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Movie] <女朋友的女朋友>觀影短評

 性別,在生理上很清楚明白,但在心理上,卻不一定。如何去界定自己心理上的性別認同,似乎是現在越來越多人想問的問題。如果生理和心理上的性別無法一致,往往會對那個人產生很大的困擾。

這齣戲拍得比較「平常」,我指的平常是以着一種較為平常心的態度去看待性別認同。

故事寫的是女主角的閏密好友逝去,她答應了對方會幫忙照顧她的女兒和丈夫大衛。對於失去好友,她其實也深深受傷,影片一開始交待了兩人從小到大的情誼關係,也暗示了她對好友的一種暖昧情愫。好友逝去之後,她在無意中發現了對方丈夫不為人知的一面,而那一面也漸漸勾起了她和好友過去的情感,她把深藏內心的情感漸漸從大衛身上挖掘出來,最終真實地面對了自己感情上的另一面。至於大衛,也從她身上找回他自己愛穿女裝的癖好及他內心女性的身份認同,真實地面對自己的 本性。

影片拍得不錯的地方是以很溫柔的調去看待這種對性別認同的掙扎,沒有踐踏、沒有批評,有的只是一種寛容和溫和的態度去導入兩人的內心世界。兩人之間互動的情感不激烈,不是互相撕扯,卻是互相了解和扶持,算是頗溫情的一種敍事方式。當中很趣的鏡頭是她帶着穿女裝的他去逛商場購物,他那帶着小孩般興奮的情緒表達讓人看了莞爾。而這種快樂做自己的鏡頭,驗證着人的簡單本應如此。她從他的快樂裡找回自己的情感,而他從她的認同中也找到了自己的性別。也代表着一切情感本應如此,不管是她和他或是她和他內心的她。

總覺得這樣的議題若要在香港拍,很難拍得如此溫潤有情而不會撕裂控訴,或許這也是我們的性別議題仍然遠遠落後的原因吧。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傘裡傘外:民主前夕的香港故事》閱後感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有趣在書中人物的訪談,彷彿一場沒有發生的大型論壇,而作者就是提供這個論壇的平台。

作者訪問了左中右各派系的重點人物,也訪問了老中青不同年齡層的抗爭者,各人就着香港的政局和抗爭侃侃而談,當中的論點互相呼應、互相撞擊、互相辯論。雖然是分開的個人訪問,但是經由作者的整合和敍述,這些人的所言便形成了一個沒有發生的論譠。有些問題的看法接近,幾近可形成共識,有些互相駁斥,卻又如此令人興味。多角度的看法,加上作者是台灣人這點,使得書中的立場顯得更為中立,這樣反而惠及讀者,讓我們能站在一個距離外,往內窺得一點局內人的看法。

這本書談及的話題有政局的轉變,也有經濟上的如地產霸權、農業發展的問題,還有抗爭方向的本土化,再加一些被訪者個人的所思所想和他們在各自的位置上的經歷,內容很豐富。

政界中人對政局的看法

訪談了左中右各式政界人物。對象有建制派的曾鈺成,有親中派劉兆佳,也有做過前任特首助理的劉細良。從他們的訪談中除了可以了解一些現在香港的政治架構如何運作之外,也可以看得到北京對香港的控制的轉變。另外還有訪問泛民的突出人物如李柱銘、余若薇和長毛,看他們如何從過去的英殖政府到回歸後的政府過渡,如何在這樣的政局裡爭取民主的過程,當中的貢獻和侷限。而這些人所談及的時局,我們可以從中窺見整個香港從決定回歸到回歸之後的轉變。當中香港人錯過的,努力過的,失去了的民主進程,在他們的觀點中展現了出來,也特別令人感慨。這一部份的訪談也令我多認識了一些香港政府整個體制和運作的方方面面。感覺是閱完這本書後才發現原來尋常的體制裡還是有很多運作上的東西是平常不太會留意的。

學術的角度

訪談的學者有佔領中環的戴耀庭,有文化研究的羅永生,還有經濟學者雷鼎鳴。戴耀庭提出的公民抗命,羅永生對解殖的重視,還有雷鼎鳴對地產霸權的不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香港現在所要面對的問題。公民抗命為的是討論政改;解殖要理解的是如何建立本土的命題;而地產霸權卻是現在整個香港最嚴重的經濟結構問題。三個問題,三個不同角度的看法和研究,除了認識這些對香港影響深遠的重點之外,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去擴大討論的空間,進而找出能够解決問題的方法。

社運的世代替換

香港這些年來逐漸開始關注本土的議題,就要從一些本土保育的抗爭開始談起,而這些抗爭就是從80後的青年們關始的。作者訪問了這一代的抗爭者如朱凱迪、葉寶琳和陳允中,他們都參加過天星、皇后碼頭的抗爭,加上之還有菜園村、高鐵等等的抗爭,逐漸提起社會對這些跟過往的民主抗爭不同的議題的關注。而這一代開始,人們會發現香港人也開始漸漸對自己居住的城市有了感情,有了想要自主的意識。除了80後的青年,還有九十後的黃之鋒和何潔泓,而他們的抗爭,又比80後的更激烈,更進取了。

本土的左右之爭

對於本土的理論,香港現在出現了左翼和右翼的路線之爭,兩者的理念基本是相同的,但在定位上卻有一些分別,而雙方人物在這些分別上的網路和筆戰不絕,也造成一些在大型運動中的路線之爭,這點在傘運時尤其明顯。作者訪問了左右的重點人物陳景輝和陳雲。兩人的談話多少讓人了解到雙方的分岐點在哪裡,抗爭手法上的不同定位。有了這樣的了解,或許對今後尋求共識能有一點幫助吧。


這本書的分類其實並非以上面這幾點來分,但是在閱讀的過程裡,卻可以清楚看到這當中的脈絡,也有助於我們去疏理一下香港整個民主進程和抗爭路向的轉變,對於今後的走向很有參考價值。尤其推薦給在傘運後因為失敗而產生很大挫敗感的人們,只有反省和思考過失敗和現實的問題所在,才能在往後有更多思考的方向,或許也能找到往後如何解決問題的方式。很同意作者在導言中所說,我們在決定要爭取民主前,想要自已當家作主之時,更應該先了解自己。

「因此,沒有誰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是我們應該怎樣解讀各種不同的經歷,並且走向共同面對的未來。這樣的民主之路,台灣已經在路上,香港也正在展開。雖然,現實中的阻礙重重,但也正因如此,價值才顯得可貴。」


而這本書可貴之處就是讓我們可以從這些人的經歷中去解讀我城的過去,從而去思考如何面對未來。人非孤島,不管你多不同意別人所做的事,只要大家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總要學着共同面對一些問題,而如何讓大家都能找到共識和協調出最好的生活模式就是民主令人追求之處。在這條路上,我們仍然需要學習。



書名:《傘裡傘外:民主前夕的香港故事》
作者:陳奕廷
出版:水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57-599-8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