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一代宗師>速記

一代宗師海報



看了<一代宗師>,難以形容那種感覺。

武學其實也是中國的其中一種哲學,當中可以感悟的人生道理不止是拳腳功夫那麼簡單。武學在比劃和較量中都是一種人生/世界觀。一代宗師其實就在人生和其內在的世界觀中找到真正的悟。若沒有個人的修養和參透,總容易在學武的過程中走火入魔。

我覺得王家衛把他自身想追尋的一種哲學領悟放在了裡面。鏡頭當然唯美,尤其他電影中永遠的老式香港原素都在裡面。

我喜歡人物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角色按其身份分別以廣東話和國語對話時,既是各說各話的對話,卻又如內心交流的自言自語。兩種味道的融合很有意思。簡短的對白也是王家衛的一貫風格。只能說他的這種慢慢說話,聲音和道理在特寫的鏡頭中互相碰撞,正正合我那對聲音和語言的一種偏執著迷。

平時我並不喜歡章子怡的,但覺得她在這齣戲中卻表現得不錯。尤其在她告別葉問那一段。而那一段她的妝容很特別。半垂的眼不知是否故易化的,有種特別的蒼桑和茫然感。而她看着街邊樓房上那掛着的一幅幅商會和武術的匾額,說那已經是個武林時讓人有很深的黯然在裡面。

還有一點是我覺得當中的中式美學和以前的人文生活在電影中很不錯。相對於現代人們的功利和單一價值觀,以前的人在仕大夫的迂腐之外卻也有着其他的生活哲學,人也懂得從不同的物事中領略人生。如唱戲、學武、青樓百態等等,都各有修為。

其實我在看的時候不期然想起李安的<卧虎藏龍>,雖然兩者風格不同,卻一樣有着一種在武學之外觀人生的感覺。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林夕《都什麼時候了》


林夕心簡9《都什麼時候了》封面


書本出版在2012年,所以理所當然可以用這個《都什麼時候了》。對啊,因為都要末日了,都什麼時候了,還計較什麼什麼……事情。

林夕的文章,看得破的,必會一笑;看不破的,會以為嘮叨。他想讓人有所悟,只看眾生是否執迷不悟了。


引幾段較為有意思的稍做分享吧:

「是的,拿得起放得下,當初拿起的是個寶貝,放下的是個包袱。事過情遷,我現在不小心拎起的,已變成個行李箱,裡面載有旅途上的紀念品。一時手癢,翻開來欣賞一下,思甜難免也憶苦,不失為一樂也。拎不起的當然放不下也要放下。我現在卻自信放得下之後也能拿得起,這不能不算是大有長進了。放下某人某事,卻沒有打算將之滅絕,那些感覺就放在一個不起眼的暗角,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某人某事再也不會影響我的生活心情,卻不曾在我生命完全抹掉。我沒有執著地把發生過歸零,這也是另一種執迷吧。我不想為了放下而變成枯木死灰,死灰不小心復燃,就安然欣賞一下那電光幻影般的火花吧,反正我有的是撲火的水。」 
——<放得下,拿得起>

放下某些事,未必不可再拿起,好一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可人情世故有時卻容不下快樂。在世俗認為不恰當的關頭智慧地快樂一下,居然是不道德的。」 
——<不道德的快樂>

道德有很多的標準,有時在大家過份推崇的過程中竟演變為嚴苛的制律了。



「要做到獨立思考,獨立嚐菜,獨立品書,特立獨行,談何容易。因為我們是如此容易受人影響,在無所謂的事情上寧願過得容易一點。推來推去,給推到懸崖邊緣,為一部廣受好評或劣評的電影翻案?何必呢?
更多時候,也並不牽涉到膽識問題,而是推介之不可抗力,在不知不覺中給同化。……
所以,我喜歡一個人看戲,一個人挑書,因為實在沒有把握抗拒群眾的低壓影響力。」 
——<推來推去的世界> 

群眾壓力,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為之。



「據說,憑即時直覺衝口而出的答案,最能反映真實想法,不過,許多議題,不是你喜歡誰最討厭誰那麼感性,那麼適合趁頭腦發熱處於發燒狀態下含支探熱針後探測出來。 
憑直覺表天下事之態,很容易秒殺了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本來,這也不要緊。直覺覺醒之後,或因想深了一層,知多了一點,或因成長了,視野轉了,於是調整修正。但是,同樣不幸地,即使不為私利而推翻過去的自己,這種勇氣與精神不會被歌頌,只會被捧打為識時務的俊傑。」 
——<表表態>

這世道好像很多事都得表態,不表態人們似乎就成了沒有立場的人,但是表態是否應該先三思而後為呢?



