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回家

八月二十九日,正式踏進家門,結束了我半年的「流浪」回家了。

久別,卻沒有任何的不適應。香港的天氣,仍然是熱很像烤人,人流依然多得在擠人。在機場大堂看到弟弟,感覺是真的回來了。


回到家,面對的是一屋子的亂,因為家中近來剛裝潢完壁,家人也是剛剛從租的地方搬回來,東西還沒整理好。

這兩天仍是在調整心情中,因為要面對的始終還是要面對,出走了半年,之後的人生走向也該要考慮了。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遊學的終點

今天是德語課的最後一天,總算來到這一刻了。

半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從英國到德國,兩個國度,兩種語言,兩個生活的體驗。當中的細味,只有經歴過才能訴興,很難與外人道。

這半年可以說是我人生的一個夢的實行,也是一個出走。遊學的夢,可以算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了,只是一直沒有時間沒有能力去實行,直到今年,總算做下了這個決定。遊學也是我的出走,當我對一切產生厭倦,意志被生活磨得近乎消失之際,遊學就是一個讓我暫時離開的出走機會。

出走並不是抛棄一切,而是一個讓心休息的短暫調息。



如果問我,喜歡哪個國家,喜歡哪種生活,說實在的,我回答不了。兩個地方有相似也有差異,要比較也只能從表面的事實去比較,然心底的那些滋味卻是難以比較的。

在英國時,因為英語是自己熟悉的語言,就算口頭上不算很流利,但溝通上總是無妨的。而英國的生活中,我想我得到最多的,是在異鄉認識的朋友,得到過的溫暖。那是以前的我所欠缺的。雖然離開後只能經由網路再聯絡,也或許只能是一期一會的過去,但是那段日子的回憶,卻是實在的。

在德國時,因為德語是我初接觸的語言,不熟悉那種語感,使我要加倍地去學習,也因而很少交到朋友。雖然在這邊的生活無礙,但是卻讓自己變得孤單。不過在這邊也有碰上好的人,雖然交淺,卻偶爾也會言深。也算是另一種深切的回憶吧。

生活的環境說真的兩邊差不多,有的英國好一些,有的德國好一點,各有優缺,不管誰優誰劣,都讓我想念自己的城市。

出來過才知道自己是愛那個地方的,那份熟悉感,那份屬於自己地方的味道,那種可以讓自己安心和放肆的氛圍,都是只有自己的「家」才能給你。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D30 ﹣ 日常風景


不知不覺就來到最後一天了,今天當然要貼一張城市的高空俯覧圖了。這是高空拍下的慕尼黑中心地帶—瑪麗恩廣場一帶的建築,拍攝地是聖母教堂的高塔頂樓。 

來德國也近兩個月了,寫完這三十天,我的旅程也將近終點。對德國這個地方雖然不算認識很深,但是這兩個月的感受卻也是挺有意思的。當初選擇來德國,除了因為沒來過而想來旅行一次之外,另一個小小的起因卻是因為曾在喜愛的作者筆下讀到她眼中的德國,讓我心動想來看看這個國家。而認識一個地方,最方便的莫過於來這裡學習語言了。 

對德國,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很多感受可以寫,只是想先在這裡停一下。對我來說,在這裡的日子,有開心也有失落,停留的時間雖不算長,但以旅行來說卻又不是那麼短。 

旅行,雖然是給自己一個出走的機會,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步調,但是以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只是來看看別人的日常風景。那些別人的,日常生活的景色而已。之前從書中看到「物不自異」這詞,覺得很適合這個體會,其實就是事物本身並沒有奇異的觀點,會有分別也只是因為我們看待它的眼光不同而已。 

日常風景,是那麼輕描淡寫的一個詞,但是我們要經歴多少,旅行多久,才會真真正正明白日常風景當中包含了多少的心情在內。 

最後要感謝一下這個挑戰給了我一個機會去記錄我所看到的德國的「日常風景」。 

既然是最後,就附贈多一張的瑪麗恩廣場的高空照,下面這張是從另一間教堂的塔頂拍下來的,特寫的建築物是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中間的鐘樓每天在11點、12點和下午5點會有壁鐘的表演,是遊客必到的一個景點。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D29 ﹣ 物盡其用?


