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琅琊榜同人/藺蘇】之出遊

「這兩個字你是刻意減筆畫的?」手上翻著那本《翔地記》,藺晨隨口問著。

「嗯」瞄了一眼他翻到的頁面,長蘇應了一聲。

「為何?」感覺他的回應若有所思,藺晨從書中抬眼看向他。

「為了避諱,這兩個字是我母親的閨名。」 說着說着,長蘇想起了母親那親切又溫暖的面容。

十年前知道母親自刎於朝陽殿的那股錐心之痛仍然不時會浮上心頭,那股未能見到最後一面的遺憾和失去的恨一直支撐着他走過了拔毒療傷的艱難。對母親的想念,他也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去紀念了。

父帥叫他活下去時,他是看着父帥滿身的血和他背後那熊熊的火光跌下梅岭的。崖下厚厚的雪堆讓他活了下來,只是重傷又得了火寒毒的他卻來不及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他想母親自刎時應是想着能和他與父帥重聚的吧。

他的沉默,藺晨看在眼裡,知道他想起了不該想的事,換了口氣問到:「這地方你去過嗎?」

「去過一次。」輕輕吐出這一句,他的思緒回到年少時父帥帶他和母親出遊的那一次。「我忘記是幾歲了,只記得當時還小,那年邊境難得安穩,父帥不用出征,一時興起,便帶了我和母親出遊。」

「父帥說那地方的名稱跟母親的名字一樣,說他曾遊過一次,是很美的地方,一直想帶我們去看看,難得有閒暇便坐而起行,帶我們出去玩了。」
想到那次遊玩的美景,父帥開心的樣子,母親溫柔地打點行裝的情景,長蘇心中有着無限的懷念。有時回憶猛地襲來,他便從《翔地記》的字裡行間去回憶那僅有的一次三人出遊。

「想不想再去看看?」藺晨突然提議道。「這裡我也去過一次,記得有一條很美的瀑布,在你回金陵前再去看看,可好?」

看着藺晨難得正經的提議,長蘇想了想,點頭答應了。重返金陵的準備已經差不多,一旦回去,便是半點也大意不得的處境,隨時還會陪上性命,恐怕再難有閒情出遊了。所以他答應了這個提議。

雖然答應了去,可他江左的事務煩重,便把計劃出遊之事全交予藺晨去安排,他信任藺晨,知道雖然他看起來總是不正經,實際上安排事情卻比任何人都細心週全,就算有何遺漏,他的應變能力也能把事情完美解決,不需他分心去想。

這十年多的時間,他和藺晨之間的默契已經不需言表,想做什麼需要什麼,只要一點示意,藺晨便了然。這也是藺晨對他的體貼,這種知交不會有其他人可比。就算當年熟如兄弟的景琰,也從沒猜準過他的心事,唯有藺晨,像是他肚子裡的蟲,什麼都瞞不過他。

這次出遊,他排開眾議,堅持和藺晨只帶飛流同行,其他人都不許跟。許是因為尚在夏季,予他的寒疾無豫,那地方也不遠,來回也只是幾日時間,就算其他人仍是不放心,卻也沒什麼理由跟着,便由他去了。

藺晨不愧是長年在外遊玩之人,這一路上吃的喝的玩的休息的地方樣樣都安排妥當,他和飛流只需要跟着便行,他也難得的不去想盟裡的事,不去想回金陵的種種,只 是專注地玩。不過到了那處瀑㳍,想起當年父帥和母親都在的情景,還是不免有所感傷。他在那裡默默地祭奠了一下父母,並且再次堅定了要為他們、為赤焰、為祈 王雪冤的決心。

「藺晨,謝了。」回程的路上,他輕輕向藺晨道謝,藺晨用他那一貫不正經的語調說:「別說謝,一個謝字 也不行。」然後看了一眼正在吃點心的飛流說,「要不,把飛流還給我當謝禮吧」,嚇得飛流立刻把點心吐出來,連說不要。長蘇看着藺晨這玩不厭的逗弄,低頭笑 了起來,一掃他之前變得沉重的心情,又有了閒心去反駁藺晨,看他跳腳了。

