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一直是我的弱點,不太懂跟人打成一片,也不太懂如何跟人一見如故,無話不談。然十幾年的職場生活,卻也讓我漸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一套進退方式。
記得初出茅廬時,仍是個挺自以為是的人,也算是有點自我吧,常常以為只要不去算計別人,別人應該也不會過來算計你。然而在碰過太多次壁後才發現,人——真的是最複雜的動物。這個世界不是你不犯人別人就不犯你的。
曾經因為太鋒芒而被人碎嘴;曾經因為太直言也被人排擠......跌跌撞撞地碰了太多次以後才懂得,人際關係中有些事真的不必太認真,因為職場雖沒永遠的朋友,卻也一樣沒有永遠的敵人。也許曾經交惡的,後來會成伙伴;也許曾經相熟的,卻會越走越遠。
對於現在的狀況,自問還算不錯,能輕鬆與人交往,也能保持適當的距離。既不會過分融入別人的圈子,卻也不會過分置身事外。
俗語有云:十年人事幾番新。在這不短的日子裏,來來去去也經歷過一些人事變動。有的離職,有的換部門;有的不再聯絡,有的仍會相聚。而在這些來來去去的交往中,我深深體會的是,當你以誠待人時,別人也是會回以誠懇的。
曾經以為自己的人緣很不好,總是跟人保持着距離。然而在時間的流逝中,原來我也建立了一個人際的網絡。雖然我認識的人不多,但是會偶爾相聚的卻也有好幾個。能為人所記得而不是為利,在我心中已經是很不錯的事了,而我慶幸自己能讓人記得而不是為怨。偶而我還是有看錯人的時候,但是更多的卻是能保持君子之交的人。
曾經有嫌隙的人,也在我逐漸變圓滑的交往中消除了一點怨,建立了一點信任。也許不會變得很好,但是這樣的進步卻也是好的。圓滑不是要對一切都順從,只是在自己的接受程度中去找出適應的地方。這算是最深的體會吧。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難唸的經
每次對家中一些事情心煩時,我總是想起這句話「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句話雖然是事實,我卻是非常討厭這句話的,總是覺得既然是難唸的經,為什麼我們卻必須要諗呢?人類的生活中,這也算是很荒謬的一件事了。
其實對家中的事,常常是心煩比快樂多的,我想大家都差不多吧。非正式統計(應該算是以我週遭認識的人來算 XD) 百分之九十的人對家中事都是不快樂的。
人們常常歌頌親情,甚或讚美它。而我每次聽到那種美化的東西都總有種很厭的感覺,尤其在想起自家的情況後。
不是說家中完全不可取,快樂時間不是沒有的,只是比起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心煩,那種愉悅卻如鳳毛麟角般難得。
每次寫下關於家中的事時,總會盡量挑些比較好的事情來寫,心底裏其實是很希望藉一些好的事來說服自己不去怨。然而越是不怨,卻反而越是埋怨。也許把不好的寫下來,把怨清了,才有可能多些心的空間來想好一點的事吧。這是自己近來一直在想的事。
與父母的溝通,總在一些雞零狗碎的事情上。而往往這種零零碎碎的事卻是最難妥協的。
有時候,因為太了解對方的反應而選擇對一些事情不直言時,卻反而被他們認為我是聽話了而更難溝通時,是不是自己太縱容他們呢?有時候,因為不想總是吵架而讓步,卻反而被一直侵入領域時,是不是該堅決地表達自己的意而繼續吵呢?有時候,被誤會被判不受教時,這樣的委屈是不是該直受不談呢?