在德國的傳統市場看到這樣的裝飾品,跟乾花類的裝飾一起賣,看到時的想法是這要來幹嘛?不是很懂這有何作用,一般乾花類的還可以說有香味可以讓家裡多一點自然的氣息,但果皮或者曬乾了的橘子放家裡不會惹來螞蟻甚麼的嗎? 

雖然很好奇可以作何用,但因為找不到人問又臉皮薄不敢問,也就放任這好奇繼續好奇算了。 

不過因為看到這個以果皮制的飾品,想起另一個在德國看到的東西就是把任何的水果都制成乾果。之前寫水果攤時提過,德國人似乎很喜歡吃水果,沒想到除了新鮮的果類外,還會把水果製成乾果。附上另一張乾果的圖作參考。


可以看到幾乎是任何的水果都會製成乾果,這算是物盡其用吧,除了新鮮的,還製成乾的,再加上果皮甚麼的拿去作飾品,算是想到甚麼都會製作就是了。

雖然看起來像是有點無聊,但生活中偶多作嘗試也是一種不同的樂趣吧。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D28 ﹣ 走在尖端的設計


德國的設計,一向走在先端,包浩斯的大名,相信學設計的人都一定很清楚。德國在上個世紀有很多代表性的設計一直影響着設計的走向。這張照片是在慕尼黑的現代美術館拍的,這個美術館其中一區就展示了很多有趣的設計。這面墻上的展品算是重點。 

德國的設計,除了簡約,更多的是實用,當中當然也不缺很酷的作品。

記得去柏林的那幾天,特別去參觀了包浩斯文獻館,當中就展出了幾個甚具代表的作品。其中我印像最深的是椅子的設計,那些椅子的款式跟現代常見的款式很相式,但卻已是世界大戰以前所出的作品,有些已經是將近一百年前的設計了。也就是說那些設計影響了後代近一百年。這樣的前瞻性,難怪能讓德國在世界的設計上佔有重要位置。 

除了椅子,車子的設計也是重點。大家都知道德國出產的車子是車迷的心愛。像是賓士車、保時捷、BMW等等,都是愛車之人希望擁有的“Dream Car",而這些車就來自德國。 

還有其他種種特別的設計,在看這個展覧時都讓我驚艷。就算沒學過設計,看着那些有趣的展品也是一種賞心悅事。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D27 ﹣ 特色啤酒杯與巴伐利亞公主


德國的啤酒杯花樣百出,是很有特色的紀念品。旅遊紀念品店總會展出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啤酒杯。吸引我的除了這些啤酒杯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如圖中間那個女性瓷像代表的人物﹣﹣巴伐利亞公主“Sisi“了。 

先談一下啤酒杯,德國是啤酒之國,大家對啤酒的熱愛是眾所週知的,而德國人也自豪於自家的啤酒。俗語說喝酒要用適合的杯子,而喝啤酒自然不例外地需要一個好的啤酒杯了。

德國人喝啤酒不同地區也是各自有不同形狀的杯子來喝的習慣的,像在慕尼黑一般會使用像是放大版的透明馬克杯那樣的啤酒杯,但如果你是啤酒常客,有些人會使用不透明的瓷的大啤酒杯,正如圖中那種有蓋子的啤酒杯,而且聽說有些人還會訂作一個屬於自己的啤酒杯放在常去的啤酒屋。

另外的杯子有的是上寛下窄流線型的,有的是直身如竹筒型的,不同的杯子能把啤酒的屬性帶出,讓啤酒更好喝。(資料參考自旅遊書)

至於巴伐利亞公主,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她,但是對我來說卻兒時回憶中,我最喜歡的電影「西西公主」中的主角。當時「西西公主」我看了不下十次,一直很喜歡女主角西西公主,對她和奧地利國王的愛情故事很着迷。之前查電影資料時知道西西公主是真有其人,雖然真實的故事並不如電影中來得那麼浪漫完美,但不損我喜歡西西公主的心情。