心裡暖暖的。總是如此,在他對往事有所掛念,意志有點消沉之時,藺晨總能用各種方式來使他舒心,放鬆下來。雖然前途艱險,但只要有藺晨在,就能支撐他一直無悔地走下去。

圖片來自官方分享的高清照片


﹣﹣﹣﹣﹣﹣﹣﹣﹣﹣﹣﹣﹣﹣﹣﹣﹣﹣﹣﹣

這篇寫在Lofter輕網誌那邊,因為那邊挺多藺蘇同人創作的。不過做為備份,也同步發過來這邊。也可以和上一篇同人一起看。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琅琊榜>之知己難為-藺晨

<琅琊榜>裡梅長蘇之外的角色,我最喜歡藺晨,雖然出現的時間不多,卻最富存在感。感覺上,若沒有藺晨,長蘇的角色可能會有所失色,因為長蘇做的每個選擇,其他人或許明白但不能接受,或許不懂卻又無法阻止,而真正能懂他卻又能支撐他走到最後的唯有藺晨。



作為知己,藺晨其實盡了他所有能盡之力來幫助長蘇,而且是不求回報地去幫他走到最後,藺晨的成全也成就了長蘇,完整了長蘇的生命旅程。

藺晨知他、懂他,甚至可以說藺晨的懂是一種透徹的懂,知他的抱負,懂他的選擇,明白他的過去和終點是什麼。藺晨的這種懂,也是緣於他自己對世事的看破。

我覺得,身為琅琊閣的閣主,藺晨因為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他們都對事物有所求而求助於琅琊閣,而那些求助,很多時就是人們看不破俗世而求的俗事。看多了這些,藺晨自有他對世俗的看法,當然更多是他自身的修養和領悟。所以他對很多事都是戲謔待之,常常以玩世不恭之態笑看世事,也因而常予人不太正經之感。長蘇對此是了然的,他知道藺晨是如何看待這些世事的。

記得小說中藺晨便曾跟長蘇說過這樣一段話:「我一向狂妄,願笑天下可笑之事。你心中牽掛過多,做起事來的確有許多能讓我發笑的地方,但我卻總難笑你,知道是為什麼嗎?」長蘇回說知道。

藺晨之所以無法笑長蘇,是因為他看得出來長蘇的選擇並非為了私利,雖然因為背負了冤案,要為自己清雪,但他同時也是為了一份公義,展現的是一份難得的心懷家國天下的赤子之心。這種不純然為己的大義,藺晨是欣賞的,所以他才會義無反顧去幫助他,就算在最後長蘇選擇回歸戰場以結夙願,他留不住他,還是願意陪伴他遠赴戰場,直到最後。他們這種相互了解並且尊重對方的情懷,不論古今,都非常難得。

小說中的藺晨,有更多玩世不恭之處,而戲劇呈現出來的藺晨,在玩世之外,卻也有更為立體和沉穩的感覺,或許也因為演員靳東的氣質,既能把藺晨的不羈、瀟灑好好展現,又能令人感受到他和長蘇之間那種知己相互托付,值得信賴的情感。

藺晨和長蘇的相知可以從各種細微的互動或是話語中可見。

電視劇一開始藺晨就出現了,跟小說不同。而且劇情交待了他給太子和譽王的錦囊來挑開事端,還讓藺晨去廊州送長蘇,送行前他說「十二年前我就知道,這金陵城你是遲早要回去的」,他沒有阻止長蘇回金陵,不是不能,只是不為。相識的十幾年,他是陪着長蘇一路走過來的,他明白長蘇能經歷那麼痛苦的重生都是為了心中的那份宏願。




所以就算明知長蘇這一去身體精神的消耗會更快,他還是沒有阻止他去。在這裡,兩人的對話便透露了一些。他問長蘇需要多久,長蘇說要兩年,而他說讓他帶十個大夫去,這裡其實也暗示了長蘇的身體狀況其實並不樂觀,尤其他去金陵要做的事更是非常耗心力之事,若非他的心志之堅,恐怕也很難撐完吧。他們在討論這些時,藺晨其實也有種壓抑,偶爾轉開臉避開長蘇的直視,因為知道扭不過長蘇的願。他最終也妥協了,給了他藥,並且叫他在藥快吃完前要告訴他。藺晨也是為了完成陪他到最後的誓言。

