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9日 星期六
清明
每年的清明節,父親總是會排休去掃墓,拜祭一下爺爺。今年的清明,我們提早在今天大家都放假的日子上山。在香港,我們只有爺爺需要拜祭,因為其他的親人都在大陸內地。
爺爺於我,只是一個名詞,因為我從來沒見過他,也沒有太多的故事來豐富我對他的印象,唯一有的就是家中那張黑白的大頭像,與父親相似的面容。而父親呢,實際上也並沒有和爺爺相處過。因為在父親出世不久,爺爺就離家來了香港,一住幾十年沒再回過故郷,甚至客死異郷。父親對爺爺的事應該絕大部份是從奶奶口中聽回來的。我並不清楚父親對爺爺的感情如何,但從他的言行卻可以感覺到父親對爺爺的尊敬。
父親當年會來香港,也是因為得知爺爺已過身。父親獨自來香港處理爺爺的後事。從沒正式相見的兩父子,再相見已是陰陽相隔,這樣的結果,也許對父親也是一種遺憾吧。
父親很少對我們談起爺爺,但在他曾經提起的口吻中,父親從來沒有抱怨過,有的,只是一直很遺憾,遺憾自己無法盡到孝道。所以取而代之的,是他每年清明的掃墓,雖然是一種形式,但當中的真心卻是不容置疑的。
每年的掃墓,我也只是跟着父親去,沒有太多的感慨,甚至當成郊遊般。爺爺葬在離家很遠的山上。每次去,總要搭地鐵再轉火車,到了還要從火車站走很長的一段山路上山。父親走得很快,每次上山,我們總是遠遠地落在後面走走停停,看着父親背着一大袋子東西的背影。
父親的背影,隨着年歲的漸長,開始有了點彎,不再像以前那樣讓人需要仰望。我總在想,我還能看着這個背影多久呢?這樣的活動,我們會持續多久呢?因為父親對家裡的付出,我們有時會不自覺地想撒嬌而放任自己,甚至會希望,父親永遠不會老,讓我們繼續做個孩子。但這畢竟只是奢想,也許我們也該讓自己試着負擔起家裡的責任,讓父親可以卸下肩上的擔子。
今天的天氣,天晴,悶熱,潮濕。上山的路上,還好有陣陣清風吹着,加上上山的人不多,總覺得今天走得特別清鬆。沿途還不時拿相機出來拍拍路邊的植物和景色。掃完墓後,我們沿着下山的路慢慢走,父親也似乎有了輕鬆的心情,隨我們一起拿着相機拍拍照。難得看父親笑,希望這樣的心情能常在他心中。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閱讀
1. 閱讀,應是從小學開始養成的習慣。
2. 小學時,學校有教我們,把看過的文章中優美的句子抄下來,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久而久之,就能增加自己文章的內容。
3. 所以我有一陣子,看文時每看到一句好的句子就抄下來。
4. 尤記得曾買過一本輯錄了很多優美及實用句子的書。
5. 小學四年級的暑假,一口氣看完古龍的《絕代雙驕》,對這個故事印象深刻。
6. 也是四年級的暑假,無意中看完一本岑凱侖的小說,卻沒有再看過她的小說。
7. 中學時因為在學校當圖書館管理員,長期留在圖書館,經常借書回家看。
8. 中一至中三看完整套的金庸小說。
9. 那三年看過很多散文。
10. 還有很多詩詞的書,常常把背起來的詩詞寫在教室的課桌上,被老師發現而全部擦掉。
11. 有一陣子瘋狂背李白的詩和蘇軾的詞。
12. 愛看愛情小說,但只看過幾本結局較好的瓊瑤小說,怕了她的悲情小說。
13. 中四迷上少女漫畫,開始轉戰租書店,錢都花在這上面了。
14. 中五迷上台灣的言情小說至到現在,只是看得太多有點厭,現在都只挑喜歡的幾個作者而已。
15. 我愛逛書展,支持了十幾年,每年去都買一堆書回家,家中的書已堆到天花板。
16. 但是買回來的書中,看過的卻連一半都不到。(囧rz)
17. 愛逛書局,每次逛總要有很大的定力,不然我會想把書局搬回家。
18. 家中的藏書,三分一是漫畫、三分一是小說、另三分一是詩詞散文英文書工具書等等。
19. 不定期會買些雜誌,也有訂閱英文雜誌,但是卻從沒看完。
20. 我還是喜歡看中文多一點,因為看中文可以一目十行,趕時間也能輕易看完一本書。
21. 看英文總是會分心。
22. 因為學日語的關係,家中也買過日文小說,但還是沒看完。
23. 看書的題材不限,但實際上看的題材原來並不多。數來數去還是那幾樣。
24. 買書總是很衝動,可以因為被一句話、一篇文感動而買下一本書。
25. 試過借了人家的書好幾年以後才還。
26. 對閒書的興趣多過教科書,因為我總是不務正業。(= =")
27. 家中有超過20本字/辭典,中英日都有,卻還是會想買,總覺會不够用。
28. 家中的字典用得最勤的是小學時用的新華字典,連書皮都沒了,卻從沒想過要換。
29. 因為我愛書,連帶影響了弟弟,讓他成為共犯,所以家中的書可以分兩間房放。XD
30. 市面上的暢銷書我都沒看,因為我偏好不暢銷的。
31. 買過網誌作者的書,進而認識網誌的作者。
32. 我的枕邊有放小說和漫畫,放假時不想起來就會隨手拿枕邊書看。
33. 有時在整理房間時看到喜歡的書,就會分心去看書而忘了整理。
34. 我幾乎不看香港作者的書,因為討厭太廣東口語的文字。
35. 近年愛上看繪本書,最喜歡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
36. 我也愛收集畫冊,有漫書作者的,也有插畫作者的。
37. 每次去旅行,我總會買幾本旅遊書作參考,家中的旅遊書:東京三本,大阪京都三本,英國三本...... (可能再過幾年,我就可以開旅遊書店...)
