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暗戀

她有一段很深刻的暗戀。

她一直記得他的半長不短的髮,記得他的帶點腼腆的笑,記得他寫得很可愛的字體,記得他的好人緣,記得他被人調侃也愛調侃人的言語,記得他認真工作的身影......

記得太多,把他的一切記在心底,任他一直住進了心中的一個房間,沒想過要他遷出。卻也因為他的進駐,讓別人都無法再進來。

相識幾年有餘了吧,她與他的關係一直沒有改變過。客戶與店員,只是隨着認識的日子多了,才進而成為朋友的。她一直沒有告訴他,她很喜歡他。她只是慢慢地接近他,慢慢地認識他,把他放進心裏。她知道這樣的暗戀很儍,但是她沒有勇氣去走那一步。

剛開始,她只是偶爾去店裏,對他熱心的服務印象深刻。因為他親切的服務,她漸漸愛上了這家店。常常在放學後,特地繞路去看他,租一兩本書回家。不多,因為想要快點還,才有藉口再去找他。

傾談的過程中,她知道他有女朋友。偶爾聊起,她總會很失落,不過卻無損她想見他的心情。喜歡未必要擁有的,她如此想。

最後見面的那一年,她和他的距離接近了。就算不租書,她還是常常去店裏,甚至偶爾會幫忙。她很喜歡跟他一起在店中整理書籍的事,一起叫外買在店裏吃的情景。在那個櫃台看出去的情景更是讓她難忘。還有他帶她去批發商那拿書的情形,讓她有一種約會的喜悅。她記得有人問她,是不是他的女朋友?「不是」她很快地回答。雖然是事實,她卻很後悔回得那麼快。連一點幻想也不留給自己。

那一年的夏天,她一直在店裏跟他在一起。她記得那個夏天店裏一直在放的唱片,是一個不算很紅的男歌星。她覺得那個歌星跟他有點像,漸漸喜歡上那張專輯。後來她一直有收集那個歌手的唱片,只為了那段曾經。
 
她一直沒有告訴別人她喜歡那個歌手的曲子,因為那是她心中一個無法說出口的暗戀記憶。每次聽到那些歌曲,那年夏天的回憶就會浮上來。

分別前,她知道了他的生日,也參加了他的朋友幫他舉行的生日會。那個生日會讓她更清楚他永遠不會屬於她。生日會後,他正式離職了。後來她有見過他兩次,卻沒有再看到他了。

她沒再去那間店,因為不想觸景傷情。她也沒有去問他的情況,怕自己不死心。

每個人的心底,大概都會有一段暗戀,只是能不能把那個暗戀化為行動就看每個人的勇氣。她不是個有勇氣的人,所以她的暗戀就只是個暗戀。只是那段暗戀太深刻,她一直無法忘記而已。


心有獨鐘 - 陳曉東
作曲/作詞:洪堯斌

這種感覺從來不曾有
左右每天思緒 每一次呼吸
心被占據 卻苦無醫
是你讓我着了迷

給了甜蜜又保持距離
而你瀟灑來去 玩愛情遊戲
我一天天失去勇氣 偏偏難了難忘記
單單為你心有獨鐘
因為愛過才知情多濃
濃得發痛在心中 痛全是感動
我是真的真的與眾不同

真正為你心有獨鐘 因為有你世界變不同
笑我太儍太懵懂 或愛得太重
只能相信我自己 能永遠對你心獨鐘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在台灣破了票房紀錄,終於也燒到香港來了。

之前聽台灣朋友們各自提到這齣戲,也各有評論,一直有點好奇會是怎樣的一齣戲。星期一終於去看了。

劇情就不多談了,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就來談談我對這齣戲的感想吧。

雖然這齣戲的主線是兩段不同時空的中日戀,但是我反而覺愛情在整齣戲裏的表現不如其他的感情表現。而且我更在意的是戲中反映的一些台灣現狀和人物背後各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先談戲中的感情。愛情的主線,從那幾封日本寄來的信開始,兩代的人,兩段相似的感情,上一代的無奈,被迫分離;這一代的相愛,可以相守;反映了時代的不停轉變,人的相遇也變得簡單起來。本來這個主線是個很好的構思,只是演上一代的兩個人除了一個不斷在船上寫信,一個只有一張相片和最後一老一年輕的鏡頭之外,似乎無法讓這段情表現得更纏綿,更哀怨。而這一代的兩個人,「阿嘉」和「友子」除了吵架,各自為政外,真正的情戲卻很少,然後就跳到愛上對方了。這點我總覺少了那麼一點點讓我心動的地方。

