參加的朋友少了,但我仍然完成了那30天的挑戰。09年,傳說忽然沒有了,感覺自己寫文的動力也少了很多。(笑) 

今年傳說再來,本來是不想再參加的,不過想到自己年初定下今年要寫XX篇文的目標,而省視時發現今年的發文量還真少,決定還是再來一次傳說吧。(結論原來夏日傳說是我用來達成今年目標的手段啊XD) 

關於今年的主題挑戰,因為目前人在德國,所以決定來把我感受到看到的德國記錄下來。題目訂為「德國三十拍」,是想以文字記錄一下三十張自己認為拍得不錯而且又讓我有深刻印象的照片。這不算是遊記文,因為我對玩、買、吃之類的旅遊文章不太在行,寫出來怕是會讓所有人失望了。 

挑戰日期從19號開始,不為甚麼,只因為那是星期一。一個星期的開始,也算是我讓自己努力的開始。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熱到中暑的夏天

這幾年常常聽到新聞說歐洲的夏天很熱,沒想到我真的經歴了最熱的夏天了。

其實要算溫度的話應該還不到香港的程度,只是歐洲人似乎沒有裝冷氣和風扇的習慣,讓我這個習慣了冷氣房溫度的人感到很難過。聽說他們不裝冷氣是因為以往熱的時間不會很久,根本不需要裝冷氣,可是以現在全球氣溫都上升的問題來看,將來可能會需要也不定。

只是在還沒有冷氣的現在,住的地方沒冷氣也沒風扇就讓我特別難過了。加上我的房間又是西曬的房間,下午四點多開始一直到十點太陽下山,房間的溫度直線上升,呆在房間就像在蒸三溫暖。晚上也因為太熱而睡得很不好。結果今天我確實中暑了。

人在外有時難免水土不服,但想不到卻是因為天氣熱而出事。想起第一個星期到英國時也因為太冷而感冒,還真是一冷一熱的看病都經歴過呢。

說起來這半年在歐洲,有時讓我覺得自己像是被驕寵的人初次外出一樣。味覺被寵慣,所以吃不慣異國的食物;生活上的便利被寵慣,總覺得這邊一些古老的方式很不便;行事被服務週到慣了,對甚麼都要自己來感到麻煩......

只是在經歴了這種種後,又覺得讓自己多了經驗。人生有很多事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經歴過走過也是緣,不管那有多難過。克服困難和融入一個地方的生活也是個有趣的經驗吧。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德國兩星期

從英國過來德國不覺也兩個星期了,這兩個星期有天堂也有地獄,起伏也算挺大的。 

第一個星期因為還沒開學,所以先去旅行,首站就去了柏林。柏林是首都,加上他的歴史性,身處當中會感受到這個城市正積極向前的一種活力。 

在柏林參觀了幾個博物館,看看這邊的收藏;也去看了過去的宮殿,感受那過去的金壁輝煌;還去參觀了猶太人博物館和查理檢哨站這兩個跟戰爭和近代歴史很有關係的地方。 

猶太人博物館那曲折的展館設計和當中的一個石碑花園都讓人想起猶太人千年來那坎坷的命運。 


我喜歡這張在花園中拍的彷如空中十字架的照片,雖然過去讓人唏嚧,但希望以後不會再有那樣的事。 

在柏林幾天,漫遊在這個歴史古城中感受一些新的原素,我覺得自己會很喜歡這個國家。



第二個星期因為要上的德語課開始,所以回到慕尼黑。只是沒有預期學校安排的住宿是Hostel青年旅舘,入住那天相當震驚。說震驚是有點誇張,只是對我來說,平當旅行住的飯店房間一般都會有最基本的衛浴設備,而我入住的沒有,需要與其他人共用,這一點很不習慣,好像沒有了隠私一樣。

而且更讓我難過的是房間正好在樓梯和走廊門口,所有人出入都經過,而青年旅館是出了名的會入住很多很年輕的人。而這些人的共通點就是吵!有時晚上一兩點,還有很多人上下樓梯和開關大門,那種聲音讓人很難入睡。感覺這個星期來的睡眠品質很不好,前天還忍不住半夜下樓去投訴才總算安靜了一點。但也只是靜得一時,因為根本就無法控制別人制造噪音。加上房間的隔音不好,我旁邊又是吸煙房,半夜也常有人去吸煙,好幾個人的話也是吵。

德語的課老師幾乎都用德語在講,很多時候都聽不懂,希望接下來的日子會逐漸習慣。




題外話:

近來常在想的是這半年來的旅行雖然讓我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更多其實是讓我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懦弱,也看到自己對家的感情。也許是那種漂泊感讓我想到原來我對香港還是挺有感情的,以前總以為自己很想離開,但現在我會覺得以後無論去哪,我還是會挺想念這個「家」。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星期六是我離開英國的日子,這一天對我來說是最麻煩的一天。

因為機票訂了早上7:50,為了準時到機場,我事先預約了計程車去機場。凌晨4:40,預約的時間到了,可是車子還沒看到,所以我就打電話去問,對方說已經在等了,問我是不是準備好。我回說我也在等了,可是還沒看到車子。然後對方回答再等幾分鐘。幾分鐘過去,還是沒看到,再打電話去問,他們也覺得奇怪,溝通過後才發現原來他們等錯地方。我看了一下自己預約時填的地址,發現漏了“House Name",只寫了第幾座和街道號碼。雖然覺得自己有錯,但問題是為什麼他們沒有想過要打電話給我確定一下?如果我沒有打電話,是不是大家就這樣拖着?

