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琅琊榜>裡關於後宮的爭鬥,以奪嫡為主,卻也有一些細膩的情感描繪。不過劇中的爭鬥,雖然表面看似恨多一些,但我覺得實際上卻是悲傷多一些,每個後宮之人,都有着她們難以避免的傷。
言皇后和越貴妃之間的鬥爭,從一開始的明爭暗鬥,本是勢均力敵的,卻在後來逐漸步入後宮最常見的結局中,一個淪為罪人,一個瘋了。
皇后之名是原罪
記得在重看好幾次後,有一回看到第37集,言皇后配合譽王和夏江的行動,以在後后搜到靜妃祭奠宸妃為由要皇上處置靜妃,本以為可以讓靜妃失寵並受罪,卻不知道靜妃的舉動是皇上私下授權的,於是明明應該是重大的罪過,卻因為皇帝的私心而變成輕罰。皇后請求重罰時卻被皇上諷刺,也訓責了幾句,她心中的委屈在離開芷蘿宮之前逼得她眼中含淚,無奈離去。這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皇后眼中委屈的淚令人印象深刻 |
這不禁讓我想到好像一直以來,我們看到的作品,不論是影視類或是小說類,這個後宮之主——「皇后」的名頭其實在皇帝的心中都是一個罪名,幾乎沒什麼例外。因為她們大多數都是皇帝不想愛、不願愛、不喜愛的人,卻又因為各種權利的算計,使得皇帝不得不設一個他不想愛、不願愛也不喜愛的人做皇后,而這個不得不,往往總是要犧牲一個女人的一生。使得她在失愛的人生中,身不由己去做一個不自由的模範。
在所有的後宮戲中,當你名為「皇后」,你便失去了被丈夫所愛的權力;背負著六宮之主的名,所做所為都牽動所有人的利益瓜葛,你必需付出所有去滿足大家的期待,卻唯獨得不到最真的君王之心。
皇后本該是原配,當所有家庭戲都強調著男人該以原配為重,遣責小三之不該時,唯有後宮戲,往往把受害人的光環都放在了那些皇帝喜愛的妃妾身上,唯獨「皇后」這個原配是得不到公平對待的,也唯有「皇后」這名字是被排除在一個女人的性別範圍裡。她被要求着要做一個模範,成為一國之母,卻沒有人會給她一個女子一個妻子的身份,一個讓她也有柔情,也會悲傷失意,也會希冀有丈夫的愛的普通情感身份;甚至更多時候,大家都只是把「皇后」設定為一個只剩爭鬥和奪權為主的刻板反面人物。
劇中有多次皇后受到皇上的斥責的畫面,例如宮中失火之事,皇帝在越妃面前直接斥責她,甚至說若她管不好後宮可以找人替她管。又例如皇上去給太皇太后慰陵, 她幫譽王設陷,趁機為難了靜妃後也被皇帝斥責,靜妃趕來為她求情,皇帝雖免了她的責罰,但他在免責之時卻是說為了她的皇后身份、譽王和言氏家族的臉面而赦免,而不是因為她這個人。這都顯示了她在皇帝心中是如何被厭惡,也顯示出皇后之名是如何的「有罪」。
皇上免罪時說「朕的這個面子是給你皇后的這個身份,是給譽王,和言氏家族,而不是給你」 |
另外,在劇中,皇后除了跟越妃鬥,也常為難惠妃,而她為難惠妃的理由卻是因為在同一場溫疫中,惠妃的孩子存活了下來,而她的孩子卻夭折了。失去孩子的傷使得她一直以來只能自憐,卻沒有其他可以安慰和療傷的方式。雖然譽王養在她膝下,也曾敬她孝順她,但他們之間的關係,最終也只是成了一種互相利用的利益關係,而沒有親情。甚至最後她也受到牽連而失去后位成了真正的罪人。諷刺的是,宣她為罪人的旨意卻是經由惠妃來宣,雖然看似是給了惠妃一個報復的機會,讓人覺得她疚由自取,但她在接旨時的淡然卻也顯示她最終只能以皇后的面具來保護自己的尊嚴。
而她一次又一次經歷的這些委屈和心傷,從來無法感動她最想感動的人,也未曾被那個本該憐惜她的人所見。這使得言皇后這個角色的終局顯得更悲情。
我想,對她的結局,大概很多人還是覺得她是活該,或覺得是報應,可是在我看來,這種悲劇卻一直一直存在於我們的文化中沒有脫離。「皇后」之罪,在於人們要求一個平凡女子去做一個聖母,否定她的個人意志和獨立性格,去做一個可以被眾所景仰的角色,世間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每個後宮總有一個瘋掉的女人
小時候看過一些清宮戲,總覺得來來去去總是看到女人在爭寵,爭皇帝的寵,各式各樣激烈的爭鬥在後宮中一直上演,而那些爭鬥,呈現最多的,都是爭鬥失敗的女人面孔,往往總有一兩個角色,不是死得淒慘,就是瘋了。
所以我一直覺得「後宮」是非常畸型的一個名詞,尤其在中式的歷史裡,它代表的是女性完全被限制的權利和自由。一入宮門便再無翻身之時,而身處後宮,不論你願不願意,總是要被逼着去做一個身不由己的女子。或者為自己的家族,或者為了自身和孩子,又或者只是因為沒有出路的不得不。只是不管為了什麼,最終都是因為失去的自我而造成悲劇。而後宮制造最多的,往往都是一個瘋掉的人。或許因為若不瘋,要如何活在一個沒有自我的世界?如何去面對一個絕望的世界?