相對於愛情,我覺得主角各自的心情、行為和與其他人的互動反而有趣很多。像阿嘉的失意,練團時的無奈,與父親的對峙等等都表現得不錯。而且戲中他的對白並不多,只以他的身體語言、他的音樂去反映他的心情、內心感受,這一點很好。而友子,她在鄉民面前沒有發言權,喝醉後的壓力暴發的情景,都讓我真實感覺到她那種獨在異鄉的孤獨感。

其他的配角也很有趣。像茂伯,他的國寶論和他對工作與音樂的執著讓他成為一個很可愛的長者,算是戲中的亮眼點。他的每個發言和表現都讓人會心一笑。阿嘉的父親那帶點惡霸和野蠻的行為,真的是很典型的一種鄉紳樣子。我挺喜歡他在其中一幕跟阿嘉談談時說的話,清楚表現了一個父親對孩子離家的寂寞感;還有他在飯店陽台跟友子談海的美麗時被友子回以日語的情景,表現了那種無法與年輕人交談的落莫。看到他在吃完喜酒,與阿嘉的母親拖手回家的一幕,我覺得很溫馨(讓我想起自己的父母)。還有水蛙對老闆娘的暗戀,馬拉桑推銷員的熱忱工作,林曉培演的清潔婦等等,每個人物都有着不同的過去,不同的心事,集合起來,讓這齣戲的感情變得豐富。這也是我頗喜愛的地方。




看這齣戲另一個比較強的感想是我對台灣的一點想法。

台灣曾經是我很憧憬的一個地方,因為她的自由、文化氣息,總讓我覺得她是華人世界較獨特的一個地方。然而這幾年,卻看着她的逐漸憔悴。

在「海角」中,我看到的時現在台灣社會中一點深深的無奈。年青的期望着向外有出路,然而年長的卻希望保有固有的,讓年青的不再向外尋求。這種兩代之間的掙扎,就如現在在台灣常常看到的一些兩極化。會有這種感覺,也許是因為近年的新聞和近來看的一些書籍。

阿嘉就像是現在台灣年青人的代表般,希望向外走,期望着能走出名堂,然而現實卻是不斷打擊了他的信心,讓他不得不離開尋夢的台北,回到老家。而這種時不與我的無奈,讓現今年青的一代逐漸走着一條頹廢的路線。阿嘉對送信工作的不上心,對失意的憤世嫉俗,和與其他人對音樂的意念不合,都讓他表現出一種很深的前途茫茫之感。他最後向女主角說的「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都讓我有這樣的聯想:「留下來」順從一切的走向,「或者我跟你走」走向一個未知的世界,再去闖一闖。

相反,年長的一代,似乎對固有的一切感到滿足,也很努力去拼自己的人生。如茂伯的不言休,對工作的熱忱;父親積極為阿嘉找工作機會等等。還有就是那種對鄉土的感情,在父親看着那片海時的感嘆中可見一斑。


總括而言,我還是挺喜歡這齣戲的,有一種純樸的鄉土味,一種小人物間的溫馨感。如果不談戲的表現,其實我很喜愛用日語讀出的那幾封信(我對聲音書有種偏執的喜愛 XD)。還有要悄悄說的是,那個船的畫面真的是一個敗筆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CIA光碟離奇失竊案




人生的荒誕不過如此吧。這是看完「Burn after reading」(港譯:CIA光碟離奇失竊案)的感覺。

整齣戲就是從一個在CIA做分析員的柯治被解僱開始,一步一步牽連到其他人而形成的一部荒誕劇。

每個人物之間都有某種連繫,然後因為各自的選擇和行動,讓這個故事走向荒謬和一團亂。

一開始是幾個無甚關連的人物與事件出現,柯治(尊麥高維治飾)被解僱回到老家。妻子對他的失業毫不關心,反而和已婚聯邦法警夏利(佐治古尼飾)搞婚外情。另一邊廂,健身中心的蓮達的人生目標就是要整容,一邊上網交友的她一邊尋找能交付整容費用的方法。這樣的她總是把工作推給同事阿卓(畢彼特飾),另外她也知道上司阿德暗戀她,但她只是對自己的目標有興趣。

