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D13 ﹣ 街頭表演之獨奏


依然是瑪麗恩廣場,一個彈着西塔琴的獨奏者。 

其實看到這個演奏者時我並不知道這個樂器是西塔琴,是把照片分享給朋友時朋友告知是西塔琴。西塔琴是印度的一種樂器,彈出來的聲音很有禪意,而這張照片拍的時候他正在演奏,忍不住拍下來。而剛好的是拍照時他旁邊圍觀的人不多,讓我可以拍到這樣像是孤獨地在鬧市演奏的情景。 

聽着那樂音,感覺演奏者根本不在意有甚麼人圍觀,只是沉浸在他自己的禪意境中,這樣的專注也讓我覺得彷彿可以隨着樂音進入自己的想像世界。

在這邊不止西塔琴這種少見的樂器會出現,我還看過其他平常很少見的樂器出現在街頭,像是蒙古的馬頭琴;一種像是風琴,但形狀像是書本大小,發出像諗詩般聲音的琴;還有像揚琴的古琴等等。每次看到都有開眼界之感。而不管出現的是甚麼樂器,看到有表演者,或覺得對方演奏得不錯的,總會有人駐足,有人給錢以示欣賞。這種寛容和接受度感覺很不錯。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D12 ﹣ 街頭表演之古典樂音處處聞


這張在慕尼黑的瑪麗恩廣場拍的,是一個街頭音樂表演,演的奏的是古典音樂。 

德國一直是古典音樂界數一數二的國家,提起古典音樂就會想到德國和鄰近的奧地利。這兩個國家的出過的音樂家一直影響着古典樂。例如貝多芬、例如巴赫,又如莫札特(莫札特出生奧地利)。再加上現在世界上最出名的柏林交響樂團,不得不說德國真是個古典樂的國家。 

而如此一個屬於音樂的國度,街頭的藝術表演自然少不了古典樂。因為常常經過瑪麗恩廣場這個慕尼黑最為人所熟悉的旅遊點,我總是會碰上不同的表演,像照片中那種幾個樂手合在一起演奏的情況更是每天都在上演。他們演奏的都是那些出名的古典樂曲。不過讓我感到有意思的是像是龬琴那麼大的樂器,居然也會搬出來就在那人來人往的廣場上演奏。而且幾乎是每天都會搬出來。這種不辭勞苦的熱愛,是很難在香港看到的,或者說其他地方也甚少看到如此的排場吧。 

另一點我覺得對比很大的是那種“Casual",輕鬆自在的隨意,因為古典樂總是給人一種需要穿着較為正式的服裝,一本正經地在音樂廳表演的音樂。但是照片那幾位表演者的穿着卻很輕便,如果不是拿着樂器,看起來就像是在街上隨意走動的路人,但是當他們彈奏起自己所愛的樂器,那分直達專業水準的演奏卻又讓他們顯得那麼的不同。 

除了這一組的演奏,我也常碰上兩個女生一個吹長笛,一個演奏大提琴的組合,另外也曾碰上過一個拉得很動人的大提琴演奏人員。這麼多不同的古典樂表演者,讓逛街也成了一個聆聽古典樂的機會,真的不得不說:德國,你真是個古典樂的國家啊!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D11 ﹣ 啤酒的豪情


這張照片是在慕尼黑的英式公園(English Garden)拍的,拍的日子仍然是世足期間,所以可以看到遠處有大電視在播球賽。 

大家都知道,德國的啤酒很出名,尤其是每年十月的慕尼黑啤酒節,總是會吸引上百萬的遊客來參加這個盛會。雖然我沒辦法參加今年的啤酒節,但身處這個啤酒王國,理所當然是要試試他們的啤酒的。 

看照片可以看到德國人喝啤酒的豪氣,一杯就是以一公升(1L)來算的,桌上那個大杯子就是一公升的大酒杯。雖然他們有提供半公升(0.5L)的,但一般看到大家喝的都是一公升起跳。我第一次試的是半公升的,因為平常不太喝啤酒,所以還是從最小的開始試。但那半公升也挺多的,喝完肚子完全是滿滿的,難怪德國人都很多啤酒肚(誤)。 XD  

我試喝的那個啤酒是慕尼黑的皇家啤酒屋出品的,很順口,不會有一般啤酒的苦澀感。而且我試的口味還添了點檸檬的味道,帶着點微甜和檸檬的清新味,感覺挺不錯的。我想我會愛上這樣的啤酒味道。 