這一集之後,藺晨便要到第四十七集才再出現,這中間總是會在其他人口中不經意提起他,他仍然存在於各個細節中。比如他在南楚促成唸唸來金陵之事,以便景睿生日宴的牌能順利揭開。他和長蘇之間的飛鴿傳書往來,也正正顯示著他在幫忙安排外圍之事,使得長蘇的兩年計劃能如願一步一步抵達終點。而這些事,只有藺晨能完美地幫他完成,除了因為藺晨的身份和他琅琊閣的能力,更因為藺晨的智計與長蘇是旗鼓相當的,很多事他不必細說,藺晨便能心神領會,直接幫他完成。這也是他們兩人最令人心折之處。

相隔一年多再次見到藺晨,長蘇的身體其實已近耗盡,藺晨對此其實也是悲傷的,但也生氣,氣長蘇沒有好好保重自己。所以他在跟聶鋒解釋解毒方式時,才會故意讓蒙摯和霓凰明白到長蘇所做的選擇。他希望其他人對長蘇的情感能多少讓他對待自己好一點。可惜的是蒙摯和霓凰卻反而被長蘇說服而沒有使他更愛惜自己一些。

藺晨的生氣其實是他的關心,也因為在乎長蘇,所以才會對他消耗過度的心力感到生氣。不止是因為他是醫者,也因為相知。這個生氣在小說中是經由他人來展現,而在劇中卻是藺晨直接說出來的,這種直來直往,更明顯地呈現了他們的交情匪淺。

是不是我一對你生氣,你就這麼嚇唬我啊?

長蘇昏倒醒來後跟藺晨的那一段對話除了顯出藺晨的生氣,也顯示了他的無奈。無論他多麼希望能留住長蘇的性命,他其實也知道自己留不住他,他只是在一步一步慢慢去接受長蘇最終會離去的事實。所以一次又一次,他明知道長蘇的選擇都離死亡更近一步,他還是只能在旁邊看着他做選擇,也一次又一次妥協去幫助他。而對這些妥協,他的排解方式就是表現出胡鬧的態度,正如黎網他們說過的,藺晨越是心慌時越是愛胡鬧。

藺晨的憂心沒有在別人面前展現,甚至也沒有在長蘇面前展現。我對劇中他在制作冰續丹時跟飛流述說的那些話印象深刻。因為這是唯一一段他顯得不太有自信的地方。他也坦承了他的憂心,直到飛流說「有你,不死」的話,他才再度振作起來。他的這份憂慮,就是他對長蘇的一份情感呈現。作為一個知己,明知道對方做的選擇都是難題,他的知才會讓自己難過,因為知,才不能為。


因為知道長蘇的身體狀況,他擔心他在金殿呈冤之後會因為那口氣鬆下來人就不行了,這份擔憂沒有其他人可述,他只能在飛流面前說,或許是因為飛流不懂,他才能如此坦承他的擔心。不過飛流的回答反而讓他釋懷了一些。



「有我在,不死」這句話說得至誠,也是種覺悟。他雖明白沒有不死的結局,卻願意盡所有的力量去延續長蘇的命,能多一天就一天。
 
本來一切都進展良好,他以為還能多保他一些時日的,可惜的是烽煙再起,當長蘇決定再次以林殊之魂去戰場時,藺晨和他的最後爭辯就成了一種永恒。
 
案件昭雪之後,藺晨本來計劃好要讓長蘇遠離金陵,慢慢休養,他本來也很有信心可以讓長蘇多活一些日子的,只可惜這願望最終也在長蘇選擇做回林殊時告終。

在藺晨和長蘇的爭執中,藺晨實實在在地發了一次脾氣,這一個脾氣他氣的是長蘇的不愛惜自己,氣的是自己明白長蘇的選擇,更氣的是他明知阻止不了卻還是嘗試去阻止了。只是這個生氣,也是他給自己的覺悟,給自己釋放那股悲傷的一場脾氣。
 