本來不相連的兩邊卻因為蓮達和阿卓撿到一隻含CIA資料的光碟開始漸漸走向荒謬。

原來那隻光碟是柯治寫的回憶錄,阿卓查到光碟是柯治的,本打算把光碟還給柯治也許能得到對方的答謝。而蓮達卻因為需要錢而幫忙計劃向柯治要錢的事。柯治在收到阿卓的電話,知道他們有他的CD後發飈,並拒絕給錢。另一方,柯治的妻子計劃跟他離婚,跟婚外情的對像夏利一起。夏利一方面應付柯治的妻子,另一方面也在網上交友。蓮達就是在網路上交到夏利。

事情的走向隨着被柯治拒絕的蓮達為了錢開始不擇手段後更是越走越荒誕了。到最後甚至一發不可收拾,結局也出人意表。(這裏就買個關子,不作詳敍)

這齣戲的導演是高安兄弟,很擅長拍一些有黑色幽默的戲,不過我卻是第一次看他們的戲。很有趣卻也很黑色。不過看完真的覺得是很耐人尋味的戲,可以深入去探討。

戲中的環環相扣,人與人的複雜關係也許有點誇大,但是人生卻又真的如此,有時候就是會走向很奇怪的方向。所以任何事平常對之才不會被帶往荒謬的地方。(笑)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離愁

聚有時,散有時,合有時,別有時。

這兩天特別有感慨啊!

知道我在哪工作的人大概都知道我公司發生甚麼事了。

昨天,公司大規模地裁減了幾百個人員,我身邊有兩個同事收到信,要即日離職。

這個消息來得非常突然,讓我們措手不及。

今年的金融海嘯來勢洶洶,讓很多人都措手不及,被沒了頂。而且後續的影響陸續浮上來了。其中之一就是很多公司開始裁員,而我們公司更是不例外。

雖然之前已經聽到風聲知道會裁員,但是當時聽到的是其他部門在籌措中,沒想到這一次我們部門也有受害者。

我認識的人中,一個是我們部門的同事,他已近退休年齡,明年就是退休時分,本以為應該會安然到結束,誰知就成了首批犠牲者。幸好公司在賠償方面做得還不錯,同事也得到他應得的報償,可以安然提早退休。只是對於他的突然離去,我們都很捨不得。而且跟這位同事也相處了好幾年了,在我們組裏,他就像個父親一般的存在,對他的被解僱,同組的好幾個女生都哭了。

另一位我認識的是每天跟我一起吃午飯的同事。我們相識也十年有餘了,一直都是很好的“飯友”。雖然份屬不同部門,但是我們卻都寧願約對方一起吃飯而不想約同一個部門的人。十年來,身邊同事來來去去,我們一直都在。還以為這樣的情景還會持續好一段時間的,卻沒想到,離別會這麼突然。

昨天收到消息時,我的感覺還沒有很深刻。知道她要離開,卻沒有太大的反應。那時還覺得自己似乎太冷情了,怎麼對離別如此冷漠,在別人都紅了眼眶之際。

然而到了今天,當我看着眼前空了的座位,想起不會回來的同事;當我在同一個地方準備如常等那位一起吃飯的同事,想起已經不用再等之時......

離愁,忽然湧了出來。

想起前一陣子,還跟她談起相識這麼多年,我們幾乎連對方家裏有幾條蟲都數得出來了,非常了解對方的想法和行為模式。而且難得的是一直以來我們對吃的口味和花費上,都有一定的默契,很難再找到這麼好的“飯友”。我很失落啊啊啊......

下午的時候,同組的一個同事還跟我提到,每天下午,她想吃東西時,那位離職的“爸爸”都會一起吃,她也可以跟他聊聊天,現在沒有了,很不習慣,也是一整個失落非常啊!