接着車子到了,司機是一個穿着碎花吊帶裙披一件薄針織外套的大嬸,感覺就像是剛從PUB回來一樣。因為我有一件大行李箱和一個手拖旅行袋,搬行李上車時,兩人要一起抬才能打箱子放進後車箱。其實我很驚訝,因為在預約時我有填行李的資料,我以為對方至少會派一個可以提起行李的人,但完全沒想到,結果還是要靠自己。也許這就是我「偏見」的報應吧。我所以為的常識在這裡是不同的。

到了機場,check-in後因為還有時間,加上前一天吃不是很多,感覺得餓,就去吃了個早餐,七點以前準時去安檢。過完安檢時又順便去了一下洗手間,出來已經7:25了,想說走去閘口應該剛剛好,忽然看到航班看板上寫着 “Gate closed at 7:20",大驚之下跑到閘口那層,工作人員說我確定是錯過班機了,因為閘口已關,飛機準備起飛了。那瞬間,不是一個懊惱可以形容,而是加上不知所措和焦慮。明明機票上寫着七點半才關,為什麼會提早?而且要提早的話為什麼沒有廣播?如果說是我漏聽的話,一般不是也會有乘客廣播的嗎?重點是起飛時間還沒到,為什麼那麼急就關了?(後來在資訊板上看到機場的宣傳說為了保持機場的安靜,只有最後召集才會有廣播,中間不會有提醒,乘客必須自己留意看板的資訊)這真是最讓我意外的一個資訊了。希斯路機場,不愧是英國人開的,果然是超機車的機場啊。

接下來的時間,懊惱歸懊惱,還是要解決,總不能停留在機場吧。依地勤人員的指示去客服問,第一問:客服幫我查了一下我的機票,回答是不能換,因為我的是特價機票,只有代理agent知道,才能改。然後他給了我代理的電話號碼,要我自己打去問。我有點詫異,為什麼一定要問代理,機票不是英航提供給代理的嗎?

沒辦法,硬着頭皮打回香港(這是我第一次碰到這種情況),沒人接聽。因為是星期六,香港時間已是下午,週六半天工作的話已下班,再加上代理一般是不接受個人直接連絡的,所以就根本沒有人接電話。我只好打電話去當初幫我訂機票的那個Agent那邊問,對方也回說從沒遇上這種情況。而且確定機票行那邊是下班了。

我只好再回去客服問,因為重新排隊,輪到我時接待的是另一個人,重覆了一次我的情況後,她回我一樣的答案,並且質問我為什麼會錯過班機?那態度感覺就像是我自找的,要我自己想辦法。當我問她如果買一張新的可不可以,回答可以是可以,但最後一程回香港那程會變成無效,強調這樣劃不來。

好,我再打電話回香港問,結果還是問不出所以然。當時真的幾乎快絕望了,心裡想着該不會就這樣停留在機場吧。實在不知如何是好,唯有再去問一次客服,這次是我第一個問的那一位。跟他說我實在沒辦法了,因為代理已經下班,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他似乎看我很焦慮的樣子,最後讓我訂一張新的機票,並且在我原來的機票上下背書,讓最後一程不會無效。多花了一百八十鎊,我總算拿到12:45的新機票了。這個教訓是能花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英航這種處事方式,如果不是不可以,那為什麼一定要等問了又問,讓人幾乎絕望才又說可以?完全沒有體諒過乘客的心情。

另一點更讓我不爽的是12:45的班機本來應該是12:25關閘口,結果遲了,飛機起飛也遲了。那麼早上那班機是在趕甚麼?起飛時間還沒到就關閘口,時間表是擺好看的嗎?我記得客服還有跟我說因為我沒上飛機,他們要把我的行李卸下,起飛有影響到(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讓人直接上飛機呢?)。英國人,我真的搞不懂你的邏輯啊......

說真的,雖然實際上損失的並不算嚴重(花錢了事),但整件事給我的感覺卻還是很難想像。我從沒想過原來很常識的事(機場廣播,乘客廣播)也不一定是常識。原來搭飛機還要先了解一下機場的作風,這次真的長知識了。

PS 抵達德國時,入境檢查很快,對方根本不會像英國入境時那樣把你當犯人審,這也更讓我對英國的印像跌到底了。我相信短期內我都不會想再去英國了。而且英航是確定列入黑名單了。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離別在即

在英國的時間只剩一星期了,離別在即,我居然沒有任何的不捨。也許是因為在這邊的時間於我來說雖然有不錯的經歴,但整體卻並不是特別值得留戀。

我不是個容易對一個地方產感情的人,尤其當停留的時間不是很久時,要累積便有難度了。在這邊三個多月,上學並沒有學到甚麼,因為學校的程度其實對我來說算是挺簡單的了,不過對口語的練習還是有進步的,因為身處在這個環境不得不用的關係。

至於朋友,該說我也一樣不容易跟人熟吧,而且有時總覺得和別人有種距離感,可能是年齡,也可能是經歴,對我來說那些同學都太年輕了,沒有在社會上歴練的單純會讓我有特別蒼桑的感覺。而真正能聊的朋友又都比我早離開這邊了,剩下這兩個星期時總覺得特別難過。

凡生活過,必留下痕跡,在這邊三個月也不覺累積了一點行李,要帶去德國似乎也有點困難,這幾天開始煩惱行李的問題,收拾行裝也是一門學問啊。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關於咖啡與茶

一直以為到歐洲我會沉迷在泡咖啡館中,然事實是原來我並不是如想像那般地渴望咖啡。

雖我我喜歡咖啡的香味,也愛那種咖啡館的悠閒,但卻沒有非要咖啡不可的習慣。大概我對咖啡因並不是那麼嚮往吧。

在英國這段日子,試過的咖啡館也只有幾間而已,而且試過的也多是這邊的連鎖咖啡店,像是Cafe Nero,Costa。

每次點咖啡,幾乎點的都是很平常的卡布其諾和拿鐵,本想試一試一些所謂的House Brend,但這邊好像沒有看到。記得在香港,有時去餐廳吃飯,飯後的餐飲總是習慣點咖啡,有些餐廳的House Brend很好喝,那香醇的味道會一直留在口中讓人回味不已。在英國餐廳,因為飲料總是另算,有時吃完味道不算很好的餐點,已經沒有興趣再點甚麼飲料了,加上他們的飲料選項上總是酒精類的比較多(有些連基本的冰咖啡或冰奶茶都沒有),也就更讓人失去點飲料的興致。所以對咖啡的熱情也就一併消失了。

英國人常常說自己的血液中都是紅茶,但是我覺得他們其實不太懂茶,因為好的茶葉本身就有回甘的味道在,不添加任何東西才是最好的品嘗,而英國人卻是要在茶中添加奶和糖才喝得下去啊。