38. 最近愛看有關人物專題的書,想像可以跟他們作朋友。
39. 今年的目標中有一項是希望看完一本英文書,希望能做到。
40. 這幾個月一直在看去年書展買的書,搭地鐵的時間正好能讓我把書看完,目標是在七月的書展前清完。
後補:
41. 記得看完金庸的書時,有一段時間一直很失落,好像無書可看一樣。
42. 後來為了延續看金庸的感覺,我看了吳靄儀寫的一係列關於她對金庸小說感想的散文。
43. 中學時我看過的書裡還有一堆推理小說。
44. 我喜歡福爾摩斯小說,他開啟了我對推理小說的興趣。
45. 曾經也迷過一陣子赤川次郎的小說,三色貓系列看得比較多。
46. 對了,我愛看書,但神奇的是我沒有近視。(這是炫耀!XD)
47. 四大古書中,我只看了一半的「紅樓夢」,因為看過很近似原著的電視劇,所以我放棄了小說。
48. 我也不愛電子書,因為我偏愛書的味道。不同的書,以不同的紙品印制,就會有不同的味道,形成了你對那本書的印象。
49. 我喜歡軟身一點的書,可以讓我像古人那樣卷書,有時拿着就像在讀宗卷,蠻有趣的。
50. 我偏愛收集書籤,但我的書籤都沒在用,我一般會記得自己看到哪。不記得的會隨意用一些卡片、紙張等夾着。
51. 有時看到別人手中有書,我會很好奇對方看甚麼書,會一直偷瞄,看能不能瞄到書名。
52. 有時會想,如果有人諗書中的句子給我聽該多好,因為我對聲音書蠻有興趣的。
53. 我看過「達芬奇密碼」,但是並不是很喜歡,也許是因為當中太多關於宗教的歷史了和術語了,有些跟本是有聽沒有懂,少了很多推理的樂趣。
54. 我喜愛的散文作者當中,印象很深的是杏林子,從她的文章中看到她對人生的豁達,總覺得很佩服。尤其在看她以幽默的文字去敍述自己患病後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55. 關於哈利波特,我只看過第一集的小說,還是利用看第一集電影前的時間,在書店快速地看了四回才進戲院的。後來人家借了小說給我看,我才把第一集看完。只是之後的小說我都沒再看過,所有關於哈利波特的故事都是看電影算了。
56. 記得曾經看過一則新聞說美國有位二手書店的老闆,開書店本是想與人分享看書的樂趣,但後來卻發現他收回來的書都乏人問津,一怒之下他在店外把書燒了。看這則新聞時真的覺得好可惜啊!
57. 去旅行,我也會逛當地的書店,總覺得其他地方的書店都蠻多人的,出版的書也多,為甚麼香港的出版業這麼不濟?種類這麼少?