<琅琊榜>中的後宮爭鬥,沒有那麼強烈的情感爭鬥,就算是皇后和越貴妃之間的鬥,也只是一種點到為止,綿裡針式的刺痛,卻從不會有面容扭曲潑婦駡街式的鬥。
若說皇后悲情,那麼越貴妃就是一種看不透失去之必然的哀傷。
越貴妃本來是最受竉的妃子,甚至因為受寵而有着跟皇后並肩的僭越權。越氏並不是一開始就得竉的,我覺得大概是在宸妃死後才開始受寵的。做為妃子,不用像皇后那般總得以模範自律,也不必如皇后有時需要為大局去規勸或制約皇帝,妃子的順從和討好,往往也是皇帝喜妃而厭后的基礎。也因為有了皇帝的默認,她才敢在一些細節處僭越了皇后的權位
越貴妃是很聰明的女人,而她的聰明在於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柔媚和巧言去爭奪她想要的權和利。她的這種聰明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代,都有很多女人是有這樣的聰明手段的。只是她們把這種聰明爭得而來的權和利當成了她們追求的情感,卻沒有意識到,這種追求,是不會長久的,也最終會失去。
每個後宮總有一個瘋掉的女人
小時候看過一些清宮戲,總覺得來來去去總是看到女人在爭寵,爭皇帝的寵,各式各樣激烈的爭鬥在後宮中一直上演,而那些爭鬥,呈現最多的,都是爭鬥失敗的女人面孔,往往總有一兩個角色,不是死得淒慘,就是瘋了。
所以我一直覺得「後宮」是非常畸型的一個名詞,尤其在中式的歷史裡,它代表的是女性完全被限制的權利和自由。一入宮門便再無翻身之時,而身處後宮,不論你願不願意,總是要被逼着去做一個身不由己的女子。或者為自己的家族,或者為了自身和孩子,又或者只是因為沒有出路的不得不。只是不管為了什麼,最終都是因為失去的自我而造成悲劇。而後宮制造最多的,往往都是一個瘋掉的人。或許因為若不瘋,要如何活在一個沒有自我的世界?如何去面對一個絕望的世界?
<琅琊榜>中的後宮爭鬥,沒有那麼強烈的情感爭鬥,就算是皇后和越貴妃之間的鬥,也只是一種點到為止,綿裡針式的刺痛,卻從不會有面容扭曲潑婦駡街式的鬥。
若說皇后悲情,那麼越貴妃就是一種看不透失去之必然的哀傷。
越貴妃本來是最受竉的妃子,甚至因為受寵而有着跟皇后並肩的僭越權。越氏並不是一開始就得竉的,我覺得大概是在宸妃死後才開始受寵的。做為妃子,不用像皇后那般總得以模範自律,也不必如皇后有時需要為大局去規勸或制約皇帝,妃子的順從和討好,往往也是皇帝喜妃而厭后的基礎。也因為有了皇帝的默認,她才敢在一些細節處僭越了皇后的權位
越貴妃是很聰明的女人,而她的聰明在於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柔媚和巧言去爭奪她想要的權和利。她的這種聰明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代,都有很多女人是有這樣的聰明手段的。只是她們把這種聰明爭得而來的權和利當成了她們追求的情感,卻沒有意識到,這種追求,是不會長久的,也最終會失去。
私炮坊一案,越妃便顯示了她聰明算計的一面 |
越貴妃的哀,是無法面對這種失去。當她的聰明無法再為她爭得一席之地,無法再喚回帝王之心,她也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理由,得不到的哀最終逼瘋了她。每次看到她一身白衣在宮女的圍困中掙扎的模樣,都讓我想起太多曾經看過的得不到想要而瘋掉的後宮女人。一個活在爭鬥中的女人,失去了爭鬥,便失去了所有。
瘋了的越貴妃 |
然而最可悲的是,後宮雖然名義上已經沒有了,但是後宮女人失去的愛和沒有自我轉化而來的權鬥、情爭卻依然在現世上演着。人們追權奪利,錯以為得到一個男人的心和認同或者贏得一場自以為可以掌控情感的爭鬥,便是肯定了自我,得到了感情,事實卻是否定的。
﹣﹣﹣﹣﹣﹣﹣﹣﹣﹣﹣﹣﹣﹣﹣﹣﹣﹣﹣﹣﹣﹣﹣﹣﹣﹣﹣﹣﹣﹣﹣
這一篇其實想寫很久,也在不同地方記了一點筆記,放在這裡算是個整合吧。
<琅琊榜>看了一週年,近來又重新完整地看了一次,有更多的細節想記下來,便把一些斷斷續續記在筆記、臉書或是其他地方的文字結合起來,會陸續把這些文字整理好放在這邊,給自己做個完整的記錄。其實也沒想到自己可以持續這麼久就只是重復看着一部戲,一個故事,但能讓我如此喜歡,也是難得。就持續到厭為止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