當時並不知道西西的出生地在哪裡,直到來到慕尼黑,才發現原來這邊常常看到的「Elisabeth of Bavaria」原來就是「西西公主」電影所演的主人翁。這個發現讓我像是忽然接觸到偶像的真實人生般的興奮。也讓我多了一個喜歡上德國的理由。 

記得當年看電影,覺得電影中的她好漂亮,現在在這邊看到關於她的生平和她的畫像覺得真實的她也是如電影中那般地美麗和精彩。這對我來說也算是個很特別的感受。



引伸閱讀:

電影資料:「Sissi
Elisabeth of Bavaria @ 維基百科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時差

我的白天是你的黑夜,
你的白天是我的失眠期。

陽光讓我醒來,
你已在收拾背包準備結束一天的辛勞。

咖啡香氣充滿午休的閒適,
黑夜已提醒你是夢是故鄉。

我繼續我一天的努力,
你沉浸你的夢之樂園。

陽光讓你醒來,
我卻仍在黑夜掙扎。


D26 ﹣ 惡魔的足印


在慕尼黑的聖母教堂,有個被稱為惡魔的腳印的印記在教堂入口地上。 

傳說是蓋這座教堂時,惡魔跟設計師定約要他蓋一座沒有窗的教堂,因為一般相信自然的光來自上帝,所以一般教堂都有大量的窗來引進自然的光線。設計師蓋教堂時聰明地運用了盲點,當惡魔站在教堂入口時看不到教堂的窗。教堂建好時,惡魔以為自己贏得這個約,卻發現被騙,教堂仍然有窗,只是站在入口處看時,中間兩排的柱子會把窗子遮住產生盲點。惡魔發現被騙,大怒之下在站的地方留下了腳印,而那個在入口處、腳跟處帶點勾的印就成了人們口中惡魔的腳印。 

另一個差不多的傳說是教堂蓋好時有惡魔經過,好奇這座建築是甚麼而在入口向內觀望,當牠發現是教堂時卻因為沒看到窗戶而嘲笑這個建築的設計,剛好陽光從窗口照進來,牠才發自己錯了,也無法踏進教堂,就化成風溜走了。而牠站過的地方就留下了那個印記。而且之後每年某個時刻,教堂都會有一陣怪風吹過。 

兩個傳說雖然有點不同,卻也有共通點,反正就是那個印記是惡魔的足印。對這個印記我覺得挺有趣的,不管是不是真的,都為這間教堂帶來那麼一個傳奇性。 

在德國逛教堂都挺不錯的。記得之前在英國,不論是哪個教堂,只要稍有點名氣或是規模的,進去逛都要收費,而且那收費都不便宜。但是在德國,參觀教堂很多時都是不收費的,除非是逛到教堂的塔頂才要收費外,而且收的費用相對也便宜。另外也任你拍照,不會限制太多,唯一需要的是安靜,因為會有人在那祈禱。雖不是教徒,但每次去逛都覺得讓人很平靜。 

另外我覺得德國的教堂在設計上採光都很好,而整個教堂的設計也較為簡約,有寛敞的大堂和走廊。當然在裝飾上還是很華麗的,可以看到不同的壁畫和不同的雕刻。 

德國人對宗教也似乎很虔誠,所以星期日都會看到人們上教堂(正如之前提過的星期天商店都不開門大概就是以主日休息為由吧)。試過在星期日進去教堂就有碰上過禮拜,那安靜的大廳中,只聽到牧師/主教講經的聲音在迴蕩,還有唱聖詩的聲音,聽着聽着會讓人平靜。 

附上聖母教堂的照片作參考,可以看到那兩排的柱子是如何擋住兩邊的窗口。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D25 ﹣ 關於飲用水


