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琅琊榜>之父不知子.談梁帝和皇子們的權力關係(1)

一直覺得<琅琊榜>中梁帝和他的幾個兒子之間的關係刻劃得很不錯,也帶出了中式社會裡君臣父子之間總是先君臣後父子,父權大過天的問題。

小說中對梁帝和他的皇子們的關係描寫得不算很深刻,但是在電視劇中卻展現得很不錯,尤其把梁帝因為權利而迷失了本心,並且失去對人應有的親情和信任的缺失刻劃得入本三分,讓人印象深刻。這份深刻其實也帶出了中式社會中由來已久,因為父權關係而引致的人與人之間情感缺失的問題。

<琅琊榜>的整個故事雖然是繞着赤焰的冤案來寫,但是梁帝這角色卻是此案的原由。若不是他對權力的執迷使他失去本心,他不會變得那麼多疑;若不是他的多疑使他無法相信人,就不會牽扯出後來種種因為權力爭鬥而產生的悲劇。




長蘇在最後面見梁帝時為祈王做了一番申訴,他把祈王在臨死前說的「父不知子,子不知父」這句話告訴梁帝,而這句話正正就是君臣父子的權利關係中的問題所在。

在中式社會裡,父權的存在,總是令人有種高不可攀的感覺。而整個社會的意識裡,總是被教育着父權的絕對,一旦反抗和挑戰,就會被視為大不敬,而歷史上斑斑的血跡中父殺子這種父權養成的悲劇卻一直持續着沒有間斷。

劇中分別描寫了梁帝如何對待他的幾個兒子——祈王、太子、譽王和靖王。每一個皇子跟他之間的角力都看得出這種父權帶來的問題。


梁帝和太子

先談太子景宣。

這劇一開始就從譽王和太子的爭鬥談起,而這兩人之所以爭鬥不休,原因卻是出在梁帝為了平衡朝局的心態上。他之所以要平衡,一對一的制肘,是因為當年的祈王使他產生了恐懼,恐懼失去權力。 害怕再來一個他掌握不了的兒子會威脅到他的皇權,所以才要提拔譽王來制衡太子。

梁帝這種為保自己權位而耍的手段卻為兩個兒子埋下了之後的悲劇。

太子就如一般兒子對自己父親的期待那般,會希望能得到父親的認同,期望能有所作為來獲得父親的讚賞,尤其他並沒有特別出色到可以像祈王那般得到人們的認同時,他便更期望能成為父親心中特別的存在。可是梁帝給他的卻是一個敵手,一個隨時可以取代他的譽王。

太子的自卑在東宮事變中展露了出來。因為多次的失德和事敗,太子被禁足東宮,滿心的怨無處可發,才使得他在喪期時躲在東宮飲樂。喝醉的他便說出他的不滿,他說:

「父王總說我無德,如果不是父皇提拔了一個譽王來跟我做對,我能幹那些事嗎?父皇的德行就很好嗎?」

他的這番話讓梁帝聽見,當下其實是激怒了梁帝,使得他一度抽出蒙摯的劍想要衝進去砍他。只是在高湛和蒙摯的勸服下收了手,而梁帝對此也產生了一點疑問,當他跌下去被扶起來時便問了蒙摯一句:

「東宮如此怨憤,難道真是朕做錯了嗎?」



只是他的疑問卻仍沒有讓他察覺皇權為他帶來的問題,所以他還是處置了太子。親子的情感始終還是不及他對權力的戀棧。

太子的下場可以說是典型的君臣父子的衝突結果。東宮那一場戲在太子哭着看梁帝離開而結束,而這一幕也可看出梁帝對太子不算很重視的一種情感關係。


其實我覺得梁帝對太子的感情很淺,若不是因為寵愛越貴妃,他可能也不會立景宣為太子。所以他才沒有太多的傷感,就算有疑問,卻不太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梁帝和譽王

太子求之不可得的認同在譽王身上也同樣發生,只是在劇情的展現中,梁帝其實是比較偏愛譽王的。或許因為譽王是比較嘴甜的兒子,很懂得討他歡心,很懂審時度勢,不會去觸碰梁帝的逆鱗,所以比較受寵。

在衞崢一案結束,私炮坊一案重提後,譽王被降為二珠親王,他本來已經沒有鬥志想要再戰了,卻因為知道自己是玲瓏公主的兒子後再度燒起奪位的欲望。這一段的劇情有趣的地方在於兩邊的不同述說。

這一邊梁帝和高湛提起譽王的生母,並且談及他對譽王的期待。梁帝說:

「景桓天資聰穎,從小就爭強好勝,人人都說,皇子中就數他最像朕,其實朕何嘗不是這樣覺得」






他還說:


「當初之所以升他為七珠親王,除了有制衡太子之心,朕也着實想看看,如果他的德行,能超越太子,這天下也就未嘗不能交到他的手上,擇賢而立啊」


可見他還是對譽王有所期待的。只是這份期待和認同,他卻從來沒有跟譽王提及,也從沒有在譽王面前表現出來,所以譽王根本無法了解這份期待。

譽王的疑問便在另一邊的鏡頭中呈現出來,他的一番自白充份帶出了譽王的失望:


「父皇,我一直不明白,為何你對我總是忽遠忽近,原來從我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永遠不可能成為儲君,因為你絕對不可能讓一個有着滑族血液的皇子去繼承皇位。你對我最大的恩典,竟只是把我當成你的一顆棋子,從前壓制太子,現在制肘靖王。我還一直心存希望,無論我怎麼和景宣鬥,和靖王鬥,卻從來沒有想過要違逆你,和你鬥……」





譽王的心傷,其實也是因為父子之間難以跨過的那道鴻溝,這種缺乏交心的父子關係說到底也是父權至上帶來的問題,為父的放不下身段,為子的也猜不到父親的心思,無法溝通的親子關係正正是我們的社會由來已久的問題。


其實劇中把梁帝和譽王之間的父子關寫得不錯,尤其在譽王謀逆失敗後梁帝去見他的那場戲,兩人之間互相質問的張力把父子間的衝突更為清晰地展現出來。



梁帝去見譽王時被質問他和玲瓏公主的事,梁帝一度流淚,為了無法跟兒子說清楚內心的感受而心傷。這點在後來他也曾跟紀王說到他的心痛。

而譽王質問他是否對玲瓏公主有所愧疚,其實是想知道在梁帝心中對他是否也有愧疚,然而梁帝的回答卻寒了他的心,梁帝說:


「一顆棋子,到了該捨棄之時,難道下棋的人還會憐惜不捨嗎?」

他的權力慾在此赤祼祼地展現在譽王面前,而他會如此跟譽王說其實也是因為他覺得譽王那麼像他,應該能明白他會做此選擇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想為自己開脫,尋求一種認同。這種為自己找籍口,認為自己沒錯的父權很常見。

只不過譽王還未到他這種程度,也因為那種赤祼的剖白而對父親絕望,也才會失控地吶喊出來。他的哭喊其實道盡了那種無望的父子關係。




其實我覺得譽王和梁帝的關係是寫父子情寫得最好的一段,從寵愛到背叛,君臣父子間想要親情卻得不到,想要相互理解卻心思各異,最終走向兩個極端的衝突刻劃得很好。


至於梁帝和祈王與靖王的關係下篇再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