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本清張《埋伏》 |
松本清張的小說中隱含着社會正義。這是在書中導讀中某人下的定義。個人覺得這個定義下得挺好的,因為讀者真的可以在不同的故事中看到作者對社會一些不公平之事的發聲。
這本《埋伏》是短篇合集,一共八篇的短篇,每一篇需要閱讀的時間很短,非常適合短途閱讀或者是短暫休閒的時段。
—<埋伏>
這一篇借着警員的調查眼光去看待身處平凡家庭中地位處於弱勢的妻子的日常。
因為該警員要埋伏一個殺人犯,他認為犯人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去見曾經交往過的女子,因此而埋伏在那個女子的家附近監視,等待犯人出現。
在監視埋伏的日子裡,員警觀察到這個已為人妻的女子的日常生活。這個女子與丈夫的年齡相距甚遠,又是繼室,丈夫是個嚴勵又吝嗇的人,除了丈夫之外,還要照顧前妻留下的幾個孩子。她每天的生活變得非常規律,而且死氣沉沉,帶着一種無望。
這樣的日子持續着,直到前度男友(現在的犯人)再度出現在眼前,讓她有了想不顧一切跟他走的願望,她的精神才顯現出來,真正有了活過來的感覺。
可惜的是這個夢也只有一個下午而已,因為男人被埋伏的警員捉到了。女子必須再度回到她那死氣沉沉的婚姻生活裡。
這個短篇其實並沒有太多關於推理或是罪案的描述,反而描繪了很多關於那個女子的生活情況,顯示了當時社會中女子地位被輕賤的根深蒂固的問題。透過那枯燥無味的日常描繪,讓人體會到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也是清張對弱勢女子的一種同情,並且為她們發聲的舉動。
—<臉>
這一篇的表現方式很有趣,是以日記的方式來寫,不過當中故意不標日期,但隨着文字的推演,卻不難看出時間的進展。而在過程的推演中,更慢慢帶出事件的因果,讓讀者了解那些推演的動機,寫得很有條理,很有邏輯。最有趣的點子是在最後的峰迴路轉。
故事描述的是一個殺了人的男子,因為害怕自己的臉被某個曾經見過一次的人認出而一直調查着該男子的生活。
因為那人在他殺害一個女人之前看到他和那個女人在一起,那唯一的一面之緣一直讓他提心吊膽,以為對方會記得他而認出他。所以當他成為演員並且有機會在電影中演出時,他更擔心對方會在看電影時想起他。
最後為了消除自己的疑慮,他動了殺機,決定約對方出來。然而在見面之前,他才發現原來對方根本認不出他。他因而打消了要殺他的決定而沒有出現在約定地點。
故事若停在上面那一點便不成故事了,所最後的峰迴路轉便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設定。在這不劇透,沒看過的可以去看看,會讓人會心微笑。
人的記憶有時很不可靠,但偶爾在所有原素都符合時卻會記得清清楚楚。
—<聲>
事件的發生看似尋常,但理由卻不簡單。有時最難預料的細節卻能引來最壞的結果。
故事中的女子對聲音的敏感度為她埋下了殺機,是意料之外的設定。不過當中調查的方向卻緊凑地牽動了讀者的思考,有種像是從結果反推論回去殺害過程的相反調查。
題外話,這個故事會讓人想起東野圭吾的《天使之耳》,一樣是對聲音敏感的女主角,不過故事當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買地方報紙的女人>
這是一個悲劇,對女人來說。
失去丈夫的女人在受到威脅時無可奈何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來解決,既顯出了社會的冷漠,也顯示了女性地位的可悲。日本社會中女子的地位雖然在現在可能已經改善不少,但有些問題卻還是一直在持續着,所以故事裡的悲劇雖然未必與現代的一樣,但有些根源還是存在的。
不過故事有趣的地方在於以購買地方報紙這個小的設定來帶出最終的推理。當中細節的描述很能反應出日本的特色,也看出一些社會的情況。例如訂報紙,可以訂一個月,而且不必從固定日子開始,反而可以從任何日子插入(因為沒訂過報紙,所以對這個設定感覺挺有趣的)。
事件的推理是在報紙上寫連載小說的作家推論出來的,原因只是因為女人當初訂報紙以小說很有趣為理由,卻又在獲得目地之後以不再有趣而停。本來是無可厚的理由,卻因為作家曾在知道她的理由時寫了感謝明信片給她,卻在知道停訂的理由後有所懷疑而調查出原因。寫感謝函這點很日本,那種禮節多得可疑的情況卻是日本一直以來的風俗。
—<鬼畜>
很有童話味道的一篇。反映的卻是男人的劣根性,在有錢之後總是容易出軌包養女人,而在沒錢之後卻又抛棄情人甚至孩子。這類的社會問題從沒根絕過,也不可能根絕。
故事其實不太有推理的原素在,反而是在描述家庭關係崩潰的過程中着墨,算是作者批判社會中這類問題的一個作品。
—<等我一年半>
看似弱者,卻未必是弱;看似強勢,卻反為被害者。人物間的反差,是這故事顛覆的地方。
被控殺夫的妻子,本來是以弱者為姿獲得了同情而被判緩刑,但原來殺人卻是另有內情,並非意外實則為謀殺,不到最後都不知道,尤其是當中的算計頗為精準實讓人驚訝。不過問題的方向並不在殺人的方式上,卻是想帶出動機和其背後深遠的社會問題。
故事中的妻子,因為能幹而背負起整個家庭的生計,男人在失業後不但不思進取,反而向妻子予取予求,甚至做出背叛的舉動。而問題的核心是當時妻子基於社會的潛規則,就算丈夫多爛卻也不能理直氣壯地離婚。女子不論多成功,仍是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這一點是令人唏噓的。
為了攞脫丈夫,她最終不得不佈下殺機很可悲。然而最終的結果卻不是朝向她想要的方向走。
這一篇要反省的是男女權利不平的社會現象,在當時或許是很明顯的不平,但若在現代,卻少了一點說服力,因為現代的男女權利畢竟不同以往,離婚很普遍,女子也不必害怕太多的外在輿論。或許這也可以算是值得安慰的一點吧。清張當初批評的目的隨着時代的轉移而消去也是種得益。
—<投影>
地方政治的腐敗與鬥爭從來不是稀奇之事,在鬥爭之時必有犧牲,是人為還是意外卻是關鍵。
透過追查這當中的案件,看得出社會不公的地方,申張了一種對於社會的正義。但是正義的代價卻從來不易。正如擁有正義感的地方小報,為了查出政治腐敗的新聞而一惜一切,就算受到排擠和銷售的壓力也努力掙扎着做下去。這種正義感特別珍貴,卻也特別得之不易,就算在現代,要呈現一種正義的價值觀幾乎是難如登天了。
故事中被迫加入地方小報的記者在經過這次的調查之後,重新找到了身為記者的使命,明白到自己的責任所在,可以視為是種激勵,若社會上有多一些帶有正義感的人,那麼社會的公義應該能多存在一些。
—<卡爾內亞德期船板>
人為生存都是會不惜一切的,只是在不顧一切之後,又如何承擔那後果卻可圈可點。
學校的環境也從不是平靜的,派系鬥爭或是名利之爭也是常態。故事中為了保有固有的名利生活而耍手段的教授便是一例,只是結果最終無法如願。
閱讀清張的小說,總是能看到各式各樣的社會黑暗,從而去思考何為正義。而所謂的社會正義或許也是探討人性弱點的一環。我覺得正義的核心,應該是一種對事情的理念,觀點的集成。思考小說中呈現出來的問題,也是思考如何維持公義的練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