這樣的心煩雖是外來的,但更多時候也許是對自己的妥協與無力的失望。想要改善,卻無力去改,因為單方向的努力有時實在讓人疲累。
我們都有惰性,努力不來的事總會想要逃避。我有時也會想,其實對父母來說,我們也算是一種負擔吧,當我們不願去擔負一些事時,其實同理,他們應該也是會不想去承擔的。我們的出世也許在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無法選擇的累,只是就算累他們也不可輕易丟棄,只好在自己接受的程度中付出。
這樣看來,其實我們也無法多怨甚麼,因為我們無法選擇出不出世,他們也無法選擇要不要。算是兩方扯平吧。而相處,就只能在雙方的互相遷就下來摸出各取所需的相處哲學了。也許這樣對大家都好,不必計效誰付出多一點,誰吃虧多一點。我想我對這樣的相處會比較自在吧。
只是,親情,如何能像算數般計清呢?
其實對家中的事,常常是心煩比快樂多的,我想大家都差不多吧。非正式統計(應該算是以我週遭認識的人來算 XD) 百分之九十的人對家中事都是不快樂的。
人們常常歌頌親情,甚或讚美它。而我每次聽到那種美化的東西都總有種很厭的感覺,尤其在想起自家的情況後。
不是說家中完全不可取,快樂時間不是沒有的,只是比起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心煩,那種愉悅卻如鳳毛麟角般難得。
每次寫下關於家中的事時,總會盡量挑些比較好的事情來寫,心底裏其實是很希望藉一些好的事來說服自己不去怨。然而越是不怨,卻反而越是埋怨。也許把不好的寫下來,把怨清了,才有可能多些心的空間來想好一點的事吧。這是自己近來一直在想的事。
與父母的溝通,總在一些雞零狗碎的事情上。而往往這種零零碎碎的事卻是最難妥協的。
有時候,因為太了解對方的反應而選擇對一些事情不直言時,卻反而被他們認為我是聽話了而更難溝通時,是不是自己太縱容他們呢?有時候,因為不想總是吵架而讓步,卻反而被一直侵入領域時,是不是該堅決地表達自己的意而繼續吵呢?有時候,被誤會被判不受教時,這樣的委屈是不是該直受不談呢?
這樣的心煩雖是外來的,但更多時候也許是對自己的妥協與無力的失望。想要改善,卻無力去改,因為單方向的努力有時實在讓人疲累。
我們都有惰性,努力不來的事總會想要逃避。我有時也會想,其實對父母來說,我們也算是一種負擔吧,當我們不願去擔負一些事時,其實同理,他們應該也是會不想去承擔的。我們的出世也許在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無法選擇的累,只是就算累他們也不可輕易丟棄,只好在自己接受的程度中付出。
這樣看來,其實我們也無法多怨甚麼,因為我們無法選擇出不出世,他們也無法選擇要不要。算是兩方扯平吧。而相處,就只能在雙方的互相遷就下來摸出各取所需的相處哲學了。也許這樣對大家都好,不必計效誰付出多一點,誰吃虧多一點。我想我對這樣的相處會比較自在吧。
只是,親情,如何能像算數般計清呢?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瘋狂
那是一間木搭成的小柴房,連接着鄉下的村屋,平常只用來存放燒火用的柴和一些雜七雜八的工具。這間柴房的墻是木板砌成的,在連接屋頂的地方留有一線縫隙,天氣好的日子,光線會從那一線縫隙透進來。
平常的小柴房,對她來說是一個用來玩躲貓貓的好所在,也是她與表弟躲大人或分享秘密的地方。那是她小小孩提時期的回憶。
