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星期日,去觀賞了非常林奕華劇場上映的<三國—What is success?>話劇,並且在觀劇後參加了當日的座談會。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當中人物的名字都是耳熟能詳的傳奇,而且重要的是剛陽味重,算是男人的天下。然而<三國>這齣戲,導演卻以十三個女子去飾演那些熟悉的人物,除了是一種顛覆,也是針對現今世界女子漸漸成為權力和自主的現象,以及對未來女子世界的一種展望和省思。
先談談故事,這齣戲以三個歷史老師和十三個女學生上歷史課為主綫,逐一去探討三國歷史中的十二段歷史場面,學生以着自己的角度去惡搞每一段歷史,並且提出質問和反叛,而老師們竭力去指導,期望帶出正面信息,但是在相互的來往中,卻不斷在衝突中撞擊出一些值得省思的現象。
導演對於為何用女子來演這個本屬於男子的戲有這樣的評論:「因為,這是一個『甄環』的時代。」
<甄環傳>是去年非常紅的一部講述後宮爭鬥的電視劇,在內地和台灣都引起了很大的迴響(
香港的觀眾多不多還不清楚)。這齣戲在各式的社交網路上便看到一堆的娘娘、小主和賤人(XD),不得不說後宮戲總是特別多人喜歡看。但為什麼是後宮戲?這個問題便是導演想標示的重點了。
後宮是一個求取「生存」的地方,妃嬪們若不爭取被看見、被寵愛,便得成為被淘汰被廢棄的人,後宮本來只是限制在宮廷裡,但是卻漸漸在現代社會中被無限擴大,不管是職場、愛情,還是家庭中,都存在着各式各樣的宮鬥。人們,尤其是女人,需要被看見被寵愛,為此而無日無之的爭鬥便開始。
為着如此生存為主的競爭世界,女人漸漸需要懂權謀,懂戰略,懂廝殺,甚至是踩着別人上位等等能力,而這些能力本來是來自男人的世界。隨着這種心狠手辣的生存本能,人們也漸漸失去了母性社會中原來的包容、溫暖。女人漸漸變成了男人,甚至可能超越男人。
因此,導演安排了這些女子來飾演這些原本屬於男人的戲碼。
舞台的女子們,一個個演出了男子世界的殘酷和悲涼,卻也漸漸失去了原為女子的特質。而這何嘗不是現在社會中的隱憂。殘酷與悲情的男人歷史,轉化成了女子的歷史,而這樣的歷史仍然會繼續延伸,一代傳一代。
導演在座談會有提到這一點,就是女子在上一代的教育中承接了父權社會的價值觀,然後在她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時也會不自覺的把這種價值觀傳承下去,而下一代可能會變得更極端。如此的傳承,最終也只是循環着生存鬥爭的歷史。
在鬥爭當中失去的,也是這世代漸漸消逝的是一種愛與包容。因為要生存,變得不折手段,所以摒棄了被認為是懦弱的人與人之間的互愛。
這是很值得咀嚼和反思的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我自己也有很深的感受。來自父母的教育,就是那種宮鬥的虛無,為了生存而作各式各樣的競爭,卻漸漸變得不懂愛,無法愛,也沒有了愛。
另一個問題,也是這戲的副標題<What is success?>成功是什麼?
生存的競爭好像就是為了成功,當你能够得到想要的好像就是成功,當你能够站在某個地位的頂點是好像就是成功……很多的好像,很多可以被視為成功的標準,但是要如何去成功?如何得到想要的成功?如何成為所謂的成功?沒有人可以說得準,學校也教不來。
劇中的學生們不斷在說:「我是來學謀略的,老師你什麼時候才要教?」質問着學校為何不教她們如何面對未來,如何獲得成功的手段,如何面對社會的生存。
這何嘗不是學校常見的現象。人們對學校的期待變成了是為了在社會生存,家長不期待學生學會道德仁愛,只求學校訓練孩子們成為功利者。這樣的教育發展下去,以後的社會會變得如何?沒有人敢想像。
就像戲的最後,所有學生畢業了,卻都沒有出席,因為她們不知道要如何面對未來,不知如何自處。就像諸葛亮說的:「學會了成功,為何卻仍是自己一個人?」她為劉備做了一切,但到頭來劉備根本不珍惜。也如曹操,雖看起來像得到了一切想要的,但她卻面對不了自己,她的頭痛就是心裡的恐懼,她不敢面對自己,所以殺了會看穿她的華佗,而華佗其實只是她內心的幻影,不是真實的。又如趙雲,她一直在問:「為什麼沒有人看見我,為什麼當我不存在?」當其他人都有突出的成績或是聰明絕頂時,她的存在變得可有可無。還有周瑜,容不下諸葛亮,卻又勝不了她,只得氣死自己。諸葛亮氣死她的話就是:「妳沒有朋友。」只有司馬懿說她是來學成功的,看到了所有人的失敗,從中獲得她要的成功。但是最後她卻放下了那隻代表了成功的空酒杯後離去。
成功是什麼?導演問了我們這個問題。然而從劇中,我們知道成功是什麼,但那又不是什麼。因為一切到頭都會成空,那麼執著於成功又如何?
這是<三國>給我的一些想法。還有其他的想說,再另文詳談。
其實我還沒正式看過《三國演義》,但前一陣子在看<新三國>的電視劇,對當中的劇情略有認識,在看這齣話劇時便有了更多的體會。之後的文可以拿來對比,做些側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