來的時候我有帶一些茶葉,也有在這邊買一些紅茶和花茶,只是都沒有泡完。對茶和咖啡,也許,我並不是那麼的熱衷吧。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國際人情觀

我們常說去旅行是想看看別人的世界,接觸一下另一個國度的人。但是旅行的時間如果很短的話,往往只能很片面去看一些事。不過因為遊學,停留的時間長了,接觸到的人多了,便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

在英國這幾個月,因為上語言課程的關係,除了學校的某些職員是本地人外,接觸到的人基本上都是從其他國家來的人。相處的時間久了,多少能看出一些人的特性。這種觀察對我來說是挺有意思的一種觀察。

像是法國人,一般給人的印象都是挺酷的,有着一點冷情,一點點的傲。法國女生一般身上都帶着比較濃的香水味,這是我對實際接觸過的法國女生的印象。

像是日本人,男生普遍不太會喝酒卻又愛喝酒,醉了甚麼黃腔都開得出來。女生不是開放得很就是保守得過分,而且有一點我覺得奇怪的是日本人好像挺喜歡阿拉伯人(之前看漫畫常常覺得他們把阿拉伯人美化了原來不是沒原因的啊)。

沒出來我都不知道原來西班牙語系的國家還挺多的,除了正統的西班牙人外,南美就有好幾個國家的人是說西班牙語的,有時看那一堆同學說西班牙語感覺非常熱鬧,不愧是熱情的拉丁民族。而且這一語系的人也很愛玩,看其中一些同學在臉書上放的照片就可窺一貎。

還有中東阿拉伯那一掛的人,基本上都看得出來是家中挺有錢的,因為他們有些是自己租房子住,有車子甚麼的,不必依靠學校提供住宿,穿的用的也都不差。以前對中東國家的人其實挺抗拒的,但接觸後覺得他們都挺有趣的。所以說偏見真的不是個好習慣啊。

至於英國人,雖說他們有友善的一面,但實際上也是有其機車的一面。他們會很樂意幽自己一默,接受別人的批評(因為有時上課學生會提出一些覺得奇怪的風俗,老師會幽默地去解釋)。但另一方面仍然故我地任由別人批評,不求改進,覺得別人都要照他們那一套來做。還有就是做事效率超低,讓人無法接受。雖然我喜歡他們禮貎和讓人開心的稱呼文化,但是卻無法接受隠藏中那自大的一種做為。

認識不同的人真的是遊學經歴中最讓人覺得有趣的地方,尤其當你可以印證一些過往的傳言或推翻一些偏見時。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無題

這兩天的情緒似乎很低落,很想快點走出這種懊惱和低鬱的情緒,卻又怎樣都沒辦法快樂起來。

從以前就是這樣,對很多事上心,結果弄得自己人不人,鬼不鬼的。也許是一直都把自己置身於外吧,連自己都旁觀自己的話,做自己這詞似乎成了一個嘲弄。

有時問自己,把失落憂鬱甚麼的寫在這裹為了什麼?想要別人的關懷嗎?如果虚偽地說沒有是騙人的,但得到了又如何,文字上的要多深情都可以,實際上卻還是對一切感到空虚。

人有時挺自虐的,總是不到絕望不會去找出路,也就任由那種空虚失落一直漫延着,等到真的承受不住了才又來哭訴。

這一兩年常常在想,人生下來似乎就是要為這種情緒的苦樂經歴一回才能離開,難怪佛家視輪迴為苦。情緒到低點時真的希望過完這一世不要再輪迴,或者根本不要讓這一世出現。只是會這樣思考卻又是實實在在感覺到自己正在生活中。多諷刺不是?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三人行

她最近發現自己很討厭三人行,不管是字面上的還是實際上的。

俗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但她覺得三人行,必是她尷尬之時。不管在甚麼樣的場合,只要是三人的情況,她總是在兩人以外的世界。

如果另外兩人是男女朋友,她理所當然是電燈泡,說甚麼似乎都是奇怪的,氣氛也會因為她在而讓另兩人顯得拘僅。如果另外兩人是男生,她也許可以聊上幾句,但當男人談到女人,她似乎無法再聊。如果另外兩人是女生,她以為自己可以當被成一角,但往往又證明了她無法融入兩個親密女生的空間。

三人行,似乎都容易讓人想到在戀愛上的,但連友情上的都無法讓她參與,她有點困惑於自己的存在。是不是太置身事外所以沒有參與感?或是只是自己無法讓別人放在心上?又或者,只是一種孤獨感的作崇而已?

她無法找到答案,只能一次又一次從三人行中退出兩人的的世界。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姊姊的守護者》﹣關於母愛和家庭的一點感想

看「姊姊的守護者」不期然讓我想到以前曾看過的一齣戲叫「The Deep end of the Ocean」。這兩齣戲中的母親都是為了孩子而不惜一切,但結果卻在因為太在意其中一個孩子而忽略了家中其他成員的心情。

我不否認母愛是偉大的,做母親的絕大多數都是會為孩子拼命的人。但有時候母愛卻也是傷人的,而這種傷害卻是對其他的家族成員而言。

「姊姊的守護者」中的母親 Sara,為了留住女兒 Kate 的性命,讓小女兒 Anna 從出生開始就必須背負着姊姊的命運,在需要時提供所需的血液,細胞,骨髓等等,Sara 甚至希望 Anna 能捐一個腎臟給 Kate 以延續她的性命。當小女兒拒絕而且不願再背負這樣的重擔時,家庭中的矛盾便開始衝擊每個人。所有人其實都知道 Kate 命不長久,就算 Anna 真的損了也未必真能讓 Kate 活得更好,反而同時傷害了兩個人。

當 Kate 想死的願望在法庭上公開時,Sara 沒辦法接受這樣的事,因為在她的信念中一直以來只是希望 Kate 活下去。然而她這個信念卻一直傷害了她的丈夫,兒子和小女兒而不自知。其實大家都有暗示她要學着放開,只是她的執著讓她沒有辦法接受女兒死亡的事。