 
同樣的,他發的這場脾氣也讓長蘇把他內心最深沉的一個願望也說了出來。長蘇一直是希望能回到林殊的身份的,就算他一直以為自己能放下,但他卻始終沒有,所以才會說出要回到那個屬於他的地方。我覺得藺晨也是明白的,不過對藺晨來說,他還是希望長蘇能留下,而不是林殊。 只是他留不下長蘇,只能成全他。成全長蘇最終回到林殊的身份,成全長蘇之所以出現的理由。
 
藺晨的放手很難,尤其做為一個知己,要親眼看着他終結自己的身份更難,但再難,他還是去做了。所以當看到那句:「我答應過你要陪你走到最後一日,你雖失信,我卻不能食言。」才會令人那麼傷感,卻又那麼感動。
 
 
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長蘇理所當然是無憾的,只是難為了藺晨這個知己而已。不過對藺晨來說,他視長蘇為知己,也把他放在自己最重要的位置,成全長蘇的選擇雖難,但於他也應是不悔的。
 
我很喜歡他們倆人之間的知己關係,也羨慕能有如此的心友。 能看到這樣的關係,也是我一直對這個故事念念不忘的原因。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電影隨想 ﹣ 《Minority Report 未來報告》的前瞻性

這幾天想起了《未來報告Minority Report 》這齣電影,總覺得我們的世界跟電影中的景象越來越接近。

當年看這齣戲時對這個故事印象非常深刻,但並不以為它會成真,可是現在回想,卻覺得電影的前瞻性真高,現實的荒謬是可以把幻想弄成真的。



這齣電影裡有兩點是我覺得非常值得思考的,一是沒有實際發生的罪行應該因為『預期會』就被坐實嗎?二是個人的隱私被收集得越來越詳細時隱私還存在嗎?

影片中被預言者『夢見』會犯罪的人多數都會在預知的時間地點被埋伏,警察會在案發的前一瞬間制止,然後被抓到的人就會成為罪犯,按照他/她『欲』犯的罪行 判決。雖說是現行被抓,但是那個罪行卻是被制止而沒有發生,而人卻必須為這種『欲』行背負罪名。男主角是警察,本來一直相信著自己抓這些是必須,防止了這 種罪行就是正義,直到他看到自己出現在『夢見』的報告裡,才揭發原來報告是有漏洞並且可以被操作。最終使得這種經由預見來防止犯案的系統停止運作,人們不需再為還沒犯的罪行負上刑則。

我覺得電影中的『預見』就如社會中常有的偏見,總是預設了某些人一定會犯罪,於是定了其罪名,而那些人本來沒有罪的,卻必須承受罪刑。而這種情況跟我們現在經歷的『判決』何其相似,如何不令人心驚?

影片中另一個很重要的點是眼睛視網膜的掃描,整個城市充滿掃描器,你只要經過被掃到,附近的熒幕就會出現你的所有個人資料,造成你無論去哪裡,都會有紀錄,都會讓別人知道你是誰。男主角便因此而必須換眼球才能躲避警察的追蹤。

這一點讓我覺得個人隱私基本上已經蕩然無存,而這種情況其實是恐怖的,你沒有任何可以隱藏的自由。電影的創作是在2002年,當時的互聯網也才開始普及不算很久,但是如今我們的生活其實已經充斥了很多隱私不保的情況,雖不如電影那般詳盡,卻也離這個不遠了。

我知道想這種事其實也挺無聊的,因為它在現實並不受重視,生活的潮流一直在變,往往你還在想這些時,很多的想法都改變了,跟不上也只能被留下而已。或許也該勸自己一句:『多思無益』。

電影當年也只完整看過一次,也許也該再去找來看看,複習一下。我很喜歡影片中用來查看報告的虛擬影像,跟後來的鋼鐵人所用的很像,但這個比鋼鐵人更早出現,可見當年的設計也是頗有前瞻性的,還有影片中各式各樣近未來的都市設計,也有些逐漸在出現在現實社會裡,拿來比較看看也是有趣的。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月童度河》閱後感之一個孤獨者的自習之途