相聚的時間,我們總不為意,然而當真切體會到分別時,離愁,卻如大石壓在心頭,很悶、很沉。

不管長得多大,對離別,我們總是難以適應啊!

給離別的朋友,記得有空,要來相聚啊!我也會找你的~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手寫聖誕 / 新年賀卡



時間不覺已到11月,當我們感覺到天氣開始涼了,看到逐漸出現的聖誕佈置,商店打出節日折扣,聖誕的禮品堆滿貨架時,我知道冬天已至。

聖誕節和新年,一個歡樂的時節,這樣的節日讓人加倍想念遠方親友。我也喜歡以手寫的溫度來表達我的祝福,今年的賀卡,我打算選一些不同設計的明信片做賀卡。明信片的設計可以是一幅畫、一張相片、甚或一個特別的設計,以我對大家的認識來選擇。熟悉的朋友們,歡迎來索取這個手寫聖誕明信片,交換也可以喔!

希望收到的朋友請以下列方法給我你的聯絡地址:

MSN: 有我MSN的朋友可以傳離線信息或者看我在線時直接叩我。
噗友:可以傳私噗給我。
其他的:請email你的地址給我,題目請寫“索取聖誕手寫卡”,謝謝。

我的email: ying_sylvia@hotmail.com

注意事項:
請不要留地址在下面的留言區,因為樂多只有公開的留言,沒有悄悄話。


格式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暱稱:
地址:
幸運數字: (用來玩抽獎)
備註: (除了祝福字句,還有甚麼希望我寫下的,也請寫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個幸運數字是你自己喜歡的數字,12月10日會抽出3位另備一份小禮物寄上。希望大家都有個愉快的節日!

~~~~~~~~~~~~~~~~~~~~~~~~~~~~~~~~~~~~~
這是後續:

這幾天試着自己畫一些卡片,效果看來還好,引起我久違的畫圖感覺,所以決定畫10張左右,其他的就是我收集的明信片或聖誕卡。


這幾天會開始寫卡片,如果還有人要登記的,請以上面的聯絡方式給我地址。祝大家節日愉快!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挑食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中,作者編了一個叫「誤解小詞典」的東西。大意是指人的經歷各有不同,因此有些詞匯在不同的人思想中會有不一樣的定義。

興之所至,也來開個自己的誤解詞典好了。

第一個就來寫一些關於“挑食”的定義吧。

挑食在絕大部分的解釋中都是指對食物的挑剔,也算是偏食的定義,就是偏重某一類或者某些類別。像是不食青菜的、不吃肉的、不好調味用之䓤蒜芹茜類的等等。

基本上,我是沒有甚麼不吃的,當然太奇怪的(如蟲子等)不算。對我來說,挑食重的是在「挑」字,我的挑食定義在烹煮、味道、心情、環境的挑上。

關於烹煮,每種食物在不同的烹煮方法下會有不同的味道,有些味道很棒,有些會讓人覺得很噁。像洋䓤,我接受法式洋䓤湯,喜歡日式烹煮的洋䓤炒牛肉等等,卻無法接受沒煮過的洋䓤,尤其是加在沙拉或者漢堡中的新鮮洋䓤。也許是因為洋䓤經過烹煮,味道變淡和融入一些其他的味道,加上洋䓤湯和日式的那種洋䓤都是切得很細很薄,吃起來比較容易入口吧。又如牛肉,我會喜歡用來配火鍋的薄牛肉,卻甚少會吃家常菜的苦瓜炒牛肉,更甚的是我不喜歡吃西式餐廳的牛扒。

我偶爾也是會煮的,因為別人煮的未必會讓自己喜歡,也因為自己的口味偶爾是很刁的。像煮泡麵,我聽過很多人都是貪其快熟,也喜歡泡麵很爽口有嚼勁,我自己反而喜歡把麵煮軟一點點,麵條要呈透明狀,吃起來有點爽,卻又不用花太多時間咀嚼。

關於味道,基本上我不太接受味道很重的,雖然有時還是會吃下去,但實際上是挺抗拒的。像跟父母吃飯,他們喜愛的口味我算是蠻討厭的,只是即然他們煮了,就不太應該拒吃而已。曾經,父親煮湯麵喜歡在上面加點麻油或者䓤頭油,讓湯麵帶點香味。小時候我還蠻喜歡這種吃法的,但是隨着年紀越長,口味越淡,對那種油的香味有了抗拒,所以總是要求不要放油。