而另一齣「The Deep end of the Ocean」則是因為小兒子不見了,母親多年來一直為了尋找而忽略大兒子和家庭,後來小兒雖然找到了,但是因為相隔太久,要重新成為家人卻是經歴了好一番爭執。

兩齣戲中最讓我覺得心酸的是兩個兒子。「姊」一片的兒子有一晚在外流蕩,很晚才回到家,他以為會被家人駡,結果根本沒有人發現他晚回。同樣的點子在「Ocean」一片也曾發生。

我的感想是有些時候,我們會體諒家中有事時父母的沉重壓力,但是那樣的體諒卻是如此讓人感到寂寞的一件事。大人總以為小孩不懂,卻從沒發現有時小孩比他們懂得多,也看得更清。這也是為何在「姊」一片中,Anna為了幫Kate而拒絕再提供身體的部份做治療的原因。因為她知道必須有人讓母親看清事實,讓她學着放開。

對於家庭,是的,家人的愛很重要,但有時卻無法避免地要接受在家庭中其實每個人都寂寞的事實。我們都渴望愛,渴望在家人眼中是最重要的存在,但是卻也無法避免地得認清這種渴望有時很難做到,而這種認清也是很讓人寂寞的體諒。另一點就是母愛雖偉大,但有時這種愛卻不一定是正確的,稍有偏差也是會傷害到很多人的。


延伸閱讀:
「姊姊的守護者」 @ 維基百科
「The Deep end of the Ocean」 @ 維基百科

「姊姊的守護者」Trailer



「The Deep end of the Ocean」Trailer






2010年5月1日 星期六

文字私密

文字,有時會讓她有種驚慄感。
把心事寫下時,彷如把心挖出來放在光線下細細觀察,那麼地血淋淋,毫無隠藏。
她怕,怕如此的坦白,換來的卻是心在被觀察中停止跳動,或者被別人強迫停止跳動。

她忘了是從何時開始記錄的了,只知道想把某些記憶記下,以文字。
她常常想着,如果這個記錄能讓了解她或不太了解的人去了解,也是種好事吧。
可是她又常常疑慮着那些了解或不太了解的人是不是真的能從這些文字中去了解。

她寫着、記着,那些,文字;感覺着它們在手下一個一個出現,又一個一個被消除掉。
如果文字沒有以它應有的形態出現,讓人記住,那麼那些文字就不是文字吧......
她如是想着,繼續寫着、記着,那些,文字。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漸入佳境

這兩個星期以來,有漸入佳境的感覺。

雖然之前說生活上已經逐漸適應,但實際上其實還是有點怯的,尤其在面對別人的提問或是遇到比較難解釋的情況時。現在上課已經能逐漸跟上步調了,主科老師是個很好的人,讓我可以輕鬆跟他對談。這一點對我很重要,因為面對比較嚴格的老師時雖然會比較容易學到東西,但卻會讓我緊張,而我一緊張就會沉默。所以現在感覺自己的會話有在進步的確讓我很高興。

跟同學之間也因為認識的時間增加而變得親近,於我是好事。現在跟我同班的學生沒有一個是華人,讓我多了機會用英語去表達所思所想,是個很好的練習機會,而我也樂在其中。學英文其實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常常感覺不太會用,也許是學校教的往往太理論性,沒有了生活感,但在這邊卻是一邊學習一邊實用,雙管齊下之下進步就很快了。這也是我一直樂於在當地學語言的原因。

我喜歡會話的課堂,因為當中需要跟同學互動,有時聆聽別人的談話能從中去了解對方的生活和文化,那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好方法。

接下來的日子,讓我更加期待,期待碰上更多有趣的東西。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思念誰

離家一個多月了,時間沒有過得特別快,也沒有特別慢。 

回想這一個多月,沒有特別想念誰,也沒有誰能够特別想念。偶爾打電話回家,可以聊的也就那些來來去去可有可無的問候和掛念話語,聆聽着電話那端熟悉的聲音時也沒有讓我特別感念。 

人在異鄉,人往往容易感傷,或者想念,想念一些人、一些事、甚或是一些味道... 只是對我來說彷彿一切都一樣,心中的感想不是很深刻。 浮上心頭的往往是一種漂浮的感覺,就像浮萍,漂到哪,停到哪都不重要一般。

前兩個星期,因為某些原因一直忘了打電話回家,聽小弟說母親在發脾氣才打回去讓她放心。我常常會想,除了家人,誰還會特別記得我?而想下去就會覺得好悲哀,因為真的想不起有誰會把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這幾年無論人到哪,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甚麼時候心才有踏實的感覺?」 

旅行好像就是為了找這問題的答案而出走,但往往又是沒有答案地回到原地。這一次離開的時間長了點,我不知道最終自已能不能找到,如果到回去時仍然是沒有答案,是不是又意謂着下一次的出走?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分別總在星期五

在這邊上課是以星期來算的。每個星期一都有新同學來,但每個星期五也有人要回去。在這邊也不過才四個星期,已經有兩次送別會了(默)。

每次認識的朋友才開始熟就要分離了,真讓人感傷。不過我覺得有認識也是種很奇妙的緣份。

這個星期五,跟兩個日本女生告別,她們的課上到這個星期為止,因為她們在日本還在上大學,四月開學,所以要回去。雖然相處時間不算多,但感覺很不錯。日本人常常給人英文口音很差的印象,但這兩個人的英文口語都不錯,沒有那種像是用日語拼出來的感覺。

算起來我在這邊認識的日本人反而比中國人要多(以相熟的程度來算的話),而且女性的比例高於男性。我認識的幾個女生都是比較開放的女生,她們喜歡在這邊生活,在這邊交朋友(或者該說交男朋友XD),相較於男生,她們會更享受在這邊自由自在的生活。

跟她們接觸多了,感覺自己也應該多放開一點,享受一下這邊自由的生活,不要讓其他煩心事一直緾繞着自己。因為在這邊雖說已經四個星期了,生活也逐漸習慣,但是要真正融入,卻似乎仍沒到那樣的程度。有時真的挺討厭自己這種慢郎中的個性。