只是有一天,他們發現,那間柴房被鎖上了。門栓的地方還用鍊子扣着,讓人無法輕易開啓。他們問大人為什麼柴房的門鎖上了?卻沒有人願意回答,只叫他們不要問。然而小孩子的好奇心並不是那麼容易滿足的,他們趁人不注意,好奇地貼在門板上傾聽着裏面的聲音。發現裏面傳來一點點錬子拖地的聲音,還有一點點像有人在喃喃自語般的聲音。
因為在意,他們便從門縫中看進去,隠約看到一個人影靠在墻角,旁邊有一條鍊子,似乎是栓着那個人。只是光線不够,看不清那是誰。
她問母親那是誰?可母親只是嘆息着,卻沒有告訴她。後來她還是發現了,從旁人的竊竊私語中。原來那人是她的舅舅,難怪那些天她總是沒看見他。在她心中,舅舅一直是個很老實的鄉下人,平常很踏實地耕種做事,性格上也是安安靜靜的,算是很平凡,沒有強烈存在感的人。她不知道為什麼他會忽然被關在那暗暗的地方。
有一天夜晚,她快睡着時,聽到母親被叫出去,似乎是為了舅舅的事。她好奇地跟在後面,來到二房的廚房,躲在門邊的暗角處向內張望。廚房內只有暗暗的煤油燈點着,搖晃的火光把人們的影子照得有點詭異。廚房裏傳來一直在剁東西的聲音,還有一把聲音在講話,她聽出那似乎是舅母在勸說着甚麼的聲音。她悄悄看過去,發現在剁東西的人是舅舅,好一段時間不見的人像變了個人似的,一臉的陰霾,加上拿刀砍東西的狠勁,與過去溫和安靜的樣子判若兩人。
她有一點嚇到,但仍看着。舅母在一旁小心地勸着,希望他放下刀子。而他好像沒聽到,只是專心地剁着。旁邊的人們也小心地觀察着,偶爾出個聲幫忙安撫着。氣氛一直僵着,不知該如何是好。
過了一會兒,他忽然停下來,轉頭看着舅母,當大家都以為他會放下刀子之際,他忽然駡了一聲:「你很煩!」然後手起刀落,只聽得一聲慘叫。所有人都錯愕得反應不了。他砍了舅母一刀,血立刻濺了他一身,而舅母也昏了過去。接着就是一片混亂。
也許是太驚嚇了,使她關閉了那一幕的記憶,後來只留下很模糊的一些片段。她只知道好像就是從那以後,舅舅又回復到過去溫和安靜的樣子,而舅母在搶救下也撿回一條命。一切似乎又回到過去,彷彿從沒發生過那回事般。
她一直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那樣的事,要不是後來她聽母親提起,她甚至以為那只是一個太真實的惡夢。
對舅舅的失常,當時的人們會偏向相信他是撞邪,而母親也沒有解釋過發生甚麼事。然而現在想想,她覺得那該只是一種精神的疾病。而這件事在她幼小的心中留了痕,使她知道一個人瘋狂起來會做甚麼是很難預測的。
平常的小柴房,對她來說是一個用來玩躲貓貓的好所在,也是她與表弟躲大人或分享秘密的地方。那是她小小孩提時期的回憶。
只是有一天,他們發現,那間柴房被鎖上了。門栓的地方還用鍊子扣着,讓人無法輕易開啓。他們問大人為什麼柴房的門鎖上了?卻沒有人願意回答,只叫他們不要問。然而小孩子的好奇心並不是那麼容易滿足的,他們趁人不注意,好奇地貼在門板上傾聽着裏面的聲音。發現裏面傳來一點點錬子拖地的聲音,還有一點點像有人在喃喃自語般的聲音。
因為在意,他們便從門縫中看進去,隠約看到一個人影靠在墻角,旁邊有一條鍊子,似乎是栓着那個人。只是光線不够,看不清那是誰。
她問母親那是誰?可母親只是嘆息着,卻沒有告訴她。後來她還是發現了,從旁人的竊竊私語中。原來那人是她的舅舅,難怪那些天她總是沒看見他。在她心中,舅舅一直是個很老實的鄉下人,平常很踏實地耕種做事,性格上也是安安靜靜的,算是很平凡,沒有強烈存在感的人。她不知道為什麼他會忽然被關在那暗暗的地方。