母親會自己弄豆漿,我很喜這種新鮮的豆漿。只是有時我會叫母親留點沒放糖的豆漿給我,讓我自己調味。因為母親的口味中,糖會放得比較多,而我卻偏好很淡很淡,近乎不甜的原味豆漿。

關於心情,也是我挑食的重點。有時一個人,就不太想吃,會因而跳過一兩餐。有時就算一個,因為休假的閒適,又會很有心情一個人去吃東西。高興的時候,就算是平時討厭的味道,我也會試着吃下去,甚至那刻會愛上那個味道;寂寞的時候,平常喜愛的味道也會食之無味,就更不用說不喜歡的了。

環境和心情其實很接近,常常是心情對了,在哪都可以吃;而心情不好,就會特別挑剔吃的環境。與友歡聚,總是哪裏都好,因為那種好久不見的情緒加上放鬆的氣氛,吃甚麼都像是有種特別的味道般。

關於環境,有些是常常都不在選擇範圍的。

在香港,廣式飲茶是很普遍的事。然而我不是廣東人,家人也沒有那種去酒樓早午茶的習慣。不過家中如有人生日或者其他節日的吃飯卻又常常是到中式酒樓吃的,偶爾和同事午餐也會上酒樓飲茶。不過卻也只限這些時候,而其他時間,我不會特別想去酒樓飲茶。

另外一個地方我甚少光顧的,就是香港最道地的茶餐廳。不知道為甚麼,我一直都沒有融入這個茶餐廳的文化,像麥當勞這種快餐店我偶爾也會去,卻甚少想要進茶餐廳。在禁煙條例還沒開始前,茶餐廳一直給我很多煙味的感覺。另一個原因我想應該是茶餐廳的節奏太快了,總是有一種很趕很趕的感覺,好像還沒坐多久,就要走了。

還有一個我幾乎不會選的是只吃西式扒類的西餐廳。也許是身體裏太多的東方血液,吃東西如果沒有所謂的澱粉類如麵粉飯類的相伴就會有沒吃過之感,所以我幾乎不會選那種西餐廳。這也算是我的另類挑食吧。

上述種種的挑剔,就是我對挑食的定義。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親愛的安德烈》

近來迷上龍應台的文字,接連買了三本她的書。一本是二十週年紀念版的「野火集」,一本是寫她兩個孩子出世成長的「孩子你慢慢來」,最後一本是她與兒子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

看「野火集」,對她寫的政治評論那種敢言的作風很佩服,也喜歡她那種既深刻批評卻又不會強逼認同的文字。而且「野火集」中批評的東西我覺得直到現在還不會過時。

看「孩子你慢慢來」,感動於她描寫親子關係的細膩,還有觀察孩子一舉一動那種為人母親的心情轉折。而書中的孩子,她的安安與飛飛是那麼可愛,輕易讓人想起小時種種。

不過上面這兩本都不是今天要寫的重點,我想先來談談「親愛的安德烈」。




這本書是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合著的,為的是一個說來簡單,做起來卻困難重重的事——溝通。

書中的文章是以書信的方式去溝通,各自在書信中丟問題給對方,或者討論一些生活、道德、價值觀等的問題。有些問題很尖銳,有些討論很溫馨,有的回答很挑釁,有的關心很實在。看龍應台與安德烈的「過招」真的很過癮,但過癮之餘,我會很羨慕,羨慕安德烈有個如此開明的母親,能與他有如此不一樣的溝通。

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從來是不容易的,尤其在華人社會裏。上一代的也許因為經歷過太多苦難,總會以自己的苦來教育孩子;而這一代的孩子卻因為生來就在很安穏的世界,對上一代的苦就難免會反抗。不同的生活環境造成兩代有太多太多的誤解或衝突,溝通就更加困難了。


看這本書其實給了我很多想法,一些認同的、感嘆的、值得玩味的想法。

書中第一封信,龍應台就問安德烈,他們這一代的「定錨」價值在哪裏。我覺得這個「定錨」很堪玩味。在她的文章中可以了解她問安德烈這個問題是想要看看他的價值觀和人生取向。也許問得很寛,卻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我一直都很困惑在找我的人生目標,常常有一種沒有方向的感覺。如果問我「定錨」在哪裏,一時半刻我還真的說不出來。