不過來這裡後真實體會到一種文化的差別,你以為別人會知道的事原來他們並不一定知道。這讓我更清楚其實世界很大,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一定會想要去認識別人的國度、別人的文化,而學着溝通就是最大的課題了。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不够聰明

她常常覺得自己不够聰明。

在女生堆中,她發現別人都很懂得如何讓自己看起來柔弱一點,讓自己有多點機會讓男生幫忙,進而認識喜歡的人。這一點,她不够聰明。

在男生堆中,她常常習慣把自己的事弄得妥妥貼貼,沒有讓別人來幫忙,因為覺得自己的事還是應該自己做,結果少了機會跟別人接觸。這一點,她不够聰明。

在女生堆中,看到別人需要幫忙時她總會主動去幫,但是給了方便,往往就成了別人的隨便。這一點,她不够聰明。

在男生堆中,做事思考太理性,往往就成了男生的哥們,沒有了身為女生的自覺。這一點,她不够聰明。

做人要學着聰明一點,好難!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劍橋的公車

在劍橋這麼多天,我覺得自己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走路。上學時走路,回家時走路,逛街更是要走很多的路。

說真的走路不是問題,多走其實也有益健康,但是偶爾想偷懶坐坐公車時卻發現還是不得不走路。

在香港時公共交通工具很普遍,巴士、小巴、地鐵,不論那一個班次都很頗繁,趕時間時總有一個可以幫得上忙。但在劍橋,我不得不說公車是讓人很煩燥的工具。

我討厭早上等公車,不是誤點就是等不到。人家總說英國人很守時,但是那個公車卻總是不守時,而且往往在我希望它準時時誤點。從宿舍去學校如果坐公車的話大概十幾分鐘,用走的話以我的腳程要四十分鐘,有時候我會一邊走一邊等公車,每經過一個站都會回頭看一下有沒有車剛好到站可以坐,但往往都是一路走回學校都沒有等到。

今天早上在公車站看到一輛往學校方向的公車,只是那輛車不是直達,中途需要擙車,心想着那就坐到另一個站再換車好了,算是邊往前邊等吧。在轉車的車站下車後沒多久,看到一輛直達學校的車,我以為這次可以準時回到學校了,沒想到沒上幾個人車門就關了,因為車門附近滿了,司機看不到車廂後的空位,以為滿就開走了,結果我沒上到車。而接下來的時間又沒有公車到,我最後還是走路回去了。

白白看着公車走時挺懊惱的,不得不埋怨人們沒有移步的意識。因為在香港時如果車廂有位子,一般大家還是會移動進去讓別人可以上車,但這邊卻不是。人們似乎不介意等,或者說我很少在這邊看到很趕時間的人,總覺得他們似乎都是有餘裕的人。也許他們都有提早出門也不定,這讓我開始覺得自己應該開始學着把出門時間提早,讓自己有充裕的時間等公車或者走路回學校。

另外一個讓人不習慣的也許是上車購票這一點。太習慣香港的八達通的方便性,當要退回到常常買票的情境時就很不習慣。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不過這邊的車票有一日票和一星期無限搭的票,也算是挺便利的。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英國雜記

在這邊不覺就三個星期了,生活上和學習上的都似乎進入軌道,不再像一開始那麼緊張、忐忑。

星期一到五是上課的日子,時間可以的話我會從宿舍走回學校,懶的話就坐公車。劍橋是個小鎮,很多地方基本上只要有時間,用走的就可以到,所以放學或休息日我常常在這個城市亂逛,一來可以當運動,二來也可以認識一下這個城市。

英國的食物真的挺乏味的,實際在這邊生活才更深切了解。聽那些住在寄宿家庭的朋友談起他們的伙食,一般除了馬玲薯還是馬玲薯,分別只在煮的方式而已。雖然我是住在宿舍可以自己煮食,但有時還是挺懶而想外食,但能選擇的餐館還真少。

劍橋不像倫敦那麼繁華,這邊的人們生活比較規律,商店甚麼的總是下午五六點左右就關門了,夜生活除了酒吧之外就沒有其他了,如果是愛玩的人,相信在這邊會很快覺得悶。

我喜歡這邊的空氣和寧靜的生活步調,但是偶爾還是挺想念香港的,也許是因為熟悉的人都不在這邊的關係吧。

關於朋友,我很高興認識不同的朋友,尤其因為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國度,在聊天或相處時往往會認識到新的事物。學校的同學基本上還是年輕的學生比較多,有時跟他們聊天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事。不過因為我不是能快速跟人熟絡的人,有時才開始熱絡對方就要離開了,讓人很失落。不過相識也是緣份,我常常覺得這種緣份好難得。接下來的日子,期待能認識更多不同的人。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英國的第二個星期

3月7日,星期日

在英國的第二個星期日,經學校報名去了一趟莎士比亞的出生地——Stratford-up-Avon,和那附近的一個中世紀城堡——Warwick Castle。參觀了莎士比亞的老家和他女兒和孫女的家,還參觀了他埋葬的教堂。

莎士比亞的戲劇影嚮了全世界,但是他出生的地方其實只是個很小的鎮,而這個小鎮至今都還保留著過去那些建築物,走在這很有中世紀味道的小鎮,有時光倒流的感覺。

我一直很喜歡那種把歴史保留得很好的地方,而這個小鎮就讓我體會到那種對人文歴史很尊重的感覺。

另外參觀埋葬莎士比亞的那間教堂時,讓我非常喜歡的是那個教堂的彩繪玻璃。雖然我不是一個教徒,但是對於教堂,我卻有著一種莫名的喜愛,尤其是那種莊嚴和美麗的感覺。


3月8日~3月11日

開始逐漸適應了學校和宿舍的生活了。雖然在英國的消費的確很貴,但是只要懂自己控制消費慾其實也還好。而且我還是覺得既然都來了,就學著去適應,畢竟這是另一個國度啊!太計較只會把所有的美好破壞。

英國真的是出了名的味痴國家,他們的午餐對吃慣中菜的人來說會是個災難,不過對吃我覺得還是可以將就的,報着吃吃無妨的心態也試了幾種食物,學校餐廳的焗烤馬玲薯弄得不錯,算是目前我最常吃的一種食物。其他的還在嚐試中。