有一天夜晚,她快睡着時,聽到母親被叫出去,似乎是為了舅舅的事。她好奇地跟在後面,來到二房的廚房,躲在門邊的暗角處向內張望。廚房內只有暗暗的煤油燈點着,搖晃的火光把人們的影子照得有點詭異。廚房裏傳來一直在剁東西的聲音,還有一把聲音在講話,她聽出那似乎是舅母在勸說着甚麼的聲音。她悄悄看過去,發現在剁東西的人是舅舅,好一段時間不見的人像變了個人似的,一臉的陰霾,加上拿刀砍東西的狠勁,與過去溫和安靜的樣子判若兩人。
她有一點嚇到,但仍看着。舅母在一旁小心地勸着,希望他放下刀子。而他好像沒聽到,只是專心地剁着。旁邊的人們也小心地觀察着,偶爾出個聲幫忙安撫着。氣氛一直僵着,不知該如何是好。
過了一會兒,他忽然停下來,轉頭看着舅母,當大家都以為他會放下刀子之際,他忽然駡了一聲:「你很煩!」然後手起刀落,只聽得一聲慘叫。所有人都錯愕得反應不了。他砍了舅母一刀,血立刻濺了他一身,而舅母也昏了過去。接着就是一片混亂。
也許是太驚嚇了,使她關閉了那一幕的記憶,後來只留下很模糊的一些片段。她只知道好像就是從那以後,舅舅又回復到過去溫和安靜的樣子,而舅母在搶救下也撿回一條命。一切似乎又回到過去,彷彿從沒發生過那回事般。
她一直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那樣的事,要不是後來她聽母親提起,她甚至以為那只是一個太真實的惡夢。
對舅舅的失常,當時的人們會偏向相信他是撞邪,而母親也沒有解釋過發生甚麼事。然而現在想想,她覺得那該只是一種精神的疾病。而這件事在她幼小的心中留了痕,使她知道一個人瘋狂起來會做甚麼是很難預測的。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神秘森林》 (試閱)
《神秘森林》是一本關於謀殺、心理的推理小說,作者是我沒接觸過的歐美小說家塔娜‧法蘭琪 Tana French。
故事以主角羅伯‧萊恩這個警探為第一人稱的我的觀點來描述這個故事,而且以過去和現在交叉出現的敍事手法表現。
一開始,羅伯就先交待了一下他自己的背景:他在十二歲時與兩個朋友,彼得和潔咪在愛爾蘭的一個鄉填——納克拿里的一個森林玩,但是兩人卻失蹤,只有他倖存下來。由於驚嚇過大,他失去了十二歲以前的記憶。後來離開當地進了寄宿學校,但是二十年後卻又輾轉成了當地的一個重案組警探。
而在他當警探的這段期間碰上了一宗發生在納克拿里森林的凶殺案,一名十二歲的少女被陳屍在森林附近的古蹟基址祭壇上。因為屍體發現的地方有些蛛絲馬跡與過去的失蹤案似乎有關連,促使羅伯去挖掘已成空白的過往回憶。
在查案的過程中,追訪各個涉嫌人物、舉證各種證物、推演不同的行凶目的與動機的過程寫得絲絲入扣,吸引了讀者追看下去的興致。而我也好久沒這麼努力去追看一部小說了。
小說中較讓人莞爾的地方是羅伯與他的最佳搭擋凱西的互動,兩人間的心照不宣的默契、毒舌攻防戰等都讓人看完會心一笑。雖然故事的題材有點沉重,文章偏長,但整個卻寫得很流暢,不會有累贅的感覺。唯一的缺點大概只能說結局讓人有點遺憾和論點較弱。不過仍然會期待下集(如果有的話)會把這本沒交待的失蹤真相交待清楚。
另外,對於神秘森林這個主題我覺得作者想表達的是人們心中的一些美麗回憶和美好期望,總會隨着時間過去或者人生路上的不同選擇而消失,就像故事中羅伯那兩個失蹤的朋友、被殺的少女凱薩琳,隨着納克拿里森林的消失而落幕;還有羅伯對凱西的友情與愛的轉變。
挺喜歡羅伯與凱西那種互補的情誼,就像常常在外國電視劇中看到的模式,各有所長,各領風騷。相比起東方的總是要一方帶領或保護的模式,我覺得更有意思。我們會看到羅伯的一些失常,也會看到凱西的失控,這種更為人性化的設定給人物添加了一些親切感。
