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紅樓夢》,其實我一直沒有完整地讀完這部小說,但是感覺上卻對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非常熟悉。
當舞台燈光亮起,第一幕開始倒述整部紅樓史的時候,那一幕幕曾經看過的影像便漸漸浮上心頭。是的,影像。多年前看過的<紅樓夢>電視劇當中那些影像便隨著舞台眾女子的倒敍中慢慢在腦海中倒帶。
原來我是喜愛紅樓夢的,但一直以為自己不喜歡。
小時候看電視劇,一遍又一遍,印象中是有完整看過一次的,然後在每次它重播時,又會片段式地再看。長大一些後,也曾找過小說來看,但是卻沒有讀完。再年長些,開始看一些紅樓評析的書籍,做側讀。然後感覺自己一直沒有忘記這故事,一直在接觸這故事,甚至是一直想要了解它的。
舞台上的寶玉,離開塵世重回仙界後,忘記了所有的經歷,忘卻了那些曾經讓他魂牽夢縈的女子。
「忘卻是一種幸福」警幻仙姑跟他說的是真理,也是人們總是可望不可及的幸,但人總是貪心的,想忘記,卻又總是記得牢牢的。寶玉雖忘了,卻又不甘心就那樣忘記,他認為忘記和不記得是兩回事,一個是主動,一個是被動,很多時候,人都有這般的傲慢,認為自己有能力去經歷後再選擇遺忘,但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無能為力的。眾仙女也看出了寶玉染上的這點俗氣,笑他的痴傻。不過警幻仙姑最終仍是受不了他的苦苦央求,讓他再走一次塵世。重回那十幾年的時光,再與眾女子重遇,再看一次家族的興衰。
然後,故事又再次從黛玉進府開始述說。
雖然舞台以現代的方式展現,服裝,對白都充滿現代感,但是紅樓裡那些經典的場面和話語卻讓人熟悉。一幕又一幕帶領我回到初看<紅樓夢>時的心情,但多了一些時間沉澱後的體會。難怪人們總說紅樓是讀不完的經典,不同時間讀都會有領悟。
黛玉葬花和晴雯之死依然是我最感動的兩部份。
黛玉葬花是代表著一種人生的孤寂,每個人都是獨自來,獨自去。人生走一遭,或許為的就只是希望遇上一個能葬自己的人吧。所以當黛玉問寶玉「我死了,你會葬我嗎?」的時候,讓我幾乎落淚。其實心底一直是羨慕黛玉的,不是因為寶玉愛她,而是因為她的眼淚。她有可以還淚的對象,她有流淚的理由,還有她能盡情流淚的方式。
能盡情流淚是幸福的,哭得出來證明仍有情,而現世的我們有太多太多是哭不出來的冷漠和對世間的疏離。不哭和哭不出來都是心死的選擇,而會流淚的黛玉,卻是一顆心如此暖熱的人。
晴雯補裘後逝去的情節,也一直是我記得很清楚的一段。小時不太懂,但當年卻一直會唱電視劇中譜成曲的晴雯的批詞:「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毁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晴雯是最真的人,她不來拐彎抹角的戲碼,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高興就笑,不開心就怒,喜時愛玩,哀時會哭。所有的真性情都一一表現出來,但這性子是不容於大觀園的,甚至也不見容於任何時代。
真,為何那般不能見容於世是我從小到大一直困惑的題目。因為在我面前的總是虛假。人們有著各種理由告訴你與人相處必須維持某種程度的虛假。可以半真半假,可以大部份虛只帶一點真,甚至完全的假,但就是不能全真。晴雯的下場就是證明,非常無可奈何地、血淋淋地證實了這點。
所以當舞台上的寶玉抱著死去的晴雯質問為什麼時,我也很想問為什麼。
晴雯最後送給寶玉的指甲讓別人害怕,我後來想到曾經在漫畫中看過的描述:
「明明大家都將頭髮、指甲
當作寶物般裝飾得美輪美奐,
但為甚麼只要從身上被剪掉,
它便會變成骯髒、可怕的東西?
答案很簡單,
那全是因為,那是自己死後的模樣。」
是啊,人都怕死,怕那真實的結果,但這卻是不可免的結果。
賈寶玉是整部紅樓夢的重點,從他的入世到出世,想告訴人們的或許就一點真吧,所以他最親近黛玉和晴雯,這兩個紅樓中最真的女子。
對我來說,寶玉就是那點真,他的通靈寶玉見證了人世的真相,看穿所有虛幻的假相。只是他雖能看穿所有的結果,卻無能為力去改變任何事。
看完<賈寶玉>之後,我忽然明白到原來從小到大,我最喜歡的角色就是寶玉,而不是其他的女子,就只是寶玉。難怪每每看紅樓,都會站在寶玉的角度看事,和他一樣喜愛黛玉,卻又憂心她;對寶釵雖有好感,卻又帶點厭惡;心疼晴雯卻又無能為力。還有面對父親的恐懼,對母親的愧疚,對其他人的憐惜、不適、喜歡、困惑等等各式各樣的心情,皆投射在寶玉的身上。
寶玉不是女子,但他也非普通男子,他是超越性別的存在。而<賈寶玉>在選角上選擇了頗為中性的何韻詩來飾演真的挺適合的。
<賈寶玉>帶給我的思緒還有很多,但有些思緒快得抓不住,或許等下一次再演,再去重新領略也不錯。若有下一次,仍是想要再遇上<賈寶玉>,只有說了再見,「我才能掛念你」。:D
關於舞台的種種,我想應該有很多人評論了,在此就不多說了,寫這篇也只是想寫寫自己與紅樓夢的一些緣。
附錄:
<賈寶玉>的宣傳片:
還有很好聽的主題曲: 何韻詩的<癡情司>
然後是我小時候看的紅樓夢劇照,不知有多少人看過這個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