德國的街頭/市場,偶爾會看見這種出水口。常常會看到人們拿着瓶子在這邊裝水,而且可以直接喝掉。 

很多人都知道,在歐洲買水喝有時比買可樂還貴。去餐館吃飯,喝水也是要付錢的,沒有免費的開水可言。德國自然不例外,初來時讓我很不習慣。因為我是個愛喝溫水的人,在這邊住的地方沒有辦法自己煮開水,所以自然沒有溫水可以飲用。尤其又愛喝茶,沒有開水有時挺難過的。德國人不像英國人那麼愛茶,所以這邊的CAFE有茶可選的地方真的不多,自然也就沒有開水提供了。 

雖然後來漸漸習慣喝冷水,也習慣直接從水龍頭直接裝水喝,但是總還是會想要喝熱的。不過像圖中那樣直接在街上這種出水口拿水喝我還是沒有試過。像這種出水口,人們不止會裝水喝,也會拿來洗手,總覺得心理上還是不太能接受。 

聽朋友說她初來乍到時喝這邊的水總是會拉肚子,因為不習慣沒有煮開的水。也許是因為我之前在英國也是直接喝水龍頭的水的關係,到這邊時反而沒有她說的那種情況。 

其實喝慣了感覺還好,只有一點不習慣的是如果天氣轉涼,卻依然沒有熱水喝感覺還挺淒涼的。而德國人卻能毫不在乎,再冷還是可以直接喝冷水,這該佩服吧。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D24 ﹣ 不褪流行的民族服


我覺得德國的民族服很漂亮,尤其是那帶點性感的設計。 

在德國常常看到他們穿着自己的民族服,不管是男裝還是女裝的都很常看到。女生的服裝就是像上圖右邊紫色那套,男生的是有銹花紋的吊帶及膝短褲。最常看到的是傳統啤酒屋的侍者和市場的販賣員,不過除了這些人,一般的民眾也很常穿。而且穿自己的民族服對他們來說還是很平常,不必選日子的那種。 

我覺得這種會把民族服當日常服穿的情況很不錯,那代表了他們對自己國家甚至是那個地方的愛。而且他們的民族服可以不褪流行,仍然會有新的設計和傳統的款式推出,這樣的傳承可以把自己的文化一直傳下去。 

常常在旅行時看到別的國家的人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那種把文化穿上身的行動我很喜歡,可是卻也會感嘆為什麼自己的國家卻沒有那種把民族服穿在身上以示的習慣。當然穿中國風服飾的不是沒有,只是那些設計不是貴得買不起,就是只能出現在樂園作展示或表演用,沒有了那種平民的親切感。而且如果真如外國這種常常穿在身上,不是被當成奇裝異服就是老土,甚或神經病。 

德國的這種民族服都有專門店在賣,百貨公司也會有專賣的樓層,不過更重要的是有些人會動手自己作。為什麼會知道就是因為德國的百貨公司或者商店仍然有布匹在賣,每次經過總會看到有人買布匹和佩件。這種手工文化在很多都會城市其實己經逐漸淘汰,尤其像香港那種商業和效率至上的城市更是只能成為稀有的事物。但是在歐洲,在德國,我卻看到了那種仍然把手工製作保留的文化。 

其實像上面照片中拍的已經是較為流行的款式,尤其是中間黃色那件,更是年輕女生喜愛的款式。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D23 ﹣ 請手動開門,bitte!


在德國不論乘坐哪一種交通公具,最先要適應的是有時要自己手動開門。這張拍的是其中一款舊式的地鐵,可以看到門上的手把,下車時,要自己手動去拉一下手把,門才會打開。 

不止地鐵,火車、公車和電車也是,除了像上圖的手把式,現在大多是按鈕式的,輕輕按一下就會開門。因為要自己手動,所以大多時候車到站如果沒人上下車,那車門會一直關着。初到這邊時不太習慣,還會等車門開,後來看別人都是自己手動才知道要自己來。 

第一次看到時覺得還挺有趣的,因為不管在哪個城市(至少我去過的地方),車門都是自己打開的,上下車時不會想到要自己去開門。 

不知道為何德國人會這樣設計,因為像上圖中的車門如果只拉一邊的話,門就會只開一邊,如果上下車時人多,開一邊就會阻礙了上下車的速度,當然人多時大家會兩邊一起拉,只是這種開門的舉動像是忽然多了工夫,時間上會有差(雖然差不是很多),但總會讓我覺得這樣不是很有效率。

不過想想可能是為了省暖氣吧,如果是冬天,沒有上下車的車門維持關着才不會讓暖氣流走,也可以省點能源。 另外,也可以防止別人衝門(笑),當然這應該不是原意。

其實物不自異,只是我們總是以自己的習慣來看世界,才會覺得別人的習慣奇怪而已。所以來德國的話,請記得要自己動手開門喔。Bitte! 