而故事的編排上,作者總能在開始有眉目的時候,又給讀者一些新的蛛絲馬跡,甚至推翻原理重頭再來。而當中偶爾顯現的提示非常隠秘,不細心真的看不出來。再加上一些混淆視聽的線索更是讓人如墮五里霧中。
總括來說,這個故事挺讓人喜歡的,推薦給愛推理的人。
故事以主角羅伯‧萊恩這個警探為第一人稱的我的觀點來描述這個故事,而且以過去和現在交叉出現的敍事手法表現。
一開始,羅伯就先交待了一下他自己的背景:他在十二歲時與兩個朋友,彼得和潔咪在愛爾蘭的一個鄉填——納克拿里的一個森林玩,但是兩人卻失蹤,只有他倖存下來。由於驚嚇過大,他失去了十二歲以前的記憶。後來離開當地進了寄宿學校,但是二十年後卻又輾轉成了當地的一個重案組警探。
而在他當警探的這段期間碰上了一宗發生在納克拿里森林的凶殺案,一名十二歲的少女被陳屍在森林附近的古蹟基址祭壇上。因為屍體發現的地方有些蛛絲馬跡與過去的失蹤案似乎有關連,促使羅伯去挖掘已成空白的過往回憶。
在查案的過程中,追訪各個涉嫌人物、舉證各種證物、推演不同的行凶目的與動機的過程寫得絲絲入扣,吸引了讀者追看下去的興致。而我也好久沒這麼努力去追看一部小說了。
小說中較讓人莞爾的地方是羅伯與他的最佳搭擋凱西的互動,兩人間的心照不宣的默契、毒舌攻防戰等都讓人看完會心一笑。雖然故事的題材有點沉重,文章偏長,但整個卻寫得很流暢,不會有累贅的感覺。唯一的缺點大概只能說結局讓人有點遺憾和論點較弱。不過仍然會期待下集(如果有的話)會把這本沒交待的失蹤真相交待清楚。
另外,對於神秘森林這個主題我覺得作者想表達的是人們心中的一些美麗回憶和美好期望,總會隨着時間過去或者人生路上的不同選擇而消失,就像故事中羅伯那兩個失蹤的朋友、被殺的少女凱薩琳,隨着納克拿里森林的消失而落幕;還有羅伯對凱西的友情與愛的轉變。
挺喜歡羅伯與凱西那種互補的情誼,就像常常在外國電視劇中看到的模式,各有所長,各領風騷。相比起東方的總是要一方帶領或保護的模式,我覺得更有意思。我們會看到羅伯的一些失常,也會看到凱西的失控,這種更為人性化的設定給人物添加了一些親切感。
而故事的編排上,作者總能在開始有眉目的時候,又給讀者一些新的蛛絲馬跡,甚至推翻原理重頭再來。而當中偶爾顯現的提示非常隠秘,不細心真的看不出來。再加上一些混淆視聽的線索更是讓人如墮五里霧中。
總括來說,這個故事挺讓人喜歡的,推薦給愛推理的人。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 歸鄉 》- 尋找自我的拼圖人生
因緣際會,有幸參與試閱的活動,可以先行閱讀《我願意為㚷朗讀》(即電影「The Reader」) 的原作者徐林克的新作《歸鄉》。
《歸鄉》這本小說描述的是一個關於尋找自我的故事。小說中的主角,以第一人稱「我」述說着,從他小時候一直談到大,有點像自傳的形式。而故事就從他在無意中看到的一篇以戰後士兵歸鄉的小說為線,慢慢地帶出主人翁在漫長的人生歲月裡,不斷去探索自己、定位自己的尋找自我的過程。也因為那篇歸鄉小說的不完整,他一直在尋找着小說的結局。尋找的過程中,總是有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片段,不同的資料,而他就需要從中找出線索繼續去拼湊出整個故事。這個拼湊的過程亦如一個人生的拼圖,不到最後一刻,不知結局。