《月童度河》是安妮寶貝改名為慶山之後的新作,是一本散文小說集,輯錄的文字書寫了她近幾年的一些生活紀錄、一些感悟和自省、學習的過程。

閱讀這本書,我以較為緩慢的步調去讀,不想太快完結。一來是因為喜歡而想要細閱,二來也是因為當中的文字有好些可以咀嚼之處。




對我來說,她這幾年的作品作有一種正在更新自己的感覺,是一種在經歷過後有所成長,希望能有所改變的人生轉向。接觸她的文字是一次偶然,後來又陸續收集她的作品,到近年會慢慢等待她的新作。在等待和閱讀的時間中,因為自身的想法也在隨着一些經歷而變得不同,所以在感受到她文字中的那些轉變時,會較為有共鳴,也有好些是感同身受的。

她的文字,早期總是帶有一種毁滅和頹廢感,情感上既濃烈又自虐,但是更多的卻是城市中難以言及的寂寞靈魂。初看她的作品,雖然對那些撕烈的愛情沒有共鳴,卻對那些寂寞的情感有所感悟,明白到她筆下每個孤獨者的失落。只是隨着她自身因為學習和修行的進展,她的文宇逐漸找到了她自身的定位,也慢慢地會把她個人的領悟放進她的文字裡。初時並不太明顯,但在某個時刻回看卻又突然明白那些轉變已成。至到這本《月童度河》,我覺得她轉變的路基本已底定,接下來她應該會朝着這樣的路走下去。而這條修行之路上的風景,也是頗令人期待的,至少身為讀者的我就頗期待能持續看到她的作品。

這本的散文部份分為四個部份,一是寫與人相遇、往來、相談等等的領悟;二是談學習、讀經、修禪等等精進自身的學習之道;三是寫她和女兒之間的情感,如何在尊重和學習中建立起對等的閱係,這一部份我很喜歡;四是個人的領悟,經由學習、相處、交遇等等的過程後,人生至此的一段感悟,而這部份和前面的既相連,亦可獨立賞析。

書本的裝幀是厚皮的精裝版,當中用了三篇長文去分隔四個部份的選文,較為特別的是這三篇長文刻意用不同顏色的紙印刷,側面看就成了很明顯的三個分隔區,這樣的安排讓書籍看起來頗為賞心閱目,排版的字也是容易閱讀的大小,整個看起來是比較文雅的一本書。

至於收錄的三篇獨立長文有兩篇是小說,一篇是她讀《浮生六記》的詳細閱後感想。按她的序言,是她為一些刊物寫的文,都與愛情有關卻又不僅止於情愛。頗喜歡她寫《浮生六記》中她所讀到的沈復和陳芸的情感關係,一段互相尊重又能共同成長和相知的關係,也是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很稀有的一種情感關係。

一直以來對她的書都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共鳴,或許因為有些地方正好讓我也看到一部份過去的自己,而那些部份成為人生途中經歴過後轉換的一個因,之後的果需要自己不斷地自省和學習才能讓自己往前走。透過她的文字,我也在慢慢尋找自己認同的路,也在慢慢摸索着自己尚未能肯定卻願意去嘗試的一些過程,這也是為何我會持續讀她的書的原因。


「 一生太短暫,也太漫長,經歷過的事情太多,也太少。可確認的是,我們最終記得的,一定只有少數的幾個人、幾件事。人生其實至為寂寥。」﹣P179


「人生其實至為寂寥」是我覺得一直出現在她的文字的主題,人無論在怎樣的生活,始終需要面對的是個人內心的寂寥,而這不是個容易的課題,太多不可與人言及的事物,只是人們大多數時候選擇的不是面對,而是忽視。忽視的結果就是對人生的粗糙經營,最終無法抵達內心安穩的境界。

作為一個孤獨者,除了讓自己不斷地學習,學習如何跟自身的寂寥共行之法外,別無他法,而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修行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