註:(「Bitte」是德語的「please」)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D22 ﹣ 從小培養的足球熱情


提到慕尼黑,理所當然會想到德國的球會「拜仁慕尼黑」。而德國人對足球的熱愛應該是從小就開始培養了吧。 

德國是個足球強國,不止是世界盃的常客,德國的甲組足球比賽更是很多球迷熱愛的賽事之一。「拜仁慕尼黑」算是德國很有名的球隊,而慕尼黑就是他們的大本營,在這邊可以看到很多球會的週邊產品,而更多的我相信是死忠的球迷。 

昨天跟學校安排的活動去了一趟Allianz-Arena球場,現場看拜仁慕尼黑的練習比賽。其實與說是練習比賽,不如說是公益性質的表演賽。 

因為是星期天,去看比賽的有很多是一家大小,可以算是個親子活動日。進場前, 在場館附近有個類似嘉年華會般的攤位遊戲區,讓來玩的大人小孩有多個娛樂。 

來看比賽的人,大部分都是這個球隊的粉絲,可以看到大家幾乎全都穿着球會的紅白色球衣來打氣。而且不止大人有穿,小孩子像更是衣服帽子旗子甚麼的一整套,可見其熱情的程度。 

這種從大人影響到小孩,進而培養小孩子對足球的熱愛的舉動還蠻不錯的。也因為從小就接觸而培養了興趣,而興趣使人對這個運動產生感情,甚至是熱愛。這也是他們能長期在足球世界佔有強勢地位的原因吧。 

不過另一點我覺得這種對足球的熱愛其實也引伸了對一個地方的感情,因為支持自己城市的球隊,也就是對自己的城市的歸屬感;而當自己支持的球隊隊員代表國家出賽時更同時引起了對國家的歸屬。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D21 ﹣ 沒有閘口的車站


德國的火車或地鐵的車站都是沒有閘口的,有的就是如圖中的車票截印機。 

一個城市的交通網絡往往是最能體現人情的地方。德國的交通網絡就給了我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在這邊兩個月,對這個國家認識最深刻的也算是交通了吧。 

德國的市區交通一般有四個最常用的大眾運輸系統,分別是S-Bahn、U-Bahn、電車和公車。S-Bahn和U-Bahn可以算是火車和地鐵類的鐵路運輸,電車和公車就是陸面較為便利的交通公具了。無論是哪個城市都是以這四種交通公具為主,而網絡發展很完善,轉換很方便。只要擁用週票或是月票就可以在限期內無限搭乘四種交通工具。如果只買單程或是日票,就一定要在車票上用截印機打上日期才可以。 

對於這種方便的網絡,我很喜歡。但是讓我好奇的是沒有閘口,也很少查票這件事。在其他國家或城市,基本上地鐵火車甚麼的都會有閘口或是上車一定要買票/付錢的動作,在德國卻沒有。人們可以隨意地搭乘地鐵再換公車,或是搭完電車換地鐵,轉乘很方便,司機不會查票,車上也沒有查票員長駐。感覺就像是你就算沒票也可以搭一樣。 

如此自由的習慣那不會讓人很想不買票坐霸王車嗎?我想這問題拿去問十個人應該十個人都會答「會」吧。人性本來就不是那麼經得起考驗的。但是這種事就是在德國看到了。 

其實他們還是有查票的,但查票人員出沒的時間很少,一個月可能就只有一兩天出沒來查票。聽朋友說過他們曾經在一日之內就碰上過兩次的查票,也曾聽學校的人說過如果忘記截印或沒票也是會罰款的。只是我覺得那種阻嚇力不是很大。 