58. 我喜歡日本的書店,買書都會送一個書套保護書,這算是日本獨有的吧 (也許)。
59. 英國的書店讓我想起page one。而且英國的書店有的位在古老的建築中,很有歷史感。
60. 原來英國的書店如有新書上市,會有一些作者簽了名的書在賣,上次去旅行時不意中買了一本有簽名的。
61. 我也會帶書去旅行,因為書是搭飛機最好的消遣。
62. 中學時看過一些近代作家的書,印象最深是巴金的《家》、《春》、《秋》,可以他其他的作品我都沒再看下去。
63. 曾經幫同學買漫畫,但是買了對方才說不要,最後那套書成了我書架上多餘的書。
64. 因為學翻譯,家中有一些關於翻譯的書。
65. 也是因為學翻譯,我會買中英對照的書本,可以從中逐字逐句去看同一篇文章的不同文字。
66. 我有收集癮,如果迷上某個作者,我會試着收集他的全集。(還好現在迷的作者都不是出書多的,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67. 因為學過簡體字,對簡體字的書並不抗拒,甚至買過很多簡體字的書。
68. 家中的漫畫和小說有重複的,因為買太多了,有些甚至是沒拆封的。
69. 曾經試過抄書,因為對借回來的書中文字很喜歡,所以想趁書還沒還之前抄下來。不過抄了三分之後決定影印比較快。
70. 喜歡在書店找書,隨意翻着那些書感覺會很滿足。
先停在這,後續想到再補。
==================================
引用:
yan's space 之 “閱讀五十一”
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電影
母親愛看戲,在那個電影和電視還不普遍的年代,她曾為了看電影,不遠千里花好幾個小從農村騎車到鄉鎮去看。那是她瘋狂的年青歲月。
我想我對電影的喜愛,也是帶點母親的遺傳吧。因為母親對電影的喜愛,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常常跟着母親去看電影。 我喜歡在影院中看電影的感覺,所以一直堅持看電影要進影院,就算現在網路、VCD和DVD等很普遍。因為我喜歡那種在黑暗中被影像包圍的感覺,和那種看大熒幕的感動。以前看電影,除了在影院,也有室外的,在 久遠的記憶中,我記得曾經有那種像外國汽車影院般在戶外看電影的印象。
小時候看電影,除了母親會帶我們去看之外,也有學校安排的放映會。尤記得當年看過幾次學校安排的電影,多是一些所謂“政治正確”的國內電影。而母親帶我們去看的,卻包含了各種不同的影片。
看過的電影種類有很多。從古裝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從政治到愛情,從武打到鬼異等等,各式各樣的都有。有的看過即忘,有的卻印象深刻,有的對某些片段難忘,有的只剩影像.....
國內的,記得的,如「少林寺」,好年輕的李連杰,那是第一次看武打片,緊湊的武打節奏,看得人熱血沸騰。又如「梁祝」,盛極一時的黃梅調時期,尤記得那些熟悉的曲調。 國外的,記得曾經看過一齣印度的黑白電影,故事讓人印象深刻。還有西方以宮廷為主的電影,對那些華麗的宮廷裝喜愛不已。
長大後,自己有能力和時間去欣賞想看的戲之後,更是經常會去看,而看的種類又更多了。因為身處香港這個電影業算發達的城市,看電影更是沒有其地方那麼多的限制。
看電影的角度,隨着認識的加深而逐漸有了不同。
以前看電影,着重的總是故事和主角。現在看電影,除了上述兩樣,卻又多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如人物的表現,對白,背影音樂,服裝,影像的表達方式,拍攝的角度,甚至是物件的代表含義等等。逐一去認識電影當中的聲、影、演、意,成了看電影的另一種興趣。
會去留意這些故事以外的東西,應是從開始看影評開始的吧。影評有時會帶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角度,或者帶出一些觀眾未必會留意的觀點,看多了,就讓我漸漸留意起電影當中曾被忽略了的東西。
一齣好的電影,能給人一個夢想,一個啟示,一個感動..... 我喜愛,這樣的光影世界。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世界觀
近兩年,發覺自己看新聞的焦點漸漸有了改變,那是曾經以為一定不會碰的題材。
小時候看電視,焦點永遠遠離新聞節目,也從不會拿起報紙來讀。漸漸長大,看新聞總是以娛樂新聞為主,而閱讀報紙也是以輕鬆的題材為主。
這幾年,因為免費報紙的普及,每天上班總有兩三份報紙在手,就會利用上班的車程快速瀏覽一下當日的新聞重點。而閱讀的焦點,也從以前的娛樂為主逐漸移到一些政治、財經和評論文章上。
關於政治,一直是有聽沒有懂的題材,尤其是對於世界各地的政治結構、地方政治措施、政治上的改革等等。以前一直覺得,政治的事不明白就不明白,只要對自身影響不大,不了解也沒關係。然而在看過一些政治評論的文章後,才開始對一些政治的題材有了一點概念。雖然還在一種很片面的認識上,但也算是一種進步吧。最近一直有留意的政治新聞包括了美國和台灣的總統選情,內地的人大會議改革等。