萬物萬事有時,只是有時候以為身不由己忘了時候。久不久給問一問「都什麼時候了」是小福份;沒有人來問,自問一下「都什麼時候了」是大智慧。

封底的結語正好用來形容這本書,也是林夕一直以來以文去喚醒大眾的方式,我們對萬事萬物都該抱有一種疑問的態度,這樣才有動力去省思,而不會只以別人的意見為意見。社會需要不同的聲音。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三國—What is success?>觀後感(一)

1月13日星期日,去觀賞了非常林奕華劇場上映的<三國—What is success?>話劇,並且在觀劇後參加了當日的座談會。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當中人物的名字都是耳熟能詳的傳奇,而且重要的是剛陽味重,算是男人的天下。然而<三國>這齣戲,導演卻以十三個女子去飾演那些熟悉的人物,除了是一種顛覆,也是針對現今世界女子漸漸成為權力和自主的現象,以及對未來女子世界的一種展望和省思。

先談談故事,這齣戲以三個歷史老師和十三個女學生上歷史課為主綫,逐一去探討三國歷史中的十二段歷史場面,學生以着自己的角度去惡搞每一段歷史,並且提出質問和反叛,而老師們竭力去指導,期望帶出正面信息,但是在相互的來往中,卻不斷在衝突中撞擊出一些值得省思的現象。

導演對於為何用女子來演這個本屬於男子的戲有這樣的評論:「因為,這是一個『甄環』的時代。」

<甄環傳>是去年非常紅的一部講述後宮爭鬥的電視劇,在內地和台灣都引起了很大的迴響(香港的觀眾多不多還不清楚)。這齣戲在各式的社交網路上便看到一堆的娘娘、小主和賤人(XD),不得不說後宮戲總是特別多人喜歡看。但為什麼是後宮戲?這個問題便是導演想標示的重點了。

後宮是一個求取「生存」的地方,妃嬪們若不爭取被看見、被寵愛,便得成為被淘汰被廢棄的人,後宮本來只是限制在宮廷裡,但是卻漸漸在現代社會中被無限擴大,不管是職場、愛情,還是家庭中,都存在着各式各樣的宮鬥。人們,尤其是女人,需要被看見被寵愛,為此而無日無之的爭鬥便開始。

為着如此生存為主的競爭世界,女人漸漸需要懂權謀,懂戰略,懂廝殺,甚至是踩着別人上位等等能力,而這些能力本來是來自男人的世界。隨着這種心狠手辣的生存本能,人們也漸漸失去了母性社會中原來的包容、溫暖。女人漸漸變成了男人,甚至可能超越男人。

因此,導演安排了這些女子來飾演這些原本屬於男人的戲碼。

舞台的女子們,一個個演出了男子世界的殘酷和悲涼,卻也漸漸失去了原為女子的特質。而這何嘗不是現在社會中的隱憂。殘酷與悲情的男人歷史,轉化成了女子的歷史,而這樣的歷史仍然會繼續延伸,一代傳一代。

導演在座談會有提到這一點,就是女子在上一代的教育中承接了父權社會的價值觀,然後在她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時也會不自覺的把這種價值觀傳承下去,而下一代可能會變得更極端。如此的傳承,最終也只是循環着生存鬥爭的歷史。

在鬥爭當中失去的,也是這世代漸漸消逝的是一種愛與包容。因為要生存,變得不折手段,所以摒棄了被認為是懦弱的人與人之間的互愛。

這是很值得咀嚼和反思的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我自己也有很深的感受。來自父母的教育,就是那種宮鬥的虛無,為了生存而作各式各樣的競爭,卻漸漸變得不懂愛,無法愛,也沒有了愛。


另一個問題,也是這戲的副標題<What is success?>成功是什麼?

生存的競爭好像就是為了成功,當你能够得到想要的好像就是成功,當你能够站在某個地位的頂點是好像就是成功……很多的好像,很多可以被視為成功的標準,但是要如何去成功?如何得到想要的成功?如何成為所謂的成功?沒有人可以說得準,學校也教不來。

劇中的學生們不斷在說:「我是來學謀略的,老師你什麼時候才要教?」質問着學校為何不教她們如何面對未來,如何獲得成功的手段,如何面對社會的生存。

這何嘗不是學校常見的現象。人們對學校的期待變成了是為了在社會生存,家長不期待學生學會道德仁愛,只求學校訓練孩子們成為功利者。這樣的教育發展下去,以後的社會會變得如何?沒有人敢想像。