這一點讓我覺得他們對國民的信任還挺深的,而德國人的公民意識也許真的很好才能有如此的信任吧。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D20 ﹣ 自助式的報紙販賣


這是德國街頭常見的自助報紙販賣箱。 

在德國,我不是很常看到人們拿着報紙到處跑,也許是時間點不合吧。在香港時,每天搭地鐵總會看到很多拿報紙的人,不管是買的還是那些免費的報紙。而且在香港,街頭最常見的還是賣報紙雜誌的書報攤,行人經過時,總會停步買個雜誌或報紙的,如果碰上是老板認識的熟客,總會看他們隨意的聊個天,這樣的互動其實也挺親切的。而這種互動在德國卻可能要到書報的店鋪才可看到了。 

德國也有專賣雜誌報紙的店,一般可在地鐵或火車站的地方看到,這種店的名字幾乎統一都叫“Presse + Buch",“Buch”是德文的書籍,“Presse"自然就是印刷品了。店內賣的就是雜誌、報紙和較為流行的書籍。 

至於像照片中的販賣箱,似乎是只賣小報或晚報(箱上的 “Abendzeitung” 是德文的晚報)。掀開這種販賣箱的蓋子就會看到硬幣的收費口,我看到的價錢是有分0.5或是0.8歐元的不同收費,不知道是以甚麼準則來算的。因為到現在為止我還沒看過有人買。反而常常看到的是有些人會拿出報紙看看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然後又放回去。只是那個箱子裡的報紙又似乎不多,像是被買走的樣子。 

其實我更好奇的是這種像是對人信任的態度,或者說像是要買不買隨意的不在意。因為附近似乎也沒有人看着這個箱子,那麼他們怎麼確定人家一定會付錢而不是直接拿走?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D19 ﹣露天茶座的迷思



在德國,不管是餐館或咖啡館甚至速食店,總會有這樣的露天座位。大的就像這種在街道或廣場佔了一大片地方,有着大大的遮陽傘,幾十個座位的;小的會隨意在店門外排幾張桌子和椅子。

當然,露天座位這種文化應不止德國有,恐怕整個歐洲都是這種類型的餐館文化。

以前看旅遊節目或着圖片,總覺得這樣的露天座位給人一種浪漫的想像。天氣好的日子,陽光正盛,坐在遮陽傘下,喝着咖啡,感受着點點風吹過的悠閒,甚麼都不做,就這樣看着廣場的景色,或看看人來人往,或着與友人/情人相聚於此,感覺會是多麼悠閒浪漫的事。只是想像歸想像,實際的感受卻不是那麼回事。

對我來說,露天座位雖然不到難受的地步,卻也並不是那麼浪漫的事。原因是露天座位在這邊其實就是吸菸區,一般在室內都是禁菸的,所以要能吸菸又能吃東西的就是這種露天座位了。而歐洲的吸菸比例還挺高的,幾乎是除了未成年以外都可以看到人手一支的地步。而且這些人吸的還不是淡口味的那種,很多人都是吸很重口味的醇菸甚麼的,那味道實在非常濃烈。在露天的地方吃東西,基本上不可免的就昰會吸到二手菸。這對我來說算是不太能接受的缺點。

德國的夏天很熱,不只因為氣溫,更是因為室內一般沒有冷氣,有時甚至連風扇也沒有。夏天坐室外其實還不錯,至少有風吹過會比室內涼爽很多,但是沒有風的話,那露天座位就會像烤爐一樣,就算有遮陽傘也一樣熱得受不了。

因此,雖然露天座位看起來是很棒沒錯,但對我來說,還是遠觀就好,偶爾為之也可以,但常常去坐就不必了。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D18 ﹣ 商店夜燈.環保不環保?