關於財經,一方面是因為工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開始學習投資事宜,近年來比較多留意財經的新聞。畢竟,財務的事還是人最切身的問題。而世界經濟上的一些動盪,在投資上來說還是蠻重要的一個方向指標。會留意這種事,也算是自己這幾年成長的另一個突破吧。
關於社論文章,以前是一直避之唯恐不及的題材。然而近來卻是最優先會閱讀的文章。我每天看的報紙裏有幾個作者是我一定會看的,因為他們的文章提供了我一些對新聞的不同觀點。如梁文道,我喜歡他文章中的一些觀點,帶點諷刺,帶點幽默,更帶點辛辣的事件評論,讓我對一些平常事物多了些了解。甚至有些時候是從他的文章中去認識一些從來沒留意過的事物。又如邵家臻,他的文章很港式,總是夾帶一些英文名詞,一些俗語,但是帶出來的觀點卻又值得深思。還有其他的辛章評論,有機會再談。
之所以會想談這個,是發現身邊的同事對這一方面的事留意得很少,常常聽到的閒談多是些娛樂新聞、美容、家中瑣事等等。對於這種不願長大的觀念,感覺有點無奈。總覺這個社會像是越活越回去了。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努力
這個念頭最近常在我心中縈繞,尤其在看到母親為工作的付出以後。
母親一直是個很努力的人,尤其對工作。雖然一直以來她都以主婦為稱,然而實際上她工作的時間比在家多。
母親很喜歡工作,對她來說,工作給了她生活的活力,是不可缺少的事情。我們小時,她工作是為了幫補一下家計。到我們長大出來工作了,她工作卻是為了消磨時間。
母親是閒不下來的人,她總說,沒有工作在家無所事事,時間很難過。所以她不管辛不辛苦,都要堅持找工作做。前幾年,她做的幾份工作總是碰上苛刻的老闆,使她的情緒受很大影響,然她還是堅持下來了。近兩年,她換的工作總算做得順利了點,不再那麼辛苦了。
我以為那份工作她會一直做下去,然而最近經朋友的介紹,她又找到新的工作了。只是在上一份還沒辭去之前,新的工作已經開始了。這兩個禮拜她一天要上兩個班,合起來十幾個小時,幾乎使她無法負擔,但她還是咬牙撐下去了。還好這樣兩頭燒的日子即將結束,她可以順利過渡到新的工作了。
看着母親如此努力去爭取她想要的事,我常常會有汗顏的感覺。因為我知道自己不够努力。
我們總是慨嘆現代人懶散,生活沒有目標,也許就是因為大幸福了。父母那一代的人因為曾經苦過,所以他們總是份外的珍惜得來不易的事物。
我希望自己能更努力的生活,不論是工作還是過日子都一樣。從母親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缺乏的東西。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存在感
我想,我應該是個存在感很薄弱的人吧,否則,上司也不會懷疑我沒有上班了。
我的位置就在上司後面,只不過隔了一塊partition (隔板)而已,也許是我說話小聲她聽不到吧;又或許,她忙得無法去傾聽別人的說話聲;又或許,在她有空時反而是我最沒空的時候吧......
不論甚麼原因,讓上司感覺不到你的存在,是好還是不好呢?
存在感這種東西應是與生俱來的,有的人在人群中就是能凝聚別人的注意力,有的人在人群中就是注定的隔襯品,還有的人就是完全讓人過目即忘的。
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感是因為我生來就是沒有還是自己無識中淡化的,總而言之現在的我就是不會成為焦點的那種人。
我在家中的排行是老二,上有一個出色的姐姐,下有一個勤奮的弟弟。姐姐因為出色,從小就是大人眼中的寵兒,我從以前就覺得自己跟她無法比,久而久之也習慣了把自己放在陪襯的位置,落得清閒。弟弟還沒出世前,母親對我算是放緃的,對我的要求也不如姐姐嚴格。我想這也是我隨性的最大原由。而弟弟出世後,也因為他是唯一的男生,大家的焦點自然也就聚在他身上,我得到的注意當然也就再少一點了。
說真的,有時也會抱怨得到的注意太少。但是更多時候,我還是覺得少點關注會自由一些。
不過談起存在感,就不免要說說我的辦公室生活了。我不知道上司那句話是有心還是無意,但是聽在耳裡就難免有點在意了。
我是個不太愛八卦的人,所以在辦公室裡,除了工作上的需要外,我很少會和別人天南地北地閒扯。不過這樣的獨善其身反而招來其他人的閒話,覺得你扮清高。後來,在碰過太多壁之後,才學着跟別人來點互動。有時聊點無傷大雅的閒話也算是辦公室的消遣吧。
上司說她有聽到其他人的談話聲,在我看來那是別人聊太多了,有時甚至是有點過分了。但是上司卻似乎沒有空去注意這點。對這樣的結果我也認了,反正不擅長的東西就是不擅長。我有做好我的工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