記得初來慕尼黑的時間剛好是夏日正盛時,天氣很熱,喝一口清涼的啤酒的確能消暑啊。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耀眼的陽光下,坐在綠蔭中,喝一口清涼的啤酒,感受那自然的風吹過,是夏日最好的享受。


PS 小提示: 像這樣在公園喝酒啤,購買時收費會多收一歐元的酒杯按金,喝完再拿酒杯去還可以拿回一歐元,但要記得還時要拿着付錢時給你的一個硬幣的代幣證明,不然還時還是有麻煩。當然你不還的話直接把酒杯拿回去也是可以的。

附圖是我試喝那次拍的半公升啤酒樣子: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D10 ﹣ 遺跡,展示的傷痕


這張是第一天到柏林時,在黃昏時刻拍下的威廉一世紀念教堂。左邊矗立的是在1943年大轟炸中遭毁壞的教堂建築,右邊的是戰後新建的教堂。 

從照片上可以看到原來的教堂在轟炸後毁壞的樣子,沒了塔尖的屋頂,墻上殘留着炮火的痕跡。可以說整個教堂有點面目全非了。本來戰後是打算重建的,只是因為柏林的市民們反對而把這個遺跡保留下來,做為對戰爭的無情與殘酷的一種警世。 

第一次從這邊經過時,並不知道這個教堂的典故,拍下這張照片時只覺得這教堂的殘跡和它旁的新建築形成一個很大的對比,在夕陽的照射下有着那麼一點蒼桑,也有着那麼一點倔強,彷彿不認輸的老者,硬是要挺在新人面前展示着昔日的自己。 

後來看旅遊書和查了一點資料,了解了一點關於教堂的歴史,覺得這種面對傷痕的意念還不錯。我的想法是也許有些傷痛我們可以不必遺忘,但請記得以平常心待之就好。教堂的殘跡雖顯示了過往的不堪,但和新的建築一起面對現在,警示未來不再犯同樣的錯,也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吧。 

隨文再附一張近照作參考:



引伸閱讀: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D09 ﹣ 把歴史變娛樂:「查理檢查哨」


這張拍的是柏林的「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 

柏林圍墻還沒倒下時,檢查哨的存在算是東西德兩方勢力的對峙點吧。圍墻倒後,檢查哨也就不必再留下來了,不過查理檢查哨被保留下來,當成一個歴史景點,另外旁邊還設了一個圍墻博物館,裡面展示的是當年人們為了從東德逃到西德而做的不同發明。 

查理檢查哨當年是屬於美國的一個檢查點,所以可以看到檢查點的國旗竪上了美國的旗子,現在在檢哨站會有穿着美國軍服的工作人員在那邊跟遊客拍照,有時甚至是拿着旗子在呼喊問大家要不要拍照,完全沒有了以前那種戒備森嚴的感覺。 

在檢查哨邊的街頭,還有很多小販在販售舊時共產時代的軍服飾品像是帽子、軍章等的東西,徹底把嚴肅的東西變成了娛樂的物品。這種看待歴史的方式也算是一種特有的幽默感吧。

當日經過那邊時,我並沒有跟那些軍服人員拍照,但看他們輕鬆跟遊客對話,拍照,還是覺得和平真好。

再附贈一張小販的照片,如果你去柏林,有興趣的話可以買一兩個紀念品回家,這種紀念品也算是挺特別的一種紀念品了。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D08 ﹣ 奇異的東方審美觀



這張相片是在夏洛騰堡宮拍的,整間房間都是用青花瓷裝飾的。 

說壯觀其實也挺壯觀的,近天花板的墻上鑲着大大小小不同的青花瓷盤子,墻中間有不同的鏡子反射,再加上不同的架上有各式青花瓷瓶、茶碗等等的瓷器,形成一個很獨特的房間。不過對我來說,看着這一屋子的瓷器卻覺得有點悚然,尤其想像到那個年代燈光不足,晚上經過或是呆在這裡應該會有種心驚的感覺。 

在夏洛騰堡宮中,有很多不同的富有東方色彩的裝飾,就只有這個讓人特別印象深刻。也許對外國人來說,這樣的裝飾能顯示出自己的收藏,但對熟悉自己文化的人來說卻不然。所以文化的差異永遠是有着很大一個距離的。 