劍橋是個典型的英國小鎮,在這邊生活的人相對於倫敦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因為現在還是日照比較短的時候,一般黃昏六點左右天就黑了。商店也差不多這時候就關門了,人們也很早就回家,有時上課到六點多時就會特別感覺到這種寂寥。

不過人們雖然早回家,但之後卻會出來去酒吧和朋友相聚。來這麼多天我還沒有去見識,也許找一天約朋友一起去看看,體會一下英式PUB的生活。


3月12日

因為新認識的同學中有兩個是短期課程的,這天是她們最後一天上課。因為大家都是下午沒課,所以約了她們一起午餐順便餞行。雖然認識的時間很短,但我很喜歡這兩個同學,相識既是有緣,希望以後還有機會碰面。

下午又透過其他同學認識另外幾個人,然後一起去喝咖啡,晚上也有一起吃晚餐,這樣去認識朋友對我來說其實是挺新鮮的,畢竟以前的自己都是很被動去認識別人,而且常常給自己限制了一種交友的方式,在這邊卻讓我認知到其實交朋友只要放開心懷還是很容易去結交別人的,也許時間長了以後會更清楚大家合不合,但起碼要給自己機會去認識。這是我這一天下來最深切的體會,也是最高興的一種體會。

深深覺得與人交會是種很難得的樂趣,聊天更是,能碰上可以聊的人也是種不錯的經歴。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最有趣的地方。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英國的第一個星期

星期一,開學!

來到英國的第一個星期,天氣很好。第一天去學校,早上很早就起來了。我寄宿的這家人都還沒起來,整間屋子只聽到我的走動。因為星期天抵達時下雨,還在想接下來的日子會不會也是要一直下着,沒想到這天起來就看到日出了,真讓我喜出望外。

因為住的地方離學校算近,所以我選擇走路回學校。沿路走着就看到很多平房,就像在電視上看到的那種獨立式的兩層大屋,連花園和停車位的,真正感覺到自已是來到另一個國家了。

回到學校後第一堂課其實只是個簡介會和一個分班測試,跟學生大致講解一些需要留意和認識的事,完成測試後基本上已經沒事了。不過十二點學校安排了一個新生導遊團,有人帶我們到市中心去逛一圈,讓我們認識一下劍橋。


星期二,走錯路!

這天本來是想沿着昨天走的路就一定沒錯的,誰知選路時還是走錯了。走到盡頭才發現是另一條路,而且諷刺的是我還在想為什麼今天走那麼久還沒到,這條路好長,結果那路名還真是叫「Long Road」。後來我從另一邊走回學校,沒有往回走。雖然走了很多冤枉路,但卻也是個讓我多認識這個地方的好方法。


星期三,認識新朋友 ﹠ 感冒

其實第一天已經識了一個中國來的女生,接下來這兩天因為上課開始認識不同國家來的同學。認識了兩個日本女生、一個捷克女仕。有一個日本女生跟我是住在同一個寄宿家庭,我們算是挺聊得來的,感覺挺不錯。

這天感冒了,也許是水土不服,又或是其他心理上的緊張感,結果我還是不小心感冒了。吃了藥後晚上發汗,第二天好多了。


星期四,上課

逐漸適應上課的模式,但仍需摸索。因為這天下午都有課,放學時已經天黑,走回寄宿家庭時感覺很累。這幾天唯一比較安慰的是在寄宿家庭中跟那個日本女生聊天時的放鬆感吧。


星期五,看電影

在這邊上了一個星期的課,總算等到快週末了。這天只有早上有課,所以下午的空檔選擇跟朋友去看電影,正好這天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上映日,就選了這齣來看。算是去見識一下英國的電影院。因為是平日的下午吧,進場看的人不多,可以隨意選位子坐。感覺跟在香港看電影差不多,只有廣告特別長,本該是兩點開始的電影居然兩點半才開始,廣告居然佔了半個小時,這在香港根本不可能。


星期六,搬住處

今天終於搬回宿舍了,雖然宿舍很簡陋,但是感覺還是比較自由,不必擔心跟寄宿的家庭有甚麼衝度或是不適應。而且可以自己開伙還是比較適合自己。希望接下來的一切都很順利。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應該愛的,
 不想愛;

想要愛的,
 愛不起;

愛得起的,
 不長久;

愛得久的,
 愛不够;

愛得够的,
 不永恆;

愛要永恆,
 無法愛。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一個月的離職生活

離職超過一個月了,過了一段閒賦在家的生活,感覺好久好久沒這樣讓身心休息過了,所以說休息還是很重要的。畢竟人生很長,不段地營營役役會讓自己長期處於一種疲累的狀態,而休息真的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這一個月,除了偶而約朋友吃飯聚會、自己外出享受一下平日的休閒外,大多時候還是宅在家比較多。宅在家其實有很多事可以做,但我卻沒有做甚麼,常常是睡到下午才起來,下午茶成了每天的早餐;晚上又常常很晚才睡,當別人都上床睡覺了我依然掛在網路上做那獨醒的人;算起來這也是非常靡爛的一種生活。

新年過去,隨着我預定去英國的遊學之行越近,我也該收拾自己的心情準備面對接下來的挑戰了。心情其實是有點緊張的,前幾天甚至還有點焦慮的感覺。但是不管要面對的是甚麼,其實只要硬着頭皮去做,最終還是會過去的。想想自己過去走過的路,很多時候都是回頭看時才覺得原來最難走的在不覺中也就走過去了。所以不管前路如何,只要報着去闖一闖、試一試的心,沒有甚麼是走不過的。

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信‧不信

大年初一,先祝大家新春快樂!因為今天初一碰上情人節,不論有沒有情人,也在這祝大家情人節快樂!