安德烈的回信裏,他沒有正式回答關於「定錨」的問題,卻提出了關於身份認同的問題。身為德國人,他們的教育裏有一種要為二次大戰負責和覺得慚愧的壓力,但是對於新生代的他們來說,這種包袱已經讓他們有了一種抗拒。對身分的認同上,他是有着困惑的。身分認同,在這個流動性很大的時代,我們要怎麼找自己的身分認同?小時候,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從一個地方遷到一個地方,初時是郷到鎮,再從鎮到市、省,最後甚至時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城市——香港。在身分認同上,我也會有困惑,因為在不同的地方似乎總難以完全融入那個地方,因為對本地人來說,我一直都是外來人。

身為母親,龍應台對兒子們的教養很關心,如何在他們的人生路上從旁指導,又不至於過份關心讓她要很細心去考慮在教育上的量度。正如她曾在信中提到的:

“我希望我的孩子敢為自己的價值信仰去挑戰權威,但是有些權威可能倒過來傷害你,所以我應該怎麼教我的孩子「威武不能屈」而同時又懂得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會有這種想法,也許跟龍應台本身有着一種對社會的批判心有關,但是其他的父母呢,我相信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只是他們未必會與子女有這樣的討論。太多的父母只是告訴兒女應該如何如何,甚至常會聽到的是「聽我的準沒錯」這樣的話。我相信父母是關心子女的,也認同他們對子女的一些逼切的關心。但是有時候,我們其實只是需要一種尊重,讓我們去選擇自己的路。


很喜歡龍應台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的她對安德烈的尊重。那種她雖然很想要求,但是卻不能的父母的關心方式。因為她認知到一件事是安德烈已成人,他不再是個小孩子,她必須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正如她知道安德烈吸煙,雖然她很想制止「按她的話是很想揍他」,但是她不能。也許有人很不認同,既然是母親就應該有權利去要求兒子的馴服,但是我覺得尊重卻是必須的。因為就算親如父母子女,也是個個體,父母沒有權力去強逼兒女接受自己的一套。正如她說的,既然你無權干涉朋友的舉動,也就不能以愛為名去干涉兒子的行動。我自己也是很討厭父母的一些不尊重行為,就算知道他們是出於一種關心,但是卻常常有一種被侵入領域的感覺。那種感覺讓人很沮喪,卻又耐何。


另外,他們對香港的一些討論我也覺得很有意思,那是以外人的身份來觀察香港,對於生活在香港的人來說,有些人會認同,有些不認同,而我是認同的。在香港這麼多年,我一直無法習慣那種比較勢利的心態,很在商言商的生活方式。而且香港的生活真的太匆忙了,能够「逗留」的時間真的不多。每個人都在趕趕趕,甚麼時候才能停下來好好想一想。


書中還有其他有趣的地方,尤其在安德烈和飛力普(龍應台的二兒子,安德烈的弟弟)的一些觀察方面,這個留待大家自己去發掘,或者下回分解。


總而言之,我很喜歡這本書。如有看過,可以來討論一下。


- - - - - - - - - - - - 另類感想分隔綫 - - - - - - - - - - - - - -

我買的版本是香港天地書局出的,買時沒有太大想法,但是看完後就有點想法了。封面只有安德烈,雖然有很小的龍應台相片在書脊,但是跟台灣版的封面一邊是安德烈一邊是龍應台相比,明顯把龍應台忽略了。不知出版社的用意為何,但我覺得有點不太尊重作者。

另外出版社也很省,台版的文案直接刊在書底,完全沒有再想甚麼其他的文案來做宣傳。雖說台版文案在香港也適用,但是你既然有心要另出香港版,想一個港版的文案來顯示一下自己的誠意也不為過吧。這只證明一點,香港果然很在商言商,連出版社也是很現實的。