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個頗為有趣的是梁帝身邊的高湛。
高湛在<琅琊榜>中有着不可或少的功用,除了主要的東宮之變那場戲之外,他在劇中其實很能襯托出梁帝的性格,也代表了一種人生取捨和安適其位的生存哲學。
小說中對高湛的描寫不算詳細,除了東宮那場之外,另一個重點是文中伏筆的那句「就算不是我們的人,也是我們的人了」,為的是展現在最後靖王終於有了能力登及高位,而高湛的選擇就是為了襯托他的能力。
雖然小說中提得不多,人物也呈現得較為片面,但是在電視劇中高湛卻是個頗有存在感,並且豐富立體的人。我想大概是因為演員呈現出來的氣質和演員之間互動所產生的效果,使得高湛顯得更為有趣。
高湛是梁帝身邊不可或缺之人,有時像影子隨行,有時如玩伴陪着梁帝消遣,有時是秘書照顧所有起居、傳遞信息和記下任何事情,有時更是心事聆聽者……對梁帝來說,高湛比任何人都接近他,也只有高湛是他唯一能信任的人。
劇中的梁帝和高湛常常會有些有趣的互動,這是小說沒有描繪出來的一些小設定,例如梁帝心情不好在花園行走,因為走到芷蘿宮而想起宸妃,他說起宸妃的事時,高湛和其他內監都退得遠遠的,梁帝故意把他叫到身邊。
靜妃被發現在拜祭宸妃時,梁帝去看完她再回去審景琰時,他和高湛的對答也很有趣。
他問高湛是否覺得皇后對靜妃出手有可疑,而高湛卻滑頭地回了句:「您是說靜妃母子今日命里犯衝嗎?」博得了梁帝的吐糟,也緩和了緊張的情勢。
這些種種有趣的小設定看來是依着演員的特點來設的,也可以說是演員豐富了這個角色。
小說中對高湛的評語是東宮事變時梅長蘇說的,他說:
「若說這世上誰最瞭解陛下的心意,那絕不是皇后貴妃,不是太子譽王,不是這些一直揣測他聖意的朝臣,而是高湛。他朝夕在陛下身邊服侍,這些年恩信不衰,沒有機敏的反應、準確的判斷是做不到的。」
這一段看出了高湛的隨機應變,和他的生存哲學。因為伴的是君,所以要慬慎,做任何事都是依着梁帝的性子去做,也因為他長年相伴,只著重在梁帝身上,所以對他的一切要求都了然,才能做得到準確判斷。而高湛另一個特點是他雖然受梁帝寵信,但卻不會恃寵而驕,也不會為了得什麼好處而選邊站,始終保持着一種中立的態度。
「天子身側,侍君如虎,又處於後宮那種陰詭之地,高湛絕對是個明智聰穎之人。一心忠君,不捲入內宮寵爭,不涉足朝政是非,不動壞心思不害人,有機會就不著痕跡地送些人情賣些好意出去,這樣的做法,無論將來是何人得寵,何人得位,他一個善終是跑不了的。反而越是那些動作甚多,站位排班投靠這個,支持那個的人,一批接一批地倒下。朝堂如此,後宮……又何嘗不是如此。」
梅長蘇說高湛有機會就會不著痕跡地送些人情出去,在戲中其實有好些伏筆就展現了這種送人情的手法。除了小說有提的阻止蒙摯要詔書的人情之外,劇中安排了高湛去宣讀立靖王為五珠親王的聖旨(這個小說中是司禮監的監正大人),並且安排了在宣讀聖旨後高湛向靖王提點一系列成為親王首日上朝要注意的禮節,這一點也增強了他會送人情的設定。
高湛提醒靖王以親王身份上朝首日別亂了次序 |
鋪排了這麼多之後,重點就在夏江指證林殊的那場戲所呈現的高湛的選擇。
梁帝因為聽信夏江之言要召長蘇進宮對質,高湛感覺得到事情的不妙,所以在靜妃派宮女送來食物時悄悄地傳信要靜妃阻止長蘇進宮。
悄悄傳訊要靜妃阻止長蘇進宮 |
另外在梁帝賜毒酒要殺長蘇時故意說出提示,而這一著使得梁帝驚訝非常,因為他從沒想過高湛會背叛他的命令。
故意說酒是誰的,提示了毒酒的用意 |
對高湛來說,這一個提示的選擇雖然展現出他靠向景琰的心志,卻也是另一種人性的決擇。在我看來,他的這一個選擇並不只是因為覺得景琰已經有了足够的權力而投靠,反而更多是為了梁帝和靖王的情感之擇。
因為他在梁帝身邊太久,一直看着他從權力極盛走到如今的暮年,也見證着梁帝殺子後的痛苦,他知道不論長蘇是不是林殊,他的死都會讓梁帝和靖王產生更大的嫌隙而走到不可挽回的情境,他不願再看到梁帝在失去兩個兒子後再增加一個,所以才冒險做出這樣的決擇。
我覺得在這一方面高湛也是個有情義的人,他並不是個只為保命而機關算盡之人。在他的這個選擇下,我認為他是基於對梁帝的情義而做的,也是為靖王而做的。他在宮中甚久,看着這些皇子們長大,又是陪着梁帝一路走來的人,所以他也是有情感的人。雖然位處於一個爭權奪利的宮庭,但是卻也未到泯滅人性之境。而他一直以來的中立態度何嘗不是一種看化的姿態。甚至可以說,從那句:「有機會就不著痕跡地送些人情賣些好意出去」就看得出來他心中還是有所堅持的。或許有很多事他阻止不了,也無法阻止,但是在能力所及之處,他還是盡量做出他可以做的事。
<琅琊榜>一直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義,或許就因為現實的社會失去太多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建立情感的遺憾吧。所以我覺得高湛這個人物的設定就展現了其中一種情義的可能,一種善意的人性決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