今年的初一,陪母親去黃大仙祠參拜。來香港這麼多年,我不記得自己有沒有正式進去參拜過。但是母親卻是非常誠心地每年新年必定要去一次。

今年因為自己有些轉變,加上又有空,便趁母親也放假 (過去幾年母親年初一還是要上班) 陪母親去參拜。

我想我並不算是個誠懇的信徒,因為很多事總覺得自己習慣靠自己去闖比較多。但是看母親誠心地祈求,感覺那種對信仰的尊重卻讓人的心平靜不少。

近來隨着離家的日子越近,心情也開始有了點緊張和焦慮,從最近的失眠可以感覺出來。來參拜之前,心裡其實是有些不太情願的,但是在走進祠廟,慢慢去感受那種宗教上的莊嚴後,心情上其實有一種逐漸平靜下來的感覺。

陪母親上香後,一起去求籤,母親照慣例幫自己和家人求籤,求到我的事時,那籤似乎一直不是正確的,因為問卦不是出「信杯」。母親說因為大仙知道我有來,那籤就應該自己去求。結果我第一次自己求籤。可是對求籤這種事我覺得挺難的,因為不習慣「求」吧,對於習慣靠自己努力的人來說,「求」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就算那只是在心中向神祈求也一樣。

不過這也算是個不錯的體驗吧,嘗試一下「誠心去祈求」。至於求的是甚麼,就留在心中當作是自己跟神明的一個小秘密吧!(笑)

虎年就祝大家龍精虎猛!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獨立行

上星期五再次獨自去了台北一趟,當作不工作後和去遊學前的一個小小外遊。

那天坐車去機場時想到這幾年來,我的旅行每一次都是自己買機票訂酒店,然後帶個輕便行李就出門了,感覺就像是上個街逛一下般的隨意。

出發前一晚,跟母親瞎聊時,母親想到我接下來會有一段時間不在家,問我會不會想念。聊着聊着忽然聊到來香港前那半年獨自被留下在內地生活時的事。我說那半年其實已經養成我在生活和思想上的一種獨立習慣,就算離家一段時間,我也不太會想念。

母親聽到後就開始聊起她留下我的那半年的心情。她說雖然我被留下,但她每天還是很掛念着我一個人在那邊生活的事,常常不由自主哭出來。聽着這段剖白時,我想到自己最初的那段日子,因為被留下而憂鬱的心情,後來開始接受要獨立的事實而逐漸改變了自己。對於母親這一段剖白,我不清楚是自己已經走過了還是心中仍有怨,我沒有太多的回應,也不知該如何回應。

不過其實我也挺感謝那一段日子給我的訓練,養成了一些獨自生活的能力和思考上較為獨立的習慣。這些東西成就了現在的我。

人生有很多事是需要自己去完成的,而要完成這些事需要的就是獨自行動的魄力。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寫日記

近來又開始手寫日記了,是的,手寫。

其實我很喜歡用筆記下自己的心事、想法,尤其在空白的筆記本上。去年在無印買了一本完全空白的筆記本,沒有線、沒有花紋,就只是一張張白紙裝訂成一本,很簡單的樣式。

去年有半年的時間我每天都寫一篇日記,長短不拘。我以為我會堅持到年尾,結果還是寫了半年決心就弱掉了,中間停了幾個月。後來才又斷斷續續地寫。

昨天晚上因為寫日記,又翻開了去年寫的文來看,想到很多當時的事,感覺其實挺好的。因為那是真實屬於自己的歷史,不是別人,就只是自己的一段經歷、心事和想法。

看那一張張填滿字跡的白紙,心是踏實的。因為可以把一些不想公開也不必公開的想法心事記錄下來。因此我希望自己能持續地寫下去,也許某年某月再重看時能讓自己有不一樣的領悟。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單身

單身必須認命的事就是永遠只能成為別人約會的第二選擇。這是前兩天晚上臨睡前在筆記上記下的一句。

會這樣想是因為想到有時約人被拒除了因為別人真的有預定行程之外,很多時候也因為對方有情人或者有家人必須放在第一位。

對我來說,單身其實也意味着自由之身。而自由之身就是不受時間人物甚麼的限制,隨時隨地隨意可以約會的對象。不過這種對象基本上很難找。不管是小聚喝杯咖啡、看場電影、吃個便飯甚或一起出遊活動甚麼的,都是約會的類型。

之前要上班,約人只能找星期六、日或公共假期。現在不用上班,約人更是難。當大家都要上班時,我的自由時間就成了另一種單身的證明。

其實一直都怕約人,想約的人不是以家庭為重就是有情人要約,我永遠是以第二順位起跳的可約人仕。有時覺得自己這種想法太偏激,但事實又證明不是多想。試多了,才覺悟、認命這是單身不可免的事。

單身既無法避免,就要試着去面對,就算這是一個很難面對的真相 (笑)。雖然約人難,但也是有可約的朋友,就是跟我一樣「單身」的人。

單身覺悟

單身在一般的認知中只是指沒有談戀愛的人,對我來說卻代表了更多的意義。

戀愛當然是單身的大問題。年輕時單身,家人只當你還在為事業甚麼的努力,就算沒有談戀愛,還年輕嘛,自是不急的。但隨着年齡越長,單身就越是尷尬。父母會很關心你甚麼時候不再單身。不過這種問題除了家人關心,有時也是身邊很多人會關心的問題。比如同事或朋友,每逄新年,派紅包給你自不免問一聲何時到你。(香港習俗:結婚了才要派紅包,所以只要沒結婚都可以拿紅包)

有時面對父母的壓力,我很難理直氣壯說自己單身,總有着莫名的愧疚。面對別人的詢問,也只能笑着含混過去。


除了戀愛,單身其實也代表了一種生活上的形式。因為單身,所以任何事情變成都要自己去解決。工作不如意,不能找人靠;生活不如意,不能找人分擔;需要問需要解決需要行動的事,只能找自己。再困難,因為你單身,就只能靠自己。

習慣了獨自去面對不如意的事,覺得單身就是如此,沒有人可以靠就靠自己,自己解決不了的就看情況找適當的人解決。專家達人那麼多,總會有人幫到忙的。


有時覺得社會對單身的人真不公平。去旅行要承擔比別人多的旅費,因為旅行的優惠永遠是二人同行“起”。吃飯永遠要慎選,因為吃剩或不好吃也沒人會幫忙吃。一個人吃飯總是要想好久,有時很容易就因為沒伴而不吃。一個人進餐廳總會讓人有那麼點不自在。情人節時餐廳永遠是二人情人餐,單身的人總會被特別“關照”。