整篇小說分了五個部份,從主角的童年談起,經過成長戀愛,失戀與重遇,還有尋找父親的經歷。每一個經歷,都彷如一塊拼圖,拼湊着主角這個人。他從尋找小說結局的過程中去拼貼自我,每找到一塊,就讓他對自我多認識一點。而讀者在看這篇小說的時候,也彷如在拼貼着自己的想法。
不過對我來說,小說的初段其實挺讓人不耐的,因為一切才剛開始,而讀者只能從主角的眼光去看一段段未完的小說片段。我們會不耐於那些片段給我們的困惑,不耐於一切如在霧中的煩躁。正如我們的人生初段,對很多事都沒有答案,只能聽從一切擺佈,還沒找到自己的方向。
中間部分,主角尋找的線索總是偶爾出現一點轉機,彷彿有了方向,讓人以為再找下去便能找到結局。然事實是有太多的意料之外,一點線索剛起,又斷了;再來一點線索,又斷了。反反覆覆地尋找,正如人生不斷的考驗,最終結局仍未找到。
當故事進入尾段,主角總算知道小說的出處時,也是他找上自己父親的時候。他期望着能從接觸中找到結局,然事實卻與他的理想有了出入。而這種面對事實真相與尋求肯定的過程,不只主角要面對,真實的我們也是不得不面對的。
正如小說中提的,歸鄉的故事類型有很多,而他尋找的卻是讓他最在意的那一個。我們尋找自我的時候,也是找着讓自己最能接受的自我,而這種尋找的過程也是人生必修的一課。
總括來說,《歸鄉》這篇小說中有着很多的拼貼,作者把尋找自我的一些哲理放在不同的拼圖上,讓讀者自己從中去拼湊自己的解讀。
《歸鄉》這本小說描述的是一個關於尋找自我的故事。小說中的主角,以第一人稱「我」述說着,從他小時候一直談到大,有點像自傳的形式。而故事就從他在無意中看到的一篇以戰後士兵歸鄉的小說為線,慢慢地帶出主人翁在漫長的人生歲月裡,不斷去探索自己、定位自己的尋找自我的過程。也因為那篇歸鄉小說的不完整,他一直在尋找着小說的結局。尋找的過程中,總是有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片段,不同的資料,而他就需要從中找出線索繼續去拼湊出整個故事。這個拼湊的過程亦如一個人生的拼圖,不到最後一刻,不知結局。
整篇小說分了五個部份,從主角的童年談起,經過成長戀愛,失戀與重遇,還有尋找父親的經歷。每一個經歷,都彷如一塊拼圖,拼湊着主角這個人。他從尋找小說結局的過程中去拼貼自我,每找到一塊,就讓他對自我多認識一點。而讀者在看這篇小說的時候,也彷如在拼貼着自己的想法。
不過對我來說,小說的初段其實挺讓人不耐的,因為一切才剛開始,而讀者只能從主角的眼光去看一段段未完的小說片段。我們會不耐於那些片段給我們的困惑,不耐於一切如在霧中的煩躁。正如我們的人生初段,對很多事都沒有答案,只能聽從一切擺佈,還沒找到自己的方向。
中間部分,主角尋找的線索總是偶爾出現一點轉機,彷彿有了方向,讓人以為再找下去便能找到結局。然事實是有太多的意料之外,一點線索剛起,又斷了;再來一點線索,又斷了。反反覆覆地尋找,正如人生不斷的考驗,最終結局仍未找到。
當故事進入尾段,主角總算知道小說的出處時,也是他找上自己父親的時候。他期望着能從接觸中找到結局,然事實卻與他的理想有了出入。而這種面對事實真相與尋求肯定的過程,不只主角要面對,真實的我們也是不得不面對的。
正如小說中提的,歸鄉的故事類型有很多,而他尋找的卻是讓他最在意的那一個。我們尋找自我的時候,也是找着讓自己最能接受的自我,而這種尋找的過程也是人生必修的一課。
總括來說,《歸鄉》這篇小說中有着很多的拼貼,作者把尋找自我的一些哲理放在不同的拼圖上,讓讀者自己從中去拼湊自己的解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