德國的夜晚,商店會把店內的燈開着,點綴了夜晚的景色。 

德國應該算是個環保的國家,像是廢物回收的分類,自備購物袋的生活小習慣都做得很好,更別說夏天甚至是沒有空調的了。然而這樣環保的國家,卻會不惜浪費電力地在夜晚讓商店都開着燈。 

雖然在香港,夜晚的光害比這邊嚴重很多,但卻是很好奇為甚麼他們會想要把燈都亮着。雖然燈那樣亮着能點綴商店,也為夜晚的街道添上顏色,但總覺得跟他們環保的習慣不太合。 上面圖片中亮了燈的都是已經休息了的,只是那燈依然亮着而已。而且這燈碰上星期天休息日也是一直開着的,所以才會讓我覺得有點浪費。

其實這些燈點了的確很好看,至少為街道添了光亮,要知道歐洲的街道上的街燈基本上都是比較昏黃的種類,天黑時如果只有街燈的話整條街會讓人感到昏暗,有了這些商店的燈,讓街道不再那麼乏味,而且他們的橱窗設計有些也挺特別的,尤其是那些名牌店,非常賞心悅目。 

有時晚回家,經過這些商店,讓我想起香港,份外的多了點親切感。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D17 ﹣新天鵝堡.童話不童話



這是著名的新天鵝堡,美得跟畫一樣。

到德國,很多人都必不想錯過新天鵝堡。這個城堡因為迪士尼參考它來作那個城堡商標,使很多人帶着夢幻的心來到這理參觀。拍照的地點在較遠的一個吊橋上,這樣才能看清楚整個城堡的外觀。

新天鵝的確很美,外觀怎麼看都像是童話故事中的城堡一樣。不過為了建造這個城堡,當時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二世卻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不僅要舉債來興建,最後還被臣子以發瘋為由強制遷離城堡。

參觀這城堡需要預約,而且進去時必須跟着導覧一起參觀,不能自由進出。許是為了保存城堡中的所有佈置和古董,進去參觀時是不能拍照的。

城堡的設計雖是以中古世紀的風格來建造,但裡面的設備卻挺先進的,不止有暖氣輸送,也有自來水(城堡建於1884年,以當時的環境來說是很先進的技術)。記得參觀時就有看到房間都有洗手盆,那自來水出口還是以天鵝的造形來做的,很漂亮。整個城堡都能看到不同的天鵝圖案,是因為路德維二世很喜歡天鵝,我想這也是城堡名為天鵝堡的原因吧。

雖然城堡很美,但是參觀其中時卻有另一些事讓我覺得不太好。在很多地方都貼有不準拍照的圖示,導覧人員也特別提醒叫人不要拍照,但是我卻看到很多人仍然大模斯樣的拿着相機在拍,拍就算了,還不怕死地用閃光燈。另一點叫我傻眼的是看到有一個老婆婆還故意走進一個圍起來的地方,然後坐在一個展品椅子上。雖然這個工作人員沒看到,但怎麼想都覺得有點奇怪。或許她是真的走得累了,但直接穿過禁區也有點太那個了。

我不清楚那團拍照的人是哪裡的人,感覺像是猶太人(因為當中的領隊穿着猶太人的裝束)。只是覺得原來不守規矩的人也是挺多的。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D16 ﹣ 車迷的天地.BMW博物館


這是在BMW博物館拍的展品。 

德國的汽車製造一向舉世知名,所以來到德國,自然要看看他們的汽車博物館了。而且相信這也是愛車人仕必不會錯過的地方。 我並不是車迷,也不會開車,會去那邊其實是因為有朋友想去,想說去見識一下也不錯就跟着去了。對車的認識基本上我也只認得名字,BMW是最常聽到的車子名牌之一。 

去博物館參觀時朋友有跟我解釋一些車款的的設備,看她興奮地在車子展覧品中遊走,雙眼發光的樣子可以感受到一個車迷的熱情。博物館中展出了不同時期出品的車款,有些古董車的設計很讓人喜愛,看着覺得好棒!就算對車不熟如我也覺得如能擁有其中一架就太好了。所以我也忍不住要去跟不同的車款來個合照,想像一下如能坐着這些車子外遊該是多棒的事! 