就像戲的最後,所有學生畢業了,卻都沒有出席,因為她們不知道要如何面對未來,不知如何自處。就像諸葛亮說的:「學會了成功,為何卻仍是自己一個人?」她為劉備做了一切,但到頭來劉備根本不珍惜。也如曹操,雖看起來像得到了一切想要的,但她卻面對不了自己,她的頭痛就是心裡的恐懼,她不敢面對自己,所以殺了會看穿她的華佗,而華佗其實只是她內心的幻影,不是真實的。又如趙雲,她一直在問:「為什麼沒有人看見我,為什麼當我不存在?」當其他人都有突出的成績或是聰明絕頂時,她的存在變得可有可無。還有周瑜,容不下諸葛亮,卻又勝不了她,只得氣死自己。諸葛亮氣死她的話就是:「妳沒有朋友。」只有司馬懿說她是來學成功的,看到了所有人的失敗,從中獲得她要的成功。但是最後她卻放下了那隻代表了成功的空酒杯後離去。

成功是什麼?導演問了我們這個問題。然而從劇中,我們知道成功是什麼,但那又不是什麼。因為一切到頭都會成空,那麼執著於成功又如何?

這是<三國>給我的一些想法。還有其他的想說,再另文詳談。

其實我還沒正式看過《三國演義》,但前一陣子在看<新三國>的電視劇,對當中的劇情略有認識,在看這齣話劇時便有了更多的體會。之後的文可以拿來對比,做些側讀。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我讀3》閱後感

《我讀3》封面



閱讀一本書就像讀了幾十本,那種感覺是無比美妙的。《我讀》這系列就給人這樣的感覺。

《我讀》來到第3集,中間介紹的書籍分為六大類,分別是:「偉大的失敗者」、「尋找哲人石」、「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鍍金中國」、「也同歡樂也同愁」和「從戰爭中走來」。

個人比較喜歡前三個分類。


「偉大的失敗者」

這一部分評的都是一些經濟、社會和精神心理類別的書籍,把那些書籍所探討的社會現象都提出來,除了稍窺作者對那些議題的立場,也可了解一些人類正經歷着的問題,從而去反省和思考。例如<The Shallows>談的是互聯網讓人們變得淺薄的議題。因為互聯網讓人不再去做深度思考而逐漸流於淺薄。就像一些議題,大家用google搜尋資料,搜出來的資料大家都在看,看的一樣,想的也一樣,自然就沒有了之後引伸的深度或橫向思考。

「尋找哲人石」

這一部分評的都是科學類的書籍。科學是一般人比較抗拒的類別,因為怕它深奧難懂。但是在這裡介紹的這些書卻讓人有興趣想要去看。就算沒有真正拿來讀,在看這裡的介紹時會有原來科學有這麼多有趣的東西包含在內,也多少知道了一些關於科學項目的知識,甚至對科學的哲學有了一點認識。例如《尋找哲人石》這名字本身就是一個書名,這本書談的是煉金術到底是不是科學。提到哲人石就會想到動漫《鋼之鍊金術師》裡的賢者之石,其實煉金術是把物質從一個階段提煉至另一個更高的階段,如把礦石提煉成金屬,是一種升華。
雖然現代自然科學能够告訴我們世界是如何演變以及運作的,卻不能為我們解答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世界的意義在哪裡?人又為什麼存在?……在現代科學的物質世界裡,任何活動都是機械而沒有意義的。 
但是這一切都可以從煉金術的世界裡找到答案。煉金的過程就像修道,當一個人突然看穿了世界的表象,並且通過研究物質的變化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也就“得道成仙”了。這是煉金術與化學的最大區別。


我特別喜歡這兩段梁文道形容的煉金術與科學的區別的文字,很有哲學的味道。而科學其實也是某種類別的哲學。



「當世界年紀還小的的時候」

這一部分評的是一些奇幻/青少年小說類和一些人與動物或自然互動的書籍。小說類分析了那些小說有意義的地方和失敗的地方,能讓人在閱讀後多一些想法。例如對<哈利波特>的結局所下的評語是一大敗筆,因為整部小說中哈利的個性並沒有成長,他一直都是那樣子,並不像其他的成長故事般,主角經歷過選擇、經歷過考驗後在性格上會變得成熟,而哈利卻沒有。所以梁文道認為這是故事結局最大的敗筆。另外一本關於麻雀的書也評得很有趣,讓人想自己也養一隻麻雀。