不過另一點其實看到當時的社會對東方的事物都有着很大的興趣,所以才會有不同的收藏,只是這種對東方事物的熱情某程度上來說也是引發那段不堪歴史的誘因。不敢說自己是對國族很有感情的人,只是面對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總會有點那麼的奇異感。 

記得參觀其中時,有個守衞看我在拍照(因為要在裡面拍照是要另外買攝影票的),還特別告訴我另一件珍品,那是一個黑色的木櫃,上面的裝飾畫是以象牙片裝嵌上去的,很古典的一個木櫃,聽說價值連城。只可惜我對古董不太認識,只覺得那雕畫弄得很棒。

看着這些流落異鄉的物品,有時會想,它們是如何進入這個國度的呢?又是在甚麼情況下一直被保留了下來?當中經過的又是怎樣的一段歲月? 

隨文再附上提到的那個黑色木櫃的圖作參考: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D07 ﹣ 認真是一種態度


拍這張照片時是我剛好去博物館島參觀的那天,這是其中一個館前面的一座雕像。當時看到相中那幾個人很專注在畫那個雕像的神情很不錯就順手拍下來了。 

不知為何德國人給我的印象是認真,雖然我也說不清為何有這種感覺(聽回來的?或是觀察來的?無從查證),但就是讓我有如此的感覺。 

從相片中可以看到畫圖的人有的年紀也不小了,也許是上畫畫的學生,又或只是組在一起畫圖的學習小組,甚或是真正的藝術學生也不定。但共通點卻是那份專注,對畫圖的一種認真態度。我覺得更讓我覺得不錯的是那種像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意念。 

參觀博物館時,我常常會看到一個小組的老人家跟着館內的導覧人員參觀,而且是每到一個重點展品前都會駐足專心聆聽導覧人員的講解。我看過很有趣的是有些博物館有提供輕便的折椅可以讓人帶着走,往往就會看到那些老人家提着椅子走到展品前,打開坐下再專心聆聽那些講解。這樣的認真,讓人覺得好感動。 

反觀我們自己,有時不見得願意專注去做一件事,甚至只是停駐去想想看看認識一下應該要知道的東西,也是馬馬虎虎做過就算。我覺得年青人有時更應該向這些老人家學習,不止時對學習的態度,更多的是面對生活的一種認真。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D06 ﹣ 博物館島:博物館集中地

IMG_5935.JPG





這是柏林的博物館島上的其中一個館(點圖可放大)。 

博物館島名符其實真的是個像小島地方,位於柏林的中央地帶,是在施普雷河中間的一塊地,整個島上的建築都是博物館,有舊國家博物館,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佩嘉蒙博物館和柏德博物館。這幾個博物館都是收藏甚豐的博物館,喜歡逛博物館的人可以在這邊消磨一整天,尤其是星期四,開放時間還延長到晚上十點。 

每次去旅行,我總會到不同的博物館去逛一逛,有時並不是特別想認識甚麼歴史,只對純粹對博物館那種靜謐的氛圍很喜歡。加上博物館的那些老舊收藏總給人一種古老的懷念,參觀其中時能讓我特別平靜,所以有時間的話,我總是會在博物館呆上好久。 

這次去柏林時也特別安排了星期四去參觀博物館島,在那邊消磨了一整天。讓疲備的心得到一點安靜和撫慰。 

新博物館裡收藏了很多埃及的文物,包括了舉世聞名的「諾菲列帖特女王胸像」(Nofretete),博物館所有文物都可以拍照,唯獨這個胸像是不能拍的,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近距離去看,能讓人聯想起那神秘又古老的國度。 

另外一個非常壯觀的是佩嘉蒙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兩座實體建築遺跡,一個是希臘的佩加蒙祭壇;一個是巴比倫式城墻。 

關於博物館收藏,歐洲在這方面都做得很好,像柏林這個規模的博物館島更是非常值得一看。 

引伸閱讀: 


附一張巴比倫式城墻的照片來做個參考 (點圖可放大)
babelon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D05 ﹣ 昔日的皇室浪漫