除了車款的介紹,博物館也展示了車子設計的一些設計圖,參觀時有看到一些像是學生或是技術人員去那邊研究那些圖和展示出的引擎。這種開放的展覧還挺有意思的。 

博物館旁還有另一個新車展示館,除了可以看看最新款的車子外,還看到想買車的人去那邊試車。朋友一直說如果能讓她試一下她的“Dream Car",要她做甚麼都甘願啊!這真的是個車迷的表現了吧。XD 


附上另一張我覺得很可愛的古董車照: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D15 ﹣ 對不起,我們星期天不開門


這圖拍的是一間書店,在星期天。 

之前在英國時,覺得他們商店只開到下午五、六點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一般五六點以前人們還在上班,六點以後下班商店都關門了,那甚麼時候才能買東西?只有星期六日了吧。

來德國後,看他們商店都開到八點,本來覺得還好啊,那就算六點下課,還是有時間可以逛街。不過還是有一點讓我驚訝了,就是他們星期天不開門。 

星期天不開門的商店,應該佔百分之九十以上。這不是玩笑,而是事實。幾乎是所有的不管是大型商場,百貨公司,還是小商店,超市都一律關門休息。星期天是名符其實的休息日。當然還是有一些餐館會開門做生意,不然大家要上哪去吃飯? 

上面的圖雖然拍的是書店,但也代表了其他的商店。因為我喜歡書店,所以就以這個來做代表了。 

德國的星期天很無聊,因為就算要逛街也無從逛起,只能做“window shopping”,就算是遊客區,那些賣紀念品的商店也是一樣關門的,標準的不賣賬,就算你是遊客也得入境隨俗。這一點還挺有意思的,因為在其他以遊客為主的地方,很多時候都因為遊客的增加而影響了那個城市的生活方式。而德國卻能在這一點上保有其自我的風格。 

也許你會問,商店都關門(包括超市),那如果有必需品要買該怎麼辦?我就試過這情況,因為必須品剛好用完,但又需要補充,又碰上星期日,本以為一定要等星期一的了,最後還是在中央火車站找到有開門的生活用品店。只是找這個也花了好些時間,如果初來乍到的話碰上這情況還真的會手足無措。加上之前提過的這邊沒有便利店,也是另一種不便。 

這一點,大概就是我對德國唯一最不適應的地方吧。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D14 ﹣ 比超商還多的水果攤


這是德國最常見的水果攤。 

不知道德國人是不是真的那麼熱愛水果,不管是超級市場還是菜市場,甚至小商店,總會看到很多的水果。不過我覺得最常見的,還是這種水果攤,幾乎到了百步之內總有一攤的情況,就像我們的便利商店一樣多。 

說到這種水果攤,顯而易見是像流動小販一樣的攤子,但是這些攤子似乎有固定的售買地點,基本上就在那個地方你如果每天經過就會看到。而這些水果攤最常見在街道的轉角處或者是地鐵火車站外,遊客區或者廣場等地方都可以看到。很簡陋的裝備,但是卻也挺方便的,而且這攤子的存貨量不多,總是在一天內可以賣完的份量。有時生意好,很快賣完的話就會看到老闆提早收攤回去休息了。 

這種攤子售賣的水果也只有時令的水果,德國人似乎是只吃時令的水果,你不會在水果攤看到其他季節生產的水果。或者說我基本上還沒看過不合時令的。像是上兩個星期因為生病一直咳,朋友建議我買梨子吃,但是不論在超商還是水果攤,我都沒有看到梨子,所以我才想說德國人似乎是不吃不合時令的水果。

常常看到客人在買水果時,老闆會用一個像是漏斗形狀的紙袋來裝那些水果,然後就會看到客人拿着一邊走一邊吃,似乎是連洗都不洗就直接吃了。這種情況讓我驚訝了,許是這幾年常聽的農藥問題,在香港根本不可能不洗就吃。不知這是德國人對品質有信心還是只是純粹覺得沒必要?


說個題外話,這邊還真的很少便利商店,德國人買東西似乎都會在固定的店鋪,雖然貨品齊全的超市和百貨店很多,但小型的便利店卻似乎只有車站才有,而且重點是沒有二十四小時開放的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