上面三部分算是比較讓人有興趣的書。

至於「鍍金中國」「也同歡樂也同愁」「從戰爭中走來」這幾個分類談的都是關於中國的書,有現今中國現象類的、近代中國歷史人物類別的和戰爭類別的。這些書籍可以令人對中國有些看法,但某程度上或許也是令人難以啃下去的書。歷史人物類別的可能比較容易看,但戰爭類的就可圈可點了。


由於這書輯錄的是鳳凰衛視的「開卷八分鐘」讀書節目所評的書籍,主講的人有好幾個,所以看不同的主講人介紹的觀點便會不同,當中我比較習慣梁文道評論的方式,也看得比較有趣。其他的都是內地學者,個別幾個的用語有較深的“中國式官腔”,閱讀時不免有種不太習慣的感覺。因此那些書籍便也不太引得起興趣。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生來心動.深好強風

香港近年來都有自發創作的書籍,除了政府的資注,也是民間團體的自發搞起來的活動。今年已經是第七届的<創作DIY書展>最近在Kubrick書局開始展覧。

小小的展桌上放了不同的作品


書本的出版從很久以前開始總是給人一種難以高攀的感覺,要出版一本屬於自己的書好像總是很困難。但隨着時日流轉,和創意的展現,現在要出一本書,並不是真的那麼難,唯一需要去下決定的是看自己有什麼樣的故事和意念想要傳達。

看這個書展,可以看到一些很小眾的概念。一些私語,一個小故事,一點創作,一幅幅生活的照片……可以把自己身邊發生的事,從別人口中聽到的事,把內心的心事等等放到創作的過程中,慢慢展現出自己希望的書本樣貎是個有趣的點子。在書展裡,便看到了這些不同的概念的展現。

我從書展中買了兩本,一本是繪本,一本是詩集。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那本詩集。書名叫《生來心動 深好強風》。

<生來心動 深好強風>書封套

這本書以很中式的風格裝訂,而且封書只是很簡單地寫上書名,彷如一本私語的筆記,很引人。黑色的封套是一個簿的書套,白色的線是裝訂書籍的線,在書脊上延伸出來作為書本的裝飾很美。

書的內容


把書從封套中取出來,看到的便是一本以透明的紙裝訂而成的書。因為紙簿,透出裡面寫的字,有種矇矓的美。

書寫於其中的字

翻開需要很細心,因為紙太簿,要翻一頁需要慢,否則易破;若一次翻幾頁,重叠的書頁又會難以看到當中的字,感覺像寫在水中化開一般。書中的字在光中或是用白紙墊着看,才能看得清楚,這種手寫字體,就像個人的書寫日記般私密,有了窺的感覺。輕薄的紙,如置在有風的地方,那輕便會隨風而動,很貼合書名中的「動」和「風」。

看展覧介紹,作者的創作意念如下:

隨筆詩集
放在平面上,慢慢地一頁一頁掀開,感覺那微風撲臉,以及樹枝生長。
 
或許在任何的一頁,你會看見你自己的存在,曾在我的生命中出現過,又或許,你已忘記,但我仍記著那一刻。 
開於你,關於我自己,關於心臟以不同方式跳動時的情感。

書中的文字,我還沒看完,只是隨意翻着,但是偶然卻巧遇了這一句:

「載我的靈魂去吹風」

「載我的靈魂去吹風」,很詩意的意念。就像在想念一個遙遠的快樂對像。

整本的設計都很輕,像是雲淡風輕的真實呈現。在翻動中,的確讓我心動了,所以買回來細賞,亦作收藏。

書本,是閱讀一些世事的方式,更多其實是個人的私語。什麼時候,自己也能編排一本屬於自己的書呢?總覺得有點期待。



後記:

書展在Kubrick的展期已過,但仍有兩個展場,有興趣的人不妨去看看。時間如下:

2013/1/27 (日)12:00-17:00
港青四樓 花園平台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41號港青北座四樓入場/尖沙咀港鐵站E出口

2013/2/23 (六)至 2013/3/17 (日)
又一城 Page One 書店
九龍塘地鐵又一城商場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2012年終結語

新年新希望


2012年終於來到最後一天,今年的結語有好也有不好,只是不論好不好都要在這一刻結束,要來結算了。

今年完成的是自己的Project 366,一天一照一文一結語。2012因為是閏夜,四年一度29日的二月,所以一年的總數多了一天。366天的記錄,除了給自己一個紀念,也是對自己的一個交待,在動盪的一年為自己寫下心情轉折。

一天一照一文放在了我的影像日誌。至於一日一結語,放在了我的微博。有興趣的請點連結去看看,謝謝!

新的一年,只想許願踏踏實實地過,把一切不切實際的都留下。也祝大家都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