綠色和金色打造的宮殿,是位於柏林西郊的夏洛騰堡宫的其中一個行館。 

夏洛騰堡宫建於1695年,是第一任普魯士王腓特烈一世為他的妻子索菲‧夏洛特興建的行宫。初建時只有一小部分的行宮在之後的幾任繼承人擴建下有了現在的規模。 

這張照片拍的是現在有開放參觀的新翼,這個大廰在導覧的錄音帶中有提到是用來開宴會用的,這個大廳以綠色和金色打造,窗與窗之間的墻上還加了鏡子,讓整個空間顯得更廣。金色的雕飾有安琪兒,各式花樣和動物,加上春日的綠色,讓整個空間顯得有生氣而且漂亮非凡。導覧錄音中還提到,開宴會時,宴會中的公主貴族夫人小姐等穿着漂亮的衣服穿梭其中,會和鏡中的倒影形成美麗的畫面。如此想像下來,的確會讓人覺得這是多麼浪漫的事。加上這行宮本來就是為了美人而建,更增添了一種浪漫的想像。 

感覺在德國,好幾個宮殿城堡都建得很美麗夢幻,不太符合現在德國給人的那種務實的想像。參觀其中都有種很美妙夢幻的感覺。不過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宮殿中收藏的各式珍品,那種奢華的豪氣能讓人一窺德國過往的輝煌年代!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D04 ﹣ 沉重的石碑陣


這張拍的是柏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上的石碑陣。 

旅遊書上寫到這個紀念館在石碑廣場的下方,以文物展覧方式闡述猶太人的苦難命運。我那天去時並沒有參觀紀念館,我只有在上面的石碑陣中遊走。

這個石碑陣約有兩千七百多塊的巨型石碑竪立在面積挺廣的一塊土地上。出入口的石碑比較矮,可以看到很多人坐在石碑上或是休息,或是沉思,也有團體來參觀時領隊跟大家一起坐在石碑上演講那猶太人的歴史甚麼的。 

越是中間的石碑越高大,人走在其中會感覺越來越沉重,尤其走到最中間需要仰望才能看到石碑頂時更加感到那沉重感。 

石碑的排列方式其實很有規律,只是腳下的走廊會起伏不平,讓人有彎彎曲曲的感覺。而且走到中間時,因為四週都是石碑,會覺得自己正身處於石碑的迷宫中一般。 

附一張自己在當中遊走的照片,感覺這樣在走動中去拍攝這個石碑才能帶出那石碑給人的陰鬱感。


猶太人被屠殺的事歴史會一直記得,而這個紀念館那一磈磈巨大的石碑既像墓碑以紀念那些亡魂,也如沉重的印記刻在人們的心中。不過更多的我覺得像是給人一個沉澱的機會。

有時遊走當中,其實會聽到和看到很多人在當中捉迷藏,那些笑聲和驚呼聲會為這個沉重地帶來一點歡樂。也許歴史雖沉重,有時也不必太過以憂鬱的心情來面對,我們總要向前看的,對不?


PS. 這個紀念館跟第一天寫的猶太人博物館是兩個不同的館。


引伸閱讀: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D03 ﹣ 來蓋個東德入境印章吧


“We stamp your real passport" 是這相片的主題。相中穿着入境檢查員服裝的人在那個平板上幫遊客蓋屬於前東德的入境簽證印。 

拍這張相片的地點在柏林的波茨坦廣場,剛好那邊有關於柏林圍墻的展覧。而這個工作人員就站在圍墻的前面幫遊客蓋印章。 

大家都知道柏林圍墻曾經把德國分為東西兩德,在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德國才再度統一為一個國家。現在圍墻都消失了,只剩一些做為歴史文物的很小部分在這類的展覧中出現。雖然不會看到全貎,但這些殘留的板塊卻仍然能讓人了解到當時的情形。 

實際上的柏林圍墻其實並不是很高,也沒有很厚,只是它仍然把柏林隔開了兩個世界近三十年。這是政治和戰爭令人無奈的地方,在網路上查柏林歴史時看到很多關於圍墻的事,很多人為了逃離東德而冒險試圖穿過圍墻,有人成功,有人失敗,甚至有人犧牲,圍墻上仍可看出一點點歴史的痕跡。 但時至今日,歴史雖不曾被遺忘,但卻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去觀之,去記取。而這個東德印章,我覺得也算是幽了政治一默,讓人會心一笑也讓人記着曾經有那麼一個國家存在着。 