即然單身,旅行多付一些也好,就當成是獨佔雙人床的優惠,也可以不必擔心同行人的心情。吃飯無法常常試新的就吃常去可以自在的地方就好,不想吃時就當減肥也無不可。


單身,有時更需要覺悟的是你永遠只能排在別人約會的第二選上。有情人的總會找各種理由推你的約,有家人的總要以家庭為重。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單行道

最近一直在聽的歌曲是王菲的「單行道」,這首歌的歌詞越聽越有味道。也許是跟自己的一些領悟有關,讓我一直聽着不願停。

歌詞是林夕寫的,常常覺得林夕的詞會讓人上癮,也會讓人感悟,有時甚至有一種像是預言般讓人感慨不已。

歌詞中有一句是「有人過了一輩子只為一家幾口每天都吃飽」,不知為何我總聽成「有人過了一輩子只為一家機構......」。是因為一直只在一家公司工作讓我有這樣的錯覺吧。(笑)

其實會聽錯另一個原因是最近有聽過類似的話。記得我在跟主管請辭時,她說她很高興我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工作了這麼久還會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是很難得的一件事。因為現在的部門裡,甚或在公司裡,很多人工作了一輩子,都還是混混噩噩不知自己想做甚麼,也沒有想努力的方向。

前幾天跟另一個好久不見的同事午餐,他也說了同樣的話。他說在自己剛開始進入這家公司工作時也是不太知道自己想做甚麼,只是懵懵懂懂地過日子,後來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才開始向目標前進。所以他也很替我高興能找到想要努力的方向。

也許就是這兩段談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加上之前工作的種種感受,讓我對這首歌的喜愛更深。

歌詞中其他的句子也寫得很棒,感覺每一句都像一句佛謁,咀嚼下去會很有意思。而且單行道喻意了人的一生就是一條單行道,你只有走下去,卻沒有回頭的可能。



單行道
曲:伍佰 詞:林夕
一路上有人坐在地鐵張望擦身而過的廣告
有人怕錯過每段躲不過的新聞報導
一路上有人能白頭到老有人失去青春年少
有人在回憶中微笑也有人為了明天而煩惱

一路上有人付出虔誠為不認識的陌生人祈禱
有人過了一輩子只為一家幾口每天都吃飽
一路上與一些人擁抱一邊廂與一些人絕交
有人背影不斷澎漲而有些情境不斷縮小

春眠不覺曉 庸人偏自擾
走破單行道 花落知多少
跑不掉

每個人都是單行道上的跳蚤
每個人皈依自己的宗教
每個人都在單行道上尋找
沒有人相信其實不用找

一路上有人太早看透生命的線條命運的玄妙
有人太晚覺悟冥冥中該來則來無處可逃
一路上有人盼望緣份卻不相信緣份的必要
一路上那青春小鳥掉下長不回的羽毛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Last Day

昨天是最後一天在這間公司上班,感覺很高興!

離別總是傷感,但昨天我卻沒有。朋友問我有沒有傷感,會不會想念,我只回答沒有。

在這間公司工作超過十二年,可以說人生最精華的時間都消耗在這裡了。不是不感慨的,那過去的種種。只是到劃下句點,才領略到一種活過來,走過一段曾經的況味。可以細細咀嚼,卻不必留戀。那些好的、不好的、開心的、失意的、有成就感和憤怒懊惱的......種種都已經過去,在這一刻劃下句點,不必再回頭。

這最後一天感覺也挺有趣的。工作該做的做了,不常發生的事情也發生了,像是要全部集中着一起來那般,讓人哭笑不得。

我跟一些常接觸的其他部門的同事告別,大家的回應都很溫暖,讓我很窩心。跟同部門的同事午餐告別,大家送了我一份禮物,附帶的那張卡片很有意思。

下午把東西打包,原以為不會有太多東西的,結果到最後還是包不完,要擇日再回去收拾一下。十年累積下來的雜物還真多啊...

晚上離開那刻,我沒有回頭看,因為我覺得自己不會「回頭」。 (笑)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運氣

每年年終,不論是新曆還是農曆,總會收到朋友轉寄的各式運程預測。星座、生肖甚麼的應有盡有。

每次看這些運程預測,我總是看過就算,幾乎不會去記下要做甚麼,或者要避甚麼。這不是因為信不信的問題,而是對於事情或者人生的走向,我總覺得應該要看心的走向。

過去幾年,因為對生活感到厭倦,無論甚麼事都無法讓自己提起精神,也一直振作不起來。所以無論那些運程預測說得多好聽,當我沒有意願去改變想法時,再好的運程於我也只是一段文字而已。

今年沒有收到運程預測,但反而覺得自己正在走運,是心的改變吧,因為有了目標,有了想要努力的方向,運氣如何反而不重要了。因為做任何事都一定有它必須走過的荊棘處,只要自己清楚要走的方向,總會走過的。所以今年的運程是:大吉!(自己說的) ^^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2010年目標

1月1日,新年快樂!

2010年的第一篇,來給自己訂個目標,希望今年過得更有意義!

1. 今年一定要把房間的雜物清理,因為會離家一段日子,所以更要整理好房間的東西,免得回來時亂七八糟。

2. 今年的閱讀目標在40本書 (去年的量是30),提高10本應不為過。而且當中要包含兩本外語書。

3. 今年的部落格發文量要達100篇或者每星期至少兩篇。

4. 今年要看30部電影 (去年超過40,今年因為有半年不在香港,所以把量減少一點)。

5. 交5個新朋友 (因為平常太宅,這是要擴大社交圈的目標)。

6. 努力拍照,務求把相機的所有功能都摸透!

7. 因為買了Macbook,要把電腦的功能上手!

8. 今年一定要把英文說很溜,才不枉去英國一趟!

9. 學習德文,不求很溜,但至少要能說生活常用語!

10. 秘密願望,不在此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