這個印章你可以拿自己的護照去蓋,所以才說 "We stamp your real passport",當然你不想蓋在真的護照上也可以選擇買一張完整的簽證卡。我選擇了簽證卡,上面有八個印章,分別有英、法、德、蘇聯四種的出入印章,很有紀念價值。 

如果你到柏林遊玩,請記得去蓋個東德印章~

引伸閱讀:

柏林圍墻歴史@維基百科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D02 ﹣ 新與舊的融合


這是柏林的新國會大樓頂樓的玻璃觀景台。 

這是在遊覧柏林時,讓我覺得驚嘆的一個建築物之一。這座國會大樓是柏林的政治中心,國家的決策就在這裡了。建築物的外觀其時跟一般的歐式建築一樣,有着華麗的雕刻和裝飾,大門外都有着又高又大的柱子等等,但它特別的地方在於內部,尤其是頂樓的玻璃觀景台。 

從外面看是個玻璃的半圓,但半圓的支撐點卻是個像龍捲風的玻璃柱,柱底也是透明的可以看到下面國會開會的情形。沿着半圓的螺旋走廊走上去可以去到半圓的頂部,走上去時也可以從不同角度看整個柏林的市景,天氣好的時候那個全景拍起來真的很漂亮。

拍這張照片時我在半圓的外面,看人物停在走道的不同位置形成一個很有意思的畫面。

其實進入國會大厦時要經過安檢,能參觀的也只有這個頂樓部份。我覺得國會能開放讓人參觀某程度上也是種開放的態度,表示接受不同的觀點,這也是很不錯的概念,也代表與人民有接觸的意念(雖然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元意XD)。

我喜歡這個頂樓的設計,因為它把最新的東西融入了原來的老式建築中。而德國有很多的建築在戰後都會融入一些新的元素來活化原來可能糟到戰火摧殘的建築物。這種新和舊的融合也算是德國的一個特點吧。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D01 - 他們的故事


第一張照片,拍攝於柏林的猶太人博物館。 

照片中的正方形燈箱上貼的是一些猶太人的故事,有相片也有故事的德語和英語節錄。旁邊墨綠色的凳子上有耳機,載上耳機,按下凳子上英語或是德語的錄音就可以聽到旁邊燈箱展示的主角的故事。 

那些故事都是戰後猶太人開始重新融入社會或新世界的經歴。當聲音透過耳機傳入腦海,再看着那燈箱上的照片時,感覺自己好像有點明白了他們的事。

我們都知道,猶太人在世界大戰中所受的苦難,當戰爭結束,他們從集中營逃出後,要再一次融入社會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而這個展覧正正是要讓人們去了解一下他們也是普通人,努力為活着而過着普通人的生活。只是這種普通生活在開始時對他們來說也相當不容易。

我覺得德國為了戰後的重建做了很多方面的事,而面對猶太人那一段歴史上也作了一些努力。這在猶太人博物館的興建和展示上可以看到一些。

做為一個遊客,我覺得自己不算很稱職,因為我沒有很詳細地去了解一下那段歴史,但是在這邊只是一個小小的角落,卻讓我有了一窺當中歴史的小小感動,這是博物館讓我覺得成功的一點。

我聽過的一小段是關於一個女生一直在改名字,因為她本來的名字帶有很濃的猶太色彩,在開始新的生活時常常給她帶來不便。她說她小時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要改,只是隠約知道名字有時會為她帶來一些不好的事。我喜歡這種小人物的故事,因為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在我們身邊發生在朋友身上的事一般,鎖碎卻沉重。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2010夏日傳說挑戰 再來


最近在噗浪上被一系列夏日傳說挑戰與不挑戰的噗覆盖,想起07年第一次參加的事。當年因為夏日傳說參加了主題挑戰和小金人擂台而認識了一眾台灣的朋友,是我對夏日傳說感到最懷念的地方。08年再戰時,參加的朋友少了,但我仍然完成了那30天的挑戰。09年,傳說忽然沒有了,感覺自己寫文的動力也少了很多。(笑) 

今年傳說再來,本來是不想再參加的,不過想到自己年初定下今年要寫XX篇文的目標,而省視時發現今年的發文量還真少,決定還是再來一次傳說吧。(結論原來夏日傳說是我用來達成今年目標的手段啊XD) 

關於今年的主題挑戰,因為目前人在德國,所以決定來把我感受到看到的德國記錄下來。題目訂為「德國三十拍」,是想以文字記錄一下三十張自己認為拍得不錯而且又讓我有深刻印象的照片。這不算是遊記文,因為我對玩、買、吃之類的旅遊文章不太在行,寫出來怕是會讓所有人失望了。 

挑戰日期從19號開始,不為甚麼,只因為那是星期一。一個星期的開始,也算是我讓自己努力的開始。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熱到中暑的夏天

這幾年常常聽到新聞說歐洲的夏天很熱,沒想到我真的經歴了最熱的夏天了。

其實要算溫度的話應該還不到香港的程度,只是歐洲人似乎沒有裝冷氣和風扇的習慣,讓我這個習慣了冷氣房溫度的人感到很難過。聽說他們不裝冷氣是因為以往熱的時間不會很久,根本不需要裝冷氣,可是以現在全球氣溫都上升的問題來看,將來可能會需要也不定。

只是在還沒有冷氣的現在,住的地方沒冷氣也沒風扇就讓我特別難過了。加上我的房間又是西曬的房間,下午四點多開始一直到十點太陽下山,房間的溫度直線上升,呆在房間就像在蒸三溫暖。晚上也因為太熱而睡得很不好。結果今天我確實中暑了。

人在外有時難免水土不服,但想不到卻是因為天氣熱而出事。想起第一個星期到英國時也因為太冷而感冒,還真是一冷一熱的看病都經歴過呢。

說起來這半年在歐洲,有時讓我覺得自己像是被驕寵的人初次外出一樣。味覺被寵慣,所以吃不慣異國的食物;生活上的便利被寵慣,總覺得這邊一些古老的方式很不便;行事被服務週到慣了,對甚麼都要自己來感到麻煩......

只是在經歴了這種種後,又覺得讓自己多了經驗。人生有很多事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經歴過走過也是緣,不管那有多難過。克服困難和融入一個地方的生活也是個有趣的經驗吧。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德國兩星期

從英國過來德國不覺也兩個星期了,這兩個星期有天堂也有地獄,起伏也算挺大的。 

第一個星期因為還沒開學,所以先去旅行,首站就去了柏林。柏林是首都,加上他的歴史性,身處當中會感受到這個城市正積極向前的一種活力。 

在柏林參觀了幾個博物館,看看這邊的收藏;也去看了過去的宮殿,感受那過去的金壁輝煌;還去參觀了猶太人博物館和查理檢哨站這兩個跟戰爭和近代歴史很有關係的地方。 

猶太人博物館那曲折的展館設計和當中的一個石碑花園都讓人想起猶太人千年來那坎坷的命運。 


我喜歡這張在花園中拍的彷如空中十字架的照片,雖然過去讓人唏嚧,但希望以後不會再有那樣的事。 

在柏林幾天,漫遊在這個歴史古城中感受一些新的原素,我覺得自己會很喜歡這個國家。



第二個星期因為要上的德語課開始,所以回到慕尼黑。只是沒有預期學校安排的住宿是Hostel青年旅舘,入住那天相當震驚。說震驚是有點誇張,只是對我來說,平當旅行住的飯店房間一般都會有最基本的衛浴設備,而我入住的沒有,需要與其他人共用,這一點很不習慣,好像沒有了隠私一樣。

而且更讓我難過的是房間正好在樓梯和走廊門口,所有人出入都經過,而青年旅館是出了名的會入住很多很年輕的人。而這些人的共通點就是吵!有時晚上一兩點,還有很多人上下樓梯和開關大門,那種聲音讓人很難入睡。感覺這個星期來的睡眠品質很不好,前天還忍不住半夜下樓去投訴才總算安靜了一點。但也只是靜得一時,因為根本就無法控制別人制造噪音。加上房間的隔音不好,我旁邊又是吸煙房,半夜也常有人去吸煙,好幾個人的話也是吵。

德語的課老師幾乎都用德語在講,很多時候都聽不懂,希望接下來的日子會逐漸習慣。




題外話:

近來常在想的是這半年來的旅行雖然讓我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更多其實是讓我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懦弱,也看到自己對家的感情。也許是那種漂泊感讓我想到原來我對香港還是挺有感情的,以前總以為自己很想離開,但現在我會覺得以後無論去哪